【浒墅系列之七】一“席”幽梦

清塘荷韵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清塘荷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网 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细雨湿流光</p> <p>“织席从来夸虎丘,虎丘席稀哪比浒关稠”,清代文人凌寿祺直白地对出产于家乡的草席作了如此自信的好评,自然是有其道理的。</p><p><br></p><p>相传乾隆帝南巡时,见到“关席”后抚掌叫绝。清慈禧太后也多次派人至浒墅关采办。2014年,故宫几位修复专家,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确认目前故宫仅存的御用“富川席”正是出自我从小长大的浒墅小镇。</p> <p>千百年来,这草席仿佛就是浒墅关的一张文化名片,一种生活方式。它带着我们走近这座古镇的前世今生,也走进关席的沧桑变化。</p><p><br></p><p>“东归夜指阖闾城,日出津亭听鼓声”的浒墅关小镇当年有着“商旅之渊蔽,泽梁之雄踞”的繁华。过往船只在大运河上来来往往,钞关的设立让这座小镇的水路运输变得更加繁忙。开关、收关、征税都与关口紧密相连。所以在小镇的历史上大运河是占着绝对的主力运输地位的。那些上等的御供草席也是通过水运一路北上送至皇帝老儿的身边。</p> <p>历史上浒墅关草席作为贡品供皇上享用,因此也称“贡席”。这种传统手工艺编制的席子以色泽碧清,草质柔软,光滑平整,编织紧密,舒适凉爽,坚韧耐用,身受老百姓喜爱,因此从前的小镇席行林立。在原来北津桥西堍下纤埠头一带的运河岸边,从北往南一溜,都是草席交易的集贸中心。</p><p><br></p><p>正因这席草业的兴盛,在百业楹联中有关于席行的对联:梦到邯郸酣更好,制传浒墅妙如何。这充分说明了千年古镇的草席编织业不仅在古时名扬四方,更是传承到了现在。我们依然沿袭着祖先留下的智慧宝库,在这片孕育吴地文明的土地上种植着小镇的文化,编织着有关草席的一帘幽梦,也编织着千年来未曾改变过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的希望。</p> <p>浒墅小镇的草席发展兴盛主要聚集在清代时期。那时候,从事草席生产的农户多。在有关浒墅关的历史文化地方志里提到过:席出各乡村。吴中草席自昔著名天下。浒墅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这说明古时候席业普及至民众,几乎家家都织席,而且当地织席的大多是妇女,手艺纯熟,工艺精良。</p><p><br></p><p>从选料、劈丝、调筋到添草、压扣、抬扣、落扣,这些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不同,使席子品类众多。当年席草市场的形成、席业公会的成立、席业专用钱筹和纸币发行、席业专职鉴定人的出现都促使了浒墅关席草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p> <p>在我的记忆里有小时候在大大姆妈家看到的编制席子的席机。打席考验的不仅是打席者的手上功夫,更是忍耐力。</p><p><br></p><p>我记得的是材料除了有草,还有麻绳。草要浸在水里后拎出摊平阴干,收起来的时候还有一点点湿意,摸上去有点阴凉阴凉的。那时候不知道大姨夫把绳子劈成一条条丝干什么,到现在终于明白那是劈丝,劈的细细的套到一个木质的类似风车叶子的轴上,一边转,一边添麻丝,把线放得直直的却又显得有点弹弹的。</p> <p>后来长大了,看了有关的书才晓得用专用的话叫穿筋、调筋。那时候的我们只知道调皮,在席草机旁边抽着草玩,但是又好奇大人们是怎么在这个木头桩桩上绕着这些草绳玩。反正那时候见到的场景就是看到搓好的筋线是固定在草席机上的,席草是从右面穿筋而过,然后有一根大木头,从上到下往下扣,压紧,一层又一层,那些多出来的草须须是一边压,一边往里塞。等一条真正的席子打好,要用很长的时间。印象里我往往是没耐性看完一条席子的完工的。</p><p><br></p><p>现在想想,这打席除了准备工作的繁琐外,还有这个过程中重复单调的手法。真是少年不知当家苦,中年方觉养家不容易。想当年大大姆妈家的生活艰辛,我居然帮不上忙,反而叨扰了那么些年。可是,再回想起来和姨夫的侄女国珍姐姐她们滚在席上玩耍的情景,那又是多么令人生动的回忆。</p> <p>一条小小的草席,麻绳是经,席草是纬,经纬之间的天地仿佛承载着老百姓日月里的年年岁岁。</p><p><br></p><p>忆起70年代中末期时,从住在临河的杨家宅子看到运河的西岸,直接看得见那一爿爿席行,看得见来来去去的船只在这里上货卸货。虽不如古时那样的上等的繁华,但河面上的船只依然很多。船工随便缆绳一抛套住缆桩,踏板一搁,便有伙计上上下下把席草运输至岸上或船中。</p> <h3>调皮的我们有时会走过古老的北津桥,沿着运河驳岸走至船边颤悠悠经过踏板上到船上看看大轮船的模样。那时的人们很朴实,从不把我们赶下船去,关照一声注意安全只顾着他们干活。想来,这样的记忆是多么清晰而又深刻,不过是缘由那时日子的单调图个新鲜罢了。</h3><h3><br></h3><h3>说到这卸货上货之地,其实就是小镇的草席市场。提到这市场,又不得不提大运河。正是因为得益于这便利的水陆交通,才孕育了浒墅关当年兴盛不衰的草席市场,连周边望亭、通安、黄桥等地的席草都集中在浒墅关交易。所谓:“日有商人云集,日有五乡席贸”,所以从民国时期浒墅关运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席草行到我有记忆起的席草交易,都是非常热闹的。</h3> <p>随着时代的发展,消暑利器的多元化也随之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虽然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夏天的一“席”清幽依然是心头的特殊存在。婚嫁喜庆的“和合席”,讲究的人家喜欢到如今的青灯村去买一条用新收的席草编制的席来。这裹挟着青草香气的席流传至今,让青灯村还在传承这传统手艺的人们看到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p><p><br></p><p>作为一门“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统编织手艺,在今天青灯村的席草种植到一张成席的完成,幽幽草席经过了千年的沧桑变化,在人们的不断创新求变中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它表达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更是表达着人们对传统技艺新发展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谢谢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