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散记:悲情倔强的华沙

戴奇林

<h3>  东欧之旅,所见所闻所摄,已定格于众多照片中。回顾旅程,就从华沙开始吧。</h3> <h3>  9月19日,我的东欧之旅从波兰华沙的肖邦机场开始。降落后的飞机还在滑行,眼前壮观的黄昏景象告诉我,波兰之旅,注定别具一格。从飞机窗口用手机拍下的这张照片。</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因为倒时差,第二天很早就起来了。走出酒店,太阳还没出来,可是天上的云蓝得惊人,赶紧用手机拍一张照片。一到华沙就让我见到如此奇妙的黄昏和黎明,<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是否预示着华沙之旅的浓墨重彩和绚丽多姿呢?</span></p> <h3>  因为华沙纬度与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一样高,早上气温很低。很快外面已是蓝天白云,天空如画布一般洁净,云白得那样轻盈,天蓝得那样纯净。</h3> <h3>  酒店旁一户人家,小小别墅掩在漂亮花园中。这朴素而优雅的画面,显示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我不忍心去打破这清晨的宁静,站在远处拍下这张照片。</h3> <h3>  华沙的城市道路边种着高大的行道树,留有很宽的绿化带,非常漂亮。世界第一的城市绿化成为华沙最靓丽的城市风景线。</h3> <h3>  首先游览的是华沙瓦津基公园。在公园门前,立着波兰现代国父毕苏斯基雕像。在波兰亡国123年后,是他领导波兰人民成功复国,成立波兰第二共和国。身体魁梧内心强大的毕苏斯基,拄剑垂首沉思。波兰曾是欧洲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欧洲遇到危机时,强大的波兰骑兵曾三次拯救欧洲,欧洲却三次瓜分了波兰。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从他肃穆的神情看,他没有得出答案。</h3> <h3>  走进瓦津基公园你才知道,这里最重要的是有一座肖邦的雕像。肖邦是波兰人引以为荣最重要的国家名片,在波兰,肖邦无处不在。</h3> <h3>  在一棵风中飘舞的柳树下,肖邦侧耳聆听,在寻找创作灵感,闭目陶醉在他的音乐世界里。</h3> <h3>&nbsp; &nbsp; &nbsp; 在肖邦的雕像不远处,有一座不起眼的雕像,他就是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波兰人没有忘记他是肖邦的贵人。<br>&nbsp; &nbsp; &nbsp; 肖邦6岁时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能谱曲,8岁时就能登台演奏钢琴。要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天才?两个字就够了:超常!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大大的超过同龄孩子。肖邦就是音乐的天才!<br>&nbsp; &nbsp; &nbsp; 可肖邦生不逢时,他出生在波兰亡国时期。不愿做亡国奴的肖邦,在20岁那年参加的华沙起义失败了。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肖邦身怀一杯老师送的波兰泥土,只身流亡到了法国巴黎。托朋友帮忙,谋得了在一所中学教书的差事,处境十分艰难。<br>  一天晚上,肖邦正在租住屋内演奏一首舒缓的小夜曲,优美的旋律让很多路人停下来欣赏。恰好李斯特路过这儿,当时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艺沙龙中已是著名的钢琴王子。李斯特对肖邦的演奏才能大为赞赏。肖邦向李斯特倾诉了目前的处境和自己的音乐抱负,并当场拜李斯特为老师。李斯特当即决定,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个音乐人才埋没。<br>&nbsp; &nbsp; &nbsp;&nbsp;然而,在当时的巴黎,想要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外国人脱颖而出,真是一件难事。李斯特把肖邦介绍给了好几个音乐团体,都被别人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br>&nbsp; &nbsp; &nbsp;&nbsp;怎样让法国民众认识并认可肖邦的演奏才能呢?恰好李斯特的个人演奏会即将召开。演奏会那天,盛况空前,拥有二万多个座位的巴黎大剧院爆满。帷幕徐徐拉开,李斯特一出场,台下就掌声雷动。明亮的灯光下,风度翩翩的李斯特身着燕尾服向观众鞠躬致意后,就转身坐在钢琴前,摆好演奏姿势。<br>&nbsp; &nbsp; &nbsp;&nbsp; 那时的钢琴演奏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演奏开始要把剧场的灯熄灭,黑暗中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倾听演奏。灯熄了,剧场寂静无声,人们憋息静气地闭上眼睛,准备享受李斯特带给他们的美妙音乐。<br>&nbsp; &nbsp; &nbsp;&nbsp;琴声响起,优雅的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夜莺啼鸣;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如歌如舞;琴声激昂时,剧场内便响起掌声;琴声悲切时,剧场内又响起抽泣声,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br>&nbsp; &nbsp; &nbsp; 演奏结束,人们站起来,兴奋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灯一亮,大家傻了。观众看到钢琴前坐着的根本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位眼中闪着泪花的陌生年轻人。他就是肖邦。<br>&nbsp; &nbsp; &nbsp;&nbsp;原来,李斯特在熄灯之后,就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当观众明白刚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这位年轻人之手后,惊奇、惊愕、惊喜。他们为又一位天才的音乐新星的升起而欢声雷动。很多人涌上台来献花,连在场观看演出的巴黎市长也上台来与肖邦热烈拥抱。<br>&nbsp; &nbsp; &nbsp;&nbsp;第二天,巴黎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肖邦一夜爆红。从这座雕像看,波兰人是懂得感恩的。<br></h3> <h3>  环顾四周,能看到优美的风景。</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华沙市区有大小公园近70座,绿化面积13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是全世界绿化最好的城市,当然也是全世界绿化程度最高的首都。</p> <h3>  这里经常举行音乐会,当然少不了演凑肖邦的乐曲。</h3> <h3>  我们穿过<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萨斯基花园前往毕苏斯基广场,</span>这个花园曾经是皇家花园,高大的树木配上漂亮的喷水池,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画面。</h3> <h3>  在无名烈士墓,正好赶上卫兵换岗仪式。很多国家都把这种换岗仪式弄得很有仪式感,既表达了对先烈崇高的敬意,又成为吸引游客的靓丽风景。</h3> <h3>  换岗后的两名卫兵持枪肃立,长明火静静燃烧。我悄悄拍下这张照片,一个民族,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国家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平与安宁都来之不易。</h3> <h3>  无名烈士墓的大理石上镌刻着波兰军队曾经战斗过的地点与日期,四个大铜罐存放着从波兰烈士们牺牲的各个战场上收集的泥土。无名烈士墓是波兰举行各种节庆、纪念仪式的重要场所。按照波兰外交礼仪规定,外国重要代表团来访和驻波兰使节到任均需向无名烈士墓献花。</h3> <h3>  毕苏斯基广场是波兰首都华沙的城市中心,以前的古建筑都被战火毁坏,现在看到的是现代建筑。</h3> <h3>  在毕苏斯基广场,有一座用黑色大理石修建的纪念碑。这是专门为纪念2010年在斯摩棱斯克坠机事件中罹难的时任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夫妇及众多政府高官和机组人员而建的纪念碑。纪念碑形状类似飞机的舷梯,舷梯一步步接近天空,或许也预示着遇难者们走进了天堂。纪念碑上铭刻着96位遇难者的名字,没有任何头衔和职位,他们共同前往卡廷,就是为了纪念曾在那里遇难的波兰精英。<br>  在波兰和俄罗斯之间,有一个难以回避的事件,就是卡廷惨案。在苏德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有25万波兰人被苏军俘获。苏军将其中的军官、教授、律师、官员、工程师等各类精英2.2万人全部秘密枪杀于卡廷森林中,深埋并种上树,希望让其神秘消失。后来惨案现场被德军发现后,苏德之间打了很多年的口水战,直到2010年11月26日,俄罗斯议会才批准发表一项声明,承认卡廷惨案是由斯大林亲自下令的。<br>  而围绕卡廷惨案的调查与悼念,却让波兰人伤透了心。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签署《苏波互助条约》,其中附带条款就是释放这二十五万被俘人员。但波兰方面发现有2万多名波兰精英下落不明,波兰与苏联交涉了二十四次,也没有查明下落。当时的波兰总理从中东飞往波兰去调查卡廷事件,飞机起飞16秒就坠入大海,他和女儿、内务总管全部遇难。<br>  2010年4月10日,波兰时任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率众多波兰精英赴俄罗斯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纪念活动,所乘专机图-154在俄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包括总统夫妇与波兰众多高官在内的96人全部遇难。<br>  “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悲剧。苏联人在70 年前杀害了波兰的精英人士。今天波兰的精英人士在前往悼念被杀害的波兰人时又死在那里。”波兰前总统瓦文萨获悉噩耗后,一边流泪一边痛苦地说了这段令人扼腕叹息的话。<br>  神秘而恐怖的卡廷森林,你究竟要给波兰人带来多少痛苦的记忆!</h3> <h3>&nbsp; &nbsp; &nbsp;&nbsp; 我们来到圣十字教堂,这座教堂就其规模而言在欧洲一点都不起眼,却因为存放了肖邦的心脏而闻名于世。我国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深情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可见其知名度有多高。<br>&nbsp; &nbsp; &nbsp; 1830年11月的一天,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为他送行:“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埃斯内尔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h3><h3>&nbsp; &nbsp; &nbsp;&nbsp; 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br>  39岁的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他的棺木上洒下老师送给他的那一杯祖国的泥土。<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h3> <h3>&nbsp; &nbsp; &nbsp;&nbsp; 肖邦的心脏被取出后,被置入瓶中,用法国白兰地酒浸泡。肖邦的姐姐将其藏入裙下,贿赂了俄军边防人员才带回华沙,最终送入圣十字教堂,安葬于这根廊柱里。</h3><h3>&nbsp; &nbsp; &nbsp; 1919年,在肖邦死后整整七十年,波兰终于成功复国。可仅仅二十年后,德军和苏军同时攻入波兰,波兰再次亡国。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随后整个华沙被德军夷为平地,圣十字教堂也未能幸免!</h3><h3>&nbsp; &nbsp; &nbsp; 在圣十字教堂炸毁前,德军取走了肖邦的心脏。德军甚至认为,肖邦的心脏属于德国,因为伟大的德国作曲家,曾对肖邦产生重大影响。</h3><h3>&nbsp; &nbsp; &nbsp; 二战结束后,德国举行隆重的仪式把肖邦的心脏归还波兰,重新葬于复建后华沙圣十字教堂。</h3><h3>&nbsp; &nbsp; &nbsp; 由于承载了如此沉重的历史故事,圣十字教堂成为到华沙的游客必到的景点。在教堂内的这根廊柱前,你回味着肖邦的故事,不由感慨万千。</h3> <h3>  圣十字教堂右前方的是波兰科学院,在大楼前有一座哥白尼的雕像。</h3> <h3>  哥白尼端坐于高高的基座之上,手持一天文仪器目视远方。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始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是一位杰出的医生、社会活动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画家。哥白尼也是波兰最著名的一张国家名片。</h3> <h3>街道两旁的花非常漂亮。</h3> <h3>  圣十字教堂外的就是华沙最著名的克拉科夫郊区大街,沿着这条大街可以一直走到华沙古城。二战时期整条大街上的建筑被德军摧毁,现在看到的全是战后按原样重建的。</h3> <h3>  沿街稍往前走一点就是华沙大学。华沙大学是波兰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在波兰大学中排名第一。在《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华沙大学在全球排名第349位;1816年从欧洲大陆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公元1364年)分离并在华沙建成,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肖邦是其毕业生,华沙大学出了六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二战期间,华沙大学成了纳粹的军营,约有162名教工、30名行政人员丧生,60%的建筑被毁。</h3> <h3>  位于圣十字大教堂的旁边的察普斯基/克拉辛斯基宫,这里是肖邦1830年离开波兰前在华沙居住的最后一个地方。肖邦离开华沙后,这所公寓的正面墙上刻下了一段令人惋惜的话语“肖邦1830年从这里永远地离开了华沙”。</h3> <h3>  维兹特克教堂——(有人称为圣母访问会教堂),在华沙大学主校区的隔壁,与圣十字教堂只有几步之遥,是肖邦读书时每周必去的教堂。华沙大学的前身是华沙中学,从1817年到1827年,肖邦在此度过了10年的青春时光。在每周必去的“圣母访问会”教堂参与主日弥撒时,年轻的肖邦大多都在教堂里演奏管风琴,也因此遇见了他在弥撒时咏唱的暗恋情人康斯坦茨娅。 &nbsp; &nbsp; &nbsp;&nbsp;</h3><h3>&nbsp; 同样是华沙音乐学院学生的康斯坦茨娅让肖邦一见倾心,可是肖邦太内向了,这样一个让他内心燃起爱的火焰的美丽女孩,认识六个月居然没有与她说过一句话。天性羞涩、内敛的肖邦,始终怯于把内心的情感直接告诉心仪的女孩子,只把对她的爱写成两首钢琴协奏曲。1830年10月11日,在波兰国家大剧院,举行了肖邦离国前的告别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肖邦演奏了他的新协奏曲——《e小调钢琴协奏曲》。康斯坦茨娅则演唱了一段罗西尼的咏叹调,歌词的结尾是——“哦,那么多的眼泪,我为你流过。”&nbsp;</h3><h3> 直到肖邦死后,康斯坦茨娅才听人告诉她这段痴情的暗恋,你能想象她听后是怎样的惊叹与惋惜吗?</h3> 这些建筑都是二战后重建的。 <h3>  这是波兰总统府,原为皇宫,肖邦八岁首次公开演出的地方。总统府前的是约瑟夫-安东·波尼亚托夫斯基的雕像,他是华沙大公国时的波兰军队总司令,被波兰人视为民族英雄。</h3> <h3>  在这条大街旁,立着波兰最著名的诗人密茨凯维奇雕像,体现了这个国家对诗人的尊重。一个民族的语言在长期的传承中变得越来越美,与诗人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在汉语的传承中,大量的唐诗宋词,让汉语成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h3> <h3>&nbsp; &nbsp; &nbsp;&nbsp; 眼前就是著名的华沙古城。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古城是必看的景点。华沙古城独特的经历,厚重的历史,让其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城。虽然我早就知道这是一座二战后重建的古城,但是,当我真正行走在这座古城中,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br>&nbsp;&nbsp; 华沙古城是华沙最古老的历史记忆。它始建于13世纪,当时是维斯瓦河渡口上的一个中世纪城镇。从15世纪中叶起,华沙的水运和贸易发展很快。1526年,华沙所在地马佐夫舍加入波兰王国,并成为马佐夫舍省首府。1596年,波兰王国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华沙迎来一次扩建的高潮。在华沙古城的札姆克约广场上有一座纪念柱,就是为了纪念把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的齐格蒙特三世。<br>&nbsp; &nbsp; &nbsp; 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建立了许多称作“尤雷迪克”的庄园,大量哥特式建筑形成华沙古城独特的城市景观。但是,从17世纪下半叶起,波兰多次被周边列强瓜分,华沙古城战事频繁,见证了太多波兰人的悲惨经历。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战争对城市的破坏战后很容易恢复。所以,华沙古城一直保留下来。<br>&nbsp; &nbsp; &nbsp;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亡国123年的波兰奇迹般复国了,并从战败国德国割走一大片国土,即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之间的但泽走廊,让德国从地图上看是一大一小两块被割裂的区域。希特勒上台之后,拒不承认《凡尔赛合约》的内容,先后数次向波兰索要但泽走廊,都遭到波兰政府的严词拒绝。希特勒叫嚣要在短期内消灭波兰。<br>&nbsp; &nbsp; &nbsp;&nbsp; 希特勒迅速崛起的强大军事实力,让作为邻国的波兰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知道现代战争一旦开战,华沙古城难得保住。当国家最宝贵的历史建筑受到战争威胁时,去学习新的建筑设计有什么意义呢?师生们迅速达成共识:要赶在战争开始前,把华沙古城的每一座精美的建筑画下来,并对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都作也测绘记录,二战一爆发,师生们把测绘图纸藏在山洞里,为万一华沙古城遭遇毁灭后的重建提供了技术和资料上的保障。<br>&nbsp; &nbsp; &nbsp;&nbsp; 没想到华沙古城真的被德军夷为平地,波兰人最骄傲的东西被摧毁了。最后,波兰人还是在苏军红军对德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中获得解放。这时,一个由苏联扶持的波兰政府产生了。只是人们悲痛的发现,曾经美丽的华沙古城不复存在了。这时,苏联老大哥说:没关系,在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以建设一个莫斯科模式的新华沙。<br>&nbsp; &nbsp; &nbsp; 这个消息一传出,许多华沙群众聚集在市政府前议论纷纷,华沙大学的师生们直接把战前画的华沙古城图纸拿出来摆在大街上展览,于是波兰人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一定要恢复华沙古城原貌,并迫使政府改变了原来的决定。<br>&nbsp; &nbsp; &nbsp; 当恢复华沙古城的消息传开后,几乎所有的华沙市民都行动起来了,他们翻箱倒柜寻找出战前拍摄的各种建筑图片,或是一些老画册、明信片,老人们则开始回忆自己熟悉的建筑概况。华沙政府在华沙市设立了100个老建筑图片回忆征集点,整整一年的时间,成千上万的华沙市民从早到晚排着队或送交图片或回忆概况,而大学生和工程师们则认真的听记绘图,流浪在国外的波兰人一下子归来了30多万。据后来统计,这一年里仅记录用的图纸竟达几百吨。这可是人类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饱受沧桑、多灾多难的华沙人在废墟上重建的,不只是一座古城,他们重新获得了失去的记忆,重建了民族的文化、尊严与灵魂。 <br>&nbsp; &nbsp; &nbsp; 1980年,华沙古城作为特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纪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世遗委员会对它的评语是:“华沙的重生是13世纪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对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产生了极大影响”。<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h3> <h3>古城的中心有一个广场,走进广场,你仿佛回到古老的华沙。</h3> <h3>广场中央是著名的华沙美人鱼雕像。</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华沙美人鱼。在华沙古城中的小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人身鱼尾的青铜雕塑,这就是华沙的象征——华沙美人鱼。</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波兰的维斯瓦河注入波罗的海,传说河中有美人鱼。当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现在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美人鱼铜像高约2.5 米,是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茨霍娃的作品,1938 年建成。美人鱼的上身是位端庄文静而又英俊无畏的美丽少女。她头发卷曲,眉清目秀。右手举宝剑过顶,左手执盾牌护身,双目凝视远方,眉宇间洋溢的浩然正气,表现出波兰民族坚贞不屈的性格。</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她在筹划创作的1936年,希特勒德国侵略波兰的意图已昭然若揭,战争风云密布欧洲。 她心中充满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决心塑造一个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因此,她创作的这个美人鱼塑像的脸庞不仅俊美,而且威严。雕像的模特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女诗人克雷斯蒂娜·克拉赫尔斯卡。她会唱歌,年轻美丽,当时才24 岁。她在战前和战争年代写了很多动人的诗和歌曲。1944年8月1日,华沙人民举行了反击希特勒侵略者的全民大起义,克拉赫尔斯卡英勇地投入了战斗,并为国捐躯,牺牲时才30岁。</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雕像并不大,拍几张特写吧。</p> <h3>在美人鱼旁有一位为游客作表演的帅哥。</h3> <h3>见我拍照,他报以友好的微笑。</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在古城重建的建筑中,你能拍到以前门柱上的弹痕,向你讲述那段历史。</p> 这是华沙古城的城墙。 从这个门洞走出来,就出了古城。 <h3>出古城不远,就来到居里夫人的故居。<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父亲是中学的数学教师,母亲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她从小和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生活在这里,由于当时波兰已亡国,沙俄统治者不允许女人读大学,她只好去巴黎读大学。居里夫人是波兰人最引以自豪的科学家,当然也是全世界最值得尊敬的科学家之一。所以到华沙的游客都会来看看。</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行走在华沙古老的街上,为其悲惨的历史而痛心,亦为其倔犟的重生而振奋。出华沙古城,我回头一望,瞬间惊呆了:大片乌云如泰山压顶般笼罩古城,而房屋尖顶如利剑刺破重围。血色黄昏下,我拍下这几张照片。想起我在飞波兰的飞机上看的电影《浴血华沙》,在我看到过的美人鱼中,只有华沙的美人鱼是手持盾牌和弯刀。华沙,一座悲情而倔强的城市!</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来华沙的游客一般都会参观一下华沙文化科学宫。我们因为要赶到克拉科夫,就在车上看了看这座传奇的大楼。</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文化科学宫是华沙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是当时苏联领袖斯大林送给波兰的礼物。建成于1955年,高度237米,是波兰目前最高的建筑。</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因为苏俄在历史上三次瓜分波兰,后来俄罗斯又确认卡廷惨案中2.2万波兰精英被枪杀,是斯大林亲自下的命令,这座斯大林送的礼物在波兰人心中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波兰人给这栋楼起了很多讽刺意味的别称,如斯大林的注射器、俄罗斯婚礼蛋糕等。</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在莫斯科,我看过莫斯科大学的教学大楼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座大楼一看就是典型的苏联风格。文化<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科学宫在波兰一直饱受争议。一部分波兰人认为,这栋建筑的存在是“前苏联奴役波兰”的象征,认为应该让它从波兰的领土上消失;但也有部分波兰人认为,它的存在能时刻提醒后人铭记那段对波兰人而言充满耻辱的历史,不应被摧毁。还有一些波兰人主张抛开历史与政治的偏见,单纯从欣赏建筑作品的角度看,科学文化宫有它存在的意义。</span></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nbsp; &nbsp; 历史已经发生不可改变,大楼已经存在多年要拆除损失巨大。你了解波兰的历史后再去参观这座大楼,感受会不一样。因为没拍到照片,就网上下载一张吧。</span></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随后我们乘车前往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一路上看到波兰平原土地宽广,空气质量极好,一眼能看到天边。只见一大片厚厚的云层如棉被般盖向大地,给人以巨大的压抑感。</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我回顾在华沙的所见所闻,为波兰惨痛的历史所震撼。在车上,我编辑了另一个美篇《波兰人的复国梦》。</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华沙,这座地处欧洲中心却多次被边缘化的城市,这座古老而定格了哥白尼穿透宇宙深邃目光的城市,这座绿色而散发着肖邦音乐气息的城市,这座养育了居里夫人又容不下她的骄傲又苦难的城市,这座连温柔的美人鱼都要锁眉挺胸高举战刀的城市,这座悲情毁灭又倔强重生的城市,<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在美丽城市景观的后面藏着如此悲催的人文历史伤疤,怎不让人在赞叹之余扼腕叹息,在震憾之后久久沉思!</span></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 <p class="ql-block">摄影及后期:戴奇林</p><p class="ql-block">文字:戴奇林</p><p class="ql-block">如果读了这个美篇你还想了解波兰人复国的历史,可以读一读我的另一个美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2ef6p6hp?first_share_to=copy_link&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4035480&amp;v=6.5.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波兰人的复国梦</a></p><p class="ql-block">戴奇林: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常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三百多篇,出版诗集《想念家园》获丁玲文学奖。教育专著《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新华社出版社出版,入选《父母必读的50本书》。《成长可以很快乐》新华社出版社出版,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