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游览收获

黑炭鱼

<h3>苏州拙政园是苏州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私家园林,其具有浓郁的山水特征。拙政园大约5.2公顷,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h3><h3>拙政,拙,原主人的自我嘲笑,有自贬之意,表达当时文人即思想修养高的人的思想寄托。</h3><h3>拙政园有3个区,东区,中区和西区,远山草坪,植物丰茂,建筑沿着区域外墙布置,没有建筑主景,表达一种十分稀疏的田园状况。</h3> <h3>此次游览拙政园有两个目的,一是观赏并观察拙政园园中的5种造景手法;二是结合其平面图,对园中的主要视线关系进行分析。</h3> <h3>从平面上看,拙政园的轴线很有内容,一是听雨轩、玲珑馆、海棠春坞、梧竹幽居和绿猗亭形成一条轴线,位主轴线;二是别有洞天、荷风四面亭、香雪云蔚亭、待霜亭和绿猗亭形成一条轴线;三是与谁同坐轩、别有洞天、荷风四面亭、倚玉轩、远香堂和玲珑馆形成一条轴线;四是倒影楼和绿猗亭形成一条轴线。</h3> <h3>香洲,香洲是亭,水榭,楼,阁相结合的船舫,体量大的船型建筑,顺江顺水,三面邻水,一面靠岸,在造景上从整体看水面不是很大,桥分割水面为弱分割,实际人的视线以上的分割。</h3> <h3>从香洲看向见山楼</h3> <h3>从香洲看向荷风四面亭</h3> <h3>从见山楼看向荷风四面亭</h3> <h3>从荷风四面亭看向见山楼</h3> <h3>从荷风四面亭看向香雪云蔚亭</h3> <h3>从别有洞天看向香洲</h3> <h3>从与谁同坐轩看向浮翠阁</h3> <h3>从待霜亭看向绿猗亭</h3> <h3>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之一:漏景,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h3> <h3>拙政园里的许多漏窗不仅是增加单调墙面上的亮点,更是让观赏者在透过漏窗看景物是有一种不完整的感觉,给人以朦胧感从而起到吸引观赏者前去寻找与探索景物完整面,在观赏者停留的时候又给予其往下探索的动力。</h3> <h3>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之一:框景,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而古典的园林多采用这种的手法,用各种窗户与拱门构成框景。且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h3> <h3>与谁同坐轩里的框景有着吸引视线焦点的作用,将轩外的景色框到轩内,小面积的框景如同一幅画,与与谁同坐轩牌匾构成轩内的主要景点。</h3> <h3>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之一:抑景,抑景是园林建筑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俗称"先藏后漏","欲扬先抑"。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凡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均为障景。障景的设置可达到先抑后扬,增强主景感染力的作用。同时可有意屏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区域,在选景和纯化景色中是必不可少的。</h3>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一:障景,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合理的使用障景可以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同一景色不同的方向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span><br></h5> <h3>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借景,借外景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借景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h3><h3>许多园林空间多有限采用借景的手法可以给人在效果上的扩展和联想。</h3> <h3>在海棠春坞与梧竹幽居之间的复廊上能够看到北塔寺的北塔,将不属于拙政园的北塔收揽到园内的观赏视线范围内,一是增加了景物的多样性与主景,不单单只看到了植物。</h3> <h3>二是增加空间的深度,苏州的私家园林不比公共园林面积大,即使是私家园林面积最大的拙政园,借北塔,利用近大远小的道理,将体量大的北塔处理得精致小巧,给人以空间的广、阔感。</h3> <h3>海棠春坞平面图,立面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