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古蓬村是有着接近8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p><p>始迁祖宋贡士陈仁兴是唐代名相义阳王陈叔达的第二十三世孙!北宋名相陈恕的第八世孙!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陈仁兴携长子与胞兄陈世兴由南雄珠玑巷到广州府顺德大良古岗州江村。南宋末期1278年陈仁兴孙陈成启、曾孙陈尚远带仨子再到德庆儒林坊(今德庆西湾)碾转而至古蓬开基!</p><p>古蓬村人口大约有1500人全部是陈仁兴的后裔,还有不少古蓬族人外迁至附近分立为24个村庄,有的岀去后至今还未有联系!</p> <h3>古蓬村口只见两棵四季常青的参天古松屹立当前,风雨不改的为古蓬村迎接八方来客!</h3> <h3>古蓬学校:领南画派泰斗关山月大师的雄厚泼黑,刻在古蓬小学前楼大门之顶上。为古蓬古村添加了一笔光彩!</h3> <p>由村口一路经新村村道进入到石基塘;石基塘是开村后由古蓬第四世祖陈尚远挑建起的村口塘,至今已达740年之久(古蓬人担塘泥大大做一餐)的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就是在此塘留下的历史足迹!</p><p>石基塘路段边只见一棵主树干早已干枯的古老荔枝树!相传这棵荔枝树已过百年历史,是村中老辈的一个叫陈至柱的人所种,荔枝树在2008左右已经干枯了,几年后又在主树干下段从新发芽!枯木重生的老荔枝树也为古蓬古村留下了不一般的历史见证!</p> <p>再走进大街巷,这里是古蓬古村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全村的休闲娱乐与肉菜商品交易中心地。祠堂内老人们的麻将声、小孩的喜戏声和卖买的嘈杂声不断的传到古村的上空。九十年代随着新村的建设大部分人口从古村搬迁到新村居住后,而使大街巷续渐变得冷清!</p> <p class="ql-block">伯甫陈公祠是古蓬古村落最古老的建筑物!它始建于元朝初期约(1280—1285)年间。第三世祖陈成啟在古蓬平安寨落脚后不久与本地人发生了争执,此后儿子陈尚远便在如今的伯甫陈公祠顶处建宅居住,并开了四间土主四张风水塘和一口井,正式开基古蓬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月龙:字伯甫、号襄堂、古蓬家族的第十世祖,生于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日初十,明朝嘉靖时期任陝西河洲卫库使(相当于现代军备副师长),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他在一次为河洲守军运输军备物资的途中被蒙古军突然袭击身受重伤!由于他带领士兵们顽强抵抗,终于等到了援兵前来解困,安全地把军备物资运回河洲!</p><p class="ql-block">受重伤后为了不拖累河洲守军他主动要求回家乡养伤!由于伤势过重、路途遥远,回到家乡德庆儒林坊(今德庆西湾)后不久,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正月初八在儒林坊为国捐躯,享年24岁!</p><p class="ql-block">明嘉靖政府为了褒奖和记念陈月龙的忠勇报国而献身的精神,于(1562)年下半年把古蓬第四世祖尚远公的居屋扩建成伯甫陈公祠!故此伯甫陈公祠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740年之久!伯甫陈公司的扩建时间比德庆三元塔还要早37年!</p> <h3>太平楼是古蓬古村的地标性古建筑!青砖木柱结构,楼高四层、底层墙身厚度为九砖约(90公分),顶层墙身厚度为五砖(50公分),墙身四周留有不少炮眼,主要是预防土匪山贼入村之用。</h3><h3>太平楼的特点:常年不打掃也不会挂蜘蛛网、下雨后瓦面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完而止滴水!太平楼始建于明崇祯己已年(公元1629年),在古蓬第十三世祖宜遐太婆的带动之下古蓬族人们经过平整地台、印制青砖、烧制瓦片等的工作,断断续续的历时7年之久终于建设起来!距今已有390年历史,是研究明代木柱结构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h3><h3>太平楼的建设充份地体现了古蓬族人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也体现了古蓬族人坚持不懈、不辞劳苦、持之以恒的不屈精神!所以太平楼是古蓬族人团结奋斗、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h3> <h3>书室:古代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用作阅读与收藏的地方!在农村很少有人会把居屋与书房连在一起设建的,有功名的与富甲一方的人士会建一间祠堂作书室之用。所以农村祠堂分为两种类型(书室与公祠),书室一般都是当代人自己建设自己使用的;公祠则是后世人为了记念上代或者上几代的某位太公而建的。</h3><h3>古蓬古村现存书室4间,分别为:宜遐书室、承天书室、宁蕃书室、位素书室;其中宜遐书室和承天书室为崇祯末年所建。宁蕃书室为康熙时期建设;位素书室是乾隆时期所建!</h3> <p class="ql-block">古蓬古村现存的公祠有11间,分别为:陈氏宗祠、秀枝陈公祠、儒锡陈公祠、伯甫陈公祠、仲甫陈公祠、翘庄陈公祠、衡望陈公祠、铉望陈公祠、介夫陈公祠、端遐陈公祠、端巖陈公祠。</p><p class="ql-block">其中秀枝陈公祠、仲甫陈公祠、翘庄陈公祠为清康熙时期所建。衡望陈公祠、铉望陈公祠、为清乾隆时期所建;介夫陈公祠、端遐陈公祠、端巖陈公祠是清嘉庆时期建设;陈氏宗祠是清朝末期所建,儒锡陈公祠是民国时期才建设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随着古蓬古村先后获得“广东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后,到古蓬村寻古探幽的人也多起来。这两年我常接受各地宗亲之邀充当导游使命,从而对古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续渐的喜欢家族文化了!</p><p class="ql-block">古蓬村开基后的几百年陈仁兴后裔们一直保持着老祖宗勤耕苦读的良好家风、人才辈出。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有陈月龙、陈仕馨、陈仕业、陈家广、陈秉九、朝宣、显夫、秉坚等为国家和民族作岀了重大的贡献!</p> <h3>陈家广故居</h3> <h3>陈家广:字(鸿邦)古蓬家族第十七世祖,生于乾隆己卯年、清贡生,道光壬午年奉旨恩敕特科“孝廉方正”、敕授(承德郎)六品顶戴!任按察司照磨厅(相当于现省级检察院正处级)。陈家广生前才华横溢、特别喜爱吟诗咏词,其著作有“松花诗集”和“怡情杂咏”等作品传下后世,是古蓬家族少有的人才!</h3><h3>孝廉方正:清代特设的科举科目、为制科之一。是根据汉代(孝廉)与(贤良方正)科目取其意而命名!雍正元年(1723),诏直省各府、州、县、卫荐举孝廉之士,赐六品章服、以备召用。随后浙江、直隶、福建、广西各荐举二人用为知县,年龄五十五岁以上者用为知州。以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乾隆五年(1740)定荐举后须赴礼部验看考试,于太和殿门内试以时务策、笺、奏各一。道光年间改在保和殿考试;取中以后分别以知县、直隶州州同、州判、佑杂等官及教职用。</h3> <h3>古人言: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近年来古蓬古村不断地挖掘“敬孝”与“清廉”的历史典范和精忠报国的历史人物。一直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创建以“忠勇”与“孝廉”并全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基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