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弹弦乐器。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中国传统乐器。原流行于苏、鲁、皖等省。现流行于全国各地,以山东临沂及苏北一带为主。 属唐代以来在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种,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阮相似。最早的柳琴,构造非常简单,由于柳琴的外形非常民间化,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它“土琵琶”。 <p><b> 历史渊源</b></p><p> 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br>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粱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br> 1958年底,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诞生了。三弦柳琴由原来的两根弦变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个增加到24个。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扩大了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7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新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数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用钢丝代替了丝弦。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表现力。从而使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p><p><br></p> <p><b>演奏特点</b></p><p> 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乐队中能与琵琶、阮、筝和二胡等乐器和谐默契地合作。 <br> 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它与西洋乐队合作时更别有风味,在音色上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民间乐队——常州丝弦中,柳琴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在器乐合奏中,有时它还处于领奏地位,能很好地调节音色变化。<br> 演奏柳琴时,奏者端坐,将琴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琴拔多由赛璐珞片、尼龙板、塑料片或牛角等材料,制成等边三角形。以用0.7毫米厚的赛璐珞片制成边长30毫米的三角形拨片为最好,有着不掉粉末、软硬适度、富于弹性、便于控制、容易上手、音色圆润等优点。还应将拔片每边的右侧磨簿些,以使发音清脆、洁净。柳琴拨片同拉弦乐器的琴弓一样重要,对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有直接关系。右手的持拨方法是将拨片的2/3夹于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之间,用露出的1/3弹拨琴弦。<br>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弹、挑、双弹、双挑、扫拂和轮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带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号均与琵琶的指法符号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种度数的和音与和弦。自然泛音灵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强奏时紧张、热烈;弱奏时安静、甜美。</p><p><br></p> <p><b>演奏技巧</b></p><p> 柳琴的演奏技法与琵琶类似。有的地方,柳琴的演奏方法和阮一样。 <br>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方法正确,才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否则,南辕北辙,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乐器演奏更是如此,方法正确可以事半功倍;而方法错误,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br> 在柳琴演奏中,正确、科学的演奏方法,可以发出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音色,可以产生浓淡疏密错落有致的音响效果,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表现力。<br> 柳琴演奏方法的关键所在,就是一个如何用力的问题,而用力的大小对于音色和音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力过多,易造成声音噪、肌肉僵,劳累或紧张;用力过少,易造成声音虚、音质差,触弦感不好。因此用最适当的力量来完成各种技术、技巧是掌握正确演奏方法的重要原则。而在柳琴演奏中,恰恰在如何用力这一点上出现的问题最多,如右手拇指凹陷、右大臂用力过多、腕关节太死、左手拇指凹陷、不会运用大关节发力按弦的方法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演奏技能的掌握、演奏水平的提高。<br> 右手拇指凹陷,其直接后果必然是拨片捏得太死,无法控制、调节拨片的松紧度,使过弦技术的灵巧性大打折扣。这样不仅音色单一、声音紧张干涩,而且还大大影响了快速音符的演奏。<br> 右大臂用力过多,造成肌肉紧张,耐力降低,动作不灵活,各种技巧的连接转换受到阻碍。<br>腕关节太死,造成弹挑或轮音小臂转动动作不畅,轮音频率上不去,扫弦不集中,演奏不连贯等。<br> 左手拇指凹陷,造成关节紧张,按弦动作迟钝、僵硬、笨拙。<br> 不会运用大关节发力的方法,造成用力不均、手指不灵活、缺乏弹性,难以胜任快速演奏技巧。</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