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即是有

陈海津

<h3>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老子说的,咋听,挺唬人。“好哲理啊”,“好禅意啊”。细琢磨,废话一句,说了等于没说。</h3><h3> 一个艺术展,其中有一个展台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上面空空如也。我低头看到铭牌上写着作品的名字:上帝。一开始我想到了《皇帝的新装》,拼命地揉自己的眼睛。后来我想也许它想表达的是:“上帝没有了”或是“没有了上帝”。但我觉得这作品的名字应该叫“艺术家”,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想起老子的那句废话的。</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西方哲学里也有一句话叫“缺位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存在”。换成老子的话就是“无即是有”,看不见,摸不着,但硬硬的存在。如何理解?我们可以说个前南斯拉夫关于黑山人的段子,这个段子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悖论:为什么一个黑山人临睡前床头要放两个杯子,一个装满水,一个空的?因为他太懒了,所以要提前想到,在夜里他可能会口渴。这个段子的点在于,缺位也被当成一种积极的存在:仅有一杯倒满的水是不够的,因为如果这个懒汉不口渴,他就干脆不需要它——不口渴这个事实也需要用空杯子标记一下,即不需要水这个事实被物化在空杯子里面。</h3> <h3>  “无即是有”一般都比较隐晦,但如果你不能及时领会,往往就会错失很多。我的朋友贾道送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回家,在她的公寓门口,女的问他:“想进来喝杯咖啡吗?”我的朋友的回答是——“有点儿问题——我不喝咖啡”——女士报以微笑:“没关系——我也根本没有咖啡。”汹涌、露骨的情欲蕴藏于她的答复方式,通过一个双重否定,反复发出令人难为情的、直接性的邀请但根本就没提到性:她先邀请他喝咖啡,然后又承认她没有咖啡,她没有取消她的邀请,只是把邀请说得更清楚。无即是有,咖啡的缺位代表了其他的硬硬的存在。可惜我的朋友贾道似乎不解风情,随手给了人家一把瓜子。</h3> <h3>  顺着这个逻辑其实也挺危险的,我们可以想象:在2002年年末,入侵伊拉克的准备已经就绪时,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对话:“跟我们一起打伊拉克,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问题吧!”欧洲回应:“可我们没有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设备。”“没关系,伊拉克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拉姆斯菲尔德回道。</h3><h3> 所以还是简单点好,有就是有,无即是无,黑即黑,白即白。</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