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与朴树擦肩而过的登台经历

李怡萱🎃

<h3></h3><h3></h3><h3></h3><h3> 提笔要写点什么,突然乱了思绪,不知是因为还没从激动中苏醒,还是这件事压根就没有让我真切感受到,我以为会感受的激动。与朴树'同台'的第二天清晨,我睁开眼便这样想着。 </h3><h3><br></h3><h1>我到底属于舞台,还是讲台?</h1><h3><br></h3> 我是一个三分钟热度非常高涨的人,幼儿园喜欢钢琴,学!小学酷爱声乐,学!到了初中,发现音乐不止可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爱,它也可以温柔舒缓,轻声诉说自己内心想起来就脸红的话。不只是对男孩子的情愫,也有关于自己到底是谁、去哪、要做什么的思考。就这样,我抱起吉他,开始与自己内心说话。 第一次接触“朴树”这个名字,是一本破破烂烂的吉他书。它是老师上一批学生中,学琴一半中途放弃的师哥舍弃的。因为年份久,每一页都很烂,唯独后面几首弹唱崭新。学了基础后我总是迫不及待往后翻演唱部分。我喜欢从第一首一直唱到最后一首,每次翻到《白桦林》,我的情绪突然就会降下来,“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他们的名字,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起初对这种感情只有敬佩,长大后再唱才感觉悲伤。《那些花儿》的谱子每次练完,手都肿得格外厉害,我也不觉得疼,在泡上继续磨起泡,终于把它磨成了我那时候最爱展示的歌曲。<br><h3></h3><h3></h3><h3></h3> <h3>  接到与朴树同台机会的通知我很兴奋,我很想见一下这位我青春时的小偶像,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写出这么多好作品。排练、录音、挑选服装、彩排,每一项我都想做到最好。如果有可能,我想让他听到我的声音。<br></h3> <h3>  一首《少年中国说》,被幼儿园、小学、初中生同唱,气势磅礴,充满朝气。据我的搭档涛哥说,今夜的体育馆,坐了五千多人。我以为我会紧张到手抖,但当我踏上舞台的那一刻,自信、笑容和想展现自己的心一瞬间迸发出来。我爱这灯光、音效,我爱这呐喊、尖叫,我终于直视了自己的欲望,我爱舞台。<br></h3> <h3></h3><h3></h3><h3> 演出结束后,教师们想带孩子们一起去台侧席地而坐,可以最近距离看朴树演唱。叫我,我摆摆手说:凑那热闹干啥,演出成功就行,我要走啦。于是去更换演出服,但不知道为什么,出来的脚步及其缓慢,我居然想再多听一些!索性,我就在无人的后台,坐在朴树隔着幕布的背后,认真聆听。 一首首音乐轮流撞击我的心灵,我思考了朴树音乐的一生,辉煌、隐藏,最后归为平凡。都说他是纷乱世界中愿意接受现实并保持初心的歌者,我也思考了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唱。 我有很多消极情绪急于表达,明星到底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热爱,才能让这么多人喜欢自己的作品,想听自己的故事。到底需要放弃多少种选择,才能披荆斩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也想开演唱会,也想让这么多人喜欢我,愿意听我的歌、融入我的音乐。而这条路,我其实早就放弃了。从踏上教师这道,也就意味着挥别舞台,不能随心扮演“我说,你听”角色,而是站在一线跟孩子们共成长。即使我没有优秀到能让这么多人为我疯狂,但我是真的很羡慕舞台上有实力的人,也很想成为他们。但这种想,不会成为我的未来了。<br></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听完《那些花儿》,我思绪非常乱,在他准备演唱最后一首时便起身走了。出门迎着寒风找车,居然还不小心绕进校园迷了路,摸索了二十分钟终于找到来时的路,经过后门,刚好撞见朴树从后门出来,看着眼前迎着我奔跑过来的人群,兴奋的脸上写满了“让开我要看明星!”。其实我一转身就能再看到他,但我没有,而是坚定的与人群迎面走去。如果心灵不能有感触,多看一眼少看一眼又如何。 我好像突然明白,这种“表面”喜爱我居然根本不屑,我真正想要获得的,其实是像我从小内心喜欢朴树一样,一份平淡细腻的情怀。万众瞩目只是过眼云烟,在人心底里扎根才是我的追求。 这条路上或许只有我与人群背道而驰,越是这样,我激流勇进、逆流而上的心情越是膨胀。我看得见人们脸上的激动之情,却看不见自己脸上的表情,是愿意接受现实的平淡,还是恭喜自己成长的喜悦。 现在回忆起来,整个夜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居然是每一个孩子登台亮相的脸。我记得孩子们站在台侧的紧张,也记得舞台上孩子们最发自内心的笑容。深夜与夜猫子依姐分享我的心情,她说敏感是因为我们内心柔软,可以羡慕别人云端之巅,但也别忘了,感慨万千之后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努力生活。<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毕业四个月,入职四个月。我从师大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升入教育一线的小学,成为一名教育界的小学生。对教育的理解做不到长篇大论,但每一个歌尔学子触及我内心的小瞬间,都让我更坚定的想:这才是我要的未来。<br></h3> <h3></h3><h3> 我不会讲深刻又有文采的语言,只有一颗对讲台热烈的心,和一份愿意为了给孩子们圆梦而放弃自己站上舞台的爱。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心中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它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我梦想的花儿还始终在我心中每个角落吗?我的梦老了吗?我的答案,从未像此刻一样清晰:我的梦,一直在这里绽放。 人生没有哪条路轻松自如,我很感谢在我小白的教育路上,有一群志同道合、毫无保留的教师同事们,陪我同行,教我长大。每个人都喜欢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光鲜亮丽、为所欲为,歌尔教育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使每位老师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光鲜亮丽、为所欲为”,也让每个孩子,能够在自己的未来忠于自己,绽放光芒。<br></h3><h3></h3> <h3>  朴树的平凡像树,干净朴实;李怡萱的平凡像“名”中注定的萱草,旺盛且坚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