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留园

嗷呜

<h3></h3><h3>20号网师园和留园作业:</h3><h3>1、分析留园大门至古木交柯处建筑空间转换和开合造景手法,绘制线路平面草图。同时,仔细体验网师园入口处线路并绘图,比较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h3><h3>2、分析留园、网师园的空间结构及视线关系,分别配至少4副图片,并附文字加以说明;</h3><h3>3、体验留园中“石林小院” 空间的穿插渗透,草测并绘制其环境平面图;</h3><h3>4、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或"殿春熙"二选一实测,并绘制平、立面图。</h3> 留园位于苏州古城西北的阊门外留园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已罢官的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蓉峰在原东园的旧址上改建,命名为“寒碧山庄”,以“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为特色,人称“刘园”。后又于同治年间大规模改造,最后于光绪二年落成,以“刘园”的同音更名为“留园”,寓意“长留天地间”。 古木交柯是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的人口部分,从园门进入,经过一段空间曲折变化的小巷,进人到古木交柯小院中。 古木交柯路线有向北向西联众不同的路线:1.从古木交柯向西走经花步小筑、绿荫轩、明瑟楼、涵碧山房、爬山廊、闻木椰香轩、远翠阁,进入五峰仙馆庭院。2.向北侧分别经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进入五峰仙馆庭院。 从门庭到古木交柯须通过重重过道由暗到明、由窄到阔不断变化,从一个空间走向另一个空间,长达50米的夹弄,周围有漏窗、青条石、湖石花坛和门窗洞等建筑小品的设置,空间大小、方向和明暗的对比,抑扬顿挫,显得空间组合甚为丰富。这一路小起伏到达古木交柯后,节奏开始变缓,从古木交柯到绿荫,虽近在咫尺,但人们通过古木交柯西门窗口望去,却见绿荫轩、明瑟楼有层层深远和空间不尽之感。 景由境生。靠祠堂北墙建有砖砌花台,原生有古柏,自生女贞与古柏相连理,故称古木交柯。现补种古柏、山茶、天竹,与其“交柯”之名略有出入。 <p>虚实变化。古木交柯北侧亦轩亦廊的建筑,用不同的漏窗形成漏景,漏窗的花格由东向西,由密渐硫,西侧与绿荫轩之间以空窗相隔,利用光影变化进行引导游人向西进入“绿荫”。</p><p><br></p> 入口产生的最初原因,是通出入的需要。在交通功能的意义上,入口既是视线由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过度的正向开端,但同时也是实现由内部向外部空间过度这一逆向序列的结尾,通常苏州古典园林入口处的门匾“探幽”“入胜”“野航”“涉趣”等点明了游览的方向和路径的起点。 留园入口平面 网师园平面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园位于住宅西侧面积约8亩。网师园住宅是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第宅,规模中等。住宅大门俗称将军门,临巷朝南,前有照壁,两侧跨巷设辕门,围成门庭广场,侧壁上置有拴马用的马环。<br>网师园可分两条线路入园:一条是由阔家头巷住宅大门经轿厅折西有小门,楣上砖刻“网师小筑”,即此园入口(如图2.16)。站在此处,可见小山丛桂轩,引静桥,黄石假山,水面以及远处的竹外一只轩等景物。网师小筑连接的是四周是廊空间的小山丛桂轩,另一条线路是住宅后部的边门和园相通。经一系列的建筑空间和庭院空间在颉秀楼的西侧进入射鸭廊入园在进入射鸭窟之前,最先看到的是月到风来亭,随着脚步的移动,主要景区中的山水,建筑慢慢映入眼帘。 进入门厅之后,经过天井院落,设置轿厅,以方便主人上下等待和集散。从空间角度上讲,为了增加空间的景观层次性,涉门成趣,避免直白浅露,空旷无物。所谓峭石当门或开门见山,网师园以假山石为屏障。 <p>对比留园和网师园的入口平面图不难发现,网师园的入口路线呈一条轴线分布,用假山石做一个屏障的作用去分割空间,游人进入的是一个对称分布的建筑,左右前后任君选择,建筑和路线都比较规整大气,井然有序。留园则不同,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设置了一条长达50米的夹弄,利用了漏窗,门窗洞,曲廊,空间大小的过渡与转换,方向明暗的对比。从窗口曲廊望去有层层深远和空间不尽之感。</p><p>相同之处:都用了空间开合变化,环境的明暗,空间的转换过渡。</p> 网师园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br> 月到风来亭外廊道宽度缩小,以衬托出空间的大,此外梯云室外平台的围栏高度缩小,也是同样的手法 在可亭上我们可以看到绿荫、明瑟楼和涵碧山,在植物和堆砌地形的搭配下,使得每个建筑都半遮半掩,显得更加深远,讲小的空间延伸开来 站在闻木樨香轩上可以看到明瑟楼还有其他建筑;在水域中心的岛屿树木的屏障作用下,使得清风池馆更加深远。 站在明瑟楼前面的平台处,我们可以一览可亭的全亭风貌,在荷叶和山石的映承下,让可亭仿佛耸立于真实的山水中 留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以山水为胜。水池位居中央,池中有小蓬莱岛,有曲桥连接两岸。环绕于周围的是土质假山、涵碧山房、明瑟楼、闻木樨香轩、可亭等,临水而筑,错落有致。<br> 留园东部多建筑庭院,分别以“五峰仙馆”和“林泉耋硕之馆”为核心,东西并列,布局紧凑。<br> 留园西部是全园的最高处,环境静僻,一片山林风光。山上林木荫森,山下小溪婉转,富有山林野趣。有活泼泼地、舒啸亭、至乐园等。<br> 留园北部颇有乡村田园风情,“又一村”取自陆游《游山西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建有葡萄、紫藤棚架等,田园景色优美。<br> 宅与院的视线关系不仅仅是从宅中向院中看,从院中看宅又是另ー个角度。《江南理景艺术》ー书中提到:庭院是赏石的最理想环境,不但因为它有着合理的空间尺度,还因为能够有房屋作为背景,门窗作为衬托。留园中的冠云峰庭院,石为庭院的主题,因此其后面的房屋高度都低于它。庭院中不仅有后部的建筑作为观石的背景,东側的六角亭也作为冠云峰的陪衬而修建,使园中之景有石峰,草木,亭台,小楼,层次丰富,可见园林中的建筑对风景锦上添花的作用。相似的例子还有拙攻园中的小浪水院,过水面的水庫廊小飞虹是院中的一大特色,远远望去真的就像是雨过天晴后的一道采红飞跃在水面之上,增加了整体的层次感和起伏感,使园中的景致更加活泼生动。水院的主体建筑则是悬空架在水面之上,澤潺的流水从建筑下面流过,动静结合,给人绵绵不绝之感,引人联想。建筑的倒景央在水面之上,不知不觉之中仿佛获得了双倍空间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开阔性,依水而建的美人靠也增添了倚栏观景的功能,闲适安逸之情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留园冠云峰,位于林泉馆后厅外。周围成环抱势的厅室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此空间之内,冠云峰屹然位于视觉中心,为周围流动的人群所欣赏。在行走的过程中,角度的微小变化为我们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冠云湖石的娇耸姿态,但在这众多角度中却隐藏了一条最佳的视线。如果你不是一个细心的观者,就很难发现这个角度的存在。 <p>大院要“动中观”,小院要“静中观”。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石林小院别有用心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层次非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p><p>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块石头,这种用隐蔽的手法构成对景、漏景、框景,匠心别具,恰到好处,让人感到院子很大,层次很深。<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p>石林小院是位于五峰仙馆和冠云峰两宏敞庭园之间,以赏峰石取胜。由五峰仙馆东侧进“静中观”砖额的月洞门入院,全院由揖峰轩、石林小屋、回廊和七个花木点缀的峰石庭园空间组成,布局灵巧,景观雅丽。揖峰轩是座硬山顶二间半的轩屋,室内家具陈设精雅,有红木藤面坑床、红木七拼棋桌、丝绣四季花鸟挂屏和嵌有四十块大理石的大挂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