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雀鸟记录片

游侠拍客

<h3>10月21日往韶关仁化县周田镇探亲,感受浓浓乡村气色,正值稻米成熟丰收季节,通过观察发现佐好多鸟类,引起我的兴趣,顺便拍摄记录下来分享,当地的生态环境很好,因逗留的时间短,未能够尽数将当地的鸟类记录下来。</h3> <h3>斑鱼狗(英文名:Pied Kingfisher,学名:Ceryle rud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鱼狗属的鸟类。雄鸟相比雌鸟具黑色的宽阔胸带。以高超的捕鱼技术闻名,能够悬停于空中。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h3> <h3>栗背伯劳(英文名:Burmese Shrike,学名:Lanius collurioides),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缅甸伯劳。不常见,不怯生。栖息于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也常停立在枝头、村寨附近的篱笆或电线上,注视地面昆虫并捕食,主食鞘翅目昆虫。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主要栖息于栖息在山地乔木及灌丛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h3> <h3>金腰燕(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学名:Cecropis daurica),是雀形目燕科斑燕属的鸟类。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其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分布于西伯利亚、额尔齐斯、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h3> <h3>灰头鹀(英文名:Black-fac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spodocepha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名青头雀、蓬鹀、黑脸鹀、青头鬼儿、青头愣。主要特征:头、颈背及前胸灰色;或耳羽下具有月牙形斑纹。灰头鹀广泛活动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区,生活于山区的河谷溪流,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但是在繁殖季节回成对活动,生性大胆,不怕人,常能与人非常接近。</h3> <h3>山麻雀(英文名:Russet Sparrow,学名:Passer cinnamomeus),是雀形目雀科雀属的鸟类。又名红雀、赭麻雀、黄雀、山只只。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在中国分布比较广。因平时栖息于山地而得名。中国见于秦岭以南地区。在分布区北部山地繁殖,秋季南迁越冬。体形近似麻雀。体长约14厘米。中国鹀类中的三道眉草鹀,也常被称为“山麻雀”。</h3> <h3>黑领椋鸟(英文名:Black-collared Starling,学名:Gracupica nigricollis),是雀形目椋鸟科斑椋鸟属的鸟类。俗名黑脖八哥、白头椋鸟。体长27-29cm。整个头和下体白色,上胸黑色并向两侧延伸至后颈,形成宽阔的黑色领环(因此而得名),极为醒目,但亚成鸟无黑领。眼周裸皮黄色,嘴黑色,脚浅灰色。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常见于坝区、村镇田边、粪坑、草地以及营巢于大树的枝杈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广州。</h3> <h3>腰柳莺(英文名:Pallas's Leaf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proregul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俗名:槐树串儿、黄尾根柳莺、黄腰丝、帕氏柳莺、树串儿。体小(9厘米)的背部绿色的柳莺,腰柠檬黄色;具两道浅色翼斑;具顶冠纹和黄色眉纹。迁徙时除西北地区外几乎遍及全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注:有著者把淡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chloronotus放在此种之下(参见郑作新,1987)。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h3> <h3>白颊噪鹛(英文名:White-brow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sannio),是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的鸟类。俗名:白颊笑鸫、白眉笑鸫、白眉噪鹛、土画眉、小画眉、小噪鹛。特征为皮黄白色的脸部图纹。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等省以南、西藏、云南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区以及活动于山丘、山脚及田野灌丛和矮树丛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厦门。</h3> <h3>雀(英文名:Eurasian Tree Sparrow,学名:Passer montanus),是雀形目雀科雀属的鸟类。又叫树麻雀(英文名:Tree Sparrow),俗名霍雀、瓦雀、琉雀、家雀、老家贼、只只、嘉宾、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宾雀,亦叫北国鸟(个别地方方言又称呼为:家雀、户巴拉)。雌雄同色,显著特征为黑色喉部、白色脸颊上具黑斑、栗色头部。喜群居,种群生命力极强。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亚种分化极多,广布于中国全境,也广布于欧亚大陆。中国产5种麻雀,其中树麻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麻雀,其他种类如山麻雀、家麻雀比树麻雀少见,生活环境也有所区别。</h3> <h3>苍背山雀(英文名:Cinereous Tit,学名:Parus cinereus),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苍背山雀肩、背部及背覆羽中灰色 下体呈单调的中灰色,腋部深灰色。苍背山雀与大山雀、远东山雀的详细区别请参考词条大山雀。</h3> <h3>山鹪莺(英文名:Striated Prinia,学名:Prinia crinigera),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鸟类。是体型略大(16.5厘米)而具深褐色纵纹的鹪莺。注:《手册》将此鸟种翻译为山鹪莺,但为避免与另一种鹪莺(学名:Priniasuperciliaris,英文名:HillPrinia)冲突,本站将此鸟种译为条纹山鹪莺,并将山鹪莺留作Hill Prinia 的译名。</h3> <h3>黄臀鹎(英文名:Brown-breast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xanthorrho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喉白。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河南、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四川、西藏、云南以东大陆地区等地,多见于海拔约2500米以下的平坝、低山至中山带的沟谷林、混交林和次生阔叶林缘,也见于灌木丛、稀树草丛、草地灌丛、针竹混交林或竹丛中以及或活动于村寨农田附近的薮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h3> <h3>粉红胸鹨(英文名:Rosy Pipit,学名:Anthus roseatus),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分布于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缅甸、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湖北、云南、贵州、陕西、山西、河北、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山地、林缘、灌木丛、草原、河谷地带以及最高可达海拔4200-4500米的草甸、灌木丛地带。通常藏隐于近溪流处。比多数鹨姿势较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h3> <h3>白头鹎(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婆,英文名直译为淡臀鹎、中国鹎。是中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雀鸟,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老鸟的枕羽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数量丰富。性活泼、不甚畏人。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主食,并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实。秋冬季节,白头鹎在进入繁殖期后会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群聚的现象,到春季时就消失了。</h3> <h3>树鹨(英文名:Olive-backed Pipit,学名:Anthus hodgsoni),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俗名树鲁、木鹨、麦加蓝儿、西雀、地麻雀。与其他鹨属鸟类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耳后具白斑。多见于杂木林、针叶林、阔叶林、灌木丛及其附近的草地以及也见于居民点、田野。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陕西南部。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h3> <h3>白鹡鸰(英文名:White Wagtail,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黑白相间(亚成鸟则是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亚种较多。属常见的鸟类,喜滨水活动,多在河溪边、湖沼、水渠等处,在离水较近的耕地附近、草地、荒坡、路边等处也可见到。在中国有广泛分布。飞行时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呈波浪式地飞行,行走的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以昆虫及种子为食。</h3> <h3>喜鹊(英文名:Oriental Magpie,学名:Pica serica),是雀形目鸦科鹊属的鸟类。据中国鸟类名录6.0,由喜鹊Pica pica亚种提升(Lee et al. 2003,Song et al. 2018)。分布于国内的有serica亚种(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和anderssoni亚种(极东北地区)。喜鹊是典型的黑白色鸟类,体形很大,羽毛大部为黑色,肩腹部为白色。喜鹊比较凶悍,不畏惧猛禽,常常驱赶进入其领地的鸟类包括猛禽,集群围攻欺负其他鸟儿。喜鹊多生活在人类聚居地区,喜食谷物、昆虫。喜鹊叫声婉转,在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及画鹊兆喜的风俗在民间都颇为流行。喜鹊智商很高,根据维基百科所述,喜鹊是目前唯一通过了镜子测试(弄明白镜子里的那个像就是自己)的非哺乳动物。</h3> <h3>林雕(英文名:Black Eagle,学名:Ictinaetus malaiensis),是鹰形目鹰科林雕属的鸟类。也掠食其他鸟类的卵及雏鸟。在高大的树木上筑巢,每窝产卵1-2枚。林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褐柳莺(英文名:Dusky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别名达达跳、嘎叭嘴、褐色柳莺。隐匿于沿溪流、沼泽周围及森林中潮湿灌丛的浓密低植被之下,高可上至海拔4000米。翘尾并轻弹尾及两翼。主要以昆虫为食,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海南岛等地。</h3> <h3>白鹭(英文名:Little Egret,学名:Egretta garzetta),是鹈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鸟类。又称白鹭、白鹭鸶、白翎鸶。小白鹭中型涉禽。与其它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h3> <h3>红耳鹎(英文名:Red-whisker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也叫高鸡冠、高冠鸟、高髻冠、黑头公、高髻郎等。头顶黑色,具耸立的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的羽簇,因而得名,臀部红色。吵嚷好动而喜群栖。喜栖于突出物上,常站在小树最高点鸣唱或叽叽叫。喜开阔林区、林缘、次生植被及村庄。分布于我国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h3> <h3>红嘴蓝鹊(英文名:Red-billed Blue Magpie,学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是雀形目鸦科蓝鹊属的鸟类。俗称赤尾山鸦、长尾山鹊、长尾巴练、长山鹊、山鹧。体态和羽色极为艳丽美丽。全身长约65厘米,上身蓝色,头黑色,红嘴红脚,尾十分长,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和动物尸体为食,常在地面取食。性情凶悍,主动围攻猛禽。因红嘴蓝鹊的尾羽甚长,不适于饲养,请不要捕捉红嘴蓝鹊。分布于台湾的台湾蓝鹊无论外形还是习性,均和红嘴蓝鹊极为相似。</h3> <h3>小鸦鹃(英文名:Lesser Coucal,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是鹃形目杜鹃科鸦鹃属的鸟类。俗称小毛鸡、小黄蜂、小乌鸦雉、小雉喀咕。亚成鸟和成鸟羽色差异很大,注意辨识。在国内分布于中国南方,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不法捕猎,导致数量减少。</h3> <h3>白喉红臀鹎(英文名:Sooty-head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aurigaster),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额至头顶黑色而富有光泽,耳羽白色或灰白色。上体灰褐色或褐色、尾下覆羽血红色(亚成鸟或一些亚种为黄色)。主要生活于森林、竹林以及开阔的乡间。属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分布于印度、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h3> <h3>Circus cyaneus),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雄鸟灰色,雌鸟褐色。白尾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猛禽,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美洲北部和中部,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喜开阔原野、草地及农耕地。飞行比草原鹞或乌灰鹞更显缓慢而沉重。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 <h3>普通翠鸟(英文名:Common Kingfisher,学名:Alcedo atthis),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的鸟类。俗名翠鸟、鱼狗、打鱼郎、钓鱼郎、刁鱼郎、小翠。是最典型常见的一种翠鸟,体型较小,上体蓝绿色,中央具一条蓝带,下体橙棕色。生活于海滨一带及水道沿岸,行动敏捷而富有耐心,以鱼为食。翠鸟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是一种环境指示物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在台湾可以见其踪迹,中国大陆则分布在包括海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