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古宅,<br></b><b>蕴藏许多辛酸美丽,<br></b><b>珍藏岁月更迭故事,<br></b><b>见证流光历史演绎,<br></b><b>承载家人欢声笑语<br></b><b>无法游离时代的古宅,<br></b><b>经过风霜雪雨的缠绵纠结,<br></b><b>形成了独特魅力!<br></b><b>她的内涵和积淀<br></b><b>透露出家族的厚重根基!</b><b><br></b><b><br></b></h1><h1><b>古宅,<br></b><b>是几代人艰辛耕读,凝炼汇聚,<br></b><b>形成的生活态度、个性修养、<br></b><b>遗传的时尚品位、审美情趣和情感价值</b><b><br></b><b><br></b></h1><h1><b>古宅,<br></b><b>代表着当时的一种格调、时尚、方式、精神<br></b><b>代表着一种风向标的特征!<br></b><b>流传至今!</b><b><br></b><b><br></b></h1><h1><b>这些天,<br></b><b>我在厚重的典志中徜徉,<br></b><b>撷取那历史遗留下来的<br></b><b>青砖黛瓦、泥塑木雕。<br></b><b>寻觅水洞底友人家园的清溪天堂!<br></b><b>(清溪为清代水洞底的古地名,天堂为水洞底地名)</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1><b>水洞底镇,地处娄底市娄星区西南边陲,地面海拔标高109—223米,属丘陵地形,年降雨量1200—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br></b><b>2017年2月14日,水洞底镇由涟源市划归娄底市娄星区管辖。下辖一个社区24村。镇政府所在地为红土村。</b></h1> <h1><b>水洞底镇东与百亩乡接界,南邻荷塘镇,西抵杨市镇,北与斗笠山镇毗邻,镇域总面积8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42872人(2017年)。<br></b><b>清代,水洞底属集祥乡清溪41都。<br></b><b>新中国建立前,水洞底镇属湘乡县第十区清溪乡。(祥见民国时期湘乡地图)<br></b><b>新中国建立后,为湘乡县第十区竹脚、羊角乡和车田乡的一部分。<br></b><b>1951年析出建县后,属涟源县第十二区。<br></b><b>1956年为红土乡。<br></b><b>1958年,是水洞底公社的一部分。<br></b><b>1961年,建立新的水洞底公社。<br></b><b>1984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水洞底公社改为水洞底镇。<br></b><b>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水洞底镇与新禾乡合并建立新的水洞底镇。<br></b><b>2017年2月14日,水洞底镇由涟源市划归娄底市娄星区管辖。<br></b><b>行政区划<br></b><b>2016年建制村合并后,娄星区水洞底镇下辖1社区24村:向红社区;文建、撑田、天堂、腾跃、孙水、西溪、水洞底、凤冠、红土、石脚、托山、羊角、南桥、云山、金泉、云华、新仕、白晃、周观、新田、留坦、杨材、禾花、新禾24个村。<br></b><b>水洞底镇是古津小镇,现有铜鼓寨遗址和狮子山石头城古战场遗址。</b><b><br></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2017年2月14日,水洞底镇由涟源市划归娄底市娄星区管辖。这是当时的挂牌仪式。</b></h1> <h1><b>水洞底清代属集祥乡清溪十四都<br></b><b>民国时期属湘乡第十区清溪乡<br></b><b>巜湘乡县志》1993年12月版。没有水洞底古迹、古建的任何记载。</b></h1> <h1><b>民国时期湘乡地图,可见今杨家滩、水洞底、娄底、石狗、渡头塘等地属湘乡管辖。</b></h1> <h1><b>1998年7月版的《涟源市志》上,水洞底镇未有任何古建筑古迹遗址收录。</b></h1> <h1><b>1997年12月版的《娄底地区志》也没有水洞底镇的古建、古迹、遗址录入。当时娄底地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仅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仅36处。</b></h1> <h1><b>2017年8月版的巜涟源市志》,水洞底仅紫云峰一处景点列入涟源市旅游景点图。</b></h1> <h1><b>在2017年8月版的巜涟源市志》中,水洞底镇的石莲山、杨材山、谢家桥、佛灵寺等景点列入了乡镇名胜古迹。</b></h1> <h1><b>终于找到了!<br></b><b>2014年4月,涟源市政协在全面调查全市范围内的古建筑的基础上,出版了《涟源古建筑》画册。水洞底有康茀堂、谦吉堂、刘氏宗祠、惜字炉等古建筑、古迹入选。</b></h1> <h1><b>康茀堂<br></b><b>位于水洞底球树村</b></h1><h1><b>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历时两年所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三进四橫,由五个田字形庭院组成,有上中下三个厅堂及左右两个厅堂,天井五个,大门上方有角楼,现存“月霁风光”牌匾。<br></b><b>康茀堂,整个建筑保存比较完好。2011年,其后人曾进行过一次维修。</b></h1><h1><b>周的后人达100多人,比较突出的有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务处主任的周蔚森、海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周达生、河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周达宇。</b></h1><h1><b>(康茀:安宁强盛的意思。)</b></h1> <h1><b>康茀堂大门门厅,当时是用土砖砌筑。马头墙用青砖砌筑,白石灰镶边。</b></h1> <h1><b>康茀堂一进院落,院落为青石铺就,阶沿用条石砌成。其院落格局与甘溪白马堂类似。</b></h1> <h1><b>一进过厅大门口,门前木框应为原木照壁遗存。</b></h1> <h1><b>堂内的小天井之一。</b></h1> <h1><b>谦吉堂(位于水洞底大田村)<br></b><b>谦吉堂由刘笃生为首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修建。占地面积266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三进两横,有正房60间、杂房50间,天井四个。现仍有七八户居民居住在内,保存较为完整。门窗花格、封火墙泥塑、梁枋神龛木雕完好无损,各具艺术特色。<br></b><b>院落后靠青山,前临水塘。远处满目田畴,周边环境优美。刘笃生的后人绝大多数在外工作,很有出息。有科学家、大庆油田厂长等。</b></h1><h3><b>(谦吉:出自巜易谦》谦光自仰 吉曜常临</b></h3><h3><b>--因谦让而愈有光辉,指谦让而受益。)</b></h3> <h1><b>谦吉堂在当年应算是豪宅,青石铺地,青砖砌筑。麻石柱础、巨木支撑、阶沿全部是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目今依然保存完好。</b></h1> <h1><b>封火山墙,在显示昔日的繁华。</b></h1> <h1><b>门楣,过梁上的精致的木雕花装饰,这些古代艺术品,至今仍然保持完好。</b></h1> <h1><b>谦吉堂屋顶精美绝伦的泥雕脊饰,宝瓶、纹饰历100多年风雨仍无腐蚀迹像。其配方、工艺至今已经失传。</b></h1> <h1><b>谦吉堂的排窗木雕格扇。其金漆部分由花丛、茶花、蝙蝠纹样组成,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所雕窗格的拼接,浑然天成。</b></h1> <h1><b>谦吉堂的木雕过梁为整块雕花板,历经沧桑,至今仍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清晰。</b></h1> <h1><b>刘氏宗祠(位于水洞底大田村)<br></b><b>刘氏宗祠由当地刘姓人家共同捐资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修建,距今已有200年了。<br></b><b>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除正前方大厅外,左右两边各有一厅堂,且有大侧门方便出入,内有正房12间。院中天井走廊等。前临水塘,面对田垅。<br></b><b>由于刘氏子孙的维修、修护,祠堂至今保存完好。</b></h1> <h1><b>惜字炉(位于水洞底竹脚)<br></b><b>惜字炉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高17米,直径2米多,三层六角六面,依㳄上缩至顶。每角都塑有动物,每面都雕有人物。栩栩如生,形态各异。<br></b><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每层塔角,均有神兽塑雕踞之。其中有兽明显可辨为狮、貔貅,另有一种长着狮身,头却为似象的长鼻尖吻状的动物,却是国内外很多名刹中都没见过的,不知为何兽。估计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中崇拜的一种神兽吧。<br></b></span><b>该塔为什么取名惜字塔?此地先民因何要建此塔?据当地的一位年在花甲上下的妇女告诉我们:这里历代相传,凡写有字的纸张,均不能用脚踩,踩了就会成为瞎子,不能擦屁股,擦了就会烂腸子,只能拿到此炉内焚烧。踩了有字纸张会成为瞎子之说当然不成立,但这反映出此处先民对文化的尊重。<br></b><b>至于建此塔的目的,相传是因之前此处无铁路等建筑物遮挡,一条山冲直下纯化42都(现斗笠山镇范围)的甘溪冲,中有河流从田凼中间直下,此处历来未出大户。先民认为溪流带走了这里的风水,以致难以聚财,因而依溪建成此塔,用以遮挡风水。此后,这里才渐有富户。坟山、屋场等地方风水之学,至今仍盛行于民间。</b></h1> <h1><b>参考文献<br></b><b>巜湘乡县志》1993年12月版<br></b><b>《涟源市志》1998年7月版<br></b><b>巜涟源市志》2017年8月版<br></b><b>《娄底地区志》1997年12月版<br></b><b>《涟源古建筑》政协涟源市委员会2014年4月</b></h1> <h1><b>版权信息:<br></b><b>一、图文:秋歌。本文采用了我的微信好友十水洞底镇松果、老威的摄影作品三张,<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在此谨致谢忱。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br></span></b><b>二、欢迎转发、截图、分享、收藏及所有不涉及营利和广告的使用。<br></b><b>三、转发、使用请注明原出处。<br></b><b>四、器材:苹果7PlUS<br></b><b>四、作者微信(电话)13973841967<br></b><b> 2019年10月29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