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荡口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东与苏州、常熟接壤,同无锡、苏州、常熟相距都差不多二十余公里。素有“小苏州”、之美誉。历史上的古镇荡口,历来是无锡的首镇。古镇右靠浩荡的鹅湖,隔河相望就是苏州的北桥。荡口虽属于无锡管辖,但民风习俗似乎与无锡格格不入,百姓操一口吴侬软语,五六十年代那时妇女还头缠纱巾,腰束兰花土布短裙。在交通主要靠水路的古代,荡口交通十分便利。小河弯弯,穿镇而过。河上多桥,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典型的江南水乡画卷。镇子自南而北,较有名的就有南新桥(新桥)、大旺儿桥、小旺儿桥、大四房桥、小四房桥、东桥、大许家桥、小许家桥、卖鱼桥、义盛桥、花沿桥、卖鸡桥、太平桥。镇上河道呈‘’丁‘字形,两岸商贾云集,百业兴盛,颇具“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色。<br><br> <p> 儿时的记忆自然就和这些“小桥、流水、人家”“联系在一起。荡口虽然多桥,但印象深刻的除了家附近的东桥外,就数离家较远的新桥(南新桥)和延祥河桥了。南新桥,荡口镇南端的一座古老石拱桥(很可惜此桥于上世纪 七十年代,请了潜水员足足拆了近两年时间)。</p><p> 南新桥地处鹅湖以西,望虞河运河横穿鹅湖,是鹅真荡的口岸。据说隋唐时期荡口古镇已是本地区重要的水码头。元代前,荡口称为丁舍或丁村。在古镇南郊,至今仍能看到丁村遗址——丁公桥。荡口古镇最早的人口居住在伯渎河下游附近的丁舍或丁村的周围。明代前期或中期, 当时的荡口古镇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据《泰伯梅里志》和《华氏宗谱》记载, 是华仲谆在镇西南位置建造了杨巷桥、福华桥、延祥河桥和永安桥。《泰伯 梅里志》记载永安桥为:“跨濠湖(鹅湖古称)口, 嘉庆邑志失载”,由此可推测,这新桥可能就是古籍记载的永安桥。</p><p> 新桥上高置铁丝挂架,黑夜里可以挂上灯盏,为湖中船只引航指路。桥下水流清澈。站在新桥上往东南远眺,宽阔的湖面,白帆点点。离新桥不远处有一个条形的鹅笃头(长条形半岛)由岸边向南伸向鹅湖中央。新桥下面船只来往穿梭而过。过新桥一条五六百米的鹅湖长堤通向延祥河桥。清代诗人杜汉阶的竹枝词诗赞曰:<br> 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br> 云外青山遥映带,风光得似邑西无。</p><p><br></p> <p> (此南新桥照片由周祖炳老师一九五八年乘坐轮船时所摄,桥上铁架大炼钢铁时“大跃进”已拆掉了的)</p><p><br></p><p> 此景一点不输杭州西湖美景。因而这里也就成了当时荡口人休闲、歇息、赏景的好去处。</p><p><br></p> 新桥的北桥堍是古镇人们链接外面世界的交通站(轮船码头),码头有每天有去往无锡、苏州。上海、周庄、以至杭州的固定班次,古镇的人们从这里出发,拥抱世界,回归故里。 紧挨轮船码头的是有名的是三公祠。三公祠座落在新桥轮船码头的东边,由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为纪念苏淞巡按、监察御史孙慎,督粮苏淞、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以及无锡知县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赋、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七月)而建,占地面积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三公祠中有思泉亭、学海书院、望月楼以及遗爱堂、致斋所、衍庆道院。思泉亭筒瓦攥尖顶,承以四根圆角方柱,亭内古井一口,名为思泉井。亭旁墙上嵌有《思泉亭记》碑刻一块。祠屋一进,三间七架,两侧分置明代大学士王世贞、清代状元顾皋等所撰石刻碑记共八块。庭院内西侧墙上嵌有步弓石一块,“弓”刻于三块叠置的黄石条上,形状近似于现代的圆规,两足通高92厘米,肩宽53.5厘米,两足长107厘米,两足间距171厘米,这是当年为丈量土地而制的标准工具,全国罕见,文物价值极高。三公祠屡经修葺,至今还保留着遗迹备受敬重,墙上还刻有道光年间诗多首:<br> 思泉亭铭<br>鸿山东里,鹅湖西湄。<br>亭可小憩,泉可乐饥。<br>问谁遗爱,动我常思。<br>乃审厥象,心向往之。<br> 望月楼<br>望月楼间月有明,古人谁当尚美名。<br>一轮照彻天心朗,万丈光副地气清。<br>顾盼独余干顷泽,登临犹见百年情。<br>此.时此夜优游处,饶有田家歌声笑。<br> 学海书院<br>画阁高耸青云端,日色照耀窗牗舟。<br>三百余年一乡校,讲学肆业成文坛。<br>鹤舞于盘饶北志,岁朝万里腾彩翰。<br>------<br> 2006年,三公祠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br> 1927年无锡“四一二”惨案后,荡口、甘露地区中小学纷纷停办,中共甘荡第一支部创始人陈忱白与国民党左派利用三公祠创办中山中学,作为地下党联系城乡的交通站,同时挂出“中山初级中学”和“国民党第六区党部”的牌子作掩护,招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各一班,共60多人。革命先驱王若飞曾亲自到这里指导秋收暴动。中山中学开办了半年左右就被迫关闭,却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在无锡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7年7月,在中山中学旧址创建了中共中山中学纪念馆。 <p> 紧挨新桥三公祠的是一座烈帝庙。据考证,万历三十四年(1606),家乡人为纪念翰林大学士华察建祠新桥北桥堍,位于三公祠之左侧,面对泱泱鹅湖。当时的布政使龚勉为之撰《鹅湖华学士鸿山先生祠堂记》,王稚登写了《祠堂碑记》。碑记说:里人率金买地鹅湖之滨若干亩,盖屋若干楹,门庑堂寝之制,俎豆钟鼓之设,无不灿然,大备与三公之祠并垂不朽矣!后来,华氏子孙认为不妥,遂迁神位到东亭的“东皋庵”,而将荡口祠堂改作忠佑庙,塑烈帝神像。烈帝陈杲仁,字世威。陈杲仁生于隋朝(547年)三月五日,官至大司马。传说烈帝一生忠孝、仗义忠烈,死后仍常常显灵、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紫面者乘巨舟往来鹅湖,除暴安良、驱瘟辟邪。每年春天在他升天之日,定为祭奠之期,人们出盛会巡视各地。善良的家乡人把自己的小孩寄名于烈帝名下,期望烈帝显灵,驱瘟辟邪,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守护一方平安 ,保护全家健康长寿。</p><p><br></p><p> 距烈帝庙东湖岸有一片湿地由北向南伸向湖中央,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鹅笃(du)头,原先只是为了保护新桥湖岸不受风浪冲打而筑的防护堤。但经过祖先历代加固和扩大,浪潮冲刷,形成了微型半岛。半岛上,堆砌的巨石在河湖中经过风浪冲刷,水波荡涤,历久侵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巨石孔洞缠连,通灵剔透,委婉俏丽,含蓄内敛,流露出透风漏目的美姿。半岛近水处,芦苇茂密,杨柳滴翠。春天,成群大雁南迁栖息于此,苇中野鸭、苍鹭乱窜,更多的是青蛙、乌龟、小鱼随手可抓。夏日的鹅笃(du)头更是一年中最美丽季节,回忆起来,我仿佛还和儿时的伙伴在一起,赤着双脚,高挽裤管,争先恐后地在半岛的浅滩上,踩水啊,呼唤啊,追逐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幻境中的蓝天、白云、芦苇,湖水,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意境清新的美丽图画,整个画面是那样的和谐、素雅、动人!我喜欢微型半岛这美境,那是大自然给古镇人们的恩赐啊!<br></p><p><br></p> <p> (此画是华洪老师回忆鹅笃头旧景所作)</p><p><br></p><p> 鹅笃头左侧宽阔的湖面是古镇天然的游泳池。鹅湖的水清澈见底,湖边近处,水没过脚板,踏着柔软泥土,软绵绵的,一点也不沾泥,就像踩在毯子一样。由鹅湖滩下水向东走去,水渐渐深起,适合各种不同水性人(大人、小孩)学游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鼓励人们到江河湖海里去锻炼,炼身体,炼意志、炼勇敢,去同大自然搏斗。每到夏天,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这里显得更热闹了,湖滩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会水的,初次学游泳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会水的在远离湖滩外尽情游荡,学游泳的在近岸边扑腾(爬河滩),整个新桥地区热闹非凡。胆大的在新桥顶练高台跳水,胆子小一点的在鹅湖近岸嬉戏打闹。每到八一建军节左右,镇里还会组织横渡鹅湖比赛,勇士们争相恐后,救护船紧随其后。因而,我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是没有一个不会游泳的。</p><p><br></p> 过新桥往南就走上通往沿祥河桥的鹅湖长堤了。长堤很长,这里是观察鹅湖最宽、最美、最佳的景点。少时,我曾幻想过假如在这长堤上两边间隔种上两行桃树、垂柳那就更美了。从长堤往南桥方向看,水天景色浑然天成,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都各有魅力,游人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湖光万种风情,任人领略。那年,我们刚上初中,语文课学到巴金的名作《海上日出》,课后,语文课姚老师布置了认真观察鹅湖日出,仿写作文“鹅湖日出”。第二天,我们早早起来了,静静地坐在长堤上,望着鹅湖东边水天相接的地平线,等待日出,心情时那么地 激动。太阳从湖水中跃出的那一刻,同学们激动地欢呼起来!鹅湖日出是那么美,一点也不输巴金看到的海上日出。观察鹅湖日出,使幼小的我更深地理解了巴金大师关于写太阳初生的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鹅湖日出也像海上日出那样:太阳像“背着重担的人”“一步步”向上升起。太阳缓慢升起,充分表现了日出时的美丽、神奇和壮观。让我更深地理解了巴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观察鹅湖日出让我萌生了一种想法:要像巴金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一个善于发现生活美的人,只有这样才会让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p> 走出鹅湖长堤尽头,那就是延祥河桥了。此桥架在鹅湖与青荡两水之间,春夏时节往北回看大堤两侧,茂密的芦苇层层叠叠,微风吹拂,湖堤就像一条飘动的玉带。秋冬时节,满天的芦花飘落在长提上,铺上了一层绒绒的地毯------。桥南有一座建于明朝年间的四方亭,给过往行人带来歇息,避雨的方便。直到沿祥湖桥被平掉之前,四方亭墙上还能隐隐约约能地看到“拥护江抗,反对忠救。”这几个大字(年代久远,记忆也有些模糊了,也有人告诉我这几个字应该是:“反对忠义救国军打新四军”。到底是哪几个字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意思差不多)。这几个字几十年了谁都不忍擦去。每当我经过这四方亭,望着这一行经过几十年岁月洗练留下的痕迹,肃然起敬,凝想起家乡人在抗战血雨腥风中艰苦斗争的那些动人事迹。此时此刻有一个疑问油然而生:这四方亭到底隐藏了一个怎样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故事当然只能让写下这几个亢奋有力大字的勇士(先辈)来告诉我了。</p><p> 延祥河桥西就是青荡,青荡东侧便是有名的木排坟。木排坟四面有水,地广百亩,墓地巷门巍巍,华表挺立,墓围高近十米。每年清明,远近华裔子孙扶老携幼,乘船摆渡来木排坟祭奠祖先,上千百姓也作踏青游玩,热闹非凡。</p><p><br></p> <p>(此画是华洪老师回忆沿祥湖桥、木排坟旧景所作)</p><p> </p><p> 时光流逝,余虽年近古稀,儿时的南新桥的画面仍时时萦绕在眼前:</p><p><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承伯渎流,东接荡头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拱连堤柳,双狮望远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纵身清水跃,露腚水草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女担菱过,遮眉俏说羞。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哉!家乡的鹅湖,美哉!旧时的南新桥。<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流水初稿于2019年10月<br><p></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