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故事——剑桥之旅

#子钰#

<h3>剑河·剑桥</h3><h3>倚水而建,伴桥而生,这是我对剑桥的第一印象。 </h3><h3>剑河,就其规模而言,似乎远比不上长江黄河的恢弘与气势。但是当你真正坐上了小船开始在剑河中徜徉,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剑河之于剑桥镇就像尼罗河之于埃及,绝对是大自然最慷慨无私的馈赠。</h3> <h3>阳光倾泻下来,在跳动着波光的水面上,几只鸭子和天鹅从容不迫地摇摆而过。剑河岸边杨柳垂丝,芳草萋萋,星星黄花点缀在葱翠碧绿的草坪上。无论是爬满青藤、古老厚重的学院外墙,亦或是庄严肃穆的教堂尖顶,都在向你诉说着这座城市历经800年的失落与繁华,沧桑与安详。</h3> <h3>东方人之于水的情怀,是基于大江大河的风起云涌,豪迈大气,所以为人做事多有大手笔,颇具霸气与野心;而西方人之于水多了一份婉转,一份柔美,所以讲究优雅与情调,追寻自我价值。 </h3><h3>当疲惫的一天结束,剑河两岸灯光亮起,享受着夜生活的人们纷纷拿着酒杯到河边喝酒,聊天。晚霞微熹,凉风习习,偶尔有弹着吉他唱着民谣的少年撑船而过,给河边休闲聊天的人们又带去了一丝别样的浪漫。</h3><h3>彼时一句诗撞进我的心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h3><h3>或许这就是徐志摩不愿离开剑桥的原因吧。</h3> <h3>城中学府•剑桥大学 </h3><h3>剑桥大学被称为“城市中的大学”,它没有宏伟气派的大学校门,也没有彰显自身地位的纪念碑,没有围栏,没有墙门,让人走着走着就不知不觉置身于校园之中。800多年前的一场政治动乱,让剑桥大学在这片平坦潮湿的沼泽上诞生,800多年后的今天,整座小城因为剑桥大学而繁荣,成为了一座世人景仰,名副其实的大学城。</h3> <h3>城里有集市,有餐厅,有公园,有骑着单车从校园鱼贯而出的学生,也有在草坪上晒着太阳喝下午茶的老者。剑桥大学的小路总是潮湿而柔软,伴着泥土与落叶的清香,铺陈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在古朴优美的大街小巷穿行,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偶尔一辆飞驰的单车驶过,卷起的叶子仿佛被历史卷起的滚滚红尘,推着我们向未来走去。</h3> <h3>剑桥市的美景与人文情怀也孕育了这里的教育。 </h3><h3> </h3><h3>英国的大学没有统一的规定教材,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就是你的课本。这里的课堂活跃而极具开放性,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展示自己,与老师自由交换意见和观点。剑桥的教授和学长学姐谦逊温和,他们总是会微笑耐心地解答你的问题,赞美你的想法与创意。在剑桥学院的教室里,我真正体会到了教育原来可以这样潜移默化,深入浅出,灵活而有趣。</h3> <h3>遇见•最好的你们 </h3><h3>在国内时曾听说英国人生性冷漠,曾一度担心害怕与人交流。但是当我真正来到英国,当地外国友人热情与亲切让我在这片跨越重洋的土地上找到了像家一样的温情与舒适。 </h3><h3>每当我完成了一天的行程,筋疲力尽,超市的收银员小哥哥微笑的一句“祝你晚安,小姐”定会让我的难受一扫而空,满血复活;在寒冷萧瑟的清晨,酒店电梯间英国老奶奶主动的一句问候,会让我一整天都感觉温暖;还有健谈友好的的士司机,以及在我紧张得语无伦次的时候耐心仔细给我解答问题的前台小姐姐……</h3><h3>在英国的这么多天,我渐渐习惯了像这里的所有人一样对陌生人微笑问好,也逐渐明白了,无论文化、环境甚至语言有多么的不同,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是亘古不变的。我们渴望关怀,也向他人播洒善意;我们体验美好,也向他人流露真情。我们享受着给予带给我们的快乐,守护着这份真挚与感动。</h3> <h3>一次,我在剑桥市中心的小板凳上听街头艺人老爷爷弹吉他,听见自己喜欢的曲子就哼唱了几句,没想到他听见以后奇迹般的从包里拿出一个麦克风帮我接上音响:“would you like to sing?”在惊讶与惊喜中,我接过话筒,完成了这首我最爱的《someone like you》还有这段一想起来就热泪盈眶的记忆。</h3><h3>感谢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了最好的你们。</h3> <h3>仪式感•英国的茶文化 </h3><h3>相比于英国火热的酒文化,茶,作为必需品,则表现了英国文化的另一面:优雅和仪式感。 </h3><h3>精美的瓷器,茶匙的碰撞,温雅的对谈和四溢的茶香,让味蕾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尽情的滋润和跳跃,让忙碌疲惫的身心得到一丝久违的宽慰。色泽丰富的三层点心与桌面上淡雅别致的小插花相得益彰,让这样一件平常而又充满仪式感的事情变得浪漫而又回味无穷。</h3> <h3>对于国人而言,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历代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洗涤凡尘。对于英国人而言,茶早已成为他们的珍爱之物,代表着一种不可多得的生活方式。 </h3><h3>清晨刚一睁眼,就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early morning tea”,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breakfast tea”,繁忙的上午总会抽出时间饮一杯公休茶“tea break”,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点心的法定时刻“afternoon tea”回家晚饭前会有伴随肉食冷盘的茶点“high tea”,睡前还少不了晚安茶助你入眠。</h3> <h3>英国有句民谣这样唱:“当时钟敲响4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这让我想到了《翡翠酒店》中的一个场景:二战纷乱之中,人们流离失所,空袭的警报不断在酒店上空盘旋,但酒店仍照旧提供下午茶,并且不曾省略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在这一刻所有的痛苦和恐惧都被遗忘,人们仿佛重新回到了最美好的那段时光。 </h3><h3>这或许便是茶对于英国人的意义。它是浪漫英伦风情的符号,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有时亦是一份心境。忘却纷繁的世界,直面自己的内心。</h3> <h3>永恒的魅力•莎士比亚戏剧 </h3><h3>英国之旅恰逢剑桥举办莎士比亚艺术节,得以有幸去欣赏了一出露天喜剧《皆大欢喜》。 </h3><h3>在我的印象中,戏剧从来都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存在。唯有穿戴整齐,正襟危坐在偌大高雅的剧院,方可隔着人群翘首远观。然而对英国人而言,戏剧只不过是茶余饭饱后的小调,如此平常而又惬意。碧绿的草坪上,错落有致的灌木丛林成为了最好的天然布景,人们轻松自如的坐在舞台前的花色格子地毯上,身着华丽的演员穿梭其中,不时观众们相视互动。</h3> <h3>从奥兰多挂在树上的十四行情诗到罗瑟琳调侃情郎时的俏皮可爱,演员们用饱含深情与感染力的吟唱和表演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善美的理想国度。善良的人披荆斩棘,实至名归,邪恶之人被感化、被宽恕,有情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h3><h3>很难想象,这看似理所当然的,人们对幸福、爱情、友情的追求,是莎士比亚对欧洲中世纪黑暗神学控制的一次反抗,是对人性本身的一次真正勇敢的释放。回看人类历史,一切禁锢人性的封建专制都只是一时的,唯有生而为人的情感与思想才是永恒的,这便是莎士比亚戏剧历经数百年从未动摇的魅力所在。</h3> <h3>英国味道•饮食文化 </h3><h3>越是远离家乡,就越是想念家乡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味道。 </h3><h3>中餐口味浓郁,菜式繁多,烹调手法齐全。相比之下,西餐简约且寡淡,常常让我们食不知味,对中国味道愈加想念。于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便诞生了:做饭。</h3> <h3>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做饭,而是西餐“中国化”的过程。每当闲暇之时,我们就会提前去超市买好食材,然后来到宿舍的公共厨房稍作“加工”,一盘符合自己口味的“美食”便诞生了。 </h3><h3>慢慢的,在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厨房包括烤箱在内的各种烹饪器具之后,傍晚时分的厨房便格外热闹起来:意面,披萨,鸡腿,牛排……琳琅满目的美食摆满了餐桌,我们一边分享美食一边闲谈说笑,畅聊人生,直到夜幕降临仍然不舍离去。</h3> <h3>体验最最纯正的英式大餐是在剑桥学子的高桌晚宴上。还没有开始正餐,便已酒过三巡:果酒、香槟、红酒……摇曳的烛光伴着优雅的小提琴乐队,让本来就已经微醺的我感受到了说不出来的曼妙与风情。 </h3><h3>吃完正餐已经很晚了,我们步行回宿舍,路上晚风习习,繁星满天。街上店铺虽然早已打烊,但是外墙与橱窗却都还亮着,透着暖黄的灯光。此情此景,我不禁唱起了舒缓的小调,旁边挽着我的晓雪也跟着我一起唱了起来。歌声在空气中辗转了一刻,便合着美景融入了这夜色之中。</h3><h3>都说旅行重要不是风景,而是和你一起看风景的人。英国之旅让我们十个人相识相知,从拘谨的陌生人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英国的饭菜的确不够可口,但只因有了你们,才有了独特的英国味道。</h3> <h3>自信•美丽不设限 </h3><h3>什么是美丽?如果你问100个英国人,你会得到100种不同的回答。 </h3><h3>走在英国的街道上,你会发现,哪怕是胳膊比我小腿还粗的丰满妇女,也喜欢穿着无袖和吊带;哪怕是70多岁的英国老奶奶,也染着荧光色的头发,涂着芭比粉的口红;哪怕是满脸雀斑戴着牙套的少女,也喜欢在阳光下自信的开朗大笑。他们不会苦心钻研自己穿什么显瘦,不会瞻前顾后在意他人的目光。他们美的自信洒脱,美得“目中无人”。</h3> <h3>英国人对于美的定义源于健康,源于自信,源于聪慧,源于创造。他们早已将这种自信与傲气融入血脉,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因此英国有着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学,有着全世界争相效仿借鉴的教育制度,各个领域从古至今大师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h3> <h3>后记 </h3><h3> 人世间,总有说不清的事。有的地方近在咫尺,却总是擦肩而过,有的地方远在天涯,却总是魂牵梦萦。 </h3><h3>剑桥就是这样的地方,它的古典浪漫是历史留给今天最独特的标本。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旅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满载而归,相信我们的人生之路必将因此而更加坚韧而平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