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博物馆

行者无疆

<h3></h3><h3>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来太原旅游,当然不能错过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可我竞鬼事神差地错过了两次!第一次是2015年9月,骑行川藏线从五台山下来,途径太原去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与长治太行大峡谷,只因为晋祠博物馆不是5A级景区,便没列入游览计划;第二次是2017年7月环骑中国,从陕西延川过壶口瀑布,途径太原前往大同悬空寺、张家口张北草原天路,从晋祠博物馆门前过,感觉自己的历史与人文知识匮乏,没有信心走进;这一次自驾新疆大环线回来,游览陕州地坑院与闻喜县的宰相村后,走内蒙古S105线省际通道,又一次途径太原,再不进晋祠,以后恐怕机会不多了,事不过三。</h3><h3>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晋祠镇,始建于北魏之前,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解放后,国内已无王侯,便将“晋王祠”中间的王字去掉,改称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1086——1098),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经过几百年的扩建增建,原来坐北朝南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挤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使得整座晋祠建筑的中轴线由南北向调转为东西向。使人产生一种具有如此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尊重并颂扬儒家文化的古建筑群有违儒教宫殿、寺庙庄严场所坐北朝南的建筑哲学思想的错觉。</h3><h3> 晋祠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代建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建造的献殿,被文化旅游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h3><h3> 晋祠内,建筑密集,亭、台、楼、榭、殿堂、洞观、寺庙俱全,座座雕梁画栋,楹联垂挂,史迹久远,古树参天。走进晋祠就是走进了历史,去感知一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去感受千年前古人的心绪与虔诚,去欣赏古人在建筑、雕刻、壁画、塑像、书法与碑刻等方面的精湛技艺与艺术之美,去品读建筑匾额与楹联上文人墨客的辞藻绝唱,去聆听晋祠里传颂千年、体现真、善、美等传统美德的精彩故事,与古人做一次心智的交流,来一次精神的洗礼。</h3><h3> 晋祠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你永远都翻不到最后一页,因为她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是故事,她还承载着从古至今每一位建造者、扩建者、修缮者、见过她、赞美他,为她而努力的人的精神。</h3><h3> 读者朋友,我的《晋祠》美篇就到这儿了,限于本人文字功底与历史知识的匮乏,有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晋祠博物馆不是区区千百文字能够概括写了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亲临晋祠,游览晋祠公园的绿树如荫、山水亭阁与民国军阀生活的奢华的同时,感受这里浓厚的历史氛围与艺术气息,亲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h3><h3> 晋祠博物馆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艺术、园林绿化维护、优雅舒适的环境与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完全符合国家5A级景区标准。晋祠博物馆升级为5A级景区,不但可以使晋祠得到更好的保护,还能通过驻外使领馆的旅游推介(驻外使领馆的官网只作5A级景区旅游推介),吸引更多的国际人士来晋祠参观游览,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这是我几年行走九州,游历祖国绝大部分山水人文美景后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也是第一份景区升级建议。</h3><h3> 细心的读者可否了解了晋祠博物馆里的“三绝”、“三宝”与“三大名匾”?</h3><h3><br></h3><h3>太原市郊快速路</h3> <h3>晋祠公园入门的照壁</h3> <h3>照壁上的麒麟、雕龙。</h3> <h3>晋祠公园</h3> <h3>山西王阎锡山的私宅</h3> <h3>  仿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横跨智伯渠的汉白玉石拱桥。</h3> <h3>  唐槐,顾名思义,此槐树种植于唐代,树龄一千多年。</h3> <h3>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勋臣群雕铜像,2003年,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塑立。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前面为尉迟恭,最北面两位前是魏征,后为马周。</h3><h3> 李渊、李世民父子曾起兵于此,克关中,取长安,灭隋建唐,战功赫赫,声名远播,威名四海。贞观十九年(公元654年),李世民征辽返长安时,故地重游,并在晋祠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晋祠之铭并序》。</h3><h3> (我咋感觉雕像的面相都一样,区别只是胡须的多少与长短呢)</h3> <h3>  晋绥军炮兵司令周岱的私家花园里的假山,体现“藏龙卧虎之地,神灵居留之山”。</h3> <h3>  拍摄于傍晚时分,光线已经很暗了,体现出了P30Pro的弱光性能。</h3> <h3>  梁衡,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其散文《晋祠》,入选中学课本。</h3> <h3>弱光拍摄</h3> <h3>  水镜台后部,东面的后台,下部为殿堂式样,上部为飞檐斗拱楼。中悬一匾,题曰“三晋名泉”,该匾额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h3> <h3>  水镜台西面的前台</h3><h3></h3><h3> 经过晋祠公园的绿荫,跨过晋祠博物馆的大门,进入晋祠,迎面的第一座建筑便是水镜台,集楼、台、殿、阁为一体的戏台,东面似殿似楼的便是戏台的后台,而西面似台似阁的便是前台,即唱戏时演员表演的舞台。</h3> <h3>  “水镜台”匾额为晋阳人杨二酋书写,杨是太原人,曾做过乾隆帝的书法教师,匾额字迹清秀有力,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h3><h3> 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h3> <h3>水镜台侧面(南侧)</h3> <h3>水镜台</h3> <h3>  飞仙桥</h3><h3> 会仙桥横跨智伯渠,传说它原为一座精巧的木桥,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百姓观看戏剧的场地。后来因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在此相遇,出言不逊惹怒仙女,仙女一怒之下将木桥焚毁。后重建石桥。</h3><h3> 会仙桥下流淌的是有名的晋水,这条水渠叫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逼迫韩、魏两家与他联手攻取晋阳城,并开凿此渠引晋水围灌晋阳。因韩、魏两家倒戈,决开河堤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大败。之后赵、韩、魏三家又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即称山西为“三晋”的由来。</h3><h3> 智伯渠的修建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同时也标志着新兴的土地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h3> <h3>智伯渠</h3> <h3>  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一。</h3><h3> 难老泉亭在水母楼前,为八角攒尖顶,斗栱昂嘴,是北方亭榭建筑的典型。难老泉亭内挂有清康熙年间刘汇用行书题写的“晋阳第一泉”匾,上面挂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行书题写的“难老”匾(难老,青春永驻之意),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泉水是晋水的主要来源。</h3> <h3>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终年涌水,长年不息。过去,晋祠镇所产晋祠大米经由晋祠水灌溉,驰名全国。上世纪末,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难老泉曾经一度出现断流。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难老泉的水位也开始恢复。</h3> <h3>难老泉出水口</h3> <h3> 三七分水与张郎塔</h3><h3> 一条龙口注入泉渠后,分为两股,南三北七,三七分水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北宋年间,晋祠一带时有干旱,晋祠南北两村常为争水而械斗,甚至闹出人命。于是官府出面调解,但调解的方法却十分荒唐而残忍,调解官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大油锅,锅里放了10枚铜钱,代表10分泉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就分得几分泉水,一经判定,永免争执。这一裁决令双方犯难。但只见北村队伍中走出一个青年,以大无畏的气概勇敢地将手臂伸人油锅,并捞取了7枚铜钱。这样,北渠便分得7分水,南渠只得3分。这就是堤上10孔南3而北7的由来。但这位姓张的青年却因烫伤过重不治身亡。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将其葬于中流砥柱塔之下。</h3> <h3>南渠</h3> <h3>南渠</h3> <h3>难老泉出水口</h3> <h3>  弱光拍摄</h3><h3> 这位晋祠附近村民每天趁博物馆闭馆前由出口进景区,钓起放养在西湖里的金鱼喂养景区里的十几只流浪猫。猫是饿不着了,那养在西湖里的金鱼呢?同是自然界里的生灵,生命没有贵贱,是平等的,不能因为猫的体型大于金鱼,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就高高在上。食物链上自然猎食另当别论。</h3> <h3>  水母楼</h3><h3> 水母楼别称水晶宫和梳妆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供奉的是晋源水神。坐西向东,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一层为三穴砖砌北方式窑洞,供奉铜铸的水母像,一副梳妆未完的村妇神态;二层为楼阁形式,神龛内供奉水母成仙像,神龛两侧列有8尊鱼美人塑像,前看人形,后看鱼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h3><h3> 晋源水神,又称水母娘娘,俗名柳春英。“柳氏坐瓮”是晋祠当地百姓赋予难老泉的一段传说故事,宣扬了人性的真、善、美,增强了游客游览的趣味性。关于这个古老美丽的传说,这里就不费笔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晋源水神”。</h3> <h3>  水母楼与难老泉亭</h3> <h3>  圣母殿,晋祠“三宝”之一。</h3><h3>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皇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h3> <h3>圣母殿</h3> <h3>  圣母殿廊柱的宋代盘龙,八条盘龙为质地柔软的柳树根雕,雕刻好后用火烤软缠摆于廊柱上,生动自然,出神入化,是我国最早的唯一木刻盘龙,距今已一千多年。</h3>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的泥塑,晋祠“三绝”之一。晋祠圣母殿内目前尚存有43尊彩绘塑像,其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形态稳定而端庄。殿两侧40多位侍从,身份、形态、面貌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据说,北殿伎女塑像中这位头戴红色饰物的女子,两侧脸的表情迥异,右脸微笑,左半张脸则抑郁哀愁,极显艺术水准。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三次来晋祠观摩该塑像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因殿内不准拍照,此图片为晋祠博物馆宣传照。)</p> <h3>  晋祠周柏,为晋祠“三绝”之一。</h3><h3> 晋祠的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需数人才能合围。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这株树树龄在2600年至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因与晋祠齐年,故又称为齐年柏。</h3><h3> 相传(此说法与圣母殿的初建年代是矛盾的,毕竟是传说,民间的一个美好故事),当年周人建祠时在祠殿左右各植一棵柏树,称龙凤柏。欧阳修在公元1043年,曾奉使河东,来到晋祠,就曾以“地灵草木得雨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歌颂它的苍劲古老。清道光初年,左侧的凤柏上长了个树瘤,百姓认为不吉利,把凤树砍了,只剩一棵龙柏。龙柏因为悲伤慢慢向圣母殿一侧(妻子一侧)倾倒,被一棵小的“撑天柏”(此树也有1500多年)支住,没有倒下,故而人们形象地说撑天柏是龙柏的儿子,用自己的身躯抗起了父亲的身体,做个父亲的依靠,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上的“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思想。</h3> <h3>龙柏树叉,形似龙爪。</h3> <h3>银杏树</h3> <h3>圣母殿、鱼沼飞梁与献殿</h3> <h3>  金人台,为护祠、镇水而筑(一般观点,普遍说法)。</h3><h3> 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高4米,为祭祀时焚烧祭文所用。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又称“铁太尉”。四尊铸像戴冠披甲,体型魅梧壮硕,昂首挺胸,睛眼暴鼓,一副英勇豪迈、气壮如虹的神情,是宋初武将之写照。</h3><h3> 据《晋祠志》云:“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则金人是用之以祈求风调雨顺之神;也有人认为金人亦称铁太尉,是以金神镇住水患之守护神。</h3><h3> 四尊铁铸武士像中东北角一尊金人在光阴荏苒、岁月更迭当中消失了,民国1913年补铸,明显感觉其为应景之作,无论是工艺还是精湛程度与其它三尊北宋原物无法比似。</h3> <h3>  金人台西南角铁人铸造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模仿佛教中天王形象塑造,采用了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体现了北宋铁铸铁艺的最高水平。</h3> <h3>  公输子祠,俗称鲁班庙。此祠正殿三间,坐西朝东,居高临下。</h3><h3> 公输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尊称公输子。他生于鲁定公三年,因生于鲁国,所以叫鲁班公。鲁班一生遗留给我们后代有墨斗、斧、刨、锯、鲁班尺(门公尺)、铺首、战船、机车、磨、碾、钻等工具与器械,其中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准绳”和“规矩”,所谓“不规不圆,不矩不方”。</h3> <h3>鱼沼飞梁与圣母殿</h3> <h3>  对越坊,四柱三门重檐式木结构琉璃顶牌楼。据载此坊是明万历年间邑贡生高应元因母病祈福、病愈还愿所建,“对越”二字语出《诗经·周颂》“对越在天”一句,“对”为报答,“越”为显扬,意即报答显扬圣母之功德。匾额“对越”为高应元本人所书。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h3> <h3>  献殿,晋祠“三宝”之一。</h3><h3>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祭祀圣母时陈列供品的场所。&nbsp;殿内悬挂的“献殿”匾额,书体端庄,气势严肃,为金代原物。整个大殿的建筑全部沿用了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手法,完全是木头和木头榫卯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大殿的周围全部由直棂栅栏围成,看上去既像一座庄重的大殿,又似一座轻巧的凉亭。将食物摆放在献殿内举行祭祀典礼时献殿的独特结构起到了保鲜的作用。</h3> <h3>  鱼沼飞梁,晋祠“三宝”之一。</h3><h3> 鱼沼飞梁,它是方池之上架设的十字形桥梁,建于宋代。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 “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联通献殿和圣母殿,桥面宽阔而平坦,行走其上竟会不觉是桥;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垂望,沼中“锦鳞游泳”,顿增诗情画意。</h3><h3>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h3> <h3>沼桥飞梁,今人修缮,但仍是初建时结构。</h3> <h3>  台骀庙</h3><h3> 台骀庙位于圣母殿南侧,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高汝行出资修建的。由于台骀治理汾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台骀是张氏始祖挥的孙子,因此台骀庙也为张氏之祖庙。</h3> <h3>  善利泉</h3><h3> 善利泉,俗称北海眼。善利泉亭的建造年代、形式、结构,完全与难老泉亭相同,均是北齐天保年间创建,明正德初废毁,到嘉靖时才又重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命名“善利”的喻义。故善利泉亭楹联书:水自地中生,善始善终,大善浩浩留千年;泉从山下出,利人利物,万利溶溶济一方。</h3> <h3>  周叔虞祠</h3><h3> 唐叔虞祠是晋祠主要建筑之一,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山门、享堂、东西厢房及大殿组成。现存建筑为宋元之际所建,虽经元、明、清及现代多次修缮,但大殿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里面有明塑唐叔虞像。</h3> <h3>  唐叔虞祠大殿</h3><h3> 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姜子牙)之女)。在封地唐国,又排行老三(古代兄弟排行有伯、仲、叔、季之称),故姬虞,史称唐叔虞。</h3><h3> 周成王即位后,由于成王年幼,皇叔周公旦摄政,此时唐国叛乱,周公带兵灭亡唐国后,喜讯传到王都,正巧成王与叔虞在花园玩耍,成王顺手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成圭玉的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被御史官记录在案。成王亲政后,周公提醒成王分封叔虞之事,成王说那不过是儿时的一句玩笑,周公道,君无戏言。此即为“君无戏言”的来历。</h3><h3> 叔虞到唐封地后,启以夏政,强以戎索,政绩斐然可观,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h3><h3> 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迁居晋水(今侯马一代)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h3><h3> 晋国后人为纪念唐叔虞功绩,建晋祠。宋朝时,因感成王与叔虞母后邑姜教子有方,建圣母殿,又因母尊于子,逐将圣母殿作为晋祠主殿。</h3> <h3>胜赢楼,始建于明末清初。</h3> <h3>  昊天神祠</h3><h3> 由玉皇阁、三清宫与关帝庙三部分组成,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扩建。</h3> <h3>关帝庙</h3> <h3>  玉皇阁与三清洞</h3><h3> 为关帝庙后面, 上部楼阁为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下部为黄土高原窑洞形式,为三清洞,供奉道教三位天尊。与关帝庙为同一院落。</h3> <h3>玉皇阁、三清洞与关帝庙院落</h3> <h3>真趣亭</h3> <h3>朝阳洞(道观)</h3> <h3>文昌宫</h3> <h3>  傅山纪念堂</h3><h3> 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取百姓同乐之意。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山西太原人。民间评价这位书法大家是“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馆内四周连通,为回廊式的展厅。该馆是国内陈列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办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遗憾的是,当我逛了一圈来到纪念馆时已过17时30分,纪念馆已关门,无缘入内。</h3> <h3>浮屠院内的舍利生生塔</h3> <h3>  晋祠博物馆地图</h3><h3> 为方便读者们了解晋祠内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方位关系,特贴此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放大查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