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导演沙爱龙正在为演职人员说戏</h3> <h3> 崇敬 化作行动在悄悄进行<br> ——访排练中的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演职人员<br> 凹凸 文图<br> 连日来,特别是10月23日、绩溪县荆州乡纪检书记李夏在“利奇马”台风中牺牲的事迹荣膺“时代楷模”以来,由市文联副主席、我区文旅局创研中心主任黄廷洪创作的又一部大型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在目前没有一分钱外来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皖南花鼓戏老艺人和青年爱好者们,怀着对李夏的无比崇敬之心,还有他们对宣城文化瑰宝——皖南花鼓戏的一片痴迷之情,不分早晚、不计报酬、不顾疲倦地进行大戏排练,力争在11月中旬举行首收场公演。<br></h3> <h3> 黄廷洪在水东</h3> <h3> 10月25日,在市文化馆的一楼演播大厅里,六场大型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的剧本创作者、国家一级编剧黄廷洪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人民讴歌、为时代讴歌、为英雄讴歌,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br> 黄廷洪说,《青春•李夏》这部大戏的引言开宗明义:“他,奋斗在基层纪检岗位上;他,奔波在扶贫攻坚的路上,他献身在抗击台风第一线”。主要讲述李夏和扶贫对象陈大妈一家的感人故事,以及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抗击台风利奇马而献身的动人场面。整个剧情突出“爱”与“情”,即李夏对党的热爱,对乡亲的大爱,还有我们父老乡亲对自己认可的好干部李夏的一片深情。<br></h3> <h3> “李夏夫妇”的扮演者杨洋和汪阿萍</h3> <h3> 在我们皖南花鼓戏这门艺术行业、甚至是全市文学艺术界,大家都知道皖南花鼓戏有一个“三铁”组合,即:编、导、曲,也就是编剧黄廷洪、导演沙爱龙、作曲王春生。多年来,他们如三匹骏马,驰骋在皖南花鼓戏无形的艺术疆土上,因为都有各自过硬的专长,又舍得投入、注重发挥,于是大戏连连、获奖频频,深受市民和皖南花鼓戏戏迷们的好评,也得到上级组织的肯定。<br> 作为《青春•李夏》这部大戏的导演,沙爱龙深情地说,我要通过排戏,带着大家感受李夏不忘初心的历程,用感受到的情感,把李夏最质朴、最动人的事迹宣泄出来,让人们通过戏剧知道,英雄不仅仅是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我们这个和平时代的各项建设中,英雄也是层出不穷。用舞台的形式,立起李夏的英雄形象,让人们去感受他短暂的人生、光彩的人生!<br> 永远是青春激扬的“小辫子”作曲家、现为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的王春生说,音乐是一台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皖南花鼓戏音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不断探索着,《青春•李夏》这个戏也不例外。与我以前作曲的大型皖南花鼓戏《好人曹二贵》和《母亲河》等戏剧相比,《青春•李夏》的音乐份量更重,创作中遇到的挑战更多,但是有英雄事迹的鼓舞,与英雄的牺牲精神相比,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是什么困难了。<br></h3> <h3> 作曲王春生在给演职人员沟通音乐创作情况</h3> <h3> 除了“三铁”组合外,提起《青春•李夏》这个剧的排练情况,今年60多岁、我市唯一的国家一级演员王维平说,《青春•李夏》目前可用九个字来概括:“行动快、困难多、决心大。” 。王维平说,得知李夏事迹后,特别是看到《青春•李夏》的剧本后,我们被身边的英雄深深感动和感染了,我们这些皖南花鼓戏的老艺人和新演员们都坐不住了,大家在黄廷洪同志的召集下碰在一起,统一了思想,形成了一致,决心好好干一场,为弘扬李夏事迹做出我们皖南花鼓戏人应有的贡献。王维平还说,排戏得用钱,排一部大戏不是一两万块钱所能解决的,像《青春•李夏》这个大戏需要几十万元。目前费用全部是黄廷洪同志垫资的,我和老演员徐建华、汪阿萍都被他这种热心戏剧事业的精神所打动、所感动,所以,大家谁也没提出什么报酬问题,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排练的队伍中来。<br> <br></h3> <h3> 国家 一级演员王维平(左)在与青年演员对台词</h3> <h3> 作为《青春•李夏》剧务主任的汪阿萍说,这场大戏,涉及到大大小小演职人员50人左右,在目前没有一分钱报酬的情况下,无论是家住芜湖来往不便的化妆师陈丹丹,,还是年近七旬的老艺人舞美师罗辉,大家每次排练都是准时到场。因为我们都有一种崇敬英雄和崇敬职业的精神,所以大家的决心很大。这部大戏排练工作是从10月11日正式开始的,目前我们在背台词、学唱腔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排练场排练了。相信在11月中下旬,我们一定会为全市人民奉献出一台精美、感人的戏剧文化大餐。</h3> <h3> 徐建华老师(右)在与导演、青年演员沟通剧本</h3> <h3> 是的,为了李夏,为了英雄,为了皖南花鼓戏,宣城一班戏曲敬业人,正在把对“时代楷模”的无比感动和崇敬,化作一种本能的行动,在悄悄地进行……</h3> <h3>说到开心事,大家很愉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