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洋楼:寻名人故居叹百年风华

聊作

<h3>天津的小洋楼主要集中在五大道。1860年,天津开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大道地区被英租界当局越界强占。那时,中国正值军阀混战,下野政客、清朝遗老、军阀官僚、洋行买办、中外商人纷纷来此置地造房。一时间,大量外观豪华、风格各异的小洋楼相继建成。在只有1平方多公里的包括5条主道18条次道的街区内,现保存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既俗称的小洋楼408幢,其中有典型风格的200多幢,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2010年,五大道街区获得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比第一名。</h3><h3>这里曾居住过中外各界历史名人100多位。他们中有革命烈士吉鸿昌、抗日烈士张自忠、起义将领高树勋、爱国人士张学铭,有民国总统徐世昌、内阁总理颜惠庆、民国外长顾维钧、京畿司令鹿钟麟,有南开校长张伯苓、物理学家袁家骝、大金融家资耀华、肿瘤专家张天泽,有京剧大师马连良、著名作家张爱玲、民国公子张伯驹、实业名士李赞臣,有美国总统胡佛、皇室亲王载振、复仇侠女施剑翘、军阀姨太许澍旸,还有盗陵军阀孙殿英、军统特务王天木,等等等等。</h3><h3>2019年10月中旬,本人赴天津出差,恰住在五大道边上,公干之余,游览五大道。在几度寻访名人故居中,深感百年沧桑,烟云风华。</h3> <h3>张伯苓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但自他创办南开学校后,张伯苓就成为中国的张伯苓,世界的张伯苓了。今年,南开办学100年。当年,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实践,对于今日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是不是一种反讽,不知道。在找寻他大理道39号的故居中,路遇放学过街的小学生,突发奇想:假如先生不死,他的南开小学、中学、大学又是个啥模样呢?</h3> <h3>1919年,顾维钧代表贫穷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与众多大国、强国叫板,拒绝了签字。从此,这个血性男人就赢得了国人的尊重,流芳百年。当下,中美交恶,形势紧张。站在河北路267号顾维钧故居前,很怀想那个敢跟列强吵架的顾维钧,也怀想那个敢跟美国打架的彭德怀。</h3> <h3>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孙子,其父是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溥侗、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之一的袁克文。7岁到天津,住成都道40号。13岁读南开中学,22岁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24岁赴美攻读高能物理。30岁与女科学家吴健雄结婚,之后一直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做研究,成就非凡。其妻是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者中唯一的华人,曾为李政道和杨振宁获物理诺奖提供过实验数据。中美建交后,袁家骝夫妇常回国讲学。在他去世前的7年间,每年都要回五大道故居住2月。故居斜对面是成都道93号,那是他父亲去世前居住的连排小楼。</h3> <h3>张伯驹,近代文化奇人,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皆精,解放前常驻五大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将自己倾尽家产艰难收藏的李白《阳台帖》、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韩干《照夜白图》、范仲淹《道服赞》等10余件国宝级书画真迹,先后全部捐献给了国家。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仍与全国最大的右派章伯钧保持着君子之交。张伯驹有一个表哥袁克文,两人同为“民国公子”,心心相惜。袁克文多才多艺,最善书法、填词。因反对父亲称帝,而不受待见,既不善理财,又生活不节,年仅41岁就逝世了。民国元老于右任挽之:风流如子建;物化拟庄周。今天,像这样的公子哥儿肯定绝迹了。</h3> <h3>资耀华,金融家,中国金融学会创始人之一,1950年前在五大道居住了15年。他有三个女儿,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学者、博导,特别是今年已83岁的大女儿资中筠。资中筠曾就读天津耀华中学,她是翻译家、学者,是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原所长。她曾做过毛泽东的翻译,但这是她不愿提及的标签。她著述颇多,有独立思考,是个被尊称为“先生”的人。她说,我们的教育正在把孩子教成势利小人。</h3> <h3>当年,施剑翘替父报仇枪杀直系军阀首领孙传芳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后还被演绎成电影。但在两次寻访她故居中,却发现知道施剑翘的人很少。本人不想讨论她事后被民国政府特赦的对与错、利与弊,只觉得有志者事竟成。施父原是奉系军官,战败后被孙传芳枭首示警。施从小就立志复仇,终在已成人母后,才在天津寻得时机,完成了心愿。</h3> <h3>这幢具有欧洲古典风格的小洋楼,是李善臣的故居,位于睦南道28--30号。它旁边的24号,是风格相近的颜惠庆故居。这两幢楼一幢现在是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幢曾做过伪满洲国的外交部。两位曾经主人一位开过洋行,一位曾做过北洋的外长和民国的驻美、英、苏大使。楼与人,冥冥中好像总有点什么关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