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网师园与留园,两个都是苏州的私家园林,一个小中见大的古典园林,一个是四大园之一。此次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两个园子,一是分析留园大门至古木交柯处建筑空间转换和开合造景手法。同时体验网师园入口处线路,比较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二是分析留园、网师园的空间结构及视线关系。三是感受留园中“石林小院” 空间的穿插渗透。</h3><h3><br></h3> <h3>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地处苏州旧城,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帯城桥阔家头巷11号。网师园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息。</h3> <h3>网师园采用的是典型的东宅西园,建筑区域以绕着以水体为主布置。包括灌缓水阁,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和现字画商店等,松读画轩,集虚斋和五峰书屋。</h3> <h3>网师园的住宅建筑是沿着水岸边布置的,园路连接着园内的各个建筑,也是观赏者的前进路线。沿着水面观赏,人的视线范围为∠60。</h3> <h3>小山丛桂轩与入口的连接处是园内小中见大的一处体现,透过水面观赏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和五峰书屋,距离广,空间深度远,给人以广阔感。</h3> <h3>原本可以在此观赏到对面的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虚斋和五峰书屋,但园内树木生长茂盛,对视线有一定的遮挡,无法看到全部。</h3> <h3>小山丛桂轩,门洞进入中部景区后的第一个单体建筑,三面回廊卷棚歇山顶。小山丛桂轩坐北朝南东、西、南面被槍廊环抱,是具有停留功能的观赏与休息空间。</h3> <h3>从小山丛桂轩看月到风来亭。</h3> <h3>从小山丛桂轩看向竹外一枝轩和集虚斋。</h3> <h3>从小山丛桂轩看向整个园子,</h3> <h3>月到风来亭,北部水直院的西与采贴的道为一实出手水面之上,为一六角尖亭。</h3><h3>月到风来亭各面均视野开敝附近没有其他高大建筑或乔木遮挡,具有极为通透明亮的内部空间并且其内部设施也提供了体息停留的良好环境。是整个网师园中部景区视线设计最为细致的观景点。</h3> <h3>月到风来亭测绘</h3> <h3>从月到风来亭看向对面竹外一枝轩和集虚斋。</h3> <h3>看松读画轩,是主人读书作画的场所,主要是安静内向的风格。因体量大,邻水会显得体量过大与其他建筑甚至整个园子的风格不搭,故而利用近大远小前设小花园推进距离,使得整个建筑能融入园子。</h3> <h3>殿春簃,前后左右上下,有山有水有松树,琴棋书画诗酒茶,松下饮清泉,渔网铺砖,网离开水面抓到鱼跟虾,钱形状。冷泉亭在山上,边上的叠石假装假山,在群山里,墙上翘角,四角齐全,与月到风来亭一山一水。</h3><h3>芍药花的别称殿春,北边窗户,框景有芭蕉,竹子,梅花太湖石。</h3><h3>正厅书房,桌上绿松石,代表两座山,稳若泰山,寿比南山;钟,表声音,钟声平安;花瓶,富贵满堂。</h3><div><br></div><h3>书房特别多,琴棋书画,农耕渔樵,</h3> <h3>网师园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花园结合在一起,因全园面积较小,中间水体接近正方形,沿着水岸布置建筑一定程度上建筑与对景建筑拉开空间感,体现网师园的特色——小中见大。</h3><h3><br></h3> <h3>网师园的入口风格是先抑后扬,也是为了体现小中见大的特点。入口为室内环境,遮挡感受较强,让人感觉狭小,沿着观赏路线走下去,行至五峰书屋、竹外一枝轩,人的视线会逐渐开阔,直至看松读画轩,人的视线骤然放开,与之前室内环境形成对比,给人以广阔的感受。</h3> <h3>留园的入口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一进大门,狭窄的道路,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从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等方面来处理变化,营造处空间压抑的效果,压抑的同时不会觉得单调,反而觉得意趣无穷。</h3> <h3>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h3> <h3>留园的入口空间处理在手法上与网师园一样都是欲扬先抑,都是利用小空间来对比衬托园内主要的大空间;不同的是,留园的入口空间很狭长,无论是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游览都可直接就过渡到园内的大空间,网师园的入口空间相比之较为短小,而且网师园入口不同方向游览的空间感不一样,一方面是豁然开朗的大水面,另一方面是逐渐递增的开阔感。</h3> <h3>留园占地30亩,建筑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主题不同,建筑也各有差异,有东、西南、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运用墙、廊连接贯通。</h3> <h3>留园建筑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h3><h3>建筑面对山池时,消除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h3> <h3>明瑟楼为单向卷棚歇山顶的二层小楼,轻盈灵动。其西为涵碧山房,为卷棚硬山顶,方正硬朗。两座建筑紧紧贴合在一起,组成一座船厅。</h3> <h3>水池东北有小岛,名“小蓬菜”,以桥通岸,沿桥置石逶迤直至水池东南角。小蓬菜似主山之余脉延至水中,对整个画面起到平衡作用。“小蓬莱”与清风池馆形成对景,同时与鹤所成一轴线。</h3> <h3>涵碧山房看可亭</h3> <h3>涵碧山房看西楼,曲谿楼</h3> <h3>曲谿楼看向明瑟楼,涵碧山房<br></h3> <h3>曲谿楼看向濠濮亭</h3> <h5>揖峰轩南石林小院中央立一峰石,轩内北窗外立一峰石,院南“洞天一碧”窗外亦立一峰石,三座峰石成一直线。给人造成错觉,两座窗外之峰石似为院内峰石的镜中之影。</h5> <h3>石林小院位于留园五峰仙馆东,面积仅500平方米,是一组相对封闭又巧妙相连的院落,是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案例之一。院落以揖峰轩为主体建筑,轩前庭院中立湖石峰,环峰四周为回廊。</h3> <h3>回廊与院墙将空间划分为7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院中院(天井),置湖石、石笋,栽翠竹、芭蕉,通过廊、窗沟通彼此,构成多幅画面,空间虽小,布局灵巧,景观雅丽,景深无限,妙趣横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