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碑林的知青故事

开达

<h3>重庆故人旧事文学社群部分文友在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入口。</h3> <h1><b><font color="#010101">这是对文革前后知青的最文化的表达:</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1><font color="#ed2308"><b> 《致中国知青》</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 一一贺岩</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你是昆仑山的一块顽石<br></b><b>来自茫茫的远古洪荒<br></b><b>苦难是你的别名<br></b><b>奉献是你的信仰</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b>八卦炉里烟熏火燎<br></b><b>五行山下骨折筋伤<br></b><b>栉风沐雨遍尝甘苦<br></b><b>历经劫难几度苍桑</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b>以脐为口以乳为目<br></b><b>半人半兽非仙非妖<br></b><b>狂彪骤起山崩地裂<br></b><b>你舞动干戚一声长啸</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b>用负痛的手撑住了倾斜的高天<br></b><b>用带伤的腿稳住了摇晃的大地<br></b><b>鞠一捧泪水浇灌出希望的田野<br></b><b>蘸满腔热血描绘出世纪新篇章</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b>你是弃儿也是骄子<br></b><b>你是牺牲也是圣堂<br></b><b>即使有一天你悄然远去<br></b><b>你不朽的名子也在太空回想<br></b></font><b><font color="#ed2308">中—国—知—青—!</font></b></h1> <h3>这些血写的文字,需钢铁的碑铸造。</h3><h3>因帕金森而抖动的手写下碑文的是重庆知青贺岩,他站在右边扶碑而立。</h3> <h1><font color="#010101"><b>知青碑林,是几个知青自己发起并得到许多知青支持而干起来的事。</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碑当然是石头,将话刻在石头上是为了纪念,为了保存或为了传世?</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树碑,建碑林是因为人太多,要说的话太多或有人要为这些人或这些人要为自己立碑为证?</b></font></h1><h3></h3> <h1><font color="#010101"><b>知青人数有多少?统计数字为1600万。<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年,这个数字即是从文化大革命三年后开始计算,也即1969年之前的知青都被排除在外。<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但官方的统计数字却是2000万。<br></b></font><font color="#010101"><b>证明是:2003年8月11日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头条文章《1968年12月22日 毛泽东发号召 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r></b></font><font color="#010101"><b>我自己就是1964年知青,还有63、62甚至更早从城市下乡去农村的知青。</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知青碑林也是知青故事(见封面石碑),一块碑一个故事,一个知青一本厚书,一群人书写了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类历史。</b></font></h1><h1><b><font color="#010101"></font></b><span style="line-height: 1.8;"><b><font color="#010101">这面碑是记录自己的爱情故事:</font></b></span></h1><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line-height: 1.8;"><br></span></h3><h1><font color="#39b54a">《爱情故事》</font></h1><h1><font color="#39b54a">许多人都有爱情故事,我们的爱情虽不惊天动地,却朴实与永恒。<br>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我约了文革期间在同一战斗队的陈开玉一起下乡到苍溪。<br>我被分在岐坪山五一三大队,她则补分到较远的胜利三队。下乡没多久,就有社员想与她相亲。情急之下,我找到公社、大队,想将她转至我队,可我队人员已满,就将她转到了五一二大队。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br>两队虽相邻,却隔着一座山。为能常见到她</font><font color="#39b54a">,再累我也翻山越岭。没有路的山林,被我渐渐地踏出了一条小路……<br>下乡的那段日子虽苦,因为有她,生活充满了甜蜜和希望。<br>一九七一年元月,我应征入伍。临行前的</font><font color="#39b54a">那个夜晚,皓月当空,繁星闪烁。相识</font><font color="#39b54a">五年了,我俩第一次手牵手。寂静的夜</font><font color="#39b54a">里,我俩激情澎湃又难分难舍。我再次</font><font color="#39b54a">向她求爱,终于得到了她的首肯!<br>第</font><font color="#39b54a">二天,我穿上军装,戴上大红花上了军</font><font color="#39b54a">车。此时锣鼓喧天,热</font><font color="#39b54a">闹非常。看到前</font><font color="#39b54a">来送行的人们特别是亲</font><font color="#39b54a">爱的她,激动得</font><font color="#39b54a">热泪盈眶。汽车开动了</font><font color="#39b54a">,我心里默默地</font><font color="#39b54a">说:再见了!我的第二</font><font color="#39b54a">故乡,等着我</font><font color="#39b54a">!我亲爱的姑娘</font><font color="#39b54a">。</font><font color="#39b54a"><br>四</font><font color="#39b54a">十八年过去了,</font><font color="#39b54a">我俩又相携来到那座山</font><font color="#39b54a">梁。茂密的丛林</font><font color="#39b54a">早就淹没了那条小路</font><font color="#39b54a">,可那小路永存</font><font color="#39b54a">于我俩的心房。<br></font></h1><h3><font color="#010101">石祖龙,丁师附中高六六级,七六年复员工厂工人,七八年上大学,高级工程师,零零年自主办公司至今。<br></font><font color="#010101">陈开玉,西师附中初六六级,七一年返城进厂工人。<br></font><font color="#010101">知青点:石祖虎、石祖兰、石祖珍、尹贤芳、王蔚心</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b>哪怕六十多岁,仍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己:</b></font></h1><h3><br></h3><h1><font color="#167efb">陵江奔腾不断流<br></font><font color="#167efb">人生不过几十秋<br></font><font color="#167efb">勤奋学习甘为牛<br></font><font color="#167efb">蜀南渝中何风流<br></font><font color="#167efb">苍山渝水足我念<br></font><font color="#167efb">奔赴岗位更欲求<br></font><font color="#167efb">惊涛骇浪何所惧<br></font><font color="#167efb">要在其中争自由</font></h1> <h1>旅居海外的知青蒋国辉与居住广东的妹妹蒋蓉下了深情的怀念:</h1><h3></h3><h1><font color="#ff8a00">面对这里的高山大川,我们说,我们曾经来过;面对逝去的苦涩岁月,我们说,我们曾经走过。<br></font><font color="#ff8a00">一如普希金的不朽诗句:<br></font><font color="#ff8a00">一切都是瞬息<br></font><font color="#ff8a00">一切都是过去<br></font><font color="#ff8a00">而那过去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font></h1><h3>蒋国辉,蒋蓉兄妹在此立碑,纪念我们的青春岁月;纪念我们一起走过那些难忘日子,不是宠物远胜宠物,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人类友情的小狗——赛虎!</h3><h3>蒋国辉,男,1969年3月下乡,在苍溪南阳公社5星4队插队落户,后转到浙水公社水文六队。,1972年3月招工到重庆打通煤矿当工人。1977年考取大学,现定居德国。</h3><h3>将蓉,女,1969年3月下乡,在苍溪浙水公社新民5队插队落户。1974年5月招工到四川维尼纶厂当工人,1978年考取大学,著有《高天流云》、《岁月留痕》等中短篇知青小说,珠海市人大退休,现定居广东珠海。</h3> <h1><font color="#010101"><b>不随父母不去香港,为革命理想而奔赴新疆</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ff8a00">冲破万重关,<br>创业在新疆,<br>一心为革命,<br>誓死不回头。<br>  1965年5月<br>献身边疆,共渡春秋,改天换地,壮心不己,共逸之。<br>  杨永青给香港朋友的赠言<br>  2009年4月14日</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3><font color="#010101">杨永青,女,1941年生,1964年5月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拒绝和父母从上海移香港,放弃工作岗位,毅然决然写下血书:“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不回头。”申请到新疆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145团场成为一名军垦战士,1965年7月5日下午,杨永青和上海知青代表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从此成为支边青年的“标杆”人物,杨永青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其间曾当过教师,担</font><font color="#010101">任新疆自治区团委副书记。1981年3月申请调自治区科协,1996年4月在赴全国贫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检查工作中遭遇车祸退居二线。</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b>为理想而在农村结为夫妻的同学:</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167efb">《无题》</font></h1><h1><font color="#167efb">那年我们还是学生娃儿,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但是我们却义无返顾地走向大山走进田野。从此,我们的双手就磨出了血泡,磨成了老茧,脚步上就沾满了泥巴。<br></font><font color="#167efb">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我们坚信:有红宝书我们就能战胜一切。<br></font><font color="#167efb">然而最甜美的梦境就是回到家吃上妈妈做的饭;朦胧夜空下的山乡录下了我们的初恋……<br></font><font color="#167efb">用沉默来唤醒冥冥之中的思维,亲自去感受我们这一辈子的滋味。<br></font><font color="#167efb">随着知青后时代的临近,知青这段历史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镜鉴而永存。<br></font><font color="#167efb">祝民富国强,中华民族会更强。<br></font></h1><h3><font color="#010101">重庆市四十四中初中学生六九年下乡苍溪的知青伉俪:<br></font><font color="#010101">敖其明(高坡公社),钱华(土门公社)现退居重庆。</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b>一群在农村结婚安家开枝散叶的重庆姑娘:</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b04fbb">《苍溪,可爱的第二故乡》<br></font><font color="#b04fbb">那年春,随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旋律,军用卡车把我们这群十五六岁,初中尚未毕业,怀惴美好梦想的同学,从重庆送到店子公社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对劳动充满好奇的我们,第二天就和社员一起下地锄草,不到两小时手就起了血泡,疼得直钻心……经过艰苦现实的涤荡锻炼,在苍溪——这个人生的第二故乡,我们献了青春献子孙。<br></font><font color="#b04fbb">一群回乡青年,转业军人,默默地关心着这群来自山城的姑娘。姑娘们带着感恩之心也在关注着他们。爱情之花在相互帮助中迸发。<br></font><font color="#b04fbb">成家就意味着要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顽强的姑娘们一边挣工分,一边照顾老小。<br></font><font color="#b04fbb">一晃几十年,儿女长大,当教授,做工人……看着孩子们出息,父母的心永远是甜的。<br></font><font color="#b04fbb">苍溪,可爱的第二故乡。</font></h1><h3>竖碑人:</h3><h3>姜凤兰,女,北碚朝阳民中学生,1969年3月12日到苍溪县店子公社飞跃七队插队,1978年调到张王乡完小工作,1999年无坝镇中退休。</h3><h3>胡润秀,女,重庆22中学生,1969年3月12日到苍溪县店子公社飞跃七队插队,1975年调到重庆钟表元件二厂工作至退休。</h3><h3>江胜利,女,重庆22中学生,1969年3月12日到苍溪县店子公社飞跃七队插队,1971年调王渡乡完小工作,2005年在苍溪县职中退休。</h3><h3>王仕珍,女,重庆22中学生,1969年3月12日到苍溪县元坝公社上石七队插队,1972年调店子公社完小工作至退休。</h3><h3>杨章群,女,重庆西师附中1971届中学生,1972年4月26日到苍溪县店子公社飞跃五队插队,1976年调重庆运输公司工作至退休。</h3> <h1><b><font color="#010101">提出了“小人哲学”的杨中平在河水暴涨时跳进湍急的河里救起社员:</font></b></h1><h3><br></h3><h3></h3><h1><font color="#39b54a">《1973年的那场大大雨后》<br></font><font color="#39b54a">1973年9月一个当场的日子,老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巴中县三汇场的河水顿时暴涨,湍急翻滚着的河水冲过跳磴石向下游奔腾而去。由于赶场天,两岸的人都急着过河,但河道上没有船,只有方便乡民和过往客商踩着过河的数十个跳磴石。跳磴厂只有一尺多宽,风雨中几个社员脚没踩稳掉到了河里,立刻被汹涌的河水向下游冲去。<br></font><font color="#39b54a">此时两岸的人大声呼喊着:救命呀,救命呀!<br></font><font color="#39b54a">由于水流太急,没人敢下河去救。几个男社员被冲了一段距离后,好不容易从河里挣扎着爬了上来。<br></font><font color="#39b54a">有位妇社员却被子河水继续向下游冲,大概已经被冲了三十多米远了。我和知青熊至康刚走到河边,看到眼前的这一幕骇人险情。我什么都没有想,两步跨到河岸,大声喊着:快让开,我来救!<br></font><font color="#39b54a">公社治何主任徐正昌和农机站站长游尔康用最快的速度,三抓两扒地把我的衣服脱得精光。<br></font><font color="#39b54a">我冲进河里,随着湍急起伏的河水,用尽全身力气,大把大把地朝着那个女社员游去。我很快游到女社员眼前,一下抓住她的头发朝岸边游去……<br></font><font color="#39b54a">上岸后,我同大家把她送到公社医院,这位女社员终于得救了!</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小人哲学》<br></font><font color="#39b54a">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很小很小,却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因和细胞。每个“小”把自己的力量奉献到“大”之中,“小”和“大”就相通。小人物说可以大有作为了。<br></font><font color="#39b54a">信奉“小人哲学”,当个好人,是我的人生信念。<br></font><font color="#39b54a">让活着的几十年在为人类无限事业中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一个小小的人,就必须将自己的命运和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奉献精神。努力做一个平凡本真的人是我的人生宗旨。</font></h1><h3>杨中平,男,生于重庆北碚。1972年上山下乡,落户于巴中县雪山区三汇公社二大队。1973年勇救落水妇女被选为生产队长。当队长四年,没向国家要过一粒返销粮。</h3><h3>1977年调节器回北碚,仍然心怀乡亲,不时寄物回队。1986年辞职,自办精益眼镜店,后发展为中光眼镜公司。在潜心发展事业的同时,依然关注“第二故乡”,为巴中修雪山大桥,整治三汇溪捐资,为村建合作医疗站捐款,资助村村希望小学取名中光小学校,并长期资助巴中贫困户和家境贫困儿童。承“别人的父母就是我的义父义母,别人的子女就是我的子女的”善良意念。数十年间陆续捐资数十万元,至今这种义举仍坚持不辍。</h3><h3>著有《走出底层》、《社交文艺》等。重庆知青历史研究会会刊《重庆知青》第八期以《撒向人间都是爱》为题,对杨中平作了专题报道。</h3><h3>新华出版社《民族之光》以“小人哲学”家——杨中平为题作了专题报道。</h3> <h1><b><font color="#010101">十六岁女孩独自面对社会的艰难、惊恐、痛苦与无助:</font></b><br></h1><h3><br></h3><h1><font color="#ff8a00">《如烟往事》<br></font><font color="#ff8a00">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半个世纪如过眼烟云,本已尘封。前几天读了《石头化碑林的故事》——记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后,又让我回到了五十年前,下乡插队的情景,心情久久难以平静。<br></font><font color="#ff8a00">1969年刚满16岁的我,下乡插队来到田菜公社五一二队。近六年插队生活的酸甜苦辣,不必细说,这里说几件记忆深刻的事。<br></font><font color="#ff8a00">一害怕。我落户的生产队只有我一个知青,下乡的第一晚住在生产队的保管室,与其他住户有一定距离,当晚成群结队的老鼠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把我吓得半死。白天劳动虽辛苦,但能同社员有说有笑还好点,一到深夜,寂静趋黑的山林能听到有人或牲畜的声音都是幸事。为了安全,我学习其它女知青的办法,用大板凳抵住能看见月亮的木门,板凳上面放水盆,再用镰刀别住门栓。好在那时民风淳朴,治安状况尚好,我还一直安然无事。<br></font><font color="#ff8a00">二朋友。在下乡插队近六年的时间里,生产队的社员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胡桂珍大婶,我称她“胡婶”,她虽没文化,但理解知青的难处。我们虽非亲非故,但她一直不图回报的关心、陪伴和帮助我。她虽家中子女多,并不富裕,但她对我和我的知青朋友都十分慷慨大方。我调离后,几次接她到南充小住,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也尽我所能地回报她。<br></font><font color="#ff8a00">还有与我患难与终身难忘的知青朋友吴学习和闫芸,我们三人分别当了六年、七年、九年知青,也是全乡绝大部分知青调离农村后所剩不多的69年知青。那时的我们前途渺茫、无助无望,仍相互鼓励,苦苦坚守,直至今天,我们仍然保持着这种知青时代的纯真情谊。<br></font><font color="#ff8a00">下乡六年时间,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知青同学,我先后十次经历招工、招干、教师转正、考大学(张铁生交白卷那年),都因那个特殊年代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未能调离农村。直到1975年被招工到南充地区棉纺厂工作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折。<br></font><font color="#ff8a00">五十年过去了,回首知青生活,这段终生难忘的岁月,让我更深切感爱到如今生活的幸福,愿知青朋友们一生健康、平安、快乐!</font></h1><h3>郑天华,女苍溪县民办中学初六八级学生,1969年12月下乡插队到苍溪县田菜公社五一二队,1975年9月调离,先后在南充地区棉纺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南充市分公司工作,2008年退休,现定居成都。</h3> <h1><font color="#010101"><b>从一无所知到应知全知,有待人有接物,有社会有生活,既依个人点点滴滴的学习、体会、感悟,又靠认认真真地接受环境、亲近自然,与人为善:</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r></font></h1><h1><font color="#b04fbb">《难以忘怀的故事》<br></font><font color="#b04fbb">下乡那些年,总有点滴难忘,青涩懵懂的我们真不知道要吃饱肚子、干好农活,也少不了智慧和技术。<br></font><font color="#b04fbb">说吃饭。修水库,一个生产队一口大铁锅,全生产队修水库的败坏上百把人,就吃这锅饭。一开饭,只见社员拿着碗往饭锅那边跑,待我们几个知青跟过去,有社员已经舀第二碗饭了。我们刚舀到一碗,锅里就没有了,肚子还在叫呢。“我就晓得你们抢不到,给你们留起的。”看我们吃饱了,煮饭的大嫂教我们:“先舀半碗,几口吃了,快点去舀第二碗,舀满按紧。像你们这样就得饿饭罗。”<br></font><font color="#b04fbb">讲薅草。每当我看到脚背上那条寸多长的疤,我就会记起第一次薅草。队长说:“只要不薅到苗就行。”我们跟在社员后头去学薅草,还没学个明堂,就搞得腰酸膀痛累得慌。我一锄下去把自己的脚背铲了一条口,留下了这个永久的纪念。当农民也要技术呵。<br></font><font color="#b04fbb">摆拉碾子。记得那年,在八一大队修水库,我差点就被碾滚子压成了肉饼。压坝的碾滚子前面一二十人喊着号子拉,后边一人掌舵。大家吆喝着拉得正欢,后边的人踩着了我的鞋后跟,我被横起摔倒在碾滚子前面,掌方向的人喊停的声音,吼着号子拉碾滚子的人根本听不到,我只好向前翻滚。好在碾滚子速度慢,让我有机会从碾滚子前跳起来,逃过了一劫。<br></font></h1><h3><font color="#010101">罗春生,男,初67届学生,1969年到四川苍溪县田菜公社光荣大队六队落户,1972年调攀枝花钢铁公司。</font></h3><h3>王天才,男,初67届学生,1969年到四川苍溪县田菜公社八一大队一队落户,1973年阆中师范学校读书,197年苍溪县岳东小学教书,1987年调苍溪县文教局。</h3> <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b><font color="#010101">“家庭出身”、“家庭政历”是当年的恶魔,左右着知青的人生之路,但人性却超越政治,成为知青们活下去的依靠:</font></b></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font color="#010101"><br></font></b></span></h3><h1><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磨砺、奋进、感恩》<br></span></font><font color="#39b54a">那年,我刚满十六岁,就投亲靠友到农村插队当知青。<br></font><font color="#39b54a">我抱着好好劳动,争取早日回家的美好愿望,从一个朦胧醒事的黄毛头,到与社员打成一片,学会各种农活,不知流了多少汗和泪,忍受了多少委屈。但是由于“家庭政历问题”,招工,升学都与我无缘,多少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被否决。无情的现实一次次将我的希望粉碎。<br></font><font color="#39b54a">当我人生最困难迷茫的时候,德高望重的老支书杨春政待我如亲人,手把手教我农活,当我受到打击时耐心劝导我向前看,鼓励我用文艺之长,教社员唱歌跳舞,展示我的人生价值,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br></font><font color="#39b54a">最让我难以难忘的是当家是遭受火灾后,老支书果断地组织社员到城里帮助我家重建。<br></font><font color="#39b54a">1974年秋,我以“可以教育好的的子女”被推荐到阆中师范学校读书,从此走上教书育人的讲台。<br></font><font color="#39b54a">我深深感受到,五十年来,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徒刑政机关工作中,所取提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在五年知青生活的艰苦磨砺,在贫下中农的关爱中打下的坚实基础。</font></h1><h3>王永秀,女,1968级苍溪民中初68级学生,1969年3月15日投亲靠友到庙桠公社一心一队当知青,1974年阆中师范读书,1976年起先后在岐坪中学、城郊中学、苍溪师范学校任教。1990年广元市建设局工作。</h3><h3></h3> <h1><b>受“家庭”,“政历”影响的知青,只能老老实实变卑微,规规矩矩化沉埃:</b></h1><h3><br></h3><h1><font color="#39b54a">《回望》<br></font><font color="#39b54a">在高高的四房山颠<br></font><font color="#39b54a">极目远眺<br></font><font color="#39b54a">青山依旧在,少年已鬓斑<br></font><font color="#39b54a">遥想当年<br></font><font color="#39b54a">父亲右派被离家<br></font><font color="#39b54a">长兄生病被下乡<br></font><font color="#39b54a">妹妹芳龄刚十六<br></font><font color="#39b54a">来到嘉陵江上游一个叫苍溪的地方<br></font><font color="#39b54a">再翻山越岭终到家<br></font><font color="#39b54a">只见山峦叠嶂,莽莽苍苍<br></font><font color="#39b54a">这就是我们劳动生活接受再教育的地方<br></font><font color="#39b54a">千年锄头 镰刀 背架<br></font><font color="#39b54a">米缸 面缸 不敌菜缸的日子<br></font><font color="#39b54a">要改变谈何容易<br></font><font color="#39b54a">才明白“知识青年”“知识”几何<br></font><font color="#39b54a">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步下<br></font><font color="#39b54a">兄妹自定规矩<br></font><font color="#39b54a">“不赶场,不串队,不耍朋友(谈恋爱)”<br></font><font color="#39b54a">与社员打成一片<br></font><font color="#39b54a">老老实实挣表现<br></font><font color="#39b54a">年年都拿六千多工分<br></font><font color="#39b54a">一年又一年<br></font><font color="#39b54a">直到期回故乡那一天。</font></h1><h3>陈宗文,男,重庆初67届学生,1968年11月30日下乡到四川苍溪县鹭溪公社东方红2队,1976年病退,西南大学退休。</h3><h3>陆茂名,女,宗文妻,重庆初72届毕业下乡,1976年参加工作。</h3><h3>陈宗萍,女,宗文妹,重庆初69届学生,1969年11月10日下乡,1976年调回,西南大学至退休。</h3> <h1><font color="#010101"><b>朱兴才全家被从城市到农村,饿死三人;全家再从农村被回城市变成孤儿。为躲避下乡结婚,为躲避纠缠再下乡……比起之前的苦难,却是知青改变了她的人生:</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r></font><font color="#b04fbb">《无声的我要去当知青》<br></font><font color="#b04fbb">我生于1950年,我七岁那年妈妈去世了,57年市下放我们兄妹随爸爸到农村生活。三处自然灾害,姐姐和两个妹妹相继饿死,另一个妹妹被送到孤儿院。<br></font><font color="#b04fbb">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我也不愿意去回想那段苦难的经历。<br></font><font color="#b04fbb">六二年恢复市场,政府又把我们全家收回来。我是老三届,六六年我初中毕业毫无条件应该去当知青。我在农村亲身经历过最痛苦的年代,硬是不想下农村一直拖着。<br></font><font color="#b04fbb">后来爸爸死了,后妈改嫁,我该怎么办?当知青有多少是自愿的?我们街上不愿去当知青的想尽办法逃避,有的选择结婚来逃避下农村。我大姑也给我找了个对象,是个独儿,家庭条件很优越,是祖传的裁缝,还有一个亲戚在当地当书记。因为有这个不去当知青的先决条件,我就与他结婚了,这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婚姻。<br></font><font color="#b04fbb">结婚后,他和他家人对我很好,可就是那个当书记的亲戚对我心怀不轨。我有所察觉,尽量躲避他。后来,他公开对我讲,要我给他当情妇。按辈份,他该把我叫舅妈,这简直伤风败俗。我这个人很有个性,性格倔强,但这事不好讲出来,特别是对我爱人和家人更不能讲。因为我与他们没有感情无法也不能沟通这件事。<br></font><font color="#b04fbb">我反复考虑了几天,为了我的尊严,我要走我自己该走的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女人。毅然决定去当知青。我想有那么多知青插队落户,我怕什么,我是本地人,我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农村也有我生活的空间。<br></font><font color="#b04fbb">我把要去当知青的想法跟老公和家人讲了,也不管他们同意与否,就把我的户口下到我老公的老家去当知青。我是自己背着行李去的,没有任何人帮忙。<br></font><font color="#b04fbb">其它知青下农村的时候戴上大红花,有当地领导干部敲锣打鼓欢送,有父母亲的护送和嘱咐,有乡亲们迎接,走得很体面和风光。可我下农村那天,我一个人背着铺盖悄无声息地就下去了。我一个人走在路上是那样的孤独和凄凉,那样黯然神伤,但我没有一滴眼泪。当时只想摆脱那种生活环境,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至于别人怎样看,怎么说我下农村的对与错,我都无所谓。<br></font><font color="#b04fbb">我下农村后与老公和家人,以及我的亲人关系搞得很不好,我不怪他们,因为我不敢说实话,我好委屈哟!<br></font><font color="#b04fbb">听说当年刚下乡时还有一年的供应粮和生活补助,我下农村正值分秋粮,这些我都没有拿到,我也没有去过问,我要是去过问,那个亲戚更要卡我。<br></font><font color="#b04fbb">幸运的是,当知青的第二年,一个民办教师辞职,大队推荐我当了民办教师,从此,开始了我在农村长达十一年的知青生活。</font></h1><h3>朱兴才,女,生于生于1950年1月,1966届宣汉县新华中学毕业,1971年在宣汉县普光公社九大队八队当知青,1972年民办教师,1982年知青返城,2005年达州地区食品公司退休,现任达州红叶健身队队长,达州知青联谊会会长。</h3> <h1><b>一个因情而殁的女知青:</b></h1><h3><b><br></b></h3><h3></h3><h1><font color="#b04fbb">《情殇》<br>一个沉淀在我心底的真实故事……<br>那是1978年春天,一个诗人笔下充满浪漫爱情与美好希望的季节……知青珍珍,却让自己二十四岁的生命定格在了大山深处……<br>夹江县木城镇山沟里长大的珍珍,兄妹四人,她排行老二。父亲是复员军人,因战双目失明,母亲是镇上小卖部的营业员。<br>1977年,我插队到珍珍下乡的生产队。她那白里透红,胖呼呼的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微笑。珍珍曾对我讲过,要把一生奉献给这片黄土地。<br>珍珍爱上了生产队长高大英俊的儿子陈有贵,他们相恋了。她铁了心在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我在心里暗暗地祝福他们的爱情像粉丝一样绵长,像酸菜一样酸爽。<br>冬去春来,一天,一个可怕的消息突然传来,队长夫人不同意儿子陈有贵与珍珍谈恋爱,并在春节走人户时,相中了邻队的一位民办教师,陈有贵也去见过面并默许了。顿时,珍珍五雷轰顶,弃锄回屋蒙被大哭。珍珍不服,疾奔陈宅,却遭遇了陈家的冷眼。绝望中,珍珍回到了知青房……<br>后来,邻居对我说:珍珍在知青房上吊自尽了。<br>在我们的知青房门上,被子人用木碳画了个硕大的骷髅。顿时,我觉得双腿沉沉的,脚步瞬间慢了下来。一大排知青房,就剩下我是唯一的房主,我该怎么办?我住哪里?我的命运将会如何?<br>我呆呆地站在画了大骷髅的知青房门前,任随眼泪默默地流淌……</font></h1><h3>王芸,女,网名叶子。乐山市三中高七六级学生,乐山市夹江县复兴公社黄土地二队插队知青。</h3> <h1><b>这是一个由乡镇下乡的知青记录的小镇知青故事。</b></h1><h1><b>在这里,2000万知青需要修改,知青数量需要扩容到地、县以下的乡、镇。十年时间,乡、镇有多少高中学生、初中学生,小学学生?仅以2006-2009三年学校不招生,工厂不招工,部队不招兵(部队2008年恢复征兵),全国乡镇无书读无工作无职业青年人大都上山下乡:</b></h1><h1><br></h1><h1><font color="#39b54a">《那些年,那些事》<br></font><font color="#39b54a">我所熟悉的几个朋友下乡当知青的故事。<br></font><font color="#39b54a">我生长在达州的一个小镇,记得那些年,农民把舍不得吃的蔬菜、鸡蛋,合到集市面上上卖点油盐钱,给娃们攒点学费钱。小镇压的人们,对农村生活太了解,上山下乡的时候,少不了坡里敲锣打鼓欢送知青的热闹,有的还设法逃避下乡。<br></font><font color="#39b54a">同学申怀菊听说结婚就可以不下乡,早早结了婚,十七岁生了儿子,户口上在城里。她属老三届,又是家中老大,终没逃过下乡。在农村她又生了个女儿,户口却只能上在农村。<br></font><font color="#39b54a">朋友邹必群,是被好心的叔叔收留带回达州抚养的孤儿,叔娘却经常虐待她,经常打骂,克扣吃穿。小小年纪只读了不到两年书,就要干活。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就给未满十四岁的她报名下乡当知青。队里安排她在社员家,与那家的女儿同住。农村虽然很辛苦,但她能独立生活,人生又是自由的,至少不挨打受虐待有饭吃。<br></font><font color="#39b54a">……青,她有一只眼睛睁不开,也看不见。下乡后与生产队长的一只手没有手掌的儿子结了婚。按政策残疾人本不该下乡,但因为她爸爸的历史问题,没有工作,靠做临时工维持全家生活。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小学没有毕业,便报名当了知青。知青大返城时,她割舍不了和她同甘苦生活了十几年的男人,留学生在了那里。<br></font><font color="#39b54a">我和重庆知青朋华萍是好朋友,,同在一个学校教过书,她爸爸是高级工程师,因右派劳改,死在监狱里。妈妈是医院的主任医师。她俩姐妹在达州法知青,两个弟弟在西双版纳当知青。姐妹俩漂亮,兄弟俩帅气,言谈举止都显得知性。姐姐朋华萍喜爱文学,文章写得好,妹妹喜爱唱歌跳舞。两个弟弟在物理、化学方面基础扎实。因为父亲的问题,他们是最后返城的知青。</font></h1><h3>朱兴才,女,1976年在宣汉县普光公社插队当知青……</h3> <h1><b>这块碑是在这片土地上结下知青情谊的三兄弟。</b></h1><h1><b></b><br>石碑已脆断。<br>是三兄弟中两位已经离去,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是理想天国未竟?</h1><h3></h3> <h1><b>时代烙进人心的声音:</b></h1><h3><b><br></b></h3><h1><font color="#ed2308">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font></h1><h3><font color="#010101">杨虎刻</font></h3><h3></h3> <h1><font color="#010101"><b>一丝酸楚二分伤痛七分无奈:</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1><font color="#39b54a">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六一、二年饿得慌,文化革命扛过枪,该读书时被子下乡,改革开放被下岗,晚年还好——有退休工资度时光。</font></h1><h3>邹红斌,重庆十三中高六六级学生,1969年下乡到四川富顺县古佛公社当知青,72年回城,当过矿工,宣传达室干事,科长,经理等,重庆北碚知青联谊会会长。</h3> <h1><b>新中国历史上沉重一页。</b></h1> <h1><b>邢燕子——时代的印记。<br>邢燕子1958年回乡,被树立为上山下乡的典型。<br>同时代与邢燕子齐名的上山下乡楷模还有董加耕、侯隽等,但上山下乡应追溯到 1955 年,以杨华为首的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北大荒。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 8 月30 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胡耀邦授予他们“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br>于是“上山下乡”得到中央政府的鼓励。 <br>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来到黑龙江垦区;上海青年则去淮北开荒种粮;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拉开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b></h1><h3></h3><h3>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天津宝坻人,1940年生,1958年高小毕业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津有味市,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庄乡司家庄村务农,与逐民打成一片,成立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1960年入党,同年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邢燕子发奋图强建立新农村》先事迹,成为上山下乡典型。邢燕子成名后全国“成麻袋成麻袋装”的信,不少求爱信。1961年,邢燕子与比她大六七岁的生产队小队长王学芝结婚。1964年出席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同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五次接见,周恩来13次接见,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宝坻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1981年被安排到北辰区工作,任北辰区人大主任至退休。</h3> <h1><b>历史,时代、家国、人生、档案。</b></h1> <h1><b>一位会计师、审计师记录了当年农村的的大数据:</b></h1><h3><b><br></b></h3><h1><font color="#b04fbb">《农话当年》<br></font><font color="#b04fbb">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期间,正是国家百业待业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国家纯属农业经济。据县志记载:苍溪全县农民通过统购征购向国家项献的粮食在1962年前的十年中增加了2.6倍,达到3537万公斤。但口粮在1976年前的二十年间,年人均反而下降也17公斤。我所在的生产队,1961年爱国粮交了总产量的37%,留种子、储备粮等占了17%,口粮只占46%。其中相当部分是民谷红苕等杂粮。农业劳动强度大,缺汕肉,少果蔬。劳动日单价0.34元。到1975年,五龙全区工业品人年均消费39元。农民确实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他们坚决拥护国家政策,积极备战备荒。乡亲们还象照顾自己子女一样关爱着知青。全国何尚不是如此。让我们永远铭记着他(她)们。</font></h1><h3>孙永瑞,男,五龙中学61级学生,1965年调供销社,1988年创办广元市审计师事务所,后调市审计局,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中国楹联学会、四川省诗高速协会、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退休。出版了《孙氏族谱》、《永瑞闲韵》诗词集,《梦萦故乡》纪实散文集等。</h3> <h1><b>这是大队书记仲秋山讲的知青故事,大队书记是回乡知青,回乡知青当然是知青!</b></h1><h1><b>2000万知青说,在这里还要再增加回乡知青。</b></h1><h1><b>回乡知青数量需要扩容到全国农村。十年时间,农村有多少高中学生、初中学生,小学学生?仅以2006-2009三年学校不招生,工厂不招工,部队不招兵(部队2008年恢复征兵),他们全部都回家务农当了回乡知青。</b></h1><h1><b>1966年全国人口约7亿,城镇人口13073万,农村人口约为57000万,13-20岁人口按20%计算,回乡知青数量达到1亿多人!</b></h1><h1></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总有故事说不完》<br></font><font color="#167efb">文革回家务农事,<br></font><font color="#167efb">乡亲知青受教育;<br></font><font color="#167efb">白天斗地学大寨,<br></font><font color="#167efb">冬天战天创高产。<br></font><font color="#167efb">晚上队队去演去,<br></font><font color="#167efb">资本主义尾巴砍;<br></font><font color="#167efb">劳动生产两产误,<br></font><font color="#167efb">说抓革命促生产。<br></font><font color="#167efb">一声惊雷浩劫完,<br></font><font color="#167efb">改革开放干劝添;<br></font><font color="#167efb">摸着石头淌过河,<br></font><font color="#167efb">新村建设焕新天。<br></font><font color="#167efb">暮年老知回故乡,<br></font><font color="#167efb">乡亲知青再握手;<br></font><font color="#167efb">同心同德绘蓝图,<br></font><font color="#167efb">总有故事说不完。</font></h1><h3>仲秋山,男,苍溪县永宁公社1968年届初中学生,同年回乡知青,曾任村支书、村长。</h3> <h1><b>知青碑林所在地曾经的大队长视知青们为至亲,成为知青们的至爱情朋。</b></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h1><font color="#39b54a">《乡谊长留天地间》<br></font><font color="#39b54a">大会小会一句话,<br></font><font color="#39b54a">知识青年迎进家;<br></font><font color="#39b54a">兰池来了一二十,<br></font><font color="#39b54a">都是十六七岁娃。<br></font><font color="#39b54a">同吃同住同劳动,<br></font><font color="#39b54a">战天斗地学庄稼;<br></font><font color="#39b54a">风雨练成肌肤黑,<br></font><font color="#39b54a">脱胎换骨受教育。<br></font><font color="#39b54a">相辅相诚交至亲,<br></font><font color="#39b54a">喜逢盛世倍惜珍;<br></font><font color="#39b54a">历尽沧桑真情在,<br></font><font color="#39b54a">乡谊长留天地间。</font></h1><h3>杨开文,四川少苍溪县永宁公社长征大队大队长,1994年病逝。</h3><h3>杨俊生,开文子,四川少苍溪县永宁公社拖拉机驾驶员,改革开放后返乡。</h3><h3>牟玉兰,俊生妻,四川省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三社。</h3> <h1><font color="#010101"><b>这是大学老师对知青的解读与回顾:</b></font><font color="#ed2308"><br><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苦难,磨砺,重生》<br>西师附中老三届苍溪岁月志<br></font><font color="#ed2308">悠悠岁月,几多历史风云;漫漫人生不免起落浮沉。<br></font><font color="#ed2308">知识青年总括一代人无可挽回之青春;老三届,一个浸透历史辛酸之专享用名。<br></font><font color="#ed2308">盖因文革肆虐,纲纪破损,社会百废,教育不兴,遂至老三届求学无路。遂有上千万下乡“知青”。十度春秋,离乡背井,苦难相随,磨砺伴生。悲夫,一代青年之苦乐遭际,于广阔天地各安天命。西师附中,中学之翘楚也。英才辈出,九州闻名。其老三届读书梦碎,自然而属“知青”大军,与全国知青同步,不得不断学而走向山村。<br></font><font color="#ed2308">已酉芳春,桃李花开之日,树木新绿之时,附中老三届,告别故土山水,分三批奔赴苍溪农村。其情其景,记忆犹新:锣鼓与歌声交响,眼泪与红旗同辉,戚戚然而依依不舍,浩浩然如壮士远征,任前路如何坎坷,总得不负此生。<br></font><font color="#ed2308">卡车颠簸,一路风尘,抵达苍溪,去向待命。终于,或去元坝,或往岐坪。苍溪本偏远县城,所去乃偏远农村。彼时之苍溪在文革之“闹”中,土无稻梁繁茂,地有杂草丛生,村居人闷,县城冷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接受贫下中农之再教育,成为从此做人的本份。<br></font><font color="#ed2308">花开花落,草枯草荣,艰难度日,磨砺人生。于爬坡上坎学肩挑背磨,于旱地水田学播种耕耘,于荆棘草丛学辩识野菜,于泥墙瓦屋学烧火熬羹,亦“熬”硬“知青”之筋骨,“熬”出对苍溪人的感恩。若无苍溪人民之冷暖呵护,若无苍溪土地之养育滋润,那里之附中老三届焉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之后半生?<br></font><font color="#ed2308">文革告罄,山河欢腾,知青还家涅槃重生;改革开放各尽其能。或重拾书本再做学问,或习研一技以业立身;或巧逢机遇下海创业,或勇立潮头奋发创新。苦难已然成过去,磨砺成就本领,崭新之社会历史画卷,跃然而展老三届之勃勃身影。母须失落,母须怨怼,镌刻老三届群体性历史教训,警来者,醒后人,亦可谓老三届所铸之朗朗明镜,所献之社会良心。<br></font><font color="#ed2308">嗟夫,附中老三届!<br></font><font color="#ed2308">谨记历史,谨记青春,谨记附中之朝朝暮暮,谨记苍溪之父老乡亲。<br></font><font color="#ed2308">老三届老矣,苍溪正郁郁青青。是以立碑刻铭,达此衷诚,昭昭日月,共鉴此心。</font></h1><h1>西南大学 曹文起 丙申冬日于圆楼云斋</h1><h3></h3> <h1><b>为什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br></b><b>2003年8月11日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头条文章《1968年12月22日 毛泽东发号召 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说:<br></b><b>“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闹得革命领袖也头疼起来。尽管他们此前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却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届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br></b><b>“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br></b><b>上山下乡是革命还是无奈?是进步还是后退?是得到还是失去?<br></b><b>一、从这篇文章可见的是无奈:震荡和混乱无法制止,大学不招生,工厂不<br></b><b>招工,3届高中毕业生(3届初中毕业生,3届小学毕业生)无事可做,成为社会问题。<br></b><b>二、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之内容,文化大革命已经由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br></b><b>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了定论:"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他发动这场运动的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完全错误的,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动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见中国网1981年6月27日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r></b><b>三、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一、打倒一切,二、全面内战。”(见人民网2005年07月27日《〈人民日报〉上的“文化大革命”》)<br></b><b>四、邓小平说:“毛泽东在一生的后期,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见人民网1981年6月27日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r></b><b>五、知识断层。到1966年解放十七年,国家需要大量科学、知识、技术、专家、人才……但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却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截流。<br></b><b>六、教育中断。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上山下乡停止了教育,中断了文化,损毁了文明。<br></b><b>七、掐断前途。人生短暂,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转瞬即逝,失学让前进的一亿多人(含回乡知青)失去进步的力量、发展的方向和人生的目标。<br></b><b>八、人才损失。成人、成才、成大器者均自幼学习而来。学校停课,知识无用,截断学习通道,让大批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或胎死腹中,或停止于摇篮或失速于途中。<br></b><b>九、思想禁锢。除一种外,推动人类创造、发展、进步的理论、思想、意识、观点、意念、文学、戏剧……甚至技术、工艺、技艺等均被禁止,于中断学业外,年青人失去了多维、多位、多角、多度的创新、开拓与发展。<br></b><b>十、增加农民生存压力。孙永瑞引用县志:苍溪全县农民通过统购征购向国家贡献的粮食在1962年前的十年中增加了2.6倍,达到3537万公斤。但口粮在1976年前的二十年间,年人均反而下降了17公斤。<br></b><b>……</b></h1> <h1><b>现在我们可以为知青理出一条线索:<br>新三届、老三届、文革时期的待业青年,比文革早的老老三届。<br>更早的1958年的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和由他们带动的一批城市下乡青年。比邢燕子们还早的55年的杨华和北京、河北、山东去黑龙江,上海去淮北,<br>浙江去新疆,广州去海南,江苏和四川去青海……的大批下乡支边屯垦的城市青年。<br>文革中县城、乡镇失去读书、招工、参军机会而上山下乡的老三届新三届和待业青年。<br>文革中失去读书、招工、参军机会回到农村的回乡知青。<br>……<br>它显然不同于现代社会的城镇化、工业化。<br>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br>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生存、稳定社会秩序。柏拉图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由井然有序的阶层所组成,哲学家治理国家,士兵保卫国土,体力劳动者则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br>工业社会的核心是“知识-技术-文化”,“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用科学发现和发明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br>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探索、发现和体验增进人的思考力和创造力。<br>回观历史,我们正是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b></h1><h3></h3> <h1><b>知青碑林已经成为全国知青的纪念、念想和牵挂。<br></b><b>突然就冒出“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样几个字和鲁迅在这篇文章末尾的话:<br></b><b>“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br></b><b>“……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br></b><b>……</b></h1> <h3>重庆故人旧事文学社群部分文友在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出口。</h3> <h1><font color="#167efb">到知青碑林可顺道旅游,游览许多区景。<br></font><font color="#167efb">知青碑林附近景区有:<br></font><font color="#167efb">红军渡(苍溪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千佛岩(广元市)<br></font><font color="#167efb">皇泽寺(广元市)<br></font><font color="#167efb">昭化古镇(剑阁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剑门关(剑阁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翠云廊(剑阁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阆中古城(阆中市)</font></h1><h1><br></h1><h3><h1><font color="#39b54a">由重庆或成都到苍溪知青碑林分别300多公里,沿途有更多景区景点。</font></h1></h3><h3></h3> <h1><font color="#167efb">重庆到苍溪沿途景区:<br></font><font color="#167efb">对小平故居(广安市)<br></font><font color="#167efb">华莹山旅游区(华莹市)<br></font><font color="#167efb">朱德故居(仪陇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红军烈士陵园(通江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诺水河风景区(通江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红军将帅碑林(巴中区)<br></font><font color="#167efb">南阳森林公园(巴中区)<br></font><font color="#167efb">十八月潭风景区(南江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光雾山旅游景区(南江县)</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成都到苍溪沿途的景区:<br></font><font color="#167efb">中华侏罗纪探秘游区(遂宁市)<br></font><font color="#167efb">射洪桃花山风景区(射洪市)<br></font><font color="#167efb">高峰山风景区(西充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升钟湖风景区(南部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七曲山风景区(梓潼县)<br></font><font color="#167efb">柏林古镇景区(旺苍县)</font></h1> <h1>地址:四川省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br>联系:文昌生</h1><h1>电话:13996494840</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