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 《秋游归来话小镇》</b></font></h1><h1><b><font color="#ed2308">一一图说2019年秋游中景物的小知识</font></b></h1>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百里峡景区附近有一个火车站,叫做百里峽站,就是原苟各庄站。</b></p> <h1><font color="#ed2308"><b>一、苟各庄火车站何时改的名?</b></font></h1><h1> 我们这次秋游入住的“七彩艺术小镇”,其实就是河北省涞水县原来的一个小山村,名字叫“苟各庄村”。</h1><h1> 铁路修建时并没有这个车站,通车十多年后,在八十年代初才修建了这个四等小火车站。火车站就紧贴在小山村的旁边,原来叫“苟各庄站”。一直称呼20多年后,经铁道部批准于2009年12月15日改称“百里峡站”,如同原来的“上庄站”改称“野三坡站”一样,都是从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需要而改名。</h1> <h1> (2006年北京西到苟各庄火车票)</h1> <h1>(2010年百里峡到北京西站的火车票,已经把苟各庄站名改成百里峽站了)</h1> <h1><font color="#ed2308"><b> 二、途经百里峡站的铁路线路称为“京原线”或叫做“京原铁路”。起止何处?何时修建的?</b></font></h1><h1> 京原铁路起自北京石景山南站,终至山西省平原市。线路全程419公里。</h1> <h1> 这条铁路当年是“战备”铁路,经河北省西部,蜿蜒于太行山,沿滹沱河谷地至原平市的单线铁路。</h1><h1> 是1965年11月开工,1972年12月底竣工。</h1><h1> 由原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施工建设。</h1><h1> 京原铁路具有重要的军事战备意义,曾是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通道。</h1> <h1> <span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北京段经三家店、衙门口由101铁路直接连接西苑机场、南苑机场和地铁一号线,战时北京、天津重要机关可迅速转移山西后方基地。(并在有的隧道里设有军事指挥部)</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为备战隐蔽起见,铁路沿线主要是通过隧道,穿山,跨桥行进,工程十分艰巨。</span></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font color="#ed2308"><b>三、为什么修造这条铁路?</b></font></h1><h1>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同时随着越战加剧及美国向台湾海峡增兵,中美关系亦日益紧张;受苏美两国影响,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中国亦持敌对态度。当时中国军工产业均分布于东部及沿海地区,一旦开战位置将极其不利,故“三线建设”计划被提上中国战略层面。京原铁路沿线虽不属三线建设规划地区,但距北京最近,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便于中央领导机关进行疏散、集结、指挥,便与成昆铁路及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同时列入建设计划。</h1><h1> 这条铁路在设计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战争隐蔽的需要,而有意选择山与山之间尽量利用隧道和桥梁连接,而非常规设计在山脚下绕山而过。与此同时,必然带来了施工难度大,施工伤亡巨大的代价。</h1> <h1><font color="#ed2308"><b>1、京原线是中国铁路桥隧密度之最</b></font></h1><h1> 太行山地势险峻,沟深谷切,桥高隧长,工程艰巨。桥梁和隧道毗连,共有隧道130多个,百米以上的大桥20座。其中有一段25公里区间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桥梁和隧道占到了线路总长的8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桥不断,洞相连的山洞铁路。</span></h1> <h1> 京原线铁路的建设工程非常艰难,桥梁多,隧道多,最长的隧道是西起山西省灵丘县东部驿马岭,东至河北省涞源县境,全长7公里多,是中国迄今为止已建成的最长的单线铁路隧道。平型关隧道长6公里多。那时候还没有“盾构机”,开山洞打隧道全靠人工打眼放炮,肩挑背负地清除石碴土块。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h1> <h1><font color="#ed2308"><b>2、铁道兵战士伤亡巨大</b></font></h1><h1> 历经7年时间,铁道兵指战员在荒山野岭中风餐露宿,开山凿石,架桥修路,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在1972年12月将京原铁路建成通车。在施工过程中,仅仅只是在北京房山区段就有近百名战士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h1><h1> 这些烈士后来被安葬在位于房山区良乡拱辰街道的烈士陵园。陵园位于良乡昊天塔东侧,属平原农田地带,每年清明节都有中、小学生和社会群众前来扫墓。</h1><h1> 在北京的门头沟区也有一处几十名烈土墓地。当时是战士们在哪牺牲就集中安葬在一个区段的铁路旁。单是北京区段內就有两处墓地,河北、山西省的沿线还有许多铁道兵烈士陵园、墓地。由于施工难度太大,铁道兵伤亡巨大。如果用“一根枕木一身汗,一颗道钉一滴血,一公里线路几英魂”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h1><h1> 今天我们看见列车满载着欢声笑语的旅客们驶过一座座桥梁,隧道,穿行在青山绿水的太行山间,我们不应忘记当年为改变一穷二白的共和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而献出年轻生命的铁道兵战士。 </h1><h1> 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是各条战线上无数先烈、前辈们用生命、鲜血与汗水换来的。包括开发建设北大荒垦区的前辈们!历史应该铭记,我们不会忘记!<br></h1> <h1>“饮水思源”,我们应该感恩为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的建设而付出宝贵生命,洒下热血,流下汗水的先烈们、前辈们!感恩他们,向他们致敬!</h1> <h1><font color="#ed2308"><b>四、苟各庄村今昔对比照片</b></font></h1> <h1> 苟各庄村都是丘陵山地,可耕种土地寥寥无几,且土地贫瘠,经济林木也缺乏,只有一些核桃、花椒之类的树木,村民生活困难。</h1><h1> 但自从开发旅游以后,村民们富了起来,他们把原来的小村庄房屋有选择的保留了下来,经过装饰,供人们游览观光。</h1> <h1><font color="#ed2308"><b>五、为什么小镇里有一个人的塑像?</b></font></h1><h1> 在七彩小镇内有选择的保留了一部分原苟各庄村的老房子做旅游景观房。在这些老房屋中有一处小院内有一座雕塑头像。他就是深受小镇人民热爱、怀念和感恩的王宝义老人。<br></h1> <h1> 王宝义年轻时是县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那时“送戏下乡”、“送电影到村庄”,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之一。</h1><h1> 王宝义和他的同事们翻遍了全县的山坡沟谷,跑遍了山间村落。在这其中,王宝义是第一个敏锐的发现了百里峡谷的秀美,发现苟各庄村前的拒马河河道很宽,背靠火车道。具有极大的开发旅游价值,并认为可以以此作为改善村民生活的出路或突破口。此时已经担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王宝义,这个县文化局的副局长,确实是一个比芝麻还小的小官,但他为了山区人民生活的改善,多年来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游说,争取上级支持和政策资金等扶持。在县、市、省和中央的支持下,最终打造出了这个闻名华北的百里峽乃至整个野山坡5A级的风景区和七彩小镇。苟各庄人民走向了小康、富裕的道路。</h1><h1> 为感恩王宝义为小镇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小镇人民为王宝义树立了雕像,建立了“王宝义生平馆”和“王宝义故事馆”,让王宝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代代相传,对他的感恩代代不息。</h1><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white-space: pre-wrap; font-size: 20px;">在秋游期间与小镇居民聊天,他们非常感恩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对山区人民的关怀,亲临视察和对山区开发旅游业,改善山区面貌,使山村焕然一新而给予的帮助支持。)</span><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br></span></font></h3><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 white-space: pre-wrap; font-size: 20px;">可见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老百姓,老百姓心中是有杆称的。只要是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老百姓带来福祉,人民就会永远铭记和怀念他们。</span><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br></span></font></h3> <h1> 据说2015年王宝义去世,乡亲们自发地冒雨为他送葬,60里地长途跪送,其情其景,感天动地。</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的老百姓真是最好的老百姓,最知道感恩的老百姓。</span></p> <h1> 小镇人民感谢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现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十九大中央委员,著名作家铁凝。她的莸奖小说《哦.香雪》就是以苟各庄村为蓝本而写的。小说中的“台儿沟”就是“苟各庄”。为体验生活,铁凝在苟各庄租住老乡的房屋住了很长时间进行写作。</h1><h1> 小说问世之后,苟各庄走出了大山深处,为人们所知,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游览,通过旅游使小山村逐步富裕起来。小镇人民原计划要把铁凝住过的房子叫做“铁凝书坊”,但铁凝坚决地谢绝了。现在小镇人民巳经把铁凝住过的房子称作“香雪书坊”,把小镇前面临拒马河的广场命名为“香雪广场”,供人们参观,游览。</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铁凝是谁?</b></h1><h1> 许多年前,我虽然知道“凝”多用于女孩名字,但初看“铁凝”两字,与“铁”字组合,“铁凝为钢”,一股阳刚之气扑面而来。误以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相信有许多人也会这样认为。其实不然,是一位女性,而且还是作家。</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铁凝姓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屈铁凝:女,高中学历,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其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span></p><h1> 铁凝是1975年至1979年在河北省博野县某生产队插队的知青。虽然在博野县插队的地方距保定市不远,但没有火车,不通公交汽车,交通不便。下乡插队四年间,铁凝只是在春节假日期间回家看望父母,其他时间都踏踏实实地与村民一起劳动,春播秋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深受村民喜爱。也练就了她朴实、善良、低调的性格。</h1><h1> 直到1979年被抽调到保定地区文化局创作组做了一名普通创作员,才离开了农村。</h1><p><br></p><h1> 4年的知青生活,使她对农村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可以说她是知青出身的作家。</h1><h1> 铁凝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h1> <h1><font color="#ed2308"><b> 香雪广场</b></font></h1> <h1>《哦,香雪》的内容梗概:</h1><h1> 小说以太行山区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苟各庄)为叙述和抒情背景,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h1><h1>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十七岁的女孩子,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h1><h1> 作者刻划了香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并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并由此抒发了优美而内涵丰富的情感。</h1><h1> 作品主要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往回走了三十里的山路回家,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还有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h1><h1> 作者以清新隽秀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和一群山村姑娘们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值得一读。</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广场上的火车头“建设”是什么意思</b></h1><h1> 大巴车刚到百里峽景区,就可以看到在百里峡大道的广场公园上摆放着一辆火车头。</h1><h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主制造生产的蒸汽机车有:解放型、胜利型、上游型、前进型等等。摆放在百里峽广场公园内的机车是“建设”型蒸汽机车。</h1> <h1> 建设型蒸汽机车是新中国成立后制造的第一批干线运输机车。</h1><h1> 大连机车车辆厂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登乘。并命名为“建设型”,并于同年9月投人批量生产。随后由铁道部属的大同机车厂、大连机车车辆厂、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和二七机车厂进行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主型机车。</h1> <h1> 自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荪发明了蒸汽机车,距今已经205年了。蒸汽机车的出现曾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到上世纪中后期它就开始隐退,如今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正线铁路上也早已不见了蒸汽机车的身影。我国在2005年12月7日正式在全路退役。</h1><h1> 我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停止生产制造蒸汽机车的国家,最后一辆蒸汽机车于1988年在大同机车厂下线。</h1> <h1> 在广场上与“建设型”机车形成90度角摆放着一辆绿色的列车车厢,俗称“绿皮车”。看见这绿皮车厢就由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小时候几乎大家都会唱的一首歌曲不由的浮现在脑海:</h1><h1> “手拉手儿,迎着朝阳,登上深绿色的车厢。</h1><h1> 列车飞驰在北方的原野上,一排排葱绿色的树林,一片片金黄色的高粱,一座座城镇和村庄,</h1><h1> 飞过了,飞过了,飞过了我们身旁。</h1><h1> 车厢在轻轻地摇晃,我们瞭望着前方。</h1><h1> 北京啊,北京!人民的首都,祖国的心脏,我们来到了毛主席住的地方。</h1><h1> 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想把志愿来向您讲,我们要做红色的接班人,把革命重任承当......</h1> <h1> “老绿皮车”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绿皮车”是中国铁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h1><h1> 而今 “绿皮车”逐渐由行驶速度更快,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客车替代。</h1><h1> “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很少见,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某些通勤车、春运临客等旅客运输中,还有一批“绿皮车”在运行。</h1> <h1> “绿皮车”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那些年坐过绿皮火车上的往事,是我们记忆深处的一种情怀:</h1><h1> “绿皮火车”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见证了我国铁路运输的一段历史。我想曾经的绿皮火车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深刻记忆和印象,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快捷的动车、高铁受到大众的欢迎,绿皮火车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怀旧、成为记忆深处的一种象征。</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慢”。是绿皮火车的特征,在缓缓前行的绿皮火车上,每一段旅程的背后, 都承载着一种抹不去的情怀,慢,便是其中的一种感受。在我们内心深处总会历历在目曾经出行的记忆:拥挤的车厢,复杂的味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人曾说没有坐过绿皮火车,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吸过几口绿皮火车上的空气,你的人生是残缺的。当然,这是笑谈。</span></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涂装回归</b></h1><h1>“新绿皮车”将陆续涂装回归:按照原铁道部部署: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现有的红色、蓝色、橙色等颜色的客车都将被“刷绿”,进行涂装回归。不久后,中国铁路客车颜色将只有两种:即普速客车的橄榄绿色和动车组的白色。</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b>八、为什么在广场上有这些雕塑?</b></font></h1> <h1> 在还没有公路,还没有私家车的年代,列车的开通,打开了山区与外界的联系。小山村改变了有的老一辈人,从生到死都没能到县城去一趟的历史。是火车最先把外界的文明带到了山村。山村的人民对火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亲切、感恩。</h1><h1> 他们把火车头,火车厢摆放在广场上,并且依照《哦.香雪》作品的意境,雕塑了列车员、山村姑娘们的塑像。既是营造旅游氛围的营销模式,也是对人民铁路的一种感恩体现。</h1> <h1><font color="#ed2308"><b>九、山村巨变的见证人</b></font></h1> <h1> 当刘军娥和郑丽华把一封信件放在时光邮筒里,穿越时光隧道,往事便随风飘来......五个山娃见证了山村巨变……</h1> <h1> 在小镇标志性的小屋前,同是一堵墙的照片,见证了三十年山村的巨变,五个“山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h1> <h1> 陈建国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的,他的摄影作品,《三十年的合影》原名《山娃》曾在全国及省市级比赛多次获奖并在杂志、报纸刊登过。此照片是陈建国1987年8月到苟各庄进行业余摄影创作时的作品。</h1><h1>陈建国说:</h1><h1> 30年前,苟各庄还很贫穷落后,孩子们看到城里拿着相机的人们异常兴奋、惊喜。</h1><h1> 这五个孩子当时正在玩耍,我说:“小朋友们,给你们照张合影吧”。他们非常害羞、不好意思,正是当时的这种害羞,让我捕捉到了这个美好瞬间·····</h1><h1> 30年过去了,我想重新找到这五个孩子,我琢磨了十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找他们,生怕无功而返,但要创作这张照片的热情依然不减。</h1><h1> 我请相关人员协助我寻找这五个孩子,当这张照片微信发给相关人员后的两天,奇迹出现了,这五个孩子一一出现在我面前。才有了这张相隔了三十年的照片。</h1> <h1>还是这堵墙下,陈老师与夫人站在中间,五个山娃还是按当年的排序。</h1> <h1> 三十年后,原照片中的男孩说道:</h1><h1> 当陈老师拿出为我和儿时玩伴拍的这张照片时,我的内心激动不已,面对这张儿时的老照片,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对家乡极大变化的感慨,种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我竟红了眼眶。</h1><h1> 30年后的今天,陈老师几经波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再一次把我们聚齐,并为我和儿时的玩伴拍了新的合照……。</h1> <h1> 祝愿全国的山村都能像苟各庄人民一样走向富裕、幸福的康庄之路。</h1><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旅游的目的不单是告诉别人去了哪里,重要的是乐在其中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span></p><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谢谢你的阅读,下次郊游再见。</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