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滴水观音

<h3>  2018年底,老家同学发了一段视频,我家乡凌源到省城沈阳的高铁首次试运行,而我的这位同学有幸参加了此次试乘,见证历史!</h3><h3> 视频中,一声清脆的汽笛,好似那个与我有着血脉相连、叫做家乡的地方对远方游子的呼唤,更拉近了现实与家乡之间的距离。看着飞奔的列车和沿途变幻着的风景,我感到自己的目光和心,爬满了许多与回家有关的往事和记忆。有一首歌的开头好像是这样唱的:跨过山河大海 一片苍茫,回家的路很长。。。。。。</h3><h3><br></h3> <h3>  我八岁那年,随父母工作,全家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搬迁到了辽西凌源县境内新建的一家军工厂,工厂在山沟里,我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七九年,我被工厂子弟学校荐送到所在县城的重点中学读高中,开始了两年的住校苦读。县城离家很远,回家要有一个半小时的火车车程,坐的是那种有站就停、集客运和货运于一体的绿皮火车。</h3><h3> 魏塔铁路,又称辽西战备线,我家所在军工厂就是这条铁路线上的一个叫南房站的小站,后来因为工厂搬迁,现在这条线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南房站”了。在这条线、这列火车的来来往往上上下下,伴随了我两年的高中生涯。那两年回家的路,是绿皮火车哐当、哐当的震动声,还有车厢里拥挤、嘈杂和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混合异味。不过它却成了我人生理想启航的起点,当然也是假日和假期以及后来大学和工作后回家的终点。</h3> <h3>&nbsp;&nbsp;&nbsp; 八一年,我又背起行囊从这个小站乘绿皮火车出发来到了大学校园。每年的寒暑假,我要乘二十几个小时的K字头快车到锦州,再从锦州转车乘上魏塔线的绿皮车到南房站。记得大学第一次回家没有买到座位,就拥挤在厕所旁的过道上,站票的人很多,那么多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更不要说车上站二十几个小时的疲惫了。</h3><h3> 还记得有一次放寒假回家,车是半夜到的锦州,实在困的不行了,我一个女孩子不敢在车站睡着,就在车站附近找了个旅馆睡了四、五个小时,清晨醒来又急忙去赶后程近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那四年回家的路,是旅途的疲惫,是沿途熟悉和变化着的风景,是饭桌上妈妈做的热气腾腾饭菜,是亲人诉说着的往事家常。</h3> <h3>&nbsp;&nbsp;&nbsp; 大学毕业后,我和爱人被分别分配在镇江和上海工作,当时是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日,上海到镇江K字头快车车程要四个小时,周末见上一面来回要有八个小时是在车上,车厢很拥挤,没有座位是常有的事儿。有时是下班后出发,到上海或镇江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第二天下午又不得不往回程赶。那段时间回家的路,是亲人的思念,行色匆匆,只为离爱人的方向更近一些,再近一些,相聚的喜悦足以抵消那些旅途奔波的劳累。</h3> <h3>  到了21世纪,国家发展进入了高铁时代,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让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梦想,让众多游子归去来兮的脚步更加欢畅!现在乘坐高铁,从镇江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镇江到北京也只需要四个半小时,更不要说车厢内宽松舒适的环境了。铁路、公路、航运再加上互联网经济,还让客居异乡的人们,随时可以方便地通过网购品尝到家乡的任何味道。车窗外是风景,火车和窗口就是相机和镜头。那风景既熟悉着又发展和变化着,相机和镜头也随着那风景一起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h3><h3>  今年元旦,京沈高铁辽宁段(沈阳至承德段)正式开通运营,汇入全国高铁网络,我的家乡凌源即牛河梁站正式通高铁了,从凌源去省城沈阳只需二小时,而这之前单程就需要十个小时。按照规划,2020年也就是明年,凌源到北京的高铁也要开通了,北京到凌源只需一个多小时,明年我从镇江只需要乘6个小时的高铁就能回到老家凌源了!那记载着我成长的慢吞吞的大绿皮火车,将成为永远的回忆!</h3><h3><br></h3> <h3>&nbsp;&nbsp;&nbsp; 生活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就在这70年来来往往的火车上、回家的路上,那些新人和旧人们共同经历着的,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和国家的命运,国运昌则民运昌,而这命运中一定有你有我也有他。发展变迁着的回家之路,不正是伟大祖国70年的发展繁荣之路,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富国强国之路! </h3><h3> 往事随风, 蓦然回首中,总有那么一些片段,清晰地定格在了记忆深处,我用半生的光阴在见证!</h3><h3>&nbsp;&nbsp;&nbsp; 愿回家的路随着祖国的发展永远一日千里,蒸蒸日上!愿我们的国家明天会更加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