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双侧气胸(无基础肺疾病),是为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在20世纪初叶,乃结核肆虐时代,前辈们凭借X光这一利器,很容易就识别出两类不同的自发性气胸,一种是肺部有明显异常的(主要是肺结核),一种则是没有明显异常的。这就有了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SSP)的分类。后来,慢阻肺逐步取代肺结核,成为最常见的肺部疾病,然后CT和胸腔镜横空出世了——大家这才发现,无论是PSP还是SSP,似乎都是基于某种相似的病变——即胸膜下的气肿样改变(ELCs),通俗一点,就是肺大泡。然而,正当大家对此信心满满之时,搅局者来了,这就是M.Noppen,一个非常出色的胸科专家。他坚持认为,所谓ELCs病因说,根本就是“地地道道的”故事——借助于自荧光的胸腔镜,没有在大泡壁上,而恰恰是在好端端的(在我们的白光胸腔镜看来)脏层胸膜上,被他发现了所谓“弥漫孔隙”(实为胸膜下的荧光素渗漏和浓聚——通过吸入荧光素——并未发现渗漏到胸膜腔的证据),据此,他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弥漫孔隙说”(DPP)——特别有趣的是,实际上在他之前很久,即已有许多病理学家,不是在好端端的胸膜上,而恰恰是在大泡壁上,直接捕捉到了那些“肇事”的小孔——这些小孔确实是“隐匿的”,经常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一睹真容!——很可惜病理学家的这些无可置疑的发现长期被忽视了,这才差一点阴沟里翻船!然而,近二十年过去,迄今并未看到有利于“DPP”学说的新的或更有力的证据出现——相反,有利于ELCs说的证据却越来越多(笔者近10年的SP临床实践与研究也在证实着这一点)。从目前来看,“DPP”说很可能要凉了!</h3>  <h3>基于“ELCs”SP病因说,SP的复发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两点:1.切缘处新生ELCs——有资料显示,在大泡切除术后其切缘处的再出现率高达37.1%!2.术中未找到目标大泡或在大泡多发条件下遗漏了某个或某些“嫌犯”大泡。</h3><h3>之前我已收集和展示过几个外科大泡切除术(主要是VATS)后SP复发,切缘处有多个新生大泡的病例。今天我们所展示的是接受“APC加”治疗复发的病例。</h3>  <h3>双侧气胸。箭头所示为左侧主要目标肺大泡。</h3>  <h3>箭头所示为右侧主要目标肺大泡之一。</h3>  <h3>箭头所示为右侧主要目标肺大泡之二。</h3>  <h3>圆圈勾出当时没有注意到(后来回顾发现)的左侧背部可疑大泡:这个“可疑大泡”在后来的随访观察中愈益变得明显。</h3>  <h3>箭头所示为右侧主要目标肺大泡之三。</h3>  <h3>箭头所示为右侧主要目标肺大泡之四。</h3>  <h3>以上为术前影像学表现。下面为左侧胸腔镜“APC加”治疗后CT表现。</h3>  <h3>左侧目标大泡消失。箭头所示为右侧目标肺大泡。</h3>  <h3>以下为右侧胸腔镜“APC加”术后:右侧目标肺大泡消失。</h3>  <h3>但左侧靠近背部,似乎显示有一胸膜下大泡(箭头)。</h3>  <h3>双侧气胸手术后,各簇目标大泡均消失。但前面勾画出的左侧背部目标大泡似乎越来越明显了(箭头):</h3>  <h3>1月后SP复发,左侧背部目标大泡已非常典型(箭头)。因患者不同意再次手术,给予胸腔置管引流,好转出院。</h3>  <h3>又1月后,再次SP复发。CT清楚显示左侧目标大泡,似乎愈益明显(有增大趋势):</h3>  <h3>此外,之前“APC加”处理过的位置,也显示新生的非常小的胸膜下大泡(箭头):</h3>  <h3>由于这个新生大泡非常小,理论上,当大泡较小(尤其小于1cm),胸膜固化有可能凑效——限制其进一步增长和增厚其泡壁,而防止其复发。其次,患者年龄只有16岁,再次出现新生大泡的可能仍然存在;再次,鉴于两个大泡距离较远(除了上下距离,还一前一后),并有黏连带分割(分离有困难),若均予处理,需要再行开口。故决定只处理主要的目标大泡。并在处理主要大泡后检测漏气,若漏气已停止,即不再处理前面的“小大泡”——胸膜固化应能抑制其生长或增厚其泡壁;若验证仍有漏气,则必须对其进行处理。</h3>  <h3>术前定位CT:</h3>  <h3>这张片子反着,右侧是左侧:</h3>  <h3>处理部分黏连:</h3>  <h3>塌陷的目标大泡:</h3>  <h3>膨起的目标大泡:</h3>  <h3>未观察到泡壁上的漏口,直接APC处理:</h3>  <h3>局部敷胶后。术中验证,漏气停止,未再处理前面的“小大泡”。追加胸膜固化,术毕。术后持续负压吸引下无漏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