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神奇的村庄——李家山村,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五华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h3> <h3>一大早,在碛口包了辆皮卡车前往李家山村。山道弯弯,皮卡冲上又冲下,坐在车上副驾驶的我,颇感惊险刺激,一路尖叫不止,但司机笑呵呵的却颇不以为然,轻车熟路,20分钟后即达。</h3> <h3>从半山坡上的停车场下来,沿小道走几步就到了我们在网上提前订好的客栈。</h3> <h3>院子里,墙上挂满了葫芦,与一串串金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共同构成黄土高坡农家特有的点缀,看起来煞是好看。</h3> <h3>我们住的客栈很棒哦👍</h3> <h3>走出客栈,一睹山村真容。</h3> <h3>哇,满山坡的窑洞,高低错落有致,好一幅立体画卷啊。</h3> <h3>李家山村的主要明清建筑,分布在山坳两侧五六十米高的山坡上,窑院与窑院之间有蜿蜒的小路相连。山坳里的窑院,上下依次建造于两侧约有七十多度、落差有五六十米的山坡之上,一层又一层,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立体村落。</h3> <h3>窄窄的山道上遇到很多画家在写生,难怪,不是有句话“家有梧桐凤凰来”嘛。隐于大山深处,空灵优雅,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h3> <h3>据说,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国画家刘文西和西安美院副院长、全国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于2000年5月,带领黄土派采风团到碛口采风。刘文西身体胖,肚子大,整整三个小时才爬上李家山村,当山村展现在眼前时,他惊叹不已地说:“太好了!我在陕北跑了三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地方,独特的土地,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那四合院窑洞,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戴希斌教授更是如获至宝,他对同行者说:“我们黄土派作画,就是要画出黄土高原的特色,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民居,才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创作源泉。”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陈志华先生看了李家山后说:“你们真有运气,你们的祖先给你们留下这样宝贵的遗产,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是走遍全世界也再找不到的,是独有的一份。人们不看你们的高楼大厦,就是要看你们依山就势,风格殊异的窑洞式明柱厦檐高圪台。”</h3> <h3>可以说,李家山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山村——四面大山环绕,一条羊肠小道两端连着两个不同的世界。当山外头的碛口古镇车马如流时,这里却仿佛一个天然的滤音器,滤掉了尘世的喧嚣和繁华,固守着山里人的那一份朴实与纯真。</h3> <h3>麒麟滩的传说深入人心</h3> <h3>下山就是黄河边上的麒麟滩</h3><h3>黄河二碛湾,人称麒麟滩,旁有村庄就是李家山。说起李家山,村貌不一般,好像凤凰双展翅,当空舞翩跹。明清建筑群,依山巧盘旋,九层叠建真雄伟,看起来入云端。窑洞式四合院,院院有厦檐,木雕石刻多奇巧,曲径通古街。专家来采风,学者来参观,齐夸走遍全世界,不如李家山。</h3> <h3>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窑洞造型不同,风格殊异。</h3> <h3>这里既有明清建筑群,还有许多土窑洞保留至今。</h3> <h3>四通八达的小道可以到达村庄的所有地方</h3> <h3>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窑洞了</h3> <h3>院内的一切小景,都会吸引若干文青到此写生或拍照。</h3> <h3>和许多山村一样,如今的李家山,也是十院九空。年轻人都出去闯世界了,村里居住的多是一些老人和妇女。 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自种的大枣,一到李家山就可以看到满山遍野红枣林。村里的山路上,到处可见掉落的枣子,当地人似乎不屑于捡也捡不过来。</h3> <h3>我想:因为封闭,这里才成为晋陕边界偏僻大山里,一处昔日秘境;因为封闭,这里才成为黄河岸边贫瘠的黄土高坡上,一座建筑艺术宝库。因为封闭,才使得吴冠中大师感叹: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了。</h3> <h3>山村的早晨,寂静,炊烟袅袅,轻雾从沟底升起,飘飘然一同指向天空。</h3> <h3>按图索翼</h3><h3>匆忙吃过早饭,我们开始了仔仔细细地寻根之旅,昨天只是初识山村,今日一定要走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h3> <h3>村落住宅以窑洞式建筑为主,依70度山体而建,从山底一直漫到山顶,一气呵成且灵活多变,形成了“立体村落”。</h3> <h3>用瓮建墙别具一格。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这种瓮墙,是在台湾的鹿港小镇,想不到再次见到它,却是在这么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世界很奇妙。</h3> <h3>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h3> <h3>土窑洞</h3> <h3>精美的木雕门楼</h3> <h3>每一户窑院,都有一块在山坡上辟出来的平整庭院和数孔在山体内开凿出来的窑洞。各家各户的窑院,沿坡壁呈阶梯状分布,上一层庭院的下面就是下一层窑洞的洞顶。一层层的窑洞,就这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地层叠在陡坡之上,最多的地方达七、八层。看似完全依山随意布局,却完美结合了山势的坡度与走向,凝固成一幅独特的西北风画卷。难怪有人说:李家山一带,凝聚了黄土高原所有的建筑特色。</h3> <h3>路遇湖南师大美院的学生在作画</h3> <h3>神奇的村庄,神奇的建筑。</h3> <h3>电影画面感有木有?</h3> <h3>面对空灵的大山,一路走来深有感触: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有多种,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我们的祖国就是那么博大精深!</h3> <h3>暮色中的山村令人迷醉</h3> <h3>新的一天来临,热情的房东大姐带着我们再次巡游山村,我们依然乐此不彼,兴致不减。</h3> <h3>没想到房东大姐的摄影技术还不赖</h3> <h3>走进李家山,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慨。光阴在磨盘中流淌,却磨不平山里人家那独特的的味道。岁月在砖石上凝固,在寂静中闪烁着亮丽的色彩。</h3> <h3>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相比于江南或晋中的某些知名大院,李家山村的明清建筑实在算不上精细,更算不上什么奢华。不过,许多建筑细节还是做得非常讲究的!几百年前,在这片地处偏远的山沟,能把木雕砖雕等做成这般水平,已经相当不容易了。</h3> <h3>行进中,一位老汉热情地向我们打着招呼。</h3> <h3>我们的房东大姐大大方方地与老汉对起歌来,哈哈,果然名不虚传。据说村里的乡亲几乎人人都能唱歌,噪音洪亮,我们听来都是专业水准啊。听说村里有一位婆姨,真的唱到了“中国好声音”的海选舞台上,可惜我们没碰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上诞生了多少歌唱家啊。</h3> <h3>得到夸赞的房东大姐一路走来一路唱,让我们欣喜若狂。</h3> <h3>房东大姐骑上毛驴,一曲“回娘家”勾起我的兴致,忍不住我也参与进来,太开心啦😄😄😄</h3> <h3>我来啦,“兰花花”🎉🎉🎉</h3> <h3><h3>人生,不论是繁华或沉寂,都是自己缔造的蔚蓝天空,有属于自己的色彩。而一个快乐的人生,才是对自己的善待,才不辜负生活的精彩。</h3></h3> <h3>李家山绝对是一个值得再来的地方!那典型的黄土地貌,那独特的自然环境,那层叠的窑洞老屋,那浓郁的黄河风情,那纯朴厚道的百姓人家,那乐呵呵对你高歌的婆姨和老汉......都美得质朴,美得纯粹!<br></h3><h3>别了,李家山村;别了,黄土高原;别了,吕梁山,我们一定会再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