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杂记:羑里古城访文王

王凯

<h3>  10月19日一早,和燕子自驾,沿京港澳高速一路南行,约530公里后抵达河南汤阴。选择汤阴的理由:此地有两个著名的人文景观,周文王羑里古城和汤阴岳庙。</h3><h3><br></h3> <h3> 明代地方官员刻立的石碑</h3> <h3>  羑里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监狱,《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发生在这里。</h3><h3><br></h3><h3> 周文王,姓姬,名昌,被商殷皇室封为“西伯”,是周部落的领袖。按照后人的说法,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昏庸无道,而文王广施仁政,引起纣王猜忌,派军队押解文王和他的几个儿子到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问罪,并将文王关押在羑里达七年之久。</h3><h3><br></h3><h3> 事实上,位于陕西岐山附近的姬姓周氏部落,经过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两代人的励精图治,东征西讨,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而这一发展态势,一开始得到了商殷王朝的大力支持和丰厚奖赏。</h3><h3><br></h3><h3> 古时候,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祭祀和战争。雄才大略的古公亶父在极力讨好强大的商殷王朝的同时,还和当局做了一桩聪明的生意:我是西方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部落,看到我朝奉天承运,英明神武,我愿意率领本部为朝廷镇守西部边防,并给天朝的祭祀大典提供源源不断的祭品。</h3><h3><br></h3><h3> 要知道,那时的祭祀,用的可不是牛羊猪三牲,而是用活人祭祀上天和祖宗,祭祀的活人叫“用”。总不能大街上随便抓个老百姓就祭了,在小国寡民的时代,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寡,是该国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鼓励生育还来不及,怎能滥杀而祭呢。于是就通过对其他部落的战争手段解决,既扩大了地盘儿,又得到了祭品“用”。</h3><h3><br></h3><h3> 周部落干的就是这件事。而且周字的来历就是提供“用”的人。周这个字起源于“用”字下面加一个“口”字,口的原意是人,现在我们还说两口子,三口人等,就是口字原意的体现。因此,在商殷统治者的眼中,周部落就是给他们提供人牲“用”的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周部落果然不负朝廷众望,既为商朝稳定了西北边疆,又源源不断的提供祭品,商王龙心大悦,封古公亶父为“牧师”和“西伯”,成为了西方各部落的首领。</h3><h3><br></h3><h3> 到了季历的时候,周部落继续通过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强化了西方部落的盟主地位,也最终招致商王的猜忌。于是商王太丁以嘉奖为名,将季历骗至都城囚禁并杀害(一说死于绝食),古书记载的“太丁杀季历”说的就是这件事。</h3><h3><br></h3><h3> 季历死后,文王继承了“牧师”和“西伯”的封号,此时,仇恨的种子已经在文王的心中生根发芽,他立志要推翻商殷,取而代之。但是和强大的商王朝相比,周部落依然弱小,于是姬昌对朝廷采取了虚以委蛇的策略,继续斗智斗勇,通过发展经济,礼仪教化,对外攻伐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己的部落。</h3><h3><br></h3><h3> 这时就到了商纣王的时代,纣王虽荒淫无道,暴虐凶残,但他并不傻,和他的先王一样,他也感受到了来自日益强大的周部落的威胁,于是他再一次囚禁了该部落的首领,并且连他的几个儿子一并抓到了朝歌。</h3><h3><br></h3><h3><br></h3> <h3>文王古井。文王囚禁期间,据说就是喝这口井的水。井水曾经干涸,古迹修复后,又重新出水,且甘甜清冽,煞是神奇。</h3> <h3>  在羑里城,姬昌遭受了一个父亲在人世间所能遭受的最大的痛苦、屈辱和恐惧,他被迫吃掉了他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祭祀后做成的肉酱,之后他吐了出来,后人在他呕吐的地方积土,做成了伯邑考的坟墓。</h3><h3><br></h3><h3> 七年里,他忍受着丧子之痛,潜心推演周易,推出了八八六十四卦。虽说《周易》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后来成为了六经之首,以致被称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但在《周易》中,他九次提到“利涉大川”,就是在用晦涩的暗语反复鼓励族人:渡过黄河,挺近中原,对我们是有利可图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h3><h3><br></h3><h3> 可以想见,周文王具有极高超的隐忍力,他终于成功的骗过了纣王,使他相信姬昌对他不构成威胁,甚至还是忠心耿耿,于是把他释放了。</h3><h3><br></h3><h3> 回到家乡,文王访得了一位旷世高人——姜太公,在他的辅佐下,周部落进一步积蓄力量,终于在他身后,由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翦商成功,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周朝。</h3><h3><br></h3><h3> 至于说到《周易》是否出自文王之手,历来多有争论,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周文王对易经的问世做出过重大贡献,当属不争的事实。他所开创的事业,成为国人心目中“内圣外王”的典型,他创立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礼,令孔夫子念兹在兹,中国人的性格里,有周文王刻下的烙印,也是不争的事实。</h3><h3><br></h3> <h3>伯邑考墓,也叫“吐儿冢”。姬昌吃完伯邑考肉后,在这儿吐出来,据说吐儿成冢。</h3> <h3>  羑里城的主体是一座直径约百米,高约近十米的寰型高台,此型制,是那个年代监狱的典型样式。从古到今,监狱的式样变化极大。上古时,有人犯了错,实行画地为牢,就是画个圈,规定几日不得出来,由家属送饭。那时民风淳朴,没人跑。到了夏商周三代,是筑高台,有兵把守,让你下不来。相传,商汤就曾被夏傑囚禁在称为“夏台”的高台之上。到周之后,监狱才变成房屋和栅栏。</h3> <h3>  今天的羑里城,不但是怀古抚夕,慎终追远之所,也是当地居民品茗下棋,聊天纳凉的休闲之地。伴着阵阵微风,目送夕阳西下,在苍松翠柏侧畔,古墓残碑旁边,将尘世的烦恼轻轻放下,把人生的辛劳暂忘一旁,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亦乐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