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国宝

悟道

<h3> 摄 文 / 李党辉</h3> <h3>  待到秋来九月八, </h3><h3> 我花开后百花杀。 </h3><h3> 冲天香阵透长安,</h3><h3> 满城尽带黄金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黄巢《咏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约而至的秋,不光带来了层林尽染满山红透的壮美,也带来了“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我爱红叶,也喜秋菊!正如当代诗人余亚飞《野菊花》所述:“田边河岸山坡上,野菊丛生花朵黄;处在寒秋时节里,傲霜怒放发清香。”风劈霜砍万物凋零的秋,山涧野径一丛黄菊暗香飘来,给枯秋增添了一丝暖意和生机,不为名利,不为争奇,悠悠绽放不惧秋寒,因此吾也爱菊!</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是个闲不住爱游逛的人,休年假进城,带着赏秋红的余兴一刻也不想辜负了这个长假,听闻在市民广场和石鼓山等处有菊花展便独自前往赏之。一人赏花也自有一个人的好处,细细的观赏品味,不用顾忌旁人情绪,在菊花丛里追着蜜蜂徘徊半晌,自得其乐也不会影响到别人。</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一天,逛了市民广场的菊展后仍然意犹未尽,第二日便又去了石鼓山看菊,此处的菊花虽不及市民广场的繁盛热闹,但因在山上,四野市区楼宇密林,不远处秦岭山顶的第一场秋雪还未彻底消融,远可观秋雪秀景,近可察傲菊劲发,晨去晚归,在石鼓山足足呆了一天。</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虽爱菊,但也不是菊痴,每年一有空闲我都会来石鼓山一两次,除了看景散心,自然便是赏宝。被誉为“世界石刻之最,中华石刻之祖”中国文化瑰宝的石鼓就发现于此处。鼓有十面,形状各异,鼓文神秘,艰涩奇奥。</h3> <h3>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年,周幽王为取褒姒千金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被犬戎击毙。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迁都雒邑(洛阳)。是年戎、狄在关中一带势力猖獗,常与秦作战,保卫周王的秦人劳苦功高,其首领被平王封为诸侯,且名义上始于一小国。其首位国君秦襄公,得到了周平王赐“岐山以西之地”为域的空头许诺。襄公率兵战戎、狄,于第四年战死在陈仓,秦文公即位,主政第三年,率兵700余人“东猎”。经过一年,终于将秦国国界推向今陕西眉县附近,文公喜占卜,下决心改游牧为定居,长达十年。文公10年,举行祭天大典。16年,秦伐戎得胜,地界扩至宝鸡岐山一带。19年在宝鸡得“陈宝”即“若石”,成为“国宝”石鼓。石鼓被发现距今已有1300多年,其间历经曲折坎坷与磨难自不必赘述,虽然石鼓原件远在故宫博物院,但石鼓山的石鼓阁里陈列的石鼓复制品,同样可以领略国宝风采。</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脚下的这片土地被誉为“中国青铜器之乡”,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出土了诸多青铜器,而陕西宝鸡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何尊、大克鼎、铜浮屠、墙盘、逨盘、折觥、胡簋、卫鼎等诸多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其出土的文物在故宫、台北故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2004年,江泽民同志为宝鸡题写“青铜器之乡”。 中国最大也是中国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就座落在石鼓山上。每每观之无不为之震撼,无不为历史上无数爱宝护宝的仁人志士感到敬佩,正是有这么多爱国护宝之人,才使这些国之重宝和华夏优秀历史文化留存至今,以慰后人!</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一次走进了气势宏伟,石鼓造型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如今的免费开放,极大方便了普通民众与顶极国宝近距离接近的可能。在这里不但可以触摸历史,品读岁月,更是一处幽雅高贵的中国历史文化殿堂。行走其间,仿佛走进了被凝固的历史,青铜宝器之上的铭文刻进了青铜,更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头上,这铭文印痕不正是中国骨、中国魂么?</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里众多的青铜国宝重器里,我也钟爱何尊,因为由此“中国”有源,而倍感亲切!何尊最高价值在于尊内铭文中是截止2011年出土文物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一词。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我们做为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的概念虽然是近代才出现的,然而“中国”这一词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承载这个沉甸甸的名字便是那神秘威严的青铜器。然而,它就如古老的中国,命途多舛,在最初被发现时,差点进入化铜炉。何尊是西周的一件青铜酒器,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何尊有铭曰:"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今陈仓区)。这件青铜器造型十分庄严,纹饰精美,尊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就在这个上面,何尊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夏朝的建立,“中国”才真正有了政治涵义,它标志着国家政权的诞生。《尚书》:“华夏,谓中国也。”可见,何尊的铭文,记载的“中国”一词,和《尚书》记载相佐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中国观、民族观与地理观。“宅兹中国”,大概的意思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这也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当然,关于中国的词义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扩充的,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定义。</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国有源,人有脉。四大文明古国独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未有中断,我想,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文明适合了这个人类世界的发展,我们中华儿女继承了团结坚韧,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今天,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将中华文化精神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将会是历史的一次正确选择!</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唐代李商隐有《菊花》诗曰:“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站在这承载着中华悠悠历史文明,美丽的石鼓山上,“宅兹中国”的骄傲写在我的脸上,印在了我的心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年10月29日于宝鸡</h3> <h3>  感谢您的欣赏与支持,欢迎转发分享,祝您秋安愉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