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排演了革命样板戏京剧《沙家浜》

戎马生涯1280671

<h3>文字:戎马生涯</h3><h3>图片:部分取自网络</h3><h3>制作:戎马生涯</h3> <h3>  2017年4月清明节前,本人千里迢迢回家乡筠连为父亲扫墓。在家乡小住了两天,却意外碰到了许多多年不见的同学、战友、邻居和熟人。许多人目前也居住外地,这次也是回乡扫墓。<br></h3><h3>&nbsp;&nbsp;&nbsp;&nbsp;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碰到了几十年前我当红卫兵时一起演出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阿庆嫂扮演者苏中谊,沙奶奶扮演者王亚丽,而我当年扮演的是指导员郭建光。她们分别居住在乐山、成都,我居住在上海。</h3><h3>&nbsp;&nbsp;&nbsp;&nbsp; 当年排演《沙家浜》的三大主演几十年后在家乡再次意外相逢,真是“无巧不成书”,印证了那句话:“千里有缘来相会”,除了非常激动!非常高兴之外,少不了要重温一下当年演出京剧《沙家浜》的情景!</h3><h3>&nbsp;&nbsp;&nbsp;&nbsp;&nbsp;那是在1971年吧?记忆中,我还没有上初中之前。正好也是文化大革命最活跃的时期。自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还在上小学的我们也卷入了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先是参加了红小兵,清查“封资修,破四旧,立四新”,砸碎旧的教育体制的活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折腾一阵子后,上学机会折腾没了。不久后,学校停课,所有同学全都辍学在家。由于那时年龄还小,还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所以没有赶上大串联、造当权派的反等活动。当上了“逍遥派”,在家里闲逛,喂鸡、养兔子、挑白石头,无聊至极。</h3><h3>&nbsp;&nbsp;&nbsp;&nbsp;直到1971年,城关镇街道成立红卫兵组织,把我们这些整天在家闲逛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了街道主办的红卫兵。主要任务是参与维护社会治安。譬如,抓市场上私自贩卖大米、黄豆、花生等国家控购物资的商贩(更多的是农民)此行为当时被称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打击投机倒把”。当然,红卫兵也积极参与宣传活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那年头,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唱红歌,跳忠字舞,游行喊口号,贴大字报、大标语等。当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唱革命样板戏。在那个火红年月里,过去的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歌曲、戏曲、电影都是属于宣扬“封资修”的东西,都被打入冷宫。唯一活跃在舞台上、银幕上的,电影只有“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戏曲就只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海港》《龙江颂》等八个革命样板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那年头,唱革命样板戏风靡一时,由于天天听,天天唱,样板戏几乎人人都会唱一出、两出的。连目不识丁的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都能哼哼两句:“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一抓就起来,哈哈哈…”。虽然调不太准,但有板有眼,很有气势。</h3><h3>&nbsp;&nbsp;&nbsp;&nbsp; 这八个样板戏真的是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我们这些当年记忆超好,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样板戏更是烂熟于心,几乎这些剧的每句台词都会说,每个唱段都会唱。</h3> <h3> 样板戏《沙家浜》剧情生动,情节感人,唱腔优美,朗朗上口,深受观众喜爱。特别是“军民鱼水情”,“智斗”两场戏,会唱的人很多,流传至今。如今许多歌厅都保留有这两场戏的配乐供歌友们选择。</h3> <h3>  1971年筠连城关镇街道成立红卫兵,把我们这些辍学在家的学生都组织起来参加了红卫兵。照片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当年成立红卫兵的照片。</h3> <h3>  在那个年代,单位组织排演样板戏也成为时尚。当然,更多的单位主要是排演样板戏中的片段,如《沙家浜》中的“智斗”等,排演率就很高。排演京剧全场的单位还是比较少。因为,角色比较多,排演时间长,排演难度大。</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然而,当时城关镇红卫兵的规模比较大,辍学在家的好几个年级的学生都被囊括其中,具有排演样板戏全场的实力。记忆中,当时街道委派的组建、管理红卫兵的负责人叫占栋一,男性,年龄大约30岁左右,中等身材,体型较胖,国字脸,板刷头,丹凤眼,面相慈祥,脖子比较短,患有哮喘病,走路多了或说话多了,就会剧烈咳嗽、喘气不停。此人性格稳重,为人谦和。表面上我们都叫他占老师,私底下都称他“占吼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别看他有病在身,身体欠佳,但对红卫兵的管理工作胆大心细,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很有开创精神。就是他当时萌发了在城关镇红卫兵中选拔人才排演全场京剧《沙家浜》,在得到街道领导的首肯后,排演工作紧锣密鼓,正式拉开帷幕。</h3><h3>&nbsp;&nbsp;&nbsp;&nbsp; 首先,要确定剧中的几个主角,如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等。这很关键,直接关系演出效果和成败。当时占栋一找到我,要我出演郭建光这个角色,我感到难以胜任,拒绝了。因为我平时喜欢体育运动,文艺方面只是喜欢摆弄一些民乐如二胡、板胡等,演戏从来没尝试过,没有一点基础。尽管当时对京剧《沙家浜》台词,唱腔都很熟悉,但心里还是没有底。</h3><h3>&nbsp;&nbsp;&nbsp;&nbsp; 但占栋一觉得我形象好,嗓音条件也不错,能够胜任郭建光这个角色。于是,开始苦口婆心的劝导我演郭建光,并承诺要请县川剧团的专业演员来指导我。实在不好意思辜负领导的信任,况且我又是当时红卫兵中的骨干,于是,我硬着头皮答应占老师可以试试看,不行再换人。</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阿庆嫂这个角色由苏中谊同学扮演,苏中谊比我高一个年级,扮相美,自然大方,嗓音清脆委婉,是扮演阿庆嫂的不二人选。沙奶奶由同学王亚丽扮演,王亚丽慈眉善目,也比我高一个年级,扮演沙奶奶也非常合适。</h3><h3>&nbsp;&nbsp;&nbsp;&nbsp; 其他的角色,沙四龙由小巧活泼的徐良伟扮演。陈书记由说话稳重的曾加源扮演。反派角色刁德一由个子高高的黄祥林扮演。胡传魁、胡司令则由王建军扮演。胡三娃身材瘦小,会点武功,扮演刁小三。日军小队长黑田则由韩均平扮演。印象中扮演被刁小三抢包袱的少女是由冯雪梅扮演。</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角色多,人员凑齐不容易,好在当时大家都辍学在家,也没有什么事情干,基本上能保证排练时间。排演地点基本上都在公园对面的胜利街小学(一完小)进门左手向前上台阶有一间像厅堂的空的大厅,可以遮风挡雨,保证排练风雨无阻。唱腔台词大家都很熟悉,只是改不了略稍带一点乡音,就是大家所说的“川普”。基本动作都是模仿电影中看过几遍的京剧《沙家浜》中角色的动作。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录像机,只能靠记忆。</h3><h3>&nbsp; 占栋一兑现了当时的承诺,专门请了当时在川剧团唱小生的男一号演员毕二哥(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大家都叫毕二娃,小时候我喜欢看他出演的川剧。那时候唱青衣的女一号叫郭童英,唱花脸的叫李四坤)来教我们一些戏曲的基本常识和基本功。譬如,走台步、基本手势、站姿、眼神等。并经常指导我们排练,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京剧中的台步的走法。知道了郭建光划船出来时脚步是如何移动的。在他的专业指导下,几个月后,我们进步比较快,举手投足,像模像样,有点现代京剧的味道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于是,占老师请街道有关领导观看审定我们的排练成果。排演效果有点出乎领导们的意料之外,他们没有想到我们会演得如此之好。那时候,人民群众文艺生活极其枯燥,没有什么文艺节目可看,县川剧团等文艺团体都解散了,像我们这样能系统排演京剧《沙家浜》全场的单位很少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街道领导喜出望外,当即拍板决定要对外公演。</h3> <h3>  照片为作者当年的形象,街道红卫兵负责人占老师觉得我适合演郭建光。</h3> <h3>京剧《沙家浜》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h3> <h3>照片中筠连中学乐队,拉板胡的是扮演郭建光四年后的作者,吹小号的是扮演沙四龙的徐良伟。</h3> <h3>  2017年清明节前从上海返回故乡为父亲扫墓,在家乡意外碰到了当年参加红卫兵时,排演《沙家浜》全场扮演阿庆嫂的苏中谊、扮演沙奶奶的王亚丽。三大主演再次重逢,大家都非常高兴,合影留念。照片中,前排左为苏中谊,前排右为王亚丽。后排是扮演郭建光的我!后排女士是我小学同学张一玲。</h3> <h3>照片为苏中谊近期照片。</h3> <h3>  经过请示有关部门,决定在县大礼堂(电影院)演出,我的个乖乖!事情搞大了!要知道大礼堂除了放电影之外,那是县里召开干部大会才能使用的地方。还没有什么团体在那里演戏。这是登大台演出,破天荒了。听到这消息,如同给大家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样,大家都兴奋不已。太正式了!太刺激了!太高兴了!排练更加起劲!既然决定是正式演出,所以,我们在舞台布景、道具、服装甚至伴奏上都做了些准备,在当年活动经费奇缺的年月,街道也是花了一些经费,用俗话说:“就是出了一点血的”。</h3><h3>&nbsp;&nbsp;&nbsp;&nbsp; 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演出的,时间久远,我记不清楚了,好像是在春天或者秋天,不冷不热的季节。演出前两天,县城里一些人就知道了演出的消息,巴掌大的县城,有点事情,很快全城人都知道了。街上碰到熟人都在关心地询问我们什么时候演出?几点演出?在什么地点?并且都说要去观看。那年月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真的是太单调!太枯燥了!已经到了饥渴难耐的地步。</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演出当天晚上,偌大的礼堂坐无虚席,连过道、走廊都站满了人。从台上往下一看,哇塞!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阵势,心里有点怯场,有点虚火。毕二哥和占老师在后台鼓励指点我说:“不用紧张,平时怎样练的,上台就怎样演”。</h3><h3>&nbsp;&nbsp;&nbsp;&nbsp; 后来我的体会:表演节目,其实就是上台前紧张,真正开始表演了,反而放松自如了,往疯里演!那时县里电力不足,舞台灯光比较昏暗,扩音设备也不佳,对白和唱段我个人感觉,可能也只有前几排的人能听得清楚,站在后面的人也只能是看热闹了。或许是大家太需要享受文化生活了,所以,尽管如此,大家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喝彩声!演出进行得很顺利。</h3> <h3>军民鱼水情情中的郭建光。第一句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h3> <h3>军民鱼水情中的沙奶奶。第一句唱词:“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h3> <h3>  我扮演的郭建光和王亚丽扮演的沙奶奶的重头戏出现在《军民鱼水情》那一幕,这幕剧最经典,排练的时间最长,演出的效果也最好。唱腔也最好听,最有味道。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的重头戏则体现在《智斗》这一幕,苏中谊、黄翔林,王建军都有上乘的表演。演出获得观众阵阵的喝彩。</h3><h3>&nbsp;&nbsp;&nbsp;&nbsp; 当演到剧尾,新四军翻越院墙进入胡传魁结婚院子时,剧情中有一个新四军飞跃墙头的动作,尽管院墙对面地面铺有软垫子,但当我们用“虎扑”方式翻越院墙后,我还是摔得不轻,克膝头(膝盖),螺狮拐(手肘)都蹭破了皮,很痛,呲牙咧嘴的,又不敢叫出声,这有损英雄形象。好在结尾了,坚持演到结束。最终获得观众的喝彩!演出圆满成功!</h3><h3>&nbsp;&nbsp;&nbsp;&nbsp; 演出结束后,县城市民对我们的演出津津乐道,评价很高,称赞说:“这群孩子真不简单,敢排演《沙家浜》全场”。“演得还真不错”!对我们演员个人,他们也是赞赏优佳。以至一段时间上街时,许多人叫我郭建光,叫苏中谊阿庆嫂,叫王亚丽沙奶奶!自然王建军落了个胡司令的绰号!</h3> <h3>军民鱼水情这场戏是京剧《沙家浜》中的重头戏!</h3> <h3>那一天同志把话啦,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h3> <h3>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h3> <h3>等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那红旗挂,再来看望你这革命的老妈妈!……。</h3> <h3>智斗也是《沙家浜》的重头戏,表现出阿庆嫂的机智聪明,与刁德一、胡传魁斗智斗勇!</h3> <h3>胡司令请抽烟!</h3> <h3>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h3> <h3>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h3> <h3>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芦苇荡里隐藏的新四军伤病员,受到日伪军封锁,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记忆中后来筠中团委负责人彭永福等都参加演出,扮演新四军伤员。</h3> <h3>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h3> <h3>飞兵奇袭《沙家浜》中的郭建光。</h3> <h3>伤口痊愈的新四军奇袭沙家浜!</h3> <h3>阿庆嫂接应郭建光和新四军。</h3> <h3>经过激烈战斗,新四军全歼黑田小队和胡传魁的忠义救国军。</h3> <h3>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我们都到了花甲之年,听说扮演刁德一的黄翔林都已经因病去世,令人唏嘘不已!本已尘封许久,淡化了的往事,由于几个主角再次在老家重逢,又勾起了我们许多幸福的回忆!</h3><h3> 匆匆过去的那些年,我们曾经排演过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并演出成功!想想都感到十分自豪!十分有趣和快乐!现在回忆起来心里仍然感到甜蜜蜜的。那年我十四岁!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半点影像资料!真可惜了我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扮演郭建光的光辉形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