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就在太平天国忠王府,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建成。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颇具特色,将苏州园林的特色融入到博物馆的建筑中,与周围的环境巧刘融合。</h3> <h3>古典造园手法之一: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苏博把主要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中心水景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这便是苏博运用古典造园手法的一大提现。</h3> <h3>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苏博的建筑内部纵向尺度大,横向尺度相对较小,形成小且窄的空间,中心水景完整,与室内小空间相比,简洁大方,以小衬大。这便是苏博运用古典造园手法的又一表现。</h3> <h3>古典造园手法之一,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一般是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h3><h3>苏博在水面的两侧设立凹凸变化的景墙,粉墙黛瓦,作为水景的一个边界,景墙前假山堆叠,底下碎石铺垫。</h3> <h3>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苏博的景墙假山便是通过联想来增加意境,古典园林里有自然山水的特征,而苏博借用假山叠石来寓意自然山体,通过假山堆叠而成山的形态来给予游人联想。这是苏博运用古典造园手法的体现。</h3> <h3>在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h3><h3>水体的另一侧用孤植的大乔木吸引视线的同时又遮挡视线,一定程度上增加景物的层次,这便是苏博对于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运用。</h3> <h3>在增加景物层次这一方面苏博与拙政园有相似之处,比如,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隔水想望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h3><h3><br></h3> <h3>苏博以极简洁、自然的手法创造了具有传统园林特色的效果,特别是在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本土文化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提炼。</h3> <h3>苏博建筑的窗处理得十分独特,通过对窗的大小、色彩、形状的处理可以达成不同效果的对比。苏州博物馆有材料的对比,建筑风格的对比,体量的对比。最常见的是体形的大与小、实与虚、封闭与开敞、色彩的深与浅及材料的肌理对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