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祭一一追忆父亲

龙 啸

<h1><font color="#167efb"> 也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南北方都同时拥有了“十月祭”,也就是后人在古历十月一日前后来祭奠亡故的先人,也有的地方称之谓“寒衣节”,意思大概是天气渐渐的凉了,送些冥钱给故去的人们,去购置些过暖的衣物吧。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孝道,把“孝”字放在百善之首,常言说:“百善孝为先”。也有些好博取他人眼球的人,把“寒节”与孟姜女送寒衣联系了起来,不管是故事,还是传说,至今毕竟在民间流传着,在古历十月初一这天“前三后四”祭奠故人的风俗,仍延续着,进行着~~~</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不论是清明,还是寒节,姐妹们总显得比我这个当儿子的还要积极,总是提前几天打电话预约哪一天共同来祭奠亡灵,当然,也许姐妹们也想通过祭奠亡灵来沟通亲情,毕竟在日常生活中各自忙着各人的工作,只有在这“祭祀”的节日里才难得一聚,兄弟姐妹们围在一起畅所欲言,虽说祭祀先祖要有凝重的氛围,要有庄严肃穆的仪式感,但仪式后的氛围有时也笑逐颜开,说什么老人一生拉扯咱们太辛苦,如果活到今天该多好,我们会尽力尽孝,使他们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的话题。而每当谈及这样的话题时,我很少发言,总是让姐姐们先说,以示对姐姐们的尊重,而姐姐们也对我这当弟弟不厌其烦的训导,要如何持家爱家顾家,如何疼媳妇爱孩子,如何爱惜身体,如何结交朋友等等,如何如何地教导,惟恐娘家人出现什么差错,关爱之至无以言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姐妹们 来娘家祭祀父母也是我最忙碌的日子,因为,她们从来不让我从饭店送菜,总是我免为其难下厨做饭,用姐姐的话说:“吃娘家的饭感觉香”。我想这话里面,这饭里面,哪怕一杯淡水里面,都融入了亲情吧;也许是姐妹们过惯了俭朴的生活,也想让我节省一下吧。</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如今又到了寒衣节,我们如往年一样再次相约来祭奠父母;立足父母坟前,恭恭敬敬虔诚地摆上供品,焚香点酒,燃烧冥钱,行跪拜之礼,对父母做隔世的语言表达,每当此时,面对此情此景心里总感觉十分沉重,有说不出的伤感,不由自主想到父母生前的许多不容易,泪水也渐渐的滑落腮上,姐妹们是要在祭拜后,坐在坟前哭上一阵子的,边哭边倾诉对老人们的思念之情,表达自己在父母在世时没有好好尽孝的亏欠之心,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淋漓尽致的渲泄出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哀思;再说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孩子们上坟是绝对不能上“哑巴”坟的,必须要哭一哭,诉一诉,用老辈人的话说“上哑巴坟,后代光出哑巴人”,信不信由你,灵不灵也没有人故意试探,反正民俗如此。祭拜后,姐妹们也总不忘在回家的路上捡些柴火捎到家中,大意是期望家人发财的之举动吧。</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每当祭祀完毕,我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处一下,而在这静静的寂寥中每每想到自己的老父亲;父亲的一生可谓颠簸坎坷,父亲1925年春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并开一家药房,爷爷还置了几亩薄田,在那个年代家道也算殷实,父亲兄弟姊妹六个,父亲是老小,我的爷爷奶奶自然宠爱他,可是好景不长,在父亲六岁时奶奶便离开了人间,父亲在私塾读了两年书,初识几个字后,爷爷便让父亲跟着他拉药抽屉,背汤头歌,开始识药材,学医理了。</h1><h1> 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1948年5月入伍,编入华东第七纵队25军200团(山炮团),历经了,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等等,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中曾荣立六次战功,经过战火洗礼的父亲,也许立志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党与人民,入朝后部队编入24军352团(炮团)九连,父亲任军械上士,班长。在抗美援朝的火炎山战斗间隙,他在自己的立功证明书上写到:“政治生命和肉体生命在革命任务的紧急关头上,要毫无条件的把肉体生命丢开,来完成革命任务。1952年10月于朝鲜火炎山阵地上。”这是什么精神?这不正是无私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所在吗?战斗结束后,父亲因为坚守阵地,救护伤员再次立功,他却在立功证上写到“大海一滴水,微进人民心,归功于党,归功于毛主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以立功证明书上的记载的一次为例,抗美援朝时父亲所在的24军74师一开始在西线作战,部队驻扎并守卫在注子洞地区,在注子洞南山战斗中,有两名志愿军战友受伤被困在敌人的封锁线上,命悬一线,父亲利用敌人机枪换匣子的短暂间隙,冒着生命危险迅速地冲进封锁线,把两个战友拖了出来,挽救了两个受伤战友的生命。我曾经问我父亲:当时,害怕吗?父亲却坦然地说:“战争年代当兵的人就是天天把脑袋别在裤腰上,随时都有掉的可能,我当时也没顾这么多,只想着把战友救出来,大不了,一块牺牲,那年代至于立功不立功,根本没有人去想,只想着革命到底,打败敌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父亲生前曾给我讲渡江战役的惨烈场面,解放大军的木帆船在滚滚长江中奋勇向前冲,国民党反动派的军舰却来回冲撞,再加上敌人炮火与飞机的轰炸,许多木船被炸散撞毁,战友们落入湍急的江水中,当其他船上的战友伸手营救时,他们却大声喊:“不要管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过长江去!!”这胸怀祖国与人民,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真实的情景,那震撼人心,撕心裂肺的呼喊让现在许多人听起来像故事与传说,长江却见证了那些英烈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的青春、生命和流下的热血。</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父亲步入革命队伍序列当中,是由爷爷的从医而引起的。爷爷当年曾告诫孩子们“作为大夫面对病人心里只有病号,别管共产党、国民党,别管有钱人,没钱人,只要不是鬼子,遇见就都应尽力尽心医治,医者仁心。”正是由于爷爷有这样的思想,爷爷经常秘密为当地的游击队员看病疗伤,父亲在随爷爷出诊的时间长了,也略懂了一些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的道理,从而萌发了参军打鬼子救国家的想法,不久便告别了爷爷,参加了游击队,后来编入了正规部队(前身为闽东游击队的华东七纵,四八年改编为张怀忠将军任师长的解放军七十四师,当时父亲在华东七纵七十四师220团山炮营九连任班长,军械上士),在烽火硝烟中接受革命的洗礼与锤炼。父亲是个非常重孝道的人,在加入队伍头一夜,郑重地给爷爷磕了三个响头,并对爷爷说到:“儿子这一走就生死不由己了,我不能尽孝,爹您要保重呀”。爷爷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古忠孝难两全,他告诉父亲:在国家面前咱自家的事都是小事。谁知这一别竟是永别,等父亲转业回到家乡的时候,老人家已经离开世上三年多了,老人在迷留之际还念叨:仗都打完了,老小咋还没回家呀?连个信也没有,生死也不知道呀?我想这就是一个老百姓最朴实无华的家国情怀呀。父亲这一走直到抗美援朝结束,才转业回到阔别八年之久的家乡济宁,被安置在当年的屠宰厂工作。</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 <h1><font color="#167efb">  转业地方工作的父亲本可以安居乐业,享受安逸的幸福生活,可当在建国之初国家号召有志青年到边疆垦荒戍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父亲于一九五四年秋抗起了大旗,再次远离家乡,动员当地几十名铁血青年来到了北大荒进行垦荒,父亲一行人被安排到了黑龙江克山县的第八新村,开始了拉犁子,垦荒野,住窝棚,喝冷水的艰难的创业生活,用当地当年的歌谣说“北大荒,真荒凉,又有狍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父亲是幸运的,在那里遇到了我的母亲,成就了自己的爱情,从而成就了我们一家人。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祖国需要面前从不讨价还价,祖国需要就如同是战斗的号角,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无怨无悔。这一次离开故土,直到一九六四年才因母亲身体状况,无法在东北继续生活下去,父亲才带着一家人才恋恋不舍离开了当时家庭生活条件已经非常优越的第二故乡,回到济宁农村的老家,用一些老年人的话讲:“二爷从东北回来时,一家人很威风,走到哪里都杠杠的。”(注:父亲在家乡辈份高,兄弟排行二,因此大多都称用他二爷。)用父亲的话讲:实现了真的落叶归根,躬耕乡情的田园生活。父亲曾感叹过自己的两次远离说:第一次是为了有个新中国,第二次是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国家漂泊流离都是值得的。他曾经告诉我:一个人来世上一趟,即要为家庭做贡献,也不要忘了为国家有些担当,为社会做些奉献。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别枉过了这一生。</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一生的生活是清贫的,由于家里人口孩子多,劳动力少,母亲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经常有病,,在哪靠劳动力挣工分计酬的岁月里,我们一家生活极度艰苦,姐姐曾问父亲:“爹,您打了这么多仗,立了那么多功,您向上级要求照顾照顾咱不行吗?”父亲却说:“你看不见吗?穷的又不是咱一家,国家能照顾的来吗?你们平时多割点草,多喂点小牲灵吧,爹革命也不是为咱家,那是为国家。”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说实在的,父亲是非常爱我们的,记得小时候,每年入冬后,公社里就开展党训班,父亲在党训班里领些好吃的食品总是给我们留着,自己舍不得吃,有一次,夜很深了,外面还下着雪,我们已经裹在被窝里取暖,父亲却冒着大雪,顶着寒风,把在党训班上领到的白馒头和菜丸子,给我们送来,进门的时候父亲的头发、眉毛上,衣服上全是雪,在家喝了几口热水,便让母亲把家里的瓜干煎饼给他装了些,又连夜返回十多里外的党训班驻地了。至今想起来,心里仍酸酸的,尤其是想到父亲健在时,有时惹老人家生气,现在倍感内疚与惭愧。父亲是爱我们的,只不过条件不允许罢了。要知道,生活最难的时候,父亲曾用自己的军功章为我们一家人换些粮食,艰难度日,母亲曾阻止父亲说:“那都是你拿命换来的呀。”父亲却说:“这都是过去的功了,我的命这不还在吗?留着东西饿着人不是抱着金碗讨饭吃吗?”父亲性格耿直,他常告诫我们:“冻死迎风站,饿死打饱嗝,人要有骨气有志气,不然就会被人家瞧不起。”父亲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曾写到:“我们要树立苦一辈的思想,为下一代革命的青年创造出有利的道路和条件。1966年4月19日四清。”是的,父亲革命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拚搏了一辈子,抗争了一辈子,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常想:父亲的一生是平凡而曲折的,但也是宝贵和有价值的,是值得我们后人来追忆和缅怀的。</span></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  在生活中,由于父亲懂些中医之道,有人经常找他看病诊治,而父亲对来求治的人都是尽力尽心去医治,不分严寒酷暑,白昼黑夜,不论生活多么艰苦,父亲从不收人家的诊费。有些医治好的人过意不去,给我家送些礼物,父亲也总告诉母亲一定给人家回礼。不论父亲在村里当村干部,还是在生产队当小队长,从未为自己家谋一点私利,有次我从生产队的仓库里偷偷拿了条报废的地排车内袋,剪了制作弹弓,被父亲发现后,还狠狠的打了一顿,父亲说:“是你的东西属于你,不是你的就不要动,再好再漂亮也不要有贪心,想要自己去挣钱去买。”父亲的话仿佛至今仍在耳畔,时时提醒自己如何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尤其是父亲在弥留之际,再三叮嘱我们兄弟姐妹们:“宁给君子提鞋,莫为小人牵马;多与磊落坦荡君子相交,因君子交德行,少和自私狭隘小人多往,因小人重钱财。小人看重利,君子注重义。千万莫做亏心事,别人不晓天地知,做了良心不安,生活中多与人方便,得意莫忘形,为富更要仁。”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告诫我们如何做人处事,惟恐我们违背他的意愿,至今想起,真的好想再次拉着老人家的手,听听他的叮嘱,可是再也听不到了,只有铭记老人的嘱咐,好好做人,做个好人,莫让天堂的父亲感到惋惜,也真的好想劝劝父母健在的朋友们,趁父母健在好好陪伴,别给自己留下遗憾;切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呀。</font></h1> <h1>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父亲在我的生活中如一首哲理诗,一幅工笔画,他用自己的言行引领着我,用他的事迹感召着我,他用自己磊落坦荡的胸怀书写着共产党人的奉献与担当,诠释着爱至深处的家国情怀,他虽没有张富清那样功绩卓越,但他却是张富清那样淡泊名利的人,父亲是我们的骄傲与自豪,他的家国情怀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弘扬并传承的家风。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七个春秋了,如果父亲在天堂有知,我想在这十月祭的日子里,应该感知到中华民族已经完成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巨变;在这十月祭的日子里,我想告诉父亲您一生所期盼的,为之而奋斗的一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已经到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飞跃发展足以让您安息了。今年是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七十年沧桑巨变充分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华民族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如果父亲天堂有灵,一定可以看得见当今的中国正在由富变强,由灿烂走向辉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