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聆听是幸运的,学习是幸福的,名师之路,成长之路!<br>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br> 为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快专业成长步伐,10月24日,踏着浓浓的秋意,天水市新华门小学10名数学教师共赴美丽的古城西安,参加“名师之路”小学数学深度思维力探究暨课程文化建设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古城最充满诗意的季节,与各位名师来了场最美的邂逅。<br> 2019年10月25月,由“名师之路”举办的小学数学深度思维探究暨课程文化建设观摩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名师和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教师,汇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活动中心礼堂,聚焦小学数学思维探究和课程文化建设,听专家报告点评引领,看名师现场示范课,观摩研讨小学数学深度思维和课程文化建设问题。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曹培英;苏州大学实验小学副校长,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特级教师徐斌;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周卫东;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中央民族大学外聘硕士导师汤卫红等。我校数学组一行10人有幸亲临会场,感受名家风采,受益匪浅。</h3> <h3> 10月25日<br><br> 十位数学教师与主楼合影<br></h3> <h3> 教学观摩研讨会日程安排</h3> <h3> 曹培英,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静安区教育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市名师培养<br>主持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数学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学科教学心理、教学评价、教师教育等领域。参与研究的课题曾获“第一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第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著述逾200万字,专著《小学数学数学改革探析一一在规矩方圆中求索》被收入中国特级教师文库。</h3> <h3>曹培英老师主张:<br> 真正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两种品质,第一是热爱儿童,第二是喜欢数学。对孩子的提问,不能只停留在“你看到了什么?”阶段,要启发学生说明规律。“数是数出来的,量是量出来的” ,要做讲道理的数学老师,落实立德树人,凸现育人价值。</h3> <h3> 全国著名小数专家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反思性实践研究》讲座,结合名师讲课内容,以观摩随感的形式,高屋建瓴,列举典型案例,深度剖析,特别分析了乘法分配律涉及的两种运算,用数形结合的动态课件演示,对“数形结合”的内容进行深度评析,把握数学教学本质,引领教师探究思维规律,把数形结合的直观观察、类比、归纳、推理、证明的过程展示得生动有趣,使教师们叹为观止。</h3> <h3> 黄春华,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数学学科组长,无锡市教学新秀。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毕业班教学工作。曾荣获江苏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无锡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无锡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南长区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次在省、市、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示范课,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并公开发表。<br>教学风格:朴实、真实、扎实。聊着聊着就会了,说着说着就懂了!<br></h3> <h3> 课前预热提要求,比较引入乐趣多!黄春华老师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br></h3> <h3> 杏坛新秀黄春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体积和容积的认识》,设计了“聊一聊,比一比,吹气球,猜一猜”4个活动让学生深度思考,通过生活中的实物:鸡蛋,土豆,西瓜等引入课题,生活化的语言准确又通俗,使抽象变得具体,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实验,获得直接经验,掌握学习技能,直观感受容积和体积,整节课水到渠成,自然流畅。</h3> <h3> 张新春,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数学专业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育硕士。从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以来,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作讲座、上观摩课两百余场次。指导老师获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四次。课题《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及其提升途径研究》获省师训专项资助课题成果一等奖。</h3> <h3> 老师一上来就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老师只有半天时间,你觉得我最该去西安的什么地方呢?”孩子们踊跃举手,有四五个孩子说了该去的景点和推荐理由,老师接着发问:“为什么你们推荐的地方都不相同呢?”孩子们说该去的地方太多了,小脸上洋溢的自豪感,写满了对张新春老师的喜爱。张老师再加码,播放了台湾魔术师刘谦的魔术表演,并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可以破解这个魔术,学生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h3> <h3> 张新春老师主张眼中要有形,心中要有数。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看似难懂的形,有了数的诠释,竟如此明了。 不仅让我们领略到数学思维之美,还知道了原来数与形结合时是如此美妙。</h3> <h3> 名师们的课各有风采,来自浙江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用诙谐的语言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带领学生进入了分数的世界,展示了教学内容整合拓展、融会贯通的设计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民主的环境下,掌握“四基”、“四能”,在数形结合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在练习与应用中使思维品质得到提升。</h3> <h3> <br> 刘松老师就《新时代背景下数学课程的整合与拓展》作了报告,谈到了教学相长,从《一生一课》到《一课一生》,一生讲好一节课容易,但讲一节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好课不容易。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课堂上听老师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可能也不是最好的方式;当下的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成长中的生命,学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软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所以青少年时期,教师留给他们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 是他的幸福!</h3> <h3> 来自北京的全国名师牛献礼,用端庄儒雅的教风,把课本内容进行整合拓展,展示了一节综合实践内容的《探秘三角板》,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思维能力的提升。牛老师给学生的赠言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你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聚焦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观察、发现、猜想、验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数学教师,牛老师提出了“以课程视野重建课堂”的殷切希望,回到课程的逻辑起点去反思,明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带着思考上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h3> <h3> 圆桌论坛是观摩研讨活动的亮点。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潘燏和刘松、牛献礼两位名师共同围绕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辩论研讨。台下老师聚焦课堂教学热点问题互动交流或提问,其中新华门小学的石亮老师就一线教育的现状和老师的困惑提出了疑问,“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对老师们新的观念印象深刻,也想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但现在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应试教育,加上专业课时少,上完课后有一定的思考,也想研究,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想进行深度思维能力探究,请问各位老师,我们在度上该如何把握呢?”专家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根据本班情况,下要保底(完成基本教学),上不封顶!</h3> <h3> <br> 几位专家争相答疑解惑并与听课教师互动研讨!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潘燏对专家引领,名师示范,聚焦小学数学思维探究暨课程文化观摩研讨会的专家、名师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对听课教师提出了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希望通过观摩研讨,使每位老师能联系实际受到启发,领悟专家名师的教学风采,借鉴专家名师的经验,开创自己名师之道的未来。<br> 三位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会后还与我们学校的老师亲切交谈,合影留念,我们深受鼓舞。</h3> <h3> 10月26日<br><br> “名师之路”小学数学深度思维力探究暨课程文化建设教学观摩研讨会继续火热进行中,活动以课堂示范、学术报告的形式围绕“儿童本位、深度教学+整合拓展、融会贯通+无痕教育、数学生活+学科整合、文化育人+课堂展示、名师引领”五个课程模块展开。 <br> 上午,来自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徐斌带来三年级《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课堂示范,徐老师的设计从具体事物变正方形、变长方形、变长条、变线段的变变活动开始,将生活与数学,旧知与新知无缝对接,并由学生自己发现条件,描述条件,提出问题,围绕“会画线段图、会读线段图、会想线段图”三个层次组织教学活动。徐老师的课看上去只是变一变、是谈话、是活动,实际上学生学习已悄然发生。</h3> <h3> 徐斌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33年,带了4个大循环,3个小循环,和学生在一起,和学生一起成长,是无痕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徐斌老师的课堂,真实、自然、舒适、温暖,是自然流淌的课堂,看似不经意,实则独具匠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徐斌老师说:“人到世界上来,是寻找最合宜的位置的。能够找到合宜的位置,就活得灿烂无比;如果找不到,也许就会苦闷一生。事物发展到一定境界都是相通的,人性本善,本性源于血统,源于环境,源于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一个人的教学本性凝固下来就是教学风格。上好课,做好老师,使学生喜欢数学,还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要为一节课开个好头,开始要简单、轻松,使每个孩子充满兴趣,引发学生的需要和动机”。以“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为例,说明最好的知识,是从学生的心中长出来的。<br> 课后,徐斌老师以《无痕教育的课堂实践策略》为主题做了学术分享,徐老师围绕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四大策略: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做了详细解读,并指出教学应遵循儿童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种思维水平的顺序,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对儿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才是合拍的教学!</h3> <h3> 张齐华,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培员,南京市张齐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江苏教育》等多个刊物封面人物,在多个刊物开设专栏。参与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的编写,2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h3> <h3> “数学王子”张齐华执教六年级《图形中的秘密》,设计了由一块三角形玻璃摔碎成三小块,只用其中一小块还原出原三角形玻璃的活动,在操作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随后设计了长方形玻璃摔成两块,利用其中一块还原的活动,学生围绕两个不同的要求再次展开探究,陷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张老师巧妙的设计突显了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彰显了“数学王子”的教学艺术。<br> </h3> <h3> 张老师给大家分享了《我们与“学习”的距离》学术报告。他指出: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教师要在教学中研究一些小策略、小工具,使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探索儿童数学学习的表达力、提问力、倾听力、对话力、批判力、合作力、反思力七个维度培养的方向及技巧,使数学生活化。</h3> <h3> 10月26日<br><br> 下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汤卫红老师展示了示范课《七巧板中的数学》,整节课围绕“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验一验,说一说,换一换”的活动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br> 汤老师以《“整合数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汤老师强调,所有一切要以儿童出发,遵循儿童的天资与性情,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汤老师讲述了清华附小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年度故事,提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呵护兴趣,中年级要呵护乐趣,高年级要呵护志趣的教育观点。</h3> <h3> 顾亚龙,上海市徐汇区数学教研员,上海市徐汇区学科带头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主持人。全国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小学数学“五<br>学三动”教学范式》获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br>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br>50多篇,《小学数学教师》2019年封面人物。个人专著《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br>秉持“为学生智慧的成长而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先后到三十多个省、市上展示课400多节,形成了“简约而厚重”的个人教学风格。</h3> <h3> 顾亚龙老师执教《位置的表示方法》,设计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为着眼点,以培养数学文化为目标,以找小蜘蛛的位置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再创造”过程。顾老师的课清新自然,在从容、幽默的语言中,更多了一份智慧、灵动和诗意。他的课堂没有刻意牵引,更多的是师生的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张扬。</h3> <h3> 在《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学术报告中,顾亚龙老师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眼睛向外”,更要“眼睛向内”。数学老师既要拥有“以文化人”的育人视界,又要拥有数学文化的底蕴。数学核心素养养成的是被学习者所内化了的数学文化素养,数学文化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样方能在数学文化的自觉中觉他!否则,我们教出来的孩子将有知识,没文化。</h3> <h3> 10月27日<br><br> 童燕,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新课程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陕西省小学学科课改新秀,西安市教学能手,陕西省小学数学何军华名师工作室、西安市小学数学郝高峰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h3> <h3>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h3> <h3> 何月丰,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嘉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现任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副校长。2017年获全国第十三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2013年获全国“人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2011年获全国首届“运河赛课”一等奖。《教育视界》封面人物。先后在全国10多个省的研训活动中执教观摩课或作专题讲座100多场,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教学类文章100篇。</h3> <h3> 我们在分析数据时,感受数据的力量! <br> 数据:表示的是过去,表达的是未来!<br> </h3> <h3> 周卫东老师的《平均数再认识》这一堂课,把Excel表格应用到教学中,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时间用平均数的思想分析、统计数据,使学生充分感受平均数的趋中性和敏感性,会用“先合后分”和“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br> 之后,周卫东老师又做了《基于高观点的数学教学》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周老师的追求:还原概念的前身。基本主张:宁可不成功,也不能没有创新!</h3> <h3> 语句中发现数学线索</h3> <h3> 思辨的魅力,小心习题中的陷阱!</h3> <h3> 生活中处处暗藏平均数</h3> <h3> 认真聆听的新华门数学教师</h3> <h3>石亮老师和陈小波老师对无痕教育的探讨</h3> <h3>听完课,收获满满,心情美美哒!</h3> <h3>天色已晚,听完课后的新华门人,学习热情丝毫不减,边走边讨论!</h3> <h3> 秋意虽浓,但也掩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每节课都仔细聆听、认真做记录,课堂间隙交换彼此的看法,每天会议结束,大家还久久不愿离去,聚在一起讨论课堂上精彩的瞬间,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分享今天的收获。通过这次学习,我们领略到名师们的独特风采,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向专家看齐,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力争使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br> 名师的课堂、专家的讲座在默默告诉我们:一节有价值的数学课应该是有深度的课堂,深度不是难度,而是对常态课的一种超越,是优化了的常态课;是追求有内涵、有冲撞、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的课堂。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一位位名师深厚的底蕴、创新的理念、独特的设计、幽默的语言给在场听课教师带来的是一场场视听盛宴,使我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无穷的魅力,但它更像是一记记重锤,直击我们的心灵,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美妙,如此有文化!<br> 三天的学习令人思绪万千,感悟颇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的应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人格魅力,轻轻松松教数学,扎扎实实求发展,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边走边学,边行边思,我们永远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