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备二团八十年代的几件大事

高山(186团那些事)

<p></p><p></p><p><br></p><p></p> <h1></h1><h3><b>英雄的守备二团(原186团),在1982年--1992年撤销解散的那十来年,锐意进取、发奋图强之势锐不可挡,铸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期间我团发生的几件大事,可谓名声在外且可圈可点,值得我全团官兵永远铭记和骄傲自豪。</b></h3><h3><br></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第一个重大事件</font></b><b><font color="#ff8a00"><br></font></b><b style=""><font color="#ff8a00">团政治处被兰州军区授予荣誉称号</font></b></h1><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3>1984年4月16日,兰州军区郑维山司令员、谭友林政委签署命令,授予团政治处“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荣誉称号。7月1日至7日,命名大会在部队驻地召开,兰州军区谭友林政委、董占林副司令员、魏佑铸副政委和全区团以上单位政治部(处)主任参加会议,参观见学,共同见证了我团的这一辉煌。</h3> <font color="#167efb">军区命令复印件</font> <font color="#167efb">经验受到总政推广</font>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84年7月7日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的整版报道。</span><br></p><p><font color="#167efb"><br></font></p> <p><br></p><p><font color="#167efb">兰州军区郑维山司令员、谭友林政委发布命令,授于84819部队(原62师186团)政治处“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荣誉称号。<br><br>命令说,84819部队政治处,是一个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作风扎实的战斗集体,从一九八一年以来,他们在部队党委的领导下,坚持面向基层,为连队服务的正确方向,大力开展政工研究,不断解决基层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況、新问題,狠抓指导员在职培训,较好地发挥了政治工作第一线指挥部的作用,基层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命令号召全区各级党委和机关,都要学习这个部队政治处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勇于改革的革命精神,扎实工作的优良作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鼓足干劲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为开创我区部队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新成绩。</font><br></p><p><br></p> <font color="#167efb">授予荣誉称号大会现场的相关报道</font> <font color="#167efb">《人民军队报》头版头条的社论</font> <b>步兵第186团政治处授予“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荣誉称号大事记</b><br><br>《铁流万里》丛书编者按:1984年4月16日,兰州军区授予186团政治处“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荣誉称号。一个团政治处获此殊荣,实属罕闻。兹将该文收入本书,留作后人研究参考。<br><br>1980-1981年上半年,步兵第186团部队建设遇到了許多新情况、新问题,“政治工作难做,政工干部难当,兵难带”的呼声比较普遍。根据总政治部关于开展新时期政治工作研究的指示,全团开展了政治工作研究活动。<div><br>1981年4月,政治处副主任任兴叶率5名政工干部参加军举办的指导员培训班。100炮连指导员田刚,在大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整理了《如何帮助丧失上进心的战士》。6月22日,田在团指导员培训时作了介绍。随后,政治处《连队政治工作研究》专刊问世,为交流研究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div><div><br>9月下旬,《解放军报》报道了团陈克敏政委带政治处书记杨俊武在一连蹲点,编出《思想工作骨干手册》后,解放军政治学院,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部,武汉军区军医学校,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保卫部和一些部队来电话、来信索要。</div><div><br>10月初,兰州军区政治部范戈副主任,陆军第21军政治部胡奇坤副主任来团检查工作,对政工研究作了肯定“照此下去,政工干部的水平一定会提高”,并带走了五份研究成果。中旬,兰州军区政治部江修惠秘书长一行来团检查工作,对开展政工研究给予热情鼓励。</div><div><br>11月3日,“指导员之家”开学,每周二、五为指导员学习日。</div><div><br>11月10日,兰州军区政治部《政治工作简报》采用了《如何帮助丧失上进心的战士》、《怎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两份研究成果,并加了 “编者按”。此后,《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政治指导员》、《从老兵退伍后战士党员的减少看连队的组织建设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指导员在职培训的几个问题》、《如何对待有特长的战士》、 《连队常用批评方法》等陆续采用。</div><div><br>12月31日,团党委作出“向指导员标兵周华兴学习”的决定。周为七连指导员,“点子稠,办法多”,有明显成绩。</div><div><br>1982年2月8日,兰州军区政治部新闻干事郭怀亮、《人民军队》报记者赵长寿来团采访。</div><div><br>2月18日—24日,陆军第62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代会召开,介绍了政治处开展政工研究和周华兴做思想工作的经验。</div><div><br>2月20日,兰州军区政治部政工研究科孔令纪、刘敬学研究员来团检查工作。</div><div><br>2月26日,陆军第21军钱锡侯军长、政治部许昌其主任来团检查工作。27日晚,许主任给政工干部上“战争年代如何当指导员”。</div><div><br>3月4日上午,政治处王皇义主任应邀在军指导员培训班上课,讲“怎样当一个合格的指导员”。</div><div><br> 3月10日,兰州军区政治部蒋金锵副秘书长率工作组来团检查工作。</div><div><br> 3月12日,师政治部刘宝玺主任到团蹲点、指导工作。</div><div><br>4月1日,总政治部《政治工作研究》转发了步兵第 186团政治处开展政工研究的经验,并加了“编者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div><div><br>4月6日—12日,根据总政治部办公会议决定,《解放军报》叶寒青副社长、卢天义编辑来团采访政治处,军政治部胡奇坤副主任和兰州军区、军、师新闻干事陪同。叶副社长、卢编辑受聘担任团政工研究“顾问”。</div><div><br>4月下旬,《解放军报》头版报道步兵第186团 “研究风是怎么吹起来的?”并加了评论。</div><div><br>5月8日,陆军第21军“先代会”召开,政治处和周华兴作了典型发言,政治处被树为“先进单位”标兵,周华兴被树立为“先进个人”标兵。</div><div><br>5月26日, 兰州军区政治部王郁文副主任来团检查工作。</div><div><br>5月28日,西安陆军学校第二政工教研室张副主任一行来团了解政工研究情况,建立教学联系点。</div><div><br>7月1日,师在团召开政工研究现场会;王皇义主任参加兰州军区政工研究座谈会,介绍了经验。</div><div><br>9月16日,西安政治学校政工教研究室李兴道等三位教员来团了解政工研究情况,整理了两份教学参考材料,建立了教学联系点。</div><div><br>12月16日—21日,陆军第21军基层政工会在团召开,团以上单位政治部(处)主任和部分指导员参加会议。兰州军区政治部方唯若副主任,军赵敏副政委、政治部许昌其主任参加会议。</div><div><br>1983年元月4日,宣传股长贾铭山应邀参加兰州军区新闻工作会议,并介绍经验。</div><div><br>元月10日—24日,王皇义主任代表政治处应总政治部邀请,参加“部队政治工作报告团”,赴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南京、西安政治学校上课,介绍经验。先后有26所军队院校5100多人听课。</div><div><br>元月21日—31日,政治处、周华兴、田刚在军党委扩大会议上介绍经验,军党委作出了《关于向一八六团政治处学习,开展先进政治处活动》的决定。</div><div><br>元月20日,师给周华兴、田刚分别记二等功一次。</div><div><br>元月22日,兰州军区、军、师联合工作组由《人民军队》报社孙夏麦社长带领到团考察政治处工作情况。</div><div><br>3月5日,兰州军区召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代会”,政治处和周华兴被树为“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标兵。</div><div><br>4月19日,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以《一所业余“政干校”》为题,用一个半版报道政治处工作情况。</div><div><br>4月23日,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发表长篇通讯:《开拓者之歌》,报道政治处工作情况。</div><div><br>5月,兰州军区政治部编印《步兵第186团政治工作研究专辑》约5万余字。此后,王皇义编写的《军队政治指导员工作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贾铭山编写的《部队基层政治教育探讨》,战士樊增民编写的《思想工作百例析》(轩辕出版社出版)相继面世。</div><div><br>7月,兰州军区政治部在团拍摄专题录相片《指导员之家》。</div><div><br>10月6日,西安陆军学校许光政委一行5人来团考察政治工作。此后,该校每年多为团培训2名政工干部。</div><div><br>10月13日,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顾玉清来团考察。</div><div><br>10月下旬,兰州军区政治部政工研究处党万录处长晋京向总政汇报政治处工作情况。</div><div><br>1984年2月12日,西安陆军学校派朱宝庆、杨晓文教授来团辅导哲学课。 </div><div><br>2月,总政治部《政治工作通讯》转发团培训指导员的经验。</div><div><br>4月16日,兰州军区郑维山司令员,谭友林政委签署命令,授予186团政治处“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荣誉称号。</div><div><br>7月1—6日,命名大会在团驻地宁夏中卫县迎水桥召开。兰州军区谭友林政委、董占林副司令员、魏佑铸副政委和全区团以上政治部(处)主任参加会议。会后,兰州军区政治部编印下发《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一书。<br><br>选自:《铁流万里》之《转战西北》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452-456页。</div> <h1></h1><h3><b><font color="#167efb">这是原团政委王皇义2012年6月20日在团政治处授予荣誉称号的时隔28年后,在《人民军队报》发表的回忆文章,足见老首长对我们这支部队的热爱和感情。</font></b></h3><div><br></div><p><b><br></b></p><p><b><br></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第二个重大事件</font></b><b><font color="#ff8a00"><br></font></b><b style=""><font color="#ff8a00">政委王皇义出席全军英模代表会议</font></b></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3>1987年7月,我团王皇义政委接到进京参加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的通知并参加了这次会议。<br>兰州军区共有33名代表,王皇义政委是唯一的一名政工干部代表。这次群英会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其中正式代表400名,特邀代表100名。总政治部《出席全军英雄模范会议的情况》指出:18名二等功和2名三等功代表,“虽然奖励等级不高,但都在某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b>如兰州军区62师186团政委王皇义,只记了三等功,但在基层政治工作的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绩。”充分说明“面向基层勇于创新的政治处”的<font color="#167efb">荣誉称号才是实打实的“硬通货”</font>。</b></h3><div><br></div><div><h3>据资料查询记载,截止目前,国家共举办过三次全国英模代表大会:<b style=""><font color="#167efb">第一次全国英模群英会是</font></b>1950年 9月25~30日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名,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工作模范代表307名,民兵英雄代表43名。还有国民党起义部队代表64人列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祝词,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聂荣臻、罗荣桓出席并讲了话,英雄、模范报告了自己的主要事迹,互相交流了战斗和工作经验,萧华作了总结报告。</h3><br><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第二次全国英模群英会是</font></b>1987年7月27日至3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召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共400名,其中功臣、战斗英雄、工作模范代表320名,英雄集体代表80名。特邀代表100名,其中武警部队英雄代表10名,民兵英模代表40名,拥军优属代表和烈属、军属、转业退伍军人代表50名。</h3><br><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第三次全国英模群英会是</font></b>2007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421名正式代表和81名特邀代表出席大会。</h3></div> <font color="#167efb">局部放大后(原图见下图)</font> <p><font color="#167efb">这是群英会的照片局部。右上角后二排右数第四位就是我团的老首长王皇义政委。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国家主席李先念、中央总书记等接见了参加会议的群英。</font></p><p><br></p>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第三个重大事件</font></b><b><font color="#ff8a00"><br></font></b><b style=""><font color="#ff8a00">舍己救人的抗洪抢险七勇士</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p><h3 style="text-align: left;">1987年9月2日,团里七名干部战士从石炭井返回驻地时,突遇山洪爆发,面对困在洪水中央凸出地段的人民群众,<b><font color="#167efb">7名官兵舍身抢救8名妇女儿童。群众得救,战士张小军、李俊宁英勇牺牲。后两人被评为革命烈士,分别追记一等功。“奋战山洪、舍身救群众七勇士”的英雄事迹,在军内外引起了很大影响,被新华社、《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宣传。</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事情发生后,对英雄事迹的认定上,还有一些小插曲。有人说这是事故,原因是有个牺牲的战友是不假外出时遇到洪水导致的,也有的说在自己都无法保全自己时,不应该强行救人,以致群众没死自己却死亡了。面对那种情况,团党委一班人经过分析,明确指出,就算是他们不假外出,但其舍身救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见义勇为,即使牺牲了,他们的事迹也是光荣的,是值得全团官兵学习的。后来,宁夏自治区区委和政府专门在团里召开了表彰大会,“抗洪抢险救人七勇士”不仅成了全自治区学习的榜样,也成了新时期留在我团的宝贵财富。</h3><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一位路过的地方业余摄影师抓拍到的镜头。</font> <font color="#167efb">两名舍己救人的勇士失踪后,副团长段好礼(右二穿军装者)连夜组织官兵进行搜救,最后在距事发地几十公里的地方,终于找到了烈士遗体。</font> <font color="#167efb">《人民军队报》相关报道。</font> <p>霹雳闪电,赶着多年不遇的暴雨,突然袭击了贺兰山……</p><p><br>山洪挤在七十多米宽的陶斯沟里,以每秒六米的速度、一百四十立方的流量,挟沙卷石,滚滚而下。</p><p><br>1987年9月2日下午,肆虐的洪流切断了公路。八号泉水泥厂徐龙英等三名女工和五岁男孩王苏宁,大武口905厂技校的徐苏玲等四名女学生都被困在这洪流中的一个浅滩上。</p><p><br>八名妇女和儿童站在八十厘米深的洪水里,望着越下越大的雨和凶猛的洪水,紧抱小孩,挽成一团,等待着命运的裁决。</p><p><br>正在这时,驻守在贺兰山下的某团(指我守备二团,原186团)七名冒雨归队的官兵赶到了!当他们行至陶斯沟附近时,战士王大明突然叫道:“不好,前面水中有人!”七名官兵几乎同时跳进了齐腰深的洪流,奋力向群众靠近。</p><p><br>战士王保忠、李俊宁背着孩子先行,王大明、任敏、张小军和排长张静、苏恒军紧紧挽住七名妇女随后,一步一挪地向对岸跋涉。洪水把脸盆大的石头冲得直滚,猛烈地撞击着他们的腿部、臀部,但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群众!”为了减轻身上的负担,保证群众脱险,他们毅然抛弃了刚刚买来的香烟、糖果、鞋袜、衬衫和心爱的吉它。</p><p><br></p><p>走在前面的王保忠和李俊宁,带着小男孩刚走到河中心,突然,一个一米多高的浪头打来,将抱着小孩的王保忠和李俊宁打倒,小男孩王苏宁随之落水了。李俊宁顺着水势,一个鱼跃扑向小苏宁,但落空了。眨眼间,小苏宁被洪水冲出十多米远。李俊宁再次扑向小苏宁时,被几个浪头卷向了下游。战友王保忠正要救他,只听到李俊宁呜噜了一声:“快……小孩……”就再也看不到他了。当浪头再次把小苏宁抛起时,王保忠一把抓住了小苏宁的双脚。就在他和孩子即将被水冲走的紧要关头,排长张静赶到了。张静把王保忠和小苏宁推上了塄坎,又转身去追李俊宁。这时,李俊宁已不见踪影了。当洪水把张静冲到下游六百多米远的一个浅滩时,他已筋疲力竭了。他拼足力气,双手狠劲地插进浅滩的泥沙里,才停了下来……</p><p><br>这激烈拼搏的一幕,把妇女们吓呆了。女学生徐苏玲晕水了:她脸色苍白,双腿打颤,不停地呕吐,因公致残的战士张小军意识到:必须尽快抢救群众上岸。他招呼战友们照顾好群众,只身前去探路。“单独探路危险!”战友们劝他,他顾不上回答,也没有去考虑危险。在离岸还有两米远的时候,又一道急流挡住了去路。张小军心急如焚,举足向前迈进。但他刚一走进激流,就被恶浪吞没。排长苏恒军赶忙去救,由于流急浪猛,终未成功。</p><p><br>战士王大明、任敏,一头一个紧紧挽住洪水中的妇女和学生,小心地向岸边走去。</p><p><br>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救援部队赶到了,八名妇女儿童安全脱险了,而战士张小军、李俊宁却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br></p><p><br></p> <p><br></p><p>1987年9月2日下午,宁夏贺兰山八号泉地区突然山洪暴发,地方八名妇女儿童被围困在河中。在十分危急的关头,驻军某部因事外出归队的七名干部战士发现情况,奋勇抢救,八名群众全部脱险,战士张小军、李俊宁英勇献身。</p><p><br>  这八名妇女儿童是在过河途中被突然暴涨的洪水困在河中的。排长苏恒军、张静,战士张小军、李俊宁、王大明、任敏、王保忠见群众随时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便迅速组成一个抢险小组,冲进河里,搀扶群众脱离危险。因水流太急,王保忠、李俊宁、张静、张小军在救援中相继被洪水卷走,排长苏恒军奋不顾身前去营救,也被洪水冲下去。在这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任敏和王大明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紧紧搀着群众的手臂,与洪水搏斗两个多小时,终于坚持到救援部队赶来,把这八名妇女儿童全部营救上岸。</p><p><br> (原载《人民军队》1987年9月15日)</p><p><br></p> <p><font color="#167efb">这是王政委事发后写的日记记录。</font></p><p><font color="#167efb"><br></font></p> <h3><p><b><font color="#167efb">我非常清楚的记得:烈士遗体找回来后,就放在电影队后面的菜窖边边,临时搭了个帐蓬,周边放了几个花圈。此地平时只是连队放冬菜的地方,并没有人住,相对来说非常偏僻。9月的贺兰山已经进入秋季,不时一阵秋风吹扫着地面的落叶,让人心情非常压抑。我时任司令部作训保管员,住在八号泉源处却在机关楼上班,每天路过放烈士的帐篷边好几次,其中一个烈士又是我同年兵,平时也惯熟,那天中午路过时,我一个人突然想进帐篷看一看,当走进帐篷外面,看见堆放着烈士的衣服上满是洪水的泥沙,瞬间头发竖立了起来,再没有勇气看他一眼。</font></b></p><p><b><font color="#167efb"><br></font></b></p></h3><h3><b><font color="#167efb">烈士追悼会那天,听说宁夏烈士李俊宁的爷爷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参加了孙子的追悼会,当宁夏党政军领导人和团首长们担心老人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害怕出现意外情况时,没有想到,老人家首先开口就感谢部队给他培养出个好孙子,这种境界和觉悟,让我们非常受教育,可以说,我一生也不会忘记这件事。</font></b></h3>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br></font></b></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第四个重大事件</font></b><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团长张民选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党员</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br></font></b></p><p></p> <h1><p>1991年7月,时任兰州军区守备师二团团长的张民选,被中央军委三总部授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并进京参加建党70周年庆祝大会,在主席台就坐。在京期间,应邀作报告多场,新闻媒体作了突出宣传。<font color="#167efb"><b>对于个人,这是他作为军人最为体面和最高的终身荣誉;对于我们守备二团,同样也是辉煌的一页,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b></font></p><p><br></p><p>老团长张民选,甘南卓尼县人,1968年入伍,在部队从班长、排长直到团长,一直驻守在贺兰山,扎根贺兰山近30年,是全团的先进标兵人物。1985年20师撤编以后,他先后任守备二团(原186团)团长、守备师(原62师)副师长、甘南军分区司令员等职,2006年光荣退休。</p><p><br></p></h1> <font color="#167efb" style="">英姿飒爽的老团长</font> <font color="#167efb" style="">张民选团长进京参加了建党70周年庆祝大会,在主席台就坐。受到了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总政副主任于永波,周文元等总部领导接见。</font> <font color="#167efb">总政副主任于永波授予荣誉证书</font> <font color="#167efb" style="">群英荟萃聚京城,金水桥上竞风流</font> <font color="#167efb" style="">应邀在国防大学作事迹报告</font> <p><font color="#167efb">戈壁滩上练兵忙,亲自示范为国防</font></p><p><font color="#167efb"><br></font></p> <h1><p><b><font color="#167efb">编后语:</font><font color="#333333">这是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年代的守备二团发生的几件重大事件。由于自己时任士兵,没有强烈的敏感保存当时的报刊,因此,在此时此刻的编辑上缺乏有份量的图片和文字,十分遗憾。</font></b></p><p><b><font color="#333333"><br></font></b></p><p><b><font color="#333333">这几件大事,每一件都对我团发生重大的影响。最为直观的就是,两位老首长、老主官树立为典型后,都得到了组织的提升重用,留下来的空缺职位解决了很多优秀干部提拔的”瓶颈“问题。比较深远的影响是,传承了我们这支英雄部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给我们一代代一八六传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让我们不管是在工作上、生活上都能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font></b></p><p><b><font color="#333333"><br></font></b></p></h1><h5><b><font color="#167efb">(编者注:本文素材取自于王皇义政委编撰的相关书籍、杨占礼同志美篇和白卫星主编的《贺兰军魂》公众号,在此表示致谢!)</font></b></h5><p><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 <h5><font color="#167efb"><b>作者:张学贤,山西应县人,1986年入伍,历任186团9连战士、团司令部作训保管员、二营五连文书、四连排长。部队撤销后分流到青海省军区工作,2012年退役自主择业。</b></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