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故乡行――东阿篇</i></b></p><p class="ql-block"><i>2019年10月11日星期五(农历九月十三宜出行),天气晴朗。为了了却老母亲的心愿,经过精心的计划与准备后,在大哥、大姐与二哥二嫂及我等五人的陪同下,携同现已85岁高龄的老母亲,前往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回乡祭祖省亲以偿夙愿。</i></p><p class="ql-block"><i>中午11时30分,我们一行六人登上了由丹东开往上海虹桥的G1230次高速列车,准点驶出了(丹东)凤城东站。经过了六个多小时的旅程于18时18分抵达济南西站,此时站外的济南已是灯光璀璨的夜晚了。</i></p><p class="ql-block"><i>因为提前与我三姨家的表弟联系过,不久后在出站口处遇到了前来接站的二表弟(宝明)和三表妹(小桂)们。在他们的引领下,来到了西站地下停车场。将我们携带的箱包与双肩包等放进后车厢,然后分乘两辆小轿车驶往我表弟(宝明)在高铁区附近的家中。稍事歇息后,表弟已经准备好了接风宴。带着我们一行人到了附近的一家预定好的饭店就餐。饭店内有我三姨家平辈的二表妹(小艾)和大表弟(金泉)及其亲属。老家的人很是热情、接风宴很是丰盛,大盘子大钵的上了有近二十多道菜。席间茶水不断,酒未干又续满,虽然表兄弟姊妹间数十年未曾见面,但亲情是割舍不断的。当晚吃完饭饭后,我们一行六人分别在表弟和表妹家里住下(我和大哥住在二表妹小艾家里)。</i></p><p class="ql-block"><i>三姨家的五个表兄弟姐妹们中,有四位在济南市内落户。在济南做买卖的做买卖,干工作的干工作,每家都不少于两套住房,过的都比较富裕。在老家东阿镇的大表姐(秋云),家里经营着家用电器的买卖,并在平阴县也有一套楼房,山东这些年日子真是好过的很。</i></p><p class="ql-block"><i>第二天(10月12日)一早和二妹夫及外甥吃完饭后,由外甥开车带着大哥和我与宝明表弟的车会合后,一行六人分乘两辆轿车于上午8时30分左右驶离济南,向着平阴县东阿镇而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于9时40分抵达东阿镇大表姐家的“镇中家电”,把随身携带的行礼放到她那,并把她家做为我们一行人的中转站。</i></p> <p class="ql-block"><i>我家的老屋,位于东阿镇东南方的乔庄村。孩提时代(5―6岁时),我曾经在这儿住了一年左右,后随父母亲又回到了辽宁。儿时的记忆已经大多忘记,只留下了极少模糊的记忆碎片。只知道老屋的朝向,院内有棵粗大的家核桃树,以及厢房两侧栽种的香椿树和枣树等,院门口外就是土道(马路)以及对面的祖屋。</i></p><p class="ql-block"><i>30年前姥娘过世时,父母亲奔丧回过老家。那时的老屋因无人居住加上年久失修,房顶便已经榻了。给姥娘操办完丧事后,因为发现家中的核桃树的树心被虫子蛀空,加之无人照看,便将老屋院内的树全部伐了卖掉,带回来的钱分给了我们六个子女,每人100块钱。父母亲二位老人一生节俭持家,家风极好。对待我们六位子女从来只是说教,未对任何一个子女动过一根手指。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对待老人也是比较孝顺,极少惹父母亲生气。</i></p><p class="ql-block"><i>我父亲年轻时是在黑龙江·鹤岗煤矿从事井下采煤工作,1958年国家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各类人才,充实到新组建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东北406队辽宁二队(渉核),从事井下开采揭露工作。因为当时的人干活都实在,所以干起活来非常的卖力气,有时饿着肚子还在坚持工作。加之当时的工作环境(通风)不好和不注意防护措施(在井下掌子面打干眼作业)等,先后患上了胃溃疡和尘肺病。胃部,手术割掉1/3,尘肺病捡查为二期矽肺。到1972年后脱离井下工作改为从事后勤工作,先后去苏州及辽宁兴城等地疗养多次。在药物治疗与自己的精心维护下,又慢慢的渡过了四十余年的光阴。长久的病痛以及在合并症等病魔折磨下,我父亲于今年农历二月初一,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6岁。</i></p><p class="ql-block"><i>父亲过世后葬于辽宁凤城未迁回原藉,因为祖坟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时被平掉了。这次母亲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祭奠一下祖先,告知父亲过世的消息,并在老坟处取一些家乡的土,带回东北埋在父亲的坟旁,也算是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了。</i></p><p class="ql-block"><i>10月12日上午11时许,陪母亲办完事情后,我们回到了曾经住过的老宅院,只能看见残垣断壁,两扇大门也朽烂不堪的东倒西歪着,院内杂草丛生,大爷家的二堂嫂(桂莲)在其中种几种杨树,表示为有主之地。</i></p><p class="ql-block"><i>庄内人气不旺,年轻人大多都去平阴县或是济南市等地打拼,庄内留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儿童都不多见。像我们家这样残破的院落还有好几处,多是有人家长年在外不回来了,或是人已经亡故不在了,失去人的照料自然而然的废弃掉了。</i></p><p class="ql-block"><i>观完老屋后,这时表姐派车来接我们回去吃饭,然后坐车返回了东阿镇。</i></p> <p class="ql-block"><i>我表姐家的“镇中家电”是上下两层,一楼为门市房,二楼原来是一家宾馆因经营不善被表姐家买来做了库房,里面有双人床即可存货也可住人。位置临近东阿镇的公路旁,距离洪范――平阴的公交站点仅有20米左右。家中经营着液晶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品牌电器,已经经营了廿多年了。</i></p><p class="ql-block"><i>表姐夫姓齐为人敦厚实诚,始终本着诚信经营的理念,送货上门、免费安装调试,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深受消费者的信赖与称赞,在东阿镇人缘极好。与表姐(秋云)先后共同养育了俩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了。大妮博士毕业,二妮和儿子都是硕士毕业,现均在外地工作和生活。每个女儿出嫁都陪送了一辆车及十万彩礼。儿子在北京工作,并在北京购房安家落户。现在表姐夫妻俩,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子女们几面,都在各自的忙碌着。</i></p><p class="ql-block"><i>我们的到来大表姐十分高兴(她初中毕业后,16岁时曾到辽宁我们的家里住过3个月),一边张罗着彻茶倒水招待着我们、一边嘘寒问暖十分的热情。还要安排午宴款待我们这些从东北远来的亲人们。并让表姐夫开车去洪范池镇杜庄将三姨和三姨夫二人接来,在宴上还有从济南一起过来的三表妹(小桂)和大表弟(金泉)等人来陪客。表姐夫人相当的实惠,一连上了二十多道菜,还在不停后续茶、倒酒劝吃劝喝,为人厚道的很。就这样,饭后母亲和大姐到洪范池镇杜庄的三姨家去串亲,我和大哥及二哥和二嫂则在表姐家先后住了两个晚上。11月15日一早,准备与二哥和二嫂坐车从东阿―平阴、平阴―泰安的长途汽车,到泰安征服“天下第一山”东岳泰山去。</i></p> <p class="ql-block"><i>10月13日清晨天空如洗一片绽蓝,6时30分经过洗漱后的我,沿着事先打听好的线路来到了少岱山广场,这里是东阿镇居民晨练和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还没到7点钟,山下的广场却一个人都没有了。只见山下的广场,一座身着文官服饰的雕像矗立在一角处,近前一观上面刻有“于慎行1545――1608”的字样。转到雕像的背面,发现上面刻有于慎行的生平事迹;</i></p><p class="ql-block"><i>于慎行,字无垢,又字可远,号山谷,东阿镇衙前村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一时名满东省。二十四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礼部右待郎兼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兼学士,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自万历四年始,任日讲官达十四年之久,赢得“一代帝王师”之誉。</i></p><p class="ql-block"><i>于慎行出身书香门第,聪颖好学,勤于为诗为文,现存的著作有《谷城山馆诗集》二十卷,《谷城山馆文集》四十二卷,《读史漫录》十四卷,《谷山笔尘》十八卷,《兖州府志》五十二卷。《明史》称其“学有原委,贯串百家。神宗时,同馆中以慎行及临朐冯琦文学为一时之冠”。</i></p><p class="ql-block"><i> 公元二零一零年建</i></p> <p class="ql-block"><i>经过广场后,前方有一小山(少岱山),沿石阶蜿蜒向上延伸,到了山上只见得绿树成荫、花草相间,竟看不到有一丝的暮秋时节的光景。前行数十步则眼前豁然开朗,山顶上有一呈长方形约一千二百余多平米的广场,广场中央的大理石地砖铺成太极八卦图形象,我到时正有一道姑在那练拳。其北为一道观,近前观之,门楣上悬挂有《碧霞宫》的匾额。其东北侧可见有一凉亭(管仲亭)矗立在山头处。</i></p><p class="ql-block"><i>少岱山,又名小泰山,位于平阴县西南25公里的东阿镇政府西侧,山高82.1米,面积80余万平方米。《兖州府志》载:“少岱山在东阿城东一里,横亘廓门。以其岱宗之西,故少岱。”少岱山本是泰山山脉向西沿伸的尽头,在黄河(古济水)的东岸,向西即是一望无垠的鲁西大平原。</i></p><p class="ql-block"><i>少岱山即为老东阿县(谷城)的东部屏障。少岱山不大,却立于谷城之门,黄石山之南,又是阿胶之乡,是鲁西南商贾汇聚之重地。山上寺庙众多,皆仿泰山而建,有东岳大帝庙,碧霞元君祠,红门,十八盘,管仲亭等。少岱山自建祠以来,就有道士进行管理,明代礼部尚书、阁老于慎行与山上道士相交甚厚,这在他著的《谷山笔尘》中做了详细记载,并有《中秋少岱山对月》诗等。少岱山庙会即衍生于此。当地人为了祭祀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形成了少岱山庙会。《兖州府志》载:“其香火之盛,仅次于泰山”。民国至20世纪50年代前,庙会仍很兴旺,是方圆二百里内最大的庙会。</i></p><p class="ql-block"><i>上世纪50年代初,少岱山庙宇被人为拆除,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期,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平阴县及东阿镇两级政府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对少岱山部分古迹进行修复,并仿古重建了碧霞元君祠和管仲亭等建筑。更是先后筹资近百万来承办少岱山庙会,才使庙会能够传承至今。</i></p><p class="ql-block"><i>观看完碧霞宫和管仲亭后,这时我大哥也来到了这里,我问他昨天看的永济桥在哪?他告诉我说就在山的东北侧离此就几百米远,于是我和大哥顺着山坡走了下去,走了能有200来米远就看到眼前一座城门楼在前方矗立着,这座城门楼就是仿古重建的(少岱)谷城。</i></p> <p><i>东阿镇“少岱”谷城――东阿县老城区</i></p><p><i>中国阿胶之乡,山东东阿镇(谷城)与景德镇和茅台镇并列为中国三大古镇。从(少岱)谷城左转20余米,然后右转直行200米左右就是闻名山东省的明代著名古建筑“永济桥”了。</i></p> <p><i>东阿镇永济桥,位于少岱山下东南一公里处,桥为东南向,长55米、宽6.25米,整座桥非常雄伟壮丽,远远望去,好似横卧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驰名。永济桥原名“浪溪桥”,按《泰安府志》的记载,浪溪桥应当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当时为三孔石桥,后来因发大水被冲坏,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济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桥高稍减。</i></p><p><i>现存永济桥为单孔拱形青石桥,是明万历年间所建,全部用当地青石砌筑。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花拱额的中心,南面和北面分别雕有一大型龙头。北面龙头嘴吧已残,南面龙头则相对完整。龙头栩栩如生,獠牙瞠目地注视着河面。</i></p><p><i>桥面十分平坦,也用大型青石板铺就。桥面两侧各有对称的石拦板15块,上面采用浅浮雕手法,雕刻出精美的各种花卉和几何图案。每块石拦板下面都留有一对流水孔,如遇洪水漫过桥面可起到泻洪的作用。</i></p><p><i>石拦板与石拦板之间各有16 根方形石望柱,石望柱的柱头上雕有9对石狮和一对石猴。所雕刻的石狮神态各异,有站有坐,有威武庄严的雄狮,也有活泼可爱的雌狮,充分体现了明代工匠的雕刻水平。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艺木珍品在“文革”时期慘遭一些人为的破坏,其中桥北头西部第一个石狮及一对石猴均被人砸毁。</i></p><p><i> 出于对这些石狮石猴的喜爱,当地人把这座桥上的石刻编成歌来传唱:“十八个狮子一对猴,二八一十六个蘑菇头,独石一百零八块,南北三十个流水沟”。桥的造型雄伟,雕刻工艺精细,狮猴形象逼真,大小适宜,是明代石雕中精品。</i></p><p><i> 永济桥是济南市现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桥,石桥的雕刻艺术体现了明朝大气、精致和细微的艺术特色,是将桥粱实用价值和艺木价值完美结合的典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建筑,现在正报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i></p><p><i> 四百多年来,永济桥已为平阴、东阿的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历史的发展和古今人们的生活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i></p> <h3><i>平阴县东阿镇――永济桥</i></h3> <p>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p> <p class="ql-block"><b><i>故乡行――泰山篇</i></b></p><p class="ql-block"><i>10月15日清晨天气晴朗,上午8时30分从平阴县上车坐了两个来小时的车,终于在10时45分抵达泰安市内的长途客运站。原本打算在泰山就近找一家快捷酒店入住,第二天一早在登山的。可是在市内换乘公交时,遇到了同样来自东北黑龙江佳木斯来泰山旅游的小俩口,他们二人是从山东其它景点,一路做着旅游攻略旅行过来的。在知道我们登泰山不看日出的情况下,力主让我们今天中午爬山。因为第二天是阴天,拍照会因天气的原因效果不佳。于是我们一行三人接受了他们的谏议,便一起坐公交奔泰山红门而去。</i></p><p class="ql-block"><i>公交车一路经过了岱庙和岱宗坊后直达红门,下车后我们顺着山石铺的路、沿着缓坡向上一路走去,此时已临近中午12时。</i></p><p class="ql-block"><i>秦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盘踞在济南历城、长青、泰安之间,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在泰安境内,海拨1545米。</i></p><p class="ql-block"><i>泰山地处我国东部,故称东岳。泰山素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称。它的高度比华山、恒山低,居五岳第三位。怎么会是“五岳之长”呢?如果只从高度看问题,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了。</i></p><p class="ql-block"><i>据地质学家调查研究,认为泰山成山最早。它诞生于太古代,距今约二十四亿五千万年至二十五亿年前,为片麻岩和花岗岩构成的断块山地。泰山雄踞华北平原,拨地隆起,气势磅礴。它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岱”是大的意思,“宗”为长者之意。以泰山的年龄和名字含意,说它是“五岳之长”当之无愧。</i></p><p class="ql-block"><i> 早在夏、商、周时代,就有七十二个君王来泰山祀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到泰山封禅。随后历代许多帝王都来泰山封禅祭祀,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汉武帝曾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汉代文人东方朔曾著文称赞泰山:“盖将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岳,轶北恒,微九河其线,委小七泽其怀,盈彼王屋、太行、终南、五老、岷、嶓、雁荡之秀,拔天台、会稽之奇。”这就将中国群山都放在泰山之后,泰山当然是“五岳之长”啦。</i></p><p class="ql-block"><i> 我与二哥二嫂三人随着游客拾阶而上,沿途两侧都是做生意的当地商家们,向登山的游客兜售着拐杖,矿泉水及旅游纪念品,或是招揽登山者前来进食。我们先后经过了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等牌坊,它们依次耸立,异常壮观,号称“坊群”。其间有一石碑,为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的“第一山”碑,原来是安放在东阿少岱山的,50年代初少岱山的古建筑被人为拆除,此碑被人移到了泰山的入口处。</i></p> <p><i> 过了红门宫拾级而上,便是万仙楼。此处为泰山风景管理区售票处及安检的关口,此时已过了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旺季。因属于旅游淡季,门票打折为115元/人,购票后经过安检口(登泰山禁止带打火机上山)安检后出卡。一路走来有许多的明清碑刻矗立着,楼北路西石壁上,刻有“虫二”两字。一般游人不解其意,常止步遐想。其实,这是一种文字游戏,它取“風月”两字的字心而成,意为“風月无边”是说这里的风景优美无比。</i></p><p><i> 从万仙楼上行,到斗母宫。一路经过三官庙、经石峪,不久就到了壶天阁。</i></p> <h3><i> 通往壶天阁的是一条坡度超过50余度、近30级台阶的狭窄梯蹬,门洞两侧分别镌刻着:“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的楹联,落款为“知泰安府事长白廷璐敬题 甲戍秋月”。</i></h3><h3><i> 过了壶天阁后,一路经过元君殿、回马岭便到了中天门,此时已是14时整。中天门,它东靠中溪山,西倚凤凰岭。北望岱顶,云梯高悬,南天门在望;南眺汶河,流水如带。从中天门上行,是一段比较平坦的山路,路西有一石峰,据说泰山云雨变幻,常以此为界。山上的云降到这里,常化为雨水飘落而下,故此石峰名“斩云剑”。一路上的石壁上摩崖石刻点缀其上。“峻岭”、“曲径通霄”、“天下第一名山、若登天然”、“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以及毛爷爷的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名家石刻均留于此处。</i></h3> <h3><i> 由此前行,途经“人间天上”、“若登天然、天下第一名山”、“逍遥游”等众多摩崖石刻。过了云步桥,来到“五大夫松”坊,此处有亭五间和仅存的三棵粗大的松树。传说秦始皇登泰山时,曾在此处松树下避雨,因树“护驾”有功,封为“五大夫”。原树已无存,现在的三株为清雍正年间所补植的。松旁建亭五间,人称“五松亭”。</i></h3><h3><i> 拾阶前行不远处有一庙宇,此处为东狱(东岳)庙,其内供奉着东岳大帝。离此不远就是“对松山”石坊。这里双峰对峙,松树成林,乱云飘绕其间,风起松涛滚滚,有如海浪拍岸。清乾隆曾题诗赞此处为“岱宗最佳处”。</i></h3> <p class="ql-block"><i> 从对松山到南天门的一段路,就是著名的泰山十八盘。沿着对松山间的梯道前行,上方的不远处有一座石坊,名曰“龙门”,此时时间已是15时整。穿越龙门后,盘道的上面还有一座石坊,名“升仙坊”,以此为界,南面叫慢十八盘,北面叫紧十八盘。古时的人将此坊看成“人间”与“天堂”的界限,认为过了此坊,即可到天堂成仙,故名“升仙坊”。如今游人走过升仙坊,则没有人会自以为成仙,而是感到盘道的石蹬,越上越陡另人疲惫不堪,接近南天门时几乎成了直角。若留步稍息片刻,回首俯视山下,则仿佛身在云霄飘飘欲仙。</i></p><p class="ql-block"><i> 15时30分,我与二哥和二嫂终于登上了南天门。经历了太多的艰险和辛苦的我,曾经因车祸受过伤的左腿弯处已隐隐作痛。但回首俯视山下所走过的路,不由得感到胜利的喜悦,那种绝妙的快感,是那些没有登上南天门的人享受不到的。</i></p><p class="ql-block"><i> 南天门建于元代,距今约有八百年的历史。门两边镌刻着:“门僻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楹联。门上有“摩空阁”三个字,是一座红色的阁楼,高耸蓝天,极其壮观。</i></p> <h3><i> 从摩空阁出来,右转前行就是著名的“天街”了。街上有商店、旅店、饭店和宾馆等。走在天街上,对比山下一般的街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天街一路走来白云亭、白云居、蓬元(坊),尽头则是“碧霞祠”。</i></h3><h3><i> 碧霞祠这组宏大的古建筑群建于宋代,距今已近千年。祠分前后两院,内有正殿五间,殿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殿中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像。东西配殿都是铁瓦,院内有明代铜碑两座,虽经几百年风雨浸蚀,至今碑身明亮,仍可鉴人。象碧霞祠这么宏大精致的高山建筑群,全国少有。</i></h3><h3><i> 过了碧霞祠,便是唐摩崖了。崖高十三米三,宽五米三,上刻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纪泰山铭》九百九十六个大字,加上额题四字,共计一千字。建国后,将碑文贴金保护,更为壮观。唐摩崖旁,还有许多历代名人石刻,皆为重要文物古迹。</i></h3> <h3><i>东岳泰山――唐摩崖及摩崖石刻群</i></h3> <p class="ql-block"><i> 从唐摩崖往上,就到了泰山极顶,称玉皇顶。这一带名胜古迹众多,有月观峰、日观峰、拱北石、瞻鲁台、仙人桥、丈人峰、无字碑、“五岳独尊”石刻等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此处极目这眺,顿感天辽地广视野宽阔。不由得令人心旷神移尤如凌天一般。</i></p><p class="ql-block"><i> 在极顶上,可赏四大奇观,即: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和云海玉盘。在极顶上建有玉皇庙,东有观日亭,可赏泰山日出;西有望河亭,可遥望黄河。庙中央有块极顶石,这是泰山的最高点。它的侧面是“古登封台”碑,古代帝王祭天,就在此处设立祭坛。</i></p><p class="ql-block"><i> 在玉皇庙前,有座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传说汉当时武帝想著文歌颂他的功绩,可是文人们写的文章他都未满意,于是他立个无字碑,让后世评述。另有传说,汉武帝自认为他的盖世功绩,非文字所能表述,故立此无字碑于泰山极顶,让后世崇拜。不论怎样传说,汉武帝的历史功过,自有史家公正评论;但这块无字碑却是一件珍贵的文物。</i></p><p class="ql-block"><i>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在玉皇顶过于逗留。16时30分左右从岱顶下山,由于梯道蹬陡窄,加之腿弯部的筋旧伤发作,下山的路愈加的难行起来,强忍着疼痛回到中天门。此时已是晚上六点钟了,原本打算坐索道下山,结果排队的人太多,加之下缆车后与二哥二嫂到山下不好碰头,最后只好咬着牙拖着左腿一步一步地往下走。晚上七时二十五分,终于回到了红门公交站点,找了地方坐下来休息,等待去泰安市内的公交发车。冷不丁站起来想走两步,却发现腿就像瘸了一样,竟然不会走道了。左脚一着地就巨痛,只能强忍着活动着双腿。</i></p><p class="ql-block"><i> 不一会公交要发车,便赶忙上了公交。这时,中午碰到的那一对来自佳木斯的小俩口也上了车,缘份啊!我们在上山初始就分散了,下山后又碰见了。他俩与我二嫂交谈,问我们有没有订旅店?我二嫂对他们说没有订,到地方在现找快捷旅店。他们赶忙将他俩在网上预定的速8快捷酒店,推介给了我们三人。于是我们一起来到速八,看完房后决定今晚在此入住,因为现在已过了黄金周,宾馆现在正在打折,普通标间74元即可入住。办理好入住手续后,便出去找了一处饭店吃晚饭。饭后回来后洗了一个热水澡,想着明天如果腿部恢复不痛的话,就去济南会一会两位33年未见面的老同学,如果没恢复就回老家东阿。一切的一切,都得看老天的安排了。</i></p> <p class="ql-block"><b><i>《望岳》唐·杜甫</i></b></p><p class="ql-block"><i>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i></p><p class="ql-block"><i>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i></p> <p><i> 10月16日清晨阴天,一早起床后发现腿部不是那么的痛了,走平道没有什么影响,于是便决定按原计划到济南市会同学去。因为头天晚上跟二哥交待过,所以就没有再打扰他们的休息。退了房后在街边找了一家饭店吃完早饭,便找去往济南市的高铁站的公交车,接连找了一气也没找着,这时已经到了泰安火车站。时间已是8时30分,于是就近(花了30元打表)打了一个的士直达泰安高铁站。8时58分乘坐G6922次驶离泰安,9时15到达济南西站。因为事先与在济南的杨志梅同学没有勾通好,下车后还得乘车往济南站返。在售票处购票时因前面的人太多,排到我时车票已停售。济南西至济南的公交也不知道在什么位置,为了快些见到久别的老同学,不得已再次打的士,从济南西站乘车向杨志梅同学工作的地方,济南市天桥区的吉华大厦(境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驶去。</i></p><p><i> 真是欲速则不达,出租车一路上堵车,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在10时35分抵达志梅同学工作地楼下。不太远的一段路,租车费(打表)竟然多达到了47元钱,为了会同学啥也不说了。</i></p> <p><b><i>故乡行――济南篇</i></b></p><p><i>杨志梅同学,是我在西安学习无线电报务时(1986年)的同班(8552)同学,曾经在学校共同学习和生活了九个的时间,是我与女同学之间相处关系比较好的女生。原单位是本系统华东局264大队的,住在江西省瑞金,毕业后逐渐失联。90年代随其爱人返回原籍山东省并在济南市定居。</i></p><p><i> 她自从2017年1月加入微信群,2017年5月6日前往西安参加了毕业30周年同学会,就再次与同学们接续上了中断的联系,并且经过这次同学会,又联系上另一名同在济南的同学8551班的王教浩(西北局224队)。而我则由于工作的原因脱不开身,2017年的同学会没有时间去,从而错失了与老同学见面机会。而这次随同老母亲回乡祭祖、省亲过境济南,怎么也得和老同学见见面才是啊。</i></p><p><i> 现在的志梅已经是个精明干练的白领,现为总部设在济南的“境界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督导师,每每忙于培训课的任务。</i></p> <p><i> 10月16日10时45分,在吉华大厦三楼的“境界”公司内,终于见到了阔别33年未见面的老同学杨志梅。她一如从前,还是那么的美丽,但比以前更有气质和魅力了。这个跟她的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她所在的公司,是专门给一些公司或机构培训管理型人才和提升领导境界的公司。</i></p><p><i> 一见面她就落落大方的说:“庆宝,你好!来个友情拥抱吧。”</i></p><p><i> 她带着真挚的微笑,伸开双臂迎面向我走来,而我只好被动的与老同学轻轻拥抱了一下,便放开了双臂。志梅说她刚才正在部置教室,明天有个班要开课,需要提前做准备。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正赶上她忙的时间过来。志梅把我带到她部置的教室内,在那里与我合了个影,又帮我录了两段视频。11点多请我和她的一位女同事,一起到附近饭店吃饭。</i></p><p><i> 趁 着吃饭的时间我们俩边吃边聊,交流了一下现在各自的一些情况。她一边帮我夹着排骨,一边教吃我煎饼卷大葱,其间还拍了个有意思小视频,并且对我说:真不好意思,现在活很忙,也没有时间陪你到处走走,你要是过几天再来我有空了,一定陪你到济南好好的玩一玩。</i></p><p><i> 吃完了午餐,我与志梅同学话别,她一定要坚持送我上车才回公司,公交过来后我登上公交,坐下后与她挥手依依道别,望着渐行渐远的老同学,我知道志梅说的是真心话,但是她实在是真得很忙,我也不忍心再来打扰她。随着公交车的不断前行,而我与另一位老同学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i></p> <p><i> 10月16日中午12时30分,乘 公交在大明湖西南门下车后,便来到了济南市大明湖公园的入口处。在进园前,与老同学王教浩用电话勾通了一下。他现已退休,在离公园内800米处的一个摄影部,每天忙于帮助女儿看摊,招揽过往的游客们前来照像(赚钱)。现在正忙着,便让我顺路自行寻过来。</i></p><p><i> 我一路上,边游览边拍着风景。此时已是晚秋,湖中的荷花已经过了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季节,只剩下宽大的叶子在风中摇曳,犹如“独脚鬼戴逍遥巾”一般。而湖边的青色拂柳还是那样,还没有发黄掉叶。天空上有些雾蒙蒙的,显得不是那么的晴朗。</i></p><p><i> 顺着湖柳拂岸的水泥道一路前行,沿途经过古朴的小石桥,穿过曲折通幽的亭台回廊,放眼微波荡漾的宽阔湖面,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i></p> <h3><i> 从西南门(新区免门票)进入大明湖内600多米后,途经“印象济南”。往前行了不远处,遇到了前来迎接我的老同学王教浩,我们俩个一见面先是握手问好。虽说三十来年没有见过面,容颜有些许变化,但好在每人手里都有手机、有微信,自然近期的照片都存在手机里,想认错人都难。</i></h3><h3><i> 老同学把我先是带到了他在大明湖畔的摄影部,稍事休息了一会。喝了杯茶后,便让雇来的服务员帮我俩用手机在他的摄影部前拍了一张照片后,嘱咐完服务员帮着看店后,便带着我开启了大明湖―芙蓉街―趵突泉―泉城广场―珍珠泉的速游之旅。</i></h3> <h3><i> 在沧浪亭著名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映衬下,我与老同学王教浩拍下了唯一的一张纪念照。</i></h3> <h3><i> 首先在老同学的带领下,免费坐上了湖中的画舫,湖中湖水波光粼粼,游船在湖水中穿行。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莲,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风景的最好写照。可惜的是我来的季节晚了点,湖中只剩下了荷叶,正随着微微的秋风在摇曳着。</i></h3><h3><i> 不久后,便乘船来到了湖中的一个小岛。岛上的地方不大,上面建有“历下亭”等名胜古迹。在此游览拍照一番后,紧接着上船赶往下一个站。一路上游览了清乾隆皇曾经在大明湖住过的寝宫,又穿过许多掩映于绿树繁花间的亭台楼阁,和其上许多名家写下的楹联,观其建筑风格均是年代久远,展现出了极其悠久的历史文化。</i></h3><h3><i> 在接近下午2点时,我俩从大明湖东门走出。接着向下一个目标“芙蓉街”行去。</i></h3> <p><i> 教浩同学领着我从大明湖的东门出来后,穿过路口的斑马线,沿着人行道走了一段路后,不久便到了“芙蓉街”。</i></p><p><i> 芙蓉街,是一条历史文化街,位于济南老城区。片区南望千佛山、黑虎泉,北揽大明湖,西闻趵突泉,是济南自然人文的焦点所在,也是济南老城区传统历史文化街最重要的核心区域。是济南古城唯一保留完整的,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地区。整个街区位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与“山”的结合部,是古城的核心商业街区。街区内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传统功能格局清晰,名泉水体密布,建筑的遗存关系紧密。此外街区保留了悠久的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i></p><p><i> 此时芙蓉街内逛街的年轻人比较多,街上的商铺主耍是以各地小吃为主。在街上走马观花的走了一段路后,老同学便问我中午喝了没?我回道:没有。因为志梅同学下午还要工作,所以就没喝酒。老同学道:“那咱俩就少弄点,晚上在请你”。</i></p><p><i> 于是就近在街上的一家山东菜馆,叫了两菜和一瓶半斤装本地的白酒小酌起来。喝完酒沿着芙蓉街走了一圈后,又把我带到“趵突泉”去游览。</i></p> <p class="ql-block"><i> 10月16日下午3时左右从芙蓉街出来后,教浩同学带我去趵突泉观光。临到检票处前,从兜里掏出了一枝徽章捌在胸前,并告诉我说这是大明湖工作人员戴的徽章,到趵突泉带个人进去不用门票。果然如此,到了检票口,和检票的他俩都认识。把情况一说,那的人就手一摆放行了。就这样免票入内😄😄!</i></p><p class="ql-block"><i>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繁华地段。南倚千佛山、北靠大明湖,东与泉城广场连接,是以泉水、人文景现为主的文化名园。1956年,趵突泉被整修辟为公园,历经几次扩建,逐浙建成以泉为主,小巧玲珑、步移景异的泉石公园,面积从不足3.4公顷,扩至10.5公顷。三股泉水成一线紧密排列,齐声迸发、声势浩大,因此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泉”,是泉城济南七十二泉之首,同时也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i></p><p class="ql-block"><i> 趵突泉周边名胜古迹枚不胜数,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沧园、万竹园等景点最为人称道。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赵孟頫、王士祯、蒲松龄、郭沫若等,均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有所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i></p> <h3><i>趵突泉公园内的“胜慨楼”</i></h3> <h3><i> 趵突泉又名槛泉,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济南素以泉水多而著称,有“济南泉水甲天下”的赞誉。趵突泉位列济南72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是“泺水”的源头,如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是趵突泉的真实写照。</i></h3><h3><i>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趵突泉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i></h3><h3><i> 趵突泉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长20米,中间3个泉眼昼夜喷涌,浪花飞溅,势如鼎沸,“趵突腾空”是济南八景之一。</i></h3> <p class="ql-block"><i>2019年10月16日下午2时许,我们兄(姊)弟等五人陪同老母来到了居住在洪范镇仁和庄的大姨家,看望了这位现已98岁高龄的老人。老太太面庞红润比较健康,只是年纪大了有点糊涂行走有些不便,所以未能出门照相,我们一行人与刘晨表哥和表嫂在一起合了个影以示留念。</i></p> <p class="ql-block"><i> 10月18日上午8时20分,母亲在哥姐和我的陪伴下,离开了待了六天的老家东阿。其间先后看望了98岁的大姨,82岁的三姨和79岁的老舅(洪范池镇苗海村),以及许多姑表和姨表的兄弟姐妹们。并于11时左右抵达济南长途总站,下午13时30重临大明湖。</i></p><p class="ql-block"><i>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市中心偏北,旧城区北部。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三大名胜。济南八景中,大明湖有三景:明湖泛舟,历下秋风,汇波晚照。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风景名胜和开放窗口。</i></p><p class="ql-block"><i> 大明湖景区集水域风光,园林景观,古建筑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泉水湖”。素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有著名的明湖十六景可以欣赏。大明湖历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其书道:“泺水北流为大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为湖”。游览大明湖除步行外,游船也是不错的选择,泛舟大明湖上,即轻松又不误观光。</i></p><p class="ql-block"><i> 大明湖,是一个由城内众泉汇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满时从宋代修建于北岸的北水门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构成。因而湖水“恒雨不涨,久旱不涸”常年保持固定水位。水面积甚大,几乎占了旧城的1/4。</i></p><p class="ql-block"><i> 现今湖面46公顷,公园面积86公顷,占总面积的53%,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约4.5米。</i></p><p class="ql-block"><i>在游览完大明湖后,我引领着母亲及哥姐们前往趵突泉泉而去。</i></p> <p class="ql-block"><i> 由于16日我是在教浩同学的陪伴下游过趵突泉公园, 19日上午9时50分,趁着哥、姐们陪母亲逛趵突泉的空档,我穿越斑马线来到了东门对面的“泉城广场”,消磨时间并等待着他们五人出园。</i></p><p class="ql-block"><i> 泉城广场峻工于1999年9月25日,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中心繁华地带,是济南市的中心广场。它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临趵突泉,东眺解放阁。广场东西长79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2002年8月,泉城广场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会国国际艺术广场称号。</i></p><p class="ql-block"><i> 泉城广场主入口处,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国旗下“泉城广场”四个字铭刻于入口标志之上。背面刻有《泉城广场记》,名士林分设南北,林内广植乔木,生机盎然,两组名士亭小筑林中,供游人憇息。南北名士林间宽阔平坦,是文化娱乐,庆典集会的不二之选。</i></p><p class="ql-block"><i> 大型钢制异型曲杆主体雕塑“泉”高38米,重170吨,在广场主轴与榜棚街副轴相交处拔地而起,为国内所罕见。它取篆书“泉”字之神韵,三股形似清泉的造型辗转上升,恰与济南市市标创意相和。地面铺装图案源自史籍对城池的描述,并广配置七十二股涌泉及四组泉群。凝固的“泉”与喷涌的泉自“城”中磅礴而起,体现了泉城人的无限思乡之情。</i></p> <p class="ql-block"><i> 今天是星期六,广场上的人很多。我过来后才发现不远之处围了好多的人,正在观看山东省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巡礼的彩车“国泰民安”在此展演。有10位身着山东传统汉族服饰的大妮们正在彩车上翩翩起舞呢,在此处我逗留了十多分钟后便离开了这里。</i></p><p class="ql-block"><i> 在广场不远的草坪边上,发现有不少的黄铜塑像在草坪上矗立着,于是上前观看。原来是山东省趵突泉酒业有限公司,在泉城广场展示的古法酿酒技艺,共有十个铜人雕塑分别为取水、拌料、蒸馏、交酒及储存等。此组铜塑像向我们展示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仲官”牌白酒的制作流程。在此拍了些视频及照片,便向广场里面走去。在“泉”的雕塑及广场上的其它地方盘桓了近30分钟后,回到趵突泉公园东门等待着母亲他们出园。直到大哥他们陪着老母亲出园后,我便引领他们去下一个游览地点“芙蓉街”而去。 </i></p> <p><i> 由于周末的关系,今天的芙蓉街的游客显得非常的多,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小街的各处充满了人群。</i></p><p><i>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于珍珠泉之中。有人说“到了济南没去过芙蓉街等于没有来过济南”,这条街位于济南老城的老街,凭借其鲜明的民俗传统,和各种各样的小吃而远近闻名。在这里,你会看到,每到节假日,芙蓉街上总是人山人海。这条不宽不长的街道上,不仅汇聚了众多当地美食,街道两旁各色小店琳琅满目。漫步其中,还能欣赏到济南老城的房子,感受济南老文化。当然,大多数游客们还是冲着小吃来的,若是身为吃货的你更是不要错过,中午12时40分我们一行六人就在一家饭馆就餐。</i></p><p><i> 下午2时许,母亲今天走的路有点多,感觉有些累了便准备会宾馆歇息。来一回济南,三大胜景才看到两个我有点不干心,想去千佛山逛逛。母亲则由哥姐们陪同先回宾馆,而我则去公路旁,去寻找开往千佛山的公交车站。也许是人生地不熟的原故,找了半天(也曾打听过当地人)只找到往回返的公交,而前往千佛山的公交车,在公路的对面却怎么找都没找到。没办法只好熄了去千佛山的念头,又回到芙蓉街。穿街而过,在街尾处却见到一处文庙,于是进入里面观光游览去了。</i></p> <p><i> 济南府学文庙位于历下区明湖路248号,临近“芙蓉街”老城街巷,北临大明湖。始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是古代重要祭祀、教学以及组织科举考试的场所。</i></p><p> </p><p><i> 文庙现存的建筑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的,明末瑧于完善,清代对文庙修葺不断,到民国时期,不同规模增建,重修达三十余次,但基本上保持了明朝文庙的规模和布局。主要建筑有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和尊经阁等。建国后一直被学校使用,许多建筑被毁。1992年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大修,残存的古建筑被修复,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复建。修复后的文庙,将恢复祭孔的功能,并成为济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部分。</i></p><p><i> 济南府学文庙与山东曲阜孔庙、江苏南京六合文庙、苏州文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济南府文庙的形制和规模与曲阜孔庙一致,中间为大成殿、殿前御亭碑、东西庑分列两侧,半圆状的泮池位于戟门南侧,泮池前为棂星门,最前面为大门,大门前为“一”字形影壁。</i></p><p><i> 到文庙后,刷身份证就可免费进入。经过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后就到了大成殿,大成殿内有些散客正在里面游览,有些散客在此焚香礼拜,不知在祈祷什么。离开了大成殿在前往明伦堂时,发现有许多的高年级的小学生聚集在这里,我转过了殿角,才发现房子后面有许多的展板,上面贴满画作,看上去就知道是未成人画的。都是一些个关于类似于科幻、宇庙或是憧憬之类比较超前的作品,画面令人耳目一新。画展处有十多位年轻的外国留学生在此驻足观看着画品。在此,我没做过多的逗留,沿着房边的通道前行到了“尊经阁”后,进入大明湖,然后从北门出园,乘上53路公交于下午4时左右,返回到济南长途总站附近的旅店内。</i></p><p><br></p> <p><b><i>故乡行――青岛篇</i></b></p><p><i>结束了在济南的两天游玩后,10月20日转道青岛去看大海。9时42分我们一行五人陪伴着老母亲乘座D8181次动车去青岛,老母亲这一辈子还没见过大海,所以,在她的有生之年陪她老人家去看看。经过3小时6分的行程,于12时48今抵达青岛站。</i></p><p><i> 下车出站台后,首先是寻找住的地方。经过一番寻找与比对,最终在车站附近的如家连锁酒店订下了三间标间,经过简单的休整后,就在楼下不远外的饭店就餐。吃完饭,我们一行六人,步行来的了青岛湾,此时已是下午2点钟了</i></p> <p><i> 青岛海滨的人还真是不少,坻坝上、沙滩上、以及浅海处,到处都有许多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在游玩,或是在浅海处捞海带、或是在一片礁石中翻找海蛎子等小海鲜等渔获。放眼望去大海极其辽阔,海面波光粼粼。附近的汽艇,披波斩浪在海面高速飞行,远处的轮船,气笛声声响彻港湾。前方的小青岛、栈道及回澜阁清晰可见,一派热闹的景像。</i></p><p><i> 青岛是全国闻名的海滨城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南岸。三面环海,地势东北高(崂山),西南低,进入市区则成为了低缓的丘陵和滨海平原。由于滨临海洋,青岛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城市。</i></p><p><i> 青岛依山临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市区建筑依山势起伏,高楼大厦错落有致,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海沿线有栈桥、鲁迅公园、水族馆、海洋博物馆、中山公园和海滨浴场等。</i></p><p><i> 植满茵茵绿草和花坪与树木的栈桥海滨,幽雅、清静,与栈桥一起组成为栈桥公园。那些别致的小木屋,置于公园内是为游人提供零售服务,以及许多的石椅可供游人在此小憇。来青岛的外地游客,多在此处驻足拍照。</i></p><p><i> 在栈桥的东南海上,有一绿色葱葱的小岛,当地人叫它“小青岛”,也叫琴岛。岛不大,但山岩耸秀,林木叠翠。据说,青岛之名即来源于此岛。岛上建有白灯塔。凡驶近青岛的船只,最先便能望见小青岛,是海口处唯一的标志。白天塔身指航路,夜晚灯光指航船。“琴屿飘灯”为青岛美景之一。</i></p> <h3>栈桥公园观海欧翔集</h3> <h3><i> 我们兄(姐)弟五人陪伴着老母亲,从青岛湾开始漫步海滨大堤。一路游览着,观海看景,领略大海的广阔胸怀。白鸥翔集、海天一色,观之不免觉得心旷神移,忘却烦忧。随着人流不断前行,不知不觉间就到了栈桥。</i></h3><h3><i> 栈桥,是美丽的花园城市青岛的地标之一,住于中山路南端的海上,全长四百四十米,从海边向南笔直伸入海中。栈桥的南端建有一阁,名“迴澜阁”。这是一座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双层八角飞檐,黄色琉璃瓦顶,,在阳光下更显得金碧辉煌,壮丽可观。这里是前海眺望的绝妙佳境。南望大海,浩瀚无垠,海天一色。远处几座小岛,山色青青,波光粼粼。北望市区,一片白云蓝天,绿树红瓦,鳞次栉比,风景如画。</i></h3><h3><i> 游览完迴澜阁后,我们沿原路返回。从栈桥北端的太平路往东,转至莱阳路,便到达了鲁迅公园。其园址为狭长的倾斜崖岸,自西北到东北长约一公里多。石牌楼上有“蓬壶胜览”四个大字,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园林独具浓厚的自然之美。依自然之地势,在赭红色的岩石上,栽松柏、砌幽径、修亭台等筹。下面礁石环岸,逶迤多姿,大海滔滔,一望无际。</i></h3><h3><i> 由于时间已经接近了下午四点多钟了,前方的青岛海产博物馆“水族馆”,以及汇泉湾的“第一海水浴场”我们就没有前去游览,就此沿原路返回,一直到17时前后,回到了青岛湾的转弯处(公交站点),在此观看着大海后浪推着前浪,一浪胜似一浪的涨潮。此时,夜幕已经渐渐的降临,我们一行六人才回到了“如家”快捷洒店的住处。</i></h3> <p><i> 第二天早上(10月21日),轻度雾霾。原计划今天要到崂山游览的,后来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蹬不了山。到了那里还得有人在山下陪着,登崂山可是够一天得紧忙乎的,于是该计划被取消。后来又拟订了从栈桥公园―天后宫―中山公园―八大关―滨海栈道――五四广场(浮山湾)的这条旅游线路,以徒步加坐公交的运行模式来实施改计划的进行。由于时间充足,所以出发的时间稍晚了些,8时30分离开“如家”后,继续沿着昨天走过的滨海大坻前行,经过栈桥公园后于9时10左右来到了“天后官”。</i></p><p><i> 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7年),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淸砖木结构建筑群。“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开埠于19世纪末,而天后宫距今已有500百多年的历史,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i></p><p><i> 天后宫由圣母殿、龙王及财神两配殿构成。后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是一个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前海风景线上一处极具民族风格古建筑群,历经五百余年们风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堪称青岛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i></p><p><i> 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前后两进院落,殿宇16栋,分别为天后圣母殿、龙王殿、财神殿、六十甲子星宿神殿等。现有建筑面积1500平米,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i></p><p><i> 游览完天后宫后,乘公交于9时30分来到了中山公园。中山公园是青岛市最大的公园,离第一海水浴场不远。这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由于公园面积太大,加上景观没啥特色,游起来太费时间。所以在园中逛了能有40余分钟后,就走出公园,乘公交前往下一站“八大关”行来。</i></p><p><i> 八大关位于中山公园的东南,是著名的疗养胜地。这个疗养区的道路,以我国的八个重要关隘命名,故该地区称八大关。集中了俄、英、德、麦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i></p><p><i> 幽静的八大关花多、林密,绿荫如盖,其间遍布各种风格的楼阁别墅,潇洒雅致,小巧玲珑。每年夏季,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避暑、疗养,饱览青岛秀丽山海风光。</i></p><p><i> 位于紫荆关的花石楼,坐落于八大关景点的南端,一处伸入海中的岬角,三面临海,地势突兀。是一座由花岗岩建成的,欧洲古堡式建筑,将多国风格与特色兼收并蓄。花石楼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可以俯瞰第二海滨浴场。侧有铁尖顶,别致有序。由白俄罗斯设计师建造,原是德国一对夫妻的官邸。后来,相传蒋介石曾居住于此,现在成为婚纱照外景拍摄胜地了。</i></p><p><i> 10时30分, 从花石楼走出来,沿着道路向下前行就是栈桥,它的右侧就是第二海滨浴场,也叫做“太平角海滨浴场”,是与八大关相邻的一处沙滩浴场,上面有二十多人在沙滩上玩耍。沙质细软呈金黄色,光脚踩在上面感觉比舒服。由于季节(暮秋)的原因,已经没有人在此下海洗浴了。在此拍了些风景照后便回转,绕太平角,顺着滨海栈道向浮山湾五四广场行去。</i></p> <h3><i> 老母亲在我们的陪伴下,六人一路顺着高低起伏的栈道,从上午11时左右开始走,一直到浮山湾时,已经是下午的13时10分了。老母亲由大哥和大姐在后面陪着,虽说走的稍慢但却能跟的上,并没有觉得怎么累。在海滨的长椅处歇歇脚,打开随身带的背包拿出食物和水果,就着茶水等先垫吧垫吧,休息了一会,就近乘公交赶往五四广场。</i></h3><h3><i> 五四广场,建于1997年,是青岛城市的中心,位于市政府南边的海滨。北依青岛市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五四广场,因青岛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而得名。</i></h3><h3><i> 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这一特殊的关系,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火红色螺旋上升的“风”为造型,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民族力量。意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i></h3><h3><i> 由于今天(21日)是星期一,广场上的游人不是很多,这里远不及青岛湾栈桥那边热闹,我们在广场上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后,便穿过五四广场,来到市中心的一处公交站处,于14时50分乘上公交车后,返回了下榻的如家酒店。</i></h3><h3><i> 今天这一路可真得没少走,最起码得有24000多步,回来后应该好好的休息休息,明天(22日)即将登上由青岛开往北京南的G186高速列车北归,到首都在去领略北京城的雄姿与美景。</i></h3><h3><i> 再见了,我的老家!再见了,我的亲人和同学们!</i></h3> <h3>图片拍摄:ViVo9s手机</h3><h3>背景音乐:红雁飞飞</h3><h3>美篇制作:物华天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