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风雨亭《盛夏西湖看过来》英雄西湖之三

燚镜像

<h3> 2019年7月28日至8月3日,我第三次来到素有人间天堂之誉的美丽杭州。妙哉!我就下榻在西湖边的花港海航酒店,独享零距离亲密西湖之天时地利。</h3><h3> 西湖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是无法复制的,西湖2011年被收录世界遗产名录。</h3><h3> 现在时值大暑季节,西湖湿热闷气弥漫,人好像是蒸笼里的馒头,大汗淋淋。盛夏的西湖又是何种风采?为揭开西湖盛夏之谜,我这几天起早贪黑,用镜头去探寻。请您随着我手机的镜头欣赏我的系列专题摄影《盛夏西湖看过来》英雄西湖之三《秋瑾风雨亭》。</h3> <h3>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h3> <h3>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一个官宦之家,母亲单氏为萧山望族之后。其父秋寿南任湖南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了湘潭县荷叶乡王廷钧,秋瑾于19岁时(1896年秋)与王成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婚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湘潭,故而在湘潭亦有秋瑾故居。</h3><h3> 秋瑾在绍兴的故居,绍兴市塔山脚下和畅堂3号。<br></h3><h3> </h3> <h3>  1904年夏秋闺瑾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改名秋瑾,先后加入了同盟会和光复会,并担任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br></h3><h3> 秋瑾自幼喜爱骑马击剑。1903年中秋,秋瑾身着男装到戏院看戏,当时曾轰动一时。</h3><h3> 1906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并任教。大通学堂由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据点。秋瑾以体育训练作掩护积极招纳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同时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为协领。</h3><h3>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后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此时,有人劝秋瑾离开绍兴避避风头,秋瑾决意留守大通学堂,带领学生对前来搜捕的清军进行殊死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入狱,于7月15日凌晨被处死于绍兴市区的轩亭口,时年31岁。</h3> <h3>  绍兴轩亭口秋瑾就义地,1930年建的纪念碑,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文、于右任写的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的题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后壁上镌刻“巾帼英雄”四字,系孙中山先生手书。</h3><h3>&nbsp;</h3> <h3>  秋瑾被害数月后,其挚友徐自华、吴芝瑛满含悲愤,筹集资金,在西湖边买下一块地。遵循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1908年2月,她们将秋瑾尸骨从绍兴迁葬于西泠桥西侧。吴芝瑛亲自在墓碑上写下;“鉴湖女侠秋瑾之墓”。</h3><h3> 1908年10月,有人上奏朝廷告发徐自华吴之瑛于西湖边为秋瑾立墓事。不久,北京下文“查照办理”。1908年12月,秋瑾家人被迫将秋瑾棺木从西子湖畔迁回绍兴城外严家潭暂放。第二年秋天,由秋瑾夫家出面,将秋瑾棺木迁回湖南湘潭昭山,与秋瑾丈夫王廷钧合葬。</h3> <h3>  辛亥革命成功后,经有关人士呼吁,国民政府批准,又经湘浙两省商定,1913年秋,秋瑾又被重新葬于西泠桥畔的原墓地,人们还在墓侧修建了风雨亭和秋瑾祠堂。</h3><h3> 秋瑾临终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故而后人在其墓侧建造了“风雨亭”以示纪念:</h3><h3>&nbsp;&nbsp;&nbsp;&nbsp;</h3> <h3>  秋瑾,不仅是一位寻求真理的革命先驱,而且还是一位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诗人,“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便是她的临终绝笔。西泠桥畔,面临外西湖,原秋社遗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红柱子组成的四角亭,就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风雨亭。</h3><h3><br></h3> <h3>  秋瑾壮烈成仁的事迹,深为后人敬仰。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郭沫若同志也说过:“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h3> 百姓故事老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