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海教授成人学习与教育学术思想研讨会

布衣(三元观)

<h3>中国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学位点奠基者(之一 )“叶忠海教授成人学习与教育学术思想研讨会”于2019.10.24日在杭州召开。该研讨会由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由华东师大职成教研究所、浙江工大成教院、华东师大高级管理者发展和培训中心承办。会上,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领导致辞、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采守宽致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韩民致辞、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 上海老年大学协会会长熊仿杰致辞、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陶文捷致辞、华东师大老龄办主任黄平致辞。会议由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华东师大高级管理者发展和培训中心主任黄健教授(博导)全程组织并主持。</h3> <h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叶忠海教授主题演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我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font></b></h1><h3> —— 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领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忠海</h3><h3>一、我的学术生涯</h3><h3> 1.1 我于1957年9月入华东师大地理系学习,1959年10月提前留校工作,1961年7月地理 系本科毕业。</h3><h3> 1961一1966年,华东师大地理系党团工作,兼任日本经济地理教学,编写日本经济地理讲义。</h3><h3> 1.2 自1979年始,四十年来,我的学术研究领域一一两轮驱动。一轮是成人教育学研究,以后延伸至社区教育学、老年教育学、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研究;一轮是人才学研究;。两者间以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为轴,将两轮联系起来,开展交叉综合研究。</h3><h3> 一方面,我立足于成人教育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另一方面,我作为国家重点师范大学的一员,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驱使我踏上研究人才之路,从此与人才学结下了不解之缘。</h3><h3> 四十年来,本人独著、或主编主笔、或作为第一作者 ,公开出版著作45部,其中学习与教育著作22部;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学习与教育研究论文100余篇;另发表了近100篇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系列短文。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9年、2011年出版了《叶忠海人才文选》(7卷)、《叶忠海学习与教育文选》(9卷)。</h3><h3> 自1989年来,本人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作为专家顾向或首席专家或主要起草人参与国家规划编制2项,国家标准制订2项。</h3><h3> 1.3 本人先后获全国、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 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获研究会特等奖1项。</h3><h3> 1993年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教育部聘请为社区教育专家,2008年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聘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制工作专家顾问。</h3><h3> 201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委员会聘请为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获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人才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获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贡献奖”。</h3> <h3>二、对成人教育学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h3><h3> 第一, 探索与创新成人教育学学术体系。</h3><h3>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成人教育学通论》(第一作者)、《现代成人教育学研究》(独著)《现代成人教育学基本原理》(主编主笔)等。</h3><h3> 一是对成人教育学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创新,扬弃了原有的以普通教育学结构体系为依据所构建的成人教育学的结构体系,而将“以成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以成人的终生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沿着“成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主线展开研究。提出了以”人的成长发展与教育”、“成年早期的教育原理与设计”、“成年中期的教育原理与设计”、“成年晚期的教育原理与设计”为基本内容的现代成人教育学结构体系。(2015)</h3><h3> 二是提出了成人教育主体论,并指出成人教育主体性充分体现为“人是目的”、“人是主体”、“人是过程”、“人是尺度”等理念,应融化于成人教育工作者脑海里,落实于行动之中。(2007) </h3><h3> 三是提出了成人教育新质量观。成人教育质量应是个适性质量一一个体发展促进度、内适性质量一一教育目标达成度、外适性质量一一社会需要适应度,这三者质量的整合统一。任何忽视其中某一方面质量,均是不完整的教育质量观。(1998)</h3><h3> 第二,开拓成人教育学科新领域。</h3><h3> 一是开拓了职工教育心理学研究,本人主编并主笔出版了我国首部该领域著作:《职工教育心理学概论》(1987)。</h3><h3> 二是创建成人高等教育学。本人作为第一主编并主笔出版了我国首部《成人高等教育学》著作(1989)。</h3><h3> </h3><h3> 第三,着力推进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h3><h3> 1997年,本人主编出版了我国较早的《成人教育理论丛书》,包括:《成人教育学通论》(叶忠海等著)、《成人教育心理学》(高志敏等著)、《成人教育管理》(周嘉方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沈金荣等著)、《大学后继续教育论》(叶忠海著)。</h3><h3> 以后,经成教学界共同努力,我作为总主编出版了《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进展报告(2000一2005年》一书,不仅疏理汇总了成人教育学母学科研究成果,还汇总了各类专门成人教育学和成人教育交叉学科等子学科研究成果,推进了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h3><h3> 第四, 创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点。</h3><h3> 1993年5月,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作为学科带头人组成学术团队,提出建立该学位点申请报告。经外审专家、校教育口和校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1993年11月批准下达。此举,带动了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学位的建设。</h3><h3> 第五, 起草《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并推动实施。</h3><h3> 我作为第一起草人与其他同志一起,经5年努力完成了起草任务。于2012年10月由国家主管部门发布。发布后,我们又撰写该《术语》培训读本,并培训宣讲师,并到交通等行业和长沙、深圳等地宣讲,推动了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h3><h3> 第六,开拓成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h3><h3> 1997一2000年,我作为总课题组副组长全力协助总课题组长黄尧司长完成“九五”国家哲社重点项目:“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并作为副主编主笔撰写并统稿《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总报告》。</h3><h3> 同时,又作为课题组长主持该课题的子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首次在国家宏观层面上从“数量增长”、“质量效益”、“结构优化等多维度系统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于2002年初出版了由我主编的《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一书。</h3> <h3>三、对自学和自学考试研究的开拓</h3><h3> 第一, 创建自学学。</h3><h3> 本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自学成为“时代热”的背景下,开启了自学学研究。其研究成果,首先在重庆《自学报》以系列短文形式连载半年,共计23篇。</h3><h3> 在此基础上,又经充实加工提炼,我作为主编并主笔与其他作者一起,于1988年出版了我国首部自学学著作;《自学学概说》一书。该书对自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创建学科视角作了较为系统开创性的研究。</h3><h3> 第二, 较为系统研究自学考试。</h3><h3> 1988年,金一鸣教授和我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全国考委”七五”重点研究项目“自学考试研究”。本人作为第二主编并主笔与其他作者一起,于1992年出版了《自学考试通论》。该著作较为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自学考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被誉为“在教育科学领域中为自学考试学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h3> <h3>四、对社区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h3><h3> 第一,初创社区教育学并推动学科建设。</h3><h3> 1996年,我作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完成市教育规划研究课题:”社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于2000年我独著出版了我国首部以“社区教育学”命名的专著:《社区教育学基础》。2009年初,我与朱涛教授合作完成了《社区教育学》,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用书之一。</h3><h3> 同时,我组织上海市学术力量,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我国首套《社区教育理论丛书》,包括《社区教育学基础》、《社区教育管理和评价》(黄云龙等著)、《各国社区教育概论》(杨应崧等著)、《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沈金荣等著),被教育学界誉为“社区教育领域内系统之作”。</h3><h3> 第二,开拓社区教育战略研究。本世纪初,我作为课题组长承担国家课题“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在全国组织力量建立34个分课题组,从专题研究、区域研究、类型研究、国际参照系研究等视角分专题开展研究,先后出版了《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4部)。</h3><h3> 在此基础上,2006年我撰写出版了研究总报告一一《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该成果,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较为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21世纪初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勾画了蓝图,开拓并深化了我国社区教育的空间研究,对东中西三大区域、7种不同类型地区的社区教育作了差异研究。该著作,提出了”全球意识和全球价值观在世界逐步被认同和接受”,“要想到地球,负责任地生活,为全球人类共同体的命运着想”。(2006)</h3><h3>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任务,要培养兼备“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基本素质的新型的中国公民”。(2006)</h3><h3> 第三, 注重调查研究,立足现实开展研究。</h3><h3> 自1995年始,在教育行政部门,基层政府机构和广大社教工作者大力支持下,本人牵头组织团队开展社区教育调查研究有10余项,由我撰写或主笔的调研报告有《构筑面向21世纪公民素质教育工程</h3><h3>一一上海市民素质调研报告》(1996)等10篇。</h3><h3> 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和教育行政部门文件起草。</h3><h3>本世纪初,我参与国家标准化研究院领衔的《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国家标准)起草工作。我与赖立老师作为教育部社区教育专家、主要起草人起草其中的社区教育服务的内容。本人荣获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009)。</h3><h3> 同时,我接受教育部职教与成教司的委托,起草了《社区教育示范区基本条件》(初稿),为以后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区的遴选工作提供了服务。</h3> <h3>五、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h3><h3> 第一,开拓和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论。</h3><h3>自1999年始,本人作为课题组长牵头承担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市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的研究”。2005年我撰写出版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专著。</h3><h3> 该著作,以城市发展史考察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综合运用城市学、地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学习学、管理学、系统工程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学习型城市系列的基础理论和建设的主要实践问题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这在当时国内实属首次。</h3><h3> 2011年,我在多年积累基础上,出版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与探索》著作。该著作由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理论研究、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应用理究、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对策研究等5篇、90篇文稿组成。</h3><h3> 该著作指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学习型社会是社会价值形态的新发展和社会品质的新高度。建设学习型社会是顺应并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创举。从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来说,建设学习型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铸“型”的基础。</h3><h3>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促进社会及成员科学而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该社会体现“一个中心”,即社会成员为中心;“二个目的”,即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关键要素”,即以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共同体为基石,以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构架,以终身学习文化为“灵魂”。</h3><h3> 我认为,要有效地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开展定性研究,同时不能忽视量化分析。对此,本人于2012年5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社会学习指数”,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量化的核心指证,并在上海市的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作了测量与比较。</h3><h3> 该著作还提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应在党政主导下,重在充分发挥社会民众主体性和重在培育社会性,激发社会活力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原动力,并提出“多力合一”共建模式。</h3><h3> 第二, 全力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战略研究。自2007年12月始,我作为课题组副组长及其综合组组长,全力协助课题组长、中国成协朱新均会长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经课题组全体成员努力,出版《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著作(两册),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h3><h3> 第三, 提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决策咨询服务。一是参与《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报告》(国家报告)的起草。二是起草《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三是提供《学习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框架》。四是接受上海、广州等城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聘请,作为咨询委员或专家顾问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决策咨询服务。</h3> <h3>六、对老年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拓</h3><h3> 第一,开拓与深化老年教育学的基础理论。2014年,本人作为主编主笔与其他作者共同努力,撰写出版了《老年教育学通论》。 该著作较为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涵义和特征、社会属性、目的和功能、对象、教学、课程、评价等系列基本问题。</h3><h3> 第二,着力推进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我在担任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组织上海市学术力量主编了《老年教育理论丛书》(6部),于2014年出版。这是我国首套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出版的老年教育丛书,为我国老年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开了个头。</h3><h3> 第三,开拓老年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17年,在本校华东师大大力支持下,我作为课题组长主持“中国当代老年教育发展研究”。经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我于2019年主编主笔出版了《中国当代老年教育发展研究》一书。</h3><h3> 该著作对中国当代整体性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疏理,对老年教育的现状作了较为切实的分析,研究和探索了老年教育发展指数,首次提炼出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性,并提出“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及生命规律性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h3><h3> 第四,尽力提供老年教育咨询服务。一是接受教育部职成教育司的委托,作为起草组宏观战略组首席专家承担《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起草。二是接受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聘请为首席专家,努力完成该研究院各项咨询服务。三是接受广东潮汕老干部大学的聘请,作为学术顾问参与编撰《老年教育辞典》。</h3><h3><br></h3> <h3>七、对终身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h3><h3> ——2017年我发表了《以文化自信思想定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学科建设》一文。</h3><h3> 一一2016年我发表了《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h3><h3> 一一组织研究写作团队,撰写《终身教育学通论》。经三年团队成员艰苦努力,已完成5篇14章约20余万字书稿。</h3><h3> 四十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我年岁在增长,但我的学术思想应该说还保持着活力,努力沿着学科发展的脉胳,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学术生活的座右铭。在此过程中,我尝到了我的人生价值所在。</h3><h3> 四十年来,对于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我有下列浅薄的体会:</h3><h3> 一一社会责任是研究成功的思想基础</h3><h3> 一一选好主题是研究成功的第一要素</h3><h3> 一一调查研究是研究成功的基石</h3><h3> 一—交叉综合是研究成功的模式;</h3><h3> 一一素质和联盟是研究成功的力量。</h3><h3> 四十年来,我深知,虽然取得一点学术研究成果,但离开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成人继续教育实践的要求差距很远。这点成果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成人学习与教育研究的发展,也谈不上我有今天的一点成绩。</h3><h3> 我的一点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朱新均、郑树山等老领导对我的信任、勉励和支持;离不开匡亚明、夏书章、吴泽等老前辈在我研究道路的关键时刻,对我的学术成果充分肯定和激励;离不开本校华东师大张婉如、袁运开等老领导和吴铎、江铭、金一鸣、刘君德等教授关心和帮助;</h3><h3>离不开成人教育学界的挚友和同行们在我研究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帮助和支持;离不开我的助手、学生的全力协助和配合;离不开家人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h3><h3> 成绩只说明过去,探索开拓永无止境。尽管我已80周岁,已步入高龄老年之列,只要我身体允许,我仍愿继续为中国终身教育学学科建设和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生命不息,学习和思考不止。</h3><h3> 再次十分感谢大家!</h3> <h3>叶忠海教授早期访问学者应邀参加2019.10.24日 “叶忠海教授成人学习与教育学术思想研讨会”。左2 叶忠海教授、左1 温州师大成教院院长赖学军教授、右1 华南师大郑淮教授、右2 原国家烟草专卖局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成教中心主任黄国菊副教授。</h3> <h3>左1- 温州师大成教院院长赖学军教授、右1- 华南师大郑淮教授、中- 原国家烟草专卖局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成教中心主任黄国菊副教授。</h3> <h3>《中国妇女》杂志原主审,中国女性人才研究大家曲雯老师评说:</h3><h3> 看了叶老师的文章,仅作为成人教育学位创立人的评价,我觉得很不夠。这只是他学术领域贡献的一部分。作为某一学位教育的创立者,既使没有这样的学术成果,甚至教育管理者也有可能运作。我从他的学者成果来看,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开拓出多个分域,使这一学科形成框架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h3><h3></h3><h3> 将叶教授在成人教育学领域的贡献,以及他几十年从事社科研究实践体验的精华,以美篇的形式广为传播,是立了一大功!</h3> <h3>布衣(三元观)回复曲雯老师: </h3><h3>感谢曲雯老师关注!</h3><h3>叶教授四十年汗水💦 倾注于中国人才学和中国成人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上。我作为叶教授早期访问学者,见证了叶教授执着于事业的拼搏精神和严格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叶教授以他前瞻的眼光、深厚的功底和无私的教诲,激励并传承他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学生将以感恩的心记住并学习我们人生路上的引领者--叶忠海教授!</h3>

教育

教育学

研究

成人教育

学习型

成人

社区

老年

社会

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