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已悦人:武汉著名书法家徐悦民师生书画作品展开幕

!!!武汉

<h3>10月26日,徐悦民师生书法作品展在武汉汉上艺术馆举行,应邀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武汉市原政协主席、武汉书画研究会原会长刘善壁,武汉市原常务副市长袁善腊,武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永峰、副主席周军等。武汉书画研究会会长曾雪萍、书记李光荣主持了今天的开幕式,刘善壁宣布了本次展览正式开幕。当日前来参观展览的人员计200余人。</h3> <h3>本次展览共展出徐悦民师生作品共计70余幅,其中徐悦民先生50幅,学生作品20余幅。本次展览从今日起至11月3日结束。</h3> <h3>徐悦民是武汉市著名书法家,武汉市地书协会会长。他以40年光阴醉心于笔墨,并醉心书法教学,悦己悦人,成就斐然。本次展览以小品为主,亦有宏篇大作。著名书法评论家姜一华先生这样评价徐悦民书法:静雅恬适,闲散通禅。静雅二字出自徐悦民扎实的基本功。在习帖读字方面徐悦民是下了苦功的。从其书法中可以读出“二王”和诸前贤法帖的影子。在人生的岁月里,悦民先生用青春的寂寞写亮了黎明的太阳;恬适更是徐悦民先生的一种书风。笔墨线条的甜意,似乎很是容易达到,但恬之一境,多数作书者似乎穷其一生也难以得其门路。其不仅要求笔墨技法,更要求心手一致,气韵合流,非有大善之结构布局,非有气神相驭之着墨,非有意神相融之枯实,而不能得;闲散乃徐悦民在构造书法构图美感空间方位处置的一种独具自身特色的创作艺术。闲散而不偏颇,支离并不破碎;通禅之境是大多数书法家的希冀所在,更是一个书家涵养素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没有底蕴和文化积淀是不能找到路径的,这种境界要求文化的滋养。个人认为通禅之境在于出禅,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入禅,通禅,出禅。徐悦民先生已得之法门,深信其必能闲庭信步,终有大成。</h3> <h3>徐悦民的这种本领源自20多年前。作为省书协会员的徐悦民,20多年前开始教少儿书法。一次,他将做完卫生的水,用拖把在院子里的平地上写大字,久而久之,感受到写地书的乐趣,坚持写了十多年。写地书不仅提高了他的书法技艺,也锻炼了身体,一举多得。2012年,他有幸成为武汉市地书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并当选为会长,2016年获武汉市民政局批复,武汉地书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法人社团。2019年9月改选,他又以全票当选为会长。他连续组织6届全国地书大赛,并得到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武汉市文联的特别支持,使武汉地书大赛成为享誉社会的文化品牌项目。在武汉江滩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6届大赛中,由省、市书法名家参评出的地书优秀作品60幅,并将其刻到石上,成为汉口江滩的文化景点。武汉地书大赛目前已成为武汉市的一张名片,是武汉市宣传部每年考核文联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h3> <h3>徐悦民老师致欢迎辞</h3> <h3>徐老师的学生代表陈 琳发言</h3> <h3>原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宣布徐悦民师生书法展开幕</h3> <h3>徐老师的学生:</h3><h3>从左至右:朱一知、王俊、吴淑芳、陈琳、张翼、段肇红</h3> <h3>开幕式后,徐悦民以《悦书》为题,给大家讲了自己一路走路的心得。他的书法成就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这么几个方面:</h3><h3>一是得益于启蒙老师。启蒙老师是自己的父亲,父亲的字享誉一方,当地别人告状的状词都是请他写。他60岁退休后,每天在纸上默写一遍《心经》,花时两个小时,从不卖钱,都是送人。</h3><h3>二是法系经典。经典就是“二王”。自已是上海知青,16岁下放到北大荒,后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分到武钢,因为爱好书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当选为武钢书法协会副主席。那时开始系统地规划自己,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上积累。写字与文史(二王)、绘画、内家拳养身等结合起来。1986年参加了湖北省文联的行草书研究所,老师是徐本一,陈方既。那时便进入自学状态。有意临摹古代山水画,并读了《山水画》论。1998年自费入湖北美术学院进修,老师是刘一原先生。1992年参加了武汉大学中文系“书法评论班”,亲聆了夏渌、易中天等十几位专家学者的课,使自己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框架。</h3><h3>三是不断修炼。修,就是每天自己修正一点,剪去那些枝枝桠桠;炼,就是不断地认真去做。他把打太极拳与书法结合起来,一双手有28个关节,松开才能入门。这个理论与写字相通,写字也要松,松了才能拿好笔,写好字。自己为什么要写地书?过去古人在泰山上写的榜书,只有半米大,我们现在写的地书可以达到9米见方。当今中国能写这样大字的地书尚未见诸报道。</h3> <h3>徐悦民老师的学生及作品</h3> <h3>张 翼、段肇红、朱一知、王 俊、吴淑芳、陈 琳</h3> <h3>文/陈 琳</h3><h3>感谢我的老师徐悦民,在我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对我的淳淳教导,让我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乐。</h3><h3>首先,临书,方向要对。临摹古贴,深入传统,抓住经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也是学习传统书法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h3><h3>其二,认真的,大量的,坚持临摹。我学习书法到至今接近4年,在这4年里,我坚持每天晨起练习,从不中断,今天没写够,明天花时间补上。临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只有做到日积月累,慢慢浸润,字才有可能慢慢写好!同时,我努力做到"孜孜不倦",平时抓紧点滴时间读贴;节假日静静的在书台上慢慢写字;外出旅游也会随身携带笔墨纸砚,坚持并愉悦的做好每一天的临帖日课。不敢松懈!从不间断!引用舞蹈界流传的一句话,我略加修改。"一天不写自己知道,二天不写老师知道,三天不写笔下打滑。书法需要天天练,贵在坚持.........再则就是按照老师布置的功课,认真的临摹。采用通临、通摹、选临、选摹相结合的方式习练。每次老师布置新的书贴临习时,我都会先通临一遍,熟悉贴,然后在采取古人双钩法通摹,更准确的熟悉并加深对字体结构及用笔的理解。对个别篇章或某些字难以把握的加以选临选摹来提高临摹的精准度。在不断的反复临写和临摹的过程中,让我对中国的汉字从以前肤浅的认识提升到对黑白之间墨色的理解,越来越深的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高妙与精深、也越来越体会到书法带给我无比的快乐!</h3> <h3>文/张翼</h3><h3>己酉桂香,得舅父之友李清相荐,与徐悦民先生初识,在豆蔻园中亦豆蔻年华。先生命吾作书,吾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书后自鸣窃喜,然先生教云:与古为徒,道法自然。言简而意深,需岁月沉淀方悟其理。</h3><h3> 老师常云“落笔要有出处。” 故数年来吾修书道,常研书史,喜赏古今碑贴名迹。常思书脉相传之内外自然。年少小成,且飘然,常思创新,欲自成新学。书艺不进日久。寻先生解惑,先生与吾共析古贴,越觉书道之渊仅悟沧海一粟。与古为徒,正法捷径之师也。</h3><h3> 老师知吾手拙,故嘱吾以碑学立身,扬吾拙笔之长,习碑志摩崖,得古今名迹之长化为自用之学,亦得天真逸趣,与吾童真之心甚似。书艺非久学问路与古学不能自补,神韵需岁月沉淀小获新颜。书道如此,人生亦然。入世之心为人,出世之心从艺,人拙能得慧根稚趣,是为艺拙而人不拙也。人书俱老妙在其中。</h3><h3> 吾浅才,好诗文,喜翰墨,读经史。碌碌求学一凡夫耳。吾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之根本。才或大或小,力或轻或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處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布衣者与先贤相论甚缪。處江湖远处,吾文以载道传承文脉,欲让环宇理解华夏文明之宏博友善。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与吾者,不碍家己之营生,吾欲勤力为之。学才以励志,贵而有恒,愿将徐悦民教诲传承后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