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副语言也称是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语言有真有假,副语言如语调、面容等作为思想感情的表现却较为真实,因为往往是不自觉的。随着对语言学诸多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语言学的许多交叉学科已作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副语言作为语言的伴随物也有了自己的学科--副语言学。</h3> <h3>分类</h3><h3>狭义的副语言是指伴随语言产生的一些韵律特征、突发性特征及次要发音特征。本文以狭义的副语言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语言学界有关副语言的主要分类方法。</h3> <h3>1、特拉格“二分法”</h3><h3> 特拉格于1958年最早提出了有声副语言的定义,将副语言分为音质和发音两大部分。其中,音质是指音幅、声调控制、韵律控制、音速、发音控制、共鸣、声门控制和声唇控制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发音包括声音特点的体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等)、声音强弱高低长短的修饰和声音的分隔(包括沉默停顿、插话和话语失误等)。</h3> <h3> 2、李杰群“三分法”</h3><h3> 李杰群视副语言为一种非言语交际手段,并从发声方式、功能性发声和语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在其《非言语交际概论》中,他认为发声方式是指包括音质、音长、音调和音量等在内的声音要素,这些声音要素往往与常规语言同时发生且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功能性发声又称“特征音”或“语言外符号系统”,常见的有笑声、哭声、叹息声、咳嗽声等。语空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间停顿和沉默。</h3> <h3>3、麦凯“四分法”</h3><h3> 李杰群在《非言语交际概论》中介绍了麦凯对副语言的分类方法。麦凯从言语者是否故意和听话者是否会意的角度出发,将副语言分为四类:①言者有意而听者也能会意;②言者无心而听者有意;③言者有心而听者无意;④言者无意且听者也无意。</h3> <h3>4、曹合建“五分法”</h3><h3> 曹合建在研究副语言和话语意义的关系时从语音、语义和功能三个角度综合考虑将副语言分成个人音质符号、语音修饰符号、语音区别符号、语音分隔符号、语音替代符号五大类。并指出第一种与话语意义的关系不大,而后四种对话语意义的选择和确定有着重大的作用。</h3> <h3>内容和用途</h3><h3>教师要掌握和应用的副语言很多,其中主要有三种:一是表情语,二是动作语,三是服饰语。现就表情语的功效作详述: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是人输送和接受信息的高级中心。心理学家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公式:人的情感表达=百分之七的语言词+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百分之五十五的面部表情。在师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感叹都能对学生某种暗示作用,学生会从教师的表情中“读”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指令。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脸部表情能做出大约法25万种不同的表情。据统计,在托尔斯泰笔下就出现过85种不同的眼神和97种不同的笑容。教师的表情语一般是通过眼神和笑容传达的。</h3> <h3>比如,我们在收听球赛广播时,尽管看不见播音员的面容和动作,有时也不完全听清说话的内容,但却能从尖锐、短促、乃至声嘶力竭的语调中知觉其兴奋或紧张的心情;而从低沉、叹息声中知觉出惋惜之情。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在一次欢迎外宾的宴会上应邀为客人们表演一段悲剧,他用意大利语念起了一段“台词” ,尽管客人们听不懂它的“台词”内容,却为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而留下同情的泪水。可是这位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上的菜单。这些事例充分表明,副语言确实是一种知觉别人或被别人知觉的手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