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早 发</p><p>晚唐 罗邺</p><p>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p><p>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p><p>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p><p>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p><p>(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p><p>答:“早发”就是早早就出发的意思。诗歌一二句紧扣诗题“早发”。请人饮酒喝醉,醒来时,发现客人散尽,只剩一点残灯,天还未亮,便携剑登程。诗人路上冒雪前行,还隐约能听见雄鸡唱晓的声音。此处也能表现诗人出发得“早”。雪飞百草,再加上天色未明,只能隐约辨识道路,此处表现出发得早。</p><p>(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p><p>答:“背”,背离,相反。深秋时节,自己独自朝北方大漠前行,而大雁正北方飞往南方过冬,故曰:背行。诗人朝寒冷辽阔的朔北艰难前行,大雁朝温暖的南方轻快飞跃,形成强烈对比,写出了自己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p><p>鲁酒:人们邀请客人饮酒,常谦称自己的酒为“鲁酒”,表示酒很薄。</p><p>离程:离别朋友之后的征程。</p><p>事:服侍、侍奉。这里指相伴左右,相随。</p><p>鸡唱”。犹言鸡鸣、鸡啼。出处:唐·刘禹锡 《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霜凝南屋瓦,鸡唱后园枝。” 宋·文天祥</p><p>《闻鸡》诗序:“自入北营,未尝有鸡唱;因泊谢村 ,始有闻。”</p><p>此处有“鸡唱”,原因是因为下文的“近关”,不然在茫茫胡天是听不到鸡唱的。</p><p>飞雪: 诗人深秋入胡天,故有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诗为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p><p>雁:诗人去北边大漠时应是深秋时节,诗人北行,雁南飞,故曰背行。</p><p>白草:应为牧草,似莠yu而细,无芒(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此段材料来自网络论文《“诗虎”罗邺及其诗歌研究》白草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据刘满先生的考证</p><p>:白草就是席箕草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芨芨草。“春发新苗 ,与诸草无异 ,冬枯而不萎。高三四尺 ,性至坚韧 ,以之织物</p><p>,其用如竹。惟哈喇沙尔城东特伯勒古地产者最坚实</p><p>,心可为箸。”由此我们可知白草是西北边疆生长的常见草类。(此段材料来自网络论文《谈岑参诗歌中的白草意象》)</p><p>关,应为云伽关。(此材料来自网络论文《“诗虎”罗邺及其诗歌研究》云伽关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云伽关在单于大都护府金河县.</p><p>金河县因金河(即今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而得名 , 原在今托克托县北中滩乡哈拉板申大黑河东岸 ,</p><p>唐天宝四年(745)为振武军治理,移至今和林格尔土城子。 《新唐书 ·地理志》(宋 : 欧阳修 ,</p><p>宋祁 , 1975) , 单于大都护府金河县:有云伽关,后废,大和四年 (830) 复置 , 时李咏为振武节度 , 以兵千人戍守”。</p><p>(本段材料来源于网络论文《公元19世纪前晋西北地震活动研究》)</p><p>微有路:微,不显露,这里为什么“有路”?原因是这里与云伽关靠近,因常有人出入,但“微”又说明这地方虽然近关,但也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诗人还得加紧赶路。</p><p>浊河,一为黄河之兼称,一为水浑浊之河流,此处的两个含义可能都不是,很可能指内蒙古的紫河。紫河,古水名。即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长城外的浑河。(此段材料来自网络论文《“诗虎”罗邺及其诗歌研究》)</p><p>迢递:遥远的样子。</p><p>羸li,瘦弱,</p><p>客:旅居他乡。</p><p>塞城:边塞之城。当时诗人是去唐朝的单于大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也称单于牙帐,它的前身是云中都护府,是唐代中央政府设在版图内最北的军政机构之一,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此段材料来自网络文章《中外关系史论文》)</p><p>本首诗歌解析: 早发</p><p>请人饮酒喝醉,醒来时,我发现客人散尽,只剩一点残灯,尽管天还未亮,我早已便携剑登程。我冒着飞雪前行,内心愁苦不堪,隐约能听见雄鸡唱晓的声音。我独自一人向寥廓寒冷的大漠北行,列队的大雁却向温暖的南方掠去。</p><p>百草漫野,只有接近云伽关时,我才能微微辨出前行的道路。紫河冰封,无声的严寒凝冻了往昔奔流的河水。京城和单于都护往来的距离本身就相隔万里,更何况我这个被迫前来作客边塞之城的老头儿呢?</p><p>附:《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这首词也是诗人在单于大都护府时所作的诗歌,跟《早发》是同一时期同一点所作。</p><p>趁职单于留别阙下知己</p><p>罗邺</p><p>职忝翩翩逐建牙,笈随征骑入胡沙。定将千里书凭雁,应看三春雪当花。</p><p>年长有心终报国,时清到处便营家。逢秋不拟同张翰,为忆鲈鱼却叹嗟。</p><p>题解:趁职,任职。单于,此处不是指匈奴首领,而是指单于大都护府,也称单于牙帐,是唐代中央政府设在版图内最北的军政机构之一。</p><p>留别,唐诗的一个种类,和送别诗相对应,此诗是回复朋友的诗歌。</p><p>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这里指京城。</p><p>知己:诗人的好朋友。 诗歌题目的意思是:在大漠随军任职时,回复京城知己之信</p><p>本诗解析:我忝列军中,随着翻飞的牙旗,到达大漠边关,带上书籍跟随战马直入胡地。要想把千里之外的书信寄到你手,只能凭借南来北往的鸿雁;在暮春时节要想看见花儿,可惜这儿只有纷纷的飞雪。即使年老体衰,只要有雄心壮志,一定会有机会报效国家。政治清明的时代,所到之处,即刻便可以安家。秋风起时,我不准备像张翰一样,因思念故乡鲈鱼而心生哀叹。</p><p>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以往落第诗大不相同。于蒲津渡河,入晋中。有《黄河晓渡》诗。《黄河晓渡》:“大河平野正穷秋,赢马赢僮古渡头。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可知罗邺北上,当在秋季。</p><p>之为如是说:</p><p>对于本首的罗邺,很多人没听说过,我亦如此。像诗歌中“鲁酒”“驱羸”“客”这些词语都是很不好理解的,再加上不了解听都没听说过这个诗人,也无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以这些因素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仅是学生,就是老师也很难理解到诗歌的一些关键之处。</p><p>在网络里面关于罗邺的介绍都是非常有限,对本首诗歌的背景资料的介绍更是微乎其微。为了弄清里面的一些关键点,弄清罗邺的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弄清这首诗歌的具体含义,真是惨淡经营,悉心筛选、比较。最后也只能明了个大概。罗邺,晚唐诗人,浙江新城人,大约出生在825年,约850年达到当时的都城长安参见进士考试,名落孙山。一直在这呆了近十年,参加五六次考试,落榜了。然后游历,主要在洛阳、吴门、山阳、湖南一带,从长安出来,差不多十二年才回到故乡浙江新城。873年,罗邺在江西观察使崔安潜幕府,近三年。875年罗邺羁旅皖地,投谒池州庾员外,无成。这地方时间长达八九年,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父亲罗则在此地担任过铁官。885年,罗邺自池州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未等放榜便入蜀,在此落榜。在蜀地呆过一年多,僖宗文德元年(888)秋离蜀,北赴长安应试,复落第。</p><p>此后在京城有呆过几年,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始终未能及第。昭宗光化年间(899),依照前面的出生时间,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北上赴单于都护趁职,本次高考所选诗歌,就是诗人在赶往单于大都护府时所作的诗歌,后面补充的一首大约是达到之后所作。在军中任书记职务。史料记载:“邺,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邺去家逾远,万里沙漠,满目谁亲,因兹举事(行事;办事。)阑珊(衰落)无成,于邑而卒”</p><p>唐昭宗光化三年十二月,左补阙韦庄上奏,追赐进士及第,各赠补阙、拾遗。</p><p>罗邺有“诗虎”的美称,其诗作当时就受到世人推重。晚唐政治、科举、幕府对罗邺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讽刺诗、落第诗和行役诗。现存越150首。</p><p>居于“江东三罗(罗邺、罗隐、罗虬)”之首。罗隐也是考了十来次进士,最终还是未被录取。罗虬因被时人冤枉,最后辞官归隐。从“江东三罗”的命运,隐约可以窥见晚唐政治的腐败和黑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