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永坪,这个毫不起眼的陕北小镇因为当年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在这里会师,被人们长久地铭记在心,胜利的旗帜也将永远地高高飘扬。
</h3><h3> 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共经历了六次会师。1935年9月的永坪会师,即为其中的一次会师。会师后的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凝聚力、战斗力得以大幅提升,随后取得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的力量。这次会师,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征山西、西征甘肃宁夏奠定了基础。</h3> <h3>⏸永坪会师雕像</h3> <h3> 这几年走长征路,在重点考察中央红军长征的同时,陆陆续续对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也作了专门考察。毕竟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长征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红军长征史册中占有独具特色的光辉一页。
</h3><h3> 关于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战千里,长征入陕。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鄂豫皖苏区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沿途经过大小战斗数十次,终于摆脱强敌的重重追堵,于12月8日进入陕西南部,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转移的任务。第二阶段:长征入陕后,经过七八个月的艰苦斗争,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部队也由不足三千人发展壮大到四千余人。这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独树一帜的特点。第三阶段: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行动,先期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有关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情况,我在之前的系列篇中已作过简要叙述,这次就从第三阶段说起。</h3> <h3>⏸永宁山,又名大石楼山,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它像一座雄伟的石壁楼阁,巍然矗立在洛河岸边,三面被流水环绕。据说,刘志丹少年时代曾在这里上学读书。</h3> <h3> 1935年7月13日,红二十五军在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的行动中,获悉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后,中共鄂豫陕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策应和迎接主力红军北上陕甘的正确决策。
</h3><h3>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第二次踏上长征之路。部队西出秦岭,北过渭河,驰骋陇南陇东,翻越六盘高峰,截断西(安)兰(州)公路,直逼敌人后方,沿途攻占两当、秦安、隆德县城,数次打退各路敌军的追堵。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不仅吸引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北上,同时也充当了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但令人扼腕的是,8月21日,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二十八岁。</h3> <h3>⏸永宁山</h3> <h3> 吴焕先牺牲后,红二十五军主力则在甘肃的灵台和崇信之间展开活动,以继续牵制敌人,积极探听有关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由于条件所限,又没有电台联络,关于中央红军的行动消息一无所获。后因敌情严重,决定先行进入陕北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合。
</h3><h3> 9月7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交界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程子华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委,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戴季英任参谋长。会后,军领导对部队作了进入陕甘根据地、同陕甘红军会师的政治动员。</h3> <h3>⏸洛河</h3> <h3> 9月9日,红二十五军进至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永宁山,同陕北根据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和陕甘边区军委主席刘景范得到消息后,亲自前往永宁山迎接远征而来的红二十五军。中共西北工委也立即发出通知,动员和组织群众沿途欢迎红二十五军。在此休整期间,当地群众提供了近万斤粮食,二十多头猪,近万斤的洋芋等蔬菜,慰问劳苦远征的红二十五军。经过三天的休整,红二十五军向永坪镇开进。
</h3><h3>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受到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至此,红二十五军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战略大转移,成为红军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h3> <h3>⏸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时的情景。</h3> <h3> 9月16日,刘志丹率领西北红军主力专程赶到永坪镇,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徐海东在回忆他和刘志丹见面时写道:他是陕北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对革命忠心耿耿,深受陕北人民的爱戴。我们见到他真是万分高兴。第二天,在中央驻北方代表团派驻西北代表团的主持下,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永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组建中共陕甘晋省委,由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改组西北军委,聂洪钧任主席;会议还决定将红二十五、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辖三个师,共七千余人。</h3><h3> 9月18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在永坪镇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庆祝大会。徐海东、刘志丹分别讲了话,号召全军团亲密团结,并肩战斗,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坚决粉碎国民党军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而英勇奋斗。庆祝大会上,列宁剧团编排了抗战剧、秧歌等节目,传递喜悦之情,鼓舞了军民士气。“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二十五军上来了。千里的雷声万里闪,一朵朵红云飘得远。来到了陕甘洛河川,劳动百姓好呀好喜欢……”这首地方特色鲜明的信天游,生动地反映了两军会师时的热烈场景。</h3> <h3> 值得一提的是,两军会师后,打了两场漂亮仗。红二十五军的到来,红十五军团的成立,大大加强了打破敌人“围剿”的军事力量。军团领导决定:根据敌强我弱态势,我军不宜内线作战,应转到外线包围甘泉,切断敌军后方补给线,调动敌增援部队,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9月下旬,红十五军团从永坪出发,经过三天急行军,到达甘泉下寺湾一带集结。刘志丹对这里十分熟悉,被称为“活地图”,提出在甘泉去延安途中的劳山设伏击区。这里群山高耸,地势险要,一条公路贯穿南北,蜿蜒于两旁山岭之间,是打伏击的好战场。徐海东观察地形后说:如果将敌人放进来,如同把狐狸装进了口袋,太好了。随后,红十五军团一部包围甘泉县城,大部进入伏击阵地。
</h3><h3> 10月1日,敌军沿公路前进,进人伏击区后,战斗打响,敌首尾受击,完全陷入红军包围之中。经过半天激战,全歼敌两个团和师直属队,毙伤敌师长、师参谋长和敌团长以下一千余人,俘敌团长以下三千七百余人,缴获战马三百多匹,还有一百八十多挺轻重机枪和十多门炮,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这是两军会师后的第一场大胜仗,是红十五军团成立后的开门红。</h3> <h3>⏸西北军委旧址</h3> <h3> 第二场胜仗是榆林桥战斗。榆林桥南距富县县城二十里,背山面水,有公路沿镇而过,是县城通往延安的必经之路,距离当时的红十五军团军部所在地也只有二十多里。东北军一个团又一个营进驻榆林桥,团长是高福源。红十五军团决定乘敌设防工事尚未完成、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10月25日拂晓,红军发起总攻,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直到下午三点才胜利结束。这次战斗共毙伤敌三百余人,俘敌团长高福源以下一千八百余人,缴获武器三百多支。高福源经过教育,拥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后来对促进张学良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h3><h3> 劳山、榆林桥两场战斗,沉重地打击了东北军的气焰,为彻底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h3> <h3>⏸刘志丹旧居</h3> <h3> 我们是9月23日从瓦窑堡来到永坪的。两地相距二十多公里,山路蜿蜒,但路况不错。永坪地处延安市宝塔区、延川县和子长县三地结合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延川县最大的建制镇。近年来,因境内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而成为延安地区比较富裕的乡镇。
</h3><h3> 一条洛河穿镇而过,将永坪镇一分为二,形成了河东、河西两条主要街道。当年,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排成四路纵队,在徐海东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矫健的步伐,精神焕发从河东的街道进入永坪镇的。随着时代变迁,会师街已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会师遗址更是荡然无存。行走在会师街上,映入眼帘的是镇文化休闲公园。离会师街二三百米远的地方,当地政府为了纪念永坪会师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在镇中心地带建起了宽阔的会师广场和永坪会师雕像。
</h3><h3> 几经打听,我们来到永坪会师纪念馆。遗憾的是,纪念馆正在修建当中,不开馆。不过从外形上看得出来,那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纪念馆的旁边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遗址,里面有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吴岱峰和刘景范等同志的旧居。这是我们在永坪镇看到的唯一的红军遗址。永坪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仅仅留下这么一处遗址,似乎让人感到不太尽意。</h3> <h3>⏸习仲勋旧居</h3> <h3>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可歌可泣的。在1936年《共产国际》第七卷第三期上《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这样记载: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回望红二十五军十个月的长途跋涉,途径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四省,走过一条条羊肠小道,爬过一座座高山险峰,打响一次次生死战斗,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就一部真实的传奇。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出共产党人的坚韧执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胆略,留下的故事与精神,写入史册,照亮人心。</h3> <h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的十年间,总共授予的一千六百一十三名将帅中,出自红二十五军的就有九十七名,可称之为“百将”之军。其中大将一名,上将两名,中将六名,少将八十八名。毛泽东曾多次称赞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这既是对徐海东个人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红二十五军的高度评价。
</h3><h3> 抗日战争后期,徐海东因为生病,无法再指挥作战。再后来,徐海东一直在养伤,甚至没有参加解放战争。1955年评军衔的时候,徐海东说自己长期没有进行军事指挥,不评军衔都可以。但毛泽东却直接指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里面要排第二,仅次于粟裕。</h3> <h3> 走到永坪镇,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基本上走完了,还有个别地方没去,以后一定要去的。有人曾问我,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那些偏远又不太热门的地方,意义何在?我说,如果想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在家里看看书,但有些东西是书本上感悟不到的。每次出发前在查阅长征资料的时候,我也曾多次被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们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但是在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更触动我的心灵。还有一点,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也许对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而言,显得有点高不可攀,但我总觉得,我们有责任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把途中看到的和听到的红军故事记下来、传出去,那怕只有几个人能看到,我也感到欣慰,也算为弘扬长征精神出了一点力,做了一点贡献。如果这样想,即使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再多,我认为也是值得的。好友“巡天遥看”先生曾和我走过一段长征路,他在我的系列篇下面留言:与君同行让我精神振奋,读君文章使我思想升华。
</h3><h3> 总的来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长征精神成为更多人精神家园里的重要支柱,让长征故事成为更多人成长中的精神食粮,才是我们重走长征路的现实意义和终极目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