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毛家湾,古代是一片水湾,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有位山东掖县的读书人叫毛纪,进京赶考中了进士,皇帝便任他大学士,礼部尚书,赐地皇城西侧一处有假山、水渠的宅第,因有毛氏宅第,遂有毛家湾地名。</h3><h3> 明朝时,毛家湾一带主要是皇朝的仓(藏粮)、库(储物)、厂(作坊)等所在地。北有太平仓,南有红罗厂,东有甲、乙、丙、丁、戊等十库。清朝时,前明的太平仓、红罗厂等均已废置,仅留存其名而已。清初,在太平仓遗址上建立王府,成为清太宗(皇太极)五子硕塞承泽亲王府,顺治十一年,硕塞病逝死于北京太平仓胡同他的王府中,年仅27岁。硕塞逝世后,其爵位由其长子博果铎承袭,并改号为庄亲王。承泽亲王死后,其长子博果铎袭封,改号庄王,为庄王府。</h3><h3> 晚清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毛家湾古宅的主人,据季德说是前任大理院余院长。根据这一线索判断,此余院长即北洋政府最后一任院长余棨昌,于1923年至1927年任职。南京政府成立后,他被当局视为前朝遗老,不再被重用。余家迁出毛家湾之前,这里的宅第、庭院、花园大体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建筑格局。</h3><h3>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所古宅被国家低价收买。在涤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的同时,这处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庭院,也像当时北京许多古建筑一样,遭到破坏。(文字内容摘自网络)</h3> <h3> 乘地铁十号线来到平安里站,出来向右前方来到了西四北大街,大街两旁插满了红旗,充满了浓郁的国庆气氛。</h3> <h3> 沿大街走100米向左拐就来到了中毛家湾,刚进胡同就来到了西四北社区肥务站。</h3> <h3> 很多时候“毛家湾”是林彪住处的代名词。位于北京西城区平安里东南、中南海西北、皇城根附近的三条小巷,东临西黄城根北街。南巷称前毛家湾,中巷称为中毛家湾,北巷称后毛家湾。</h3> <h3> 50年代初,毛家湾曾是东北驻京办事处驻地。而另一位知情者说,高岗曾在那里住过。毛家湾是高岗来中央工作前在京的住地,与东北驻京办事处似不矛盾。高岗1953年正式调到中央后,就离开了毛家湾,住在东交民巷。高岗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就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在来北京之前是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死后,他是“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主角,被开除党籍。</h3> <h3>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家湾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林彪。1953年林彪住进毛家湾,直至1971年,前后达18年。林彪住进毛家湾的头几年间,那里的老房舍大体上保持了原貌,改动不大。1969年,党的“九大”上林被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此后,林彪住地面积不断扩大。前毛家湾东北口的平安里医院和西口附近的一些住户相继被迁走。这样,前毛家湾、中毛家湾间的范围全部划归为林彪住地。</h3> <h3> 前毛家湾、中毛家湾高高的青砖墙围绕的林家大院由几个相通的院落组成,包括:林彪、叶群及其子女住宅,秘书办公室、图书室等。毛家湾东边的西皇城根北大街2号院为工作人员宿舍,据说“文革”前是人大常委会招待所。</h3> <h3> “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的一个研究机构迁到那里。后来,在这处拥有四五百年历史的毛家湾旧址上,又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改建工程。老房子大都被拆毁,而林彪住的那座平房则作为文物被保留了下来。</h3> <h3> 毛家湾风风雨雨走过了四百多年,历经明、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及新中国的几个朝代和历史时期,而且有缘与当时的权臣、政要联系在一起。</h3> <h3> 中毛家湾胡同。</h3> <h3> 现在中毛家湾甲2号门口挂着一块是建筑公司的牌子,看到虚掩的大门,就好奇走进去呆了一分钟。</h3> <h3> 中毛家湾甲2号。</h3> <h3> 里面是一个大杂院的布局,墙壁上的国庆手绘宣传标语。</h3> <h3> 中毛家湾甲2号。</h3> <h3> 全国人大会议中心。</h3> <h3> 会议中心大门口的鲜花。</h3> <h3> 中央文献书店。</h3> <h3> 前毛家湾一号东门就是中央文献书店。</h3> <h3> 书店放假通知。</h3> <h3> 中央文献书店成立于1999年04月15日,是北京一家专业从事图书零售的店铺。</h3> <h3> 走完了中毛家湾胡同,来到了前毛家湾。</h3> <h3> 前毛家湾第一个机关大门有卫兵守着。</h3> <h3> 围墙上精美的青砖图案。</h3> <h3> 车库大门。</h3> <h3> 毛家湾社区议事厅。</h3> <h3> 想找后毛家湾胡同,瞎转转到太平仓胡同的北京市第156中学。</h3><h3> 北京市156中学始建于1932年,时称北平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1952年改称北京市第六女子中学;1968年起男女生兼收,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 。</h3> <h3> 赵朴初题写的校牌。</h3> <h3> 季羡林题写的艺术学校门牌。</h3> <h3> 学校对面的南楼。</h3> <h3> 黄城根小学,前身为创建于1904年的内务府三旗初等第六小学堂。1906年改为北洋官立第二小学堂,是最早的公立小学之一。</h3> <h3> 从大平仓胡同出来又转回中毛家湾的书店。</h3> <h3> 新建的仿古四合院大门依然这么气派。</h3> <h3> 围墙外月季花盛开。</h3> <h3> 四合院门檐周边精美的装饰图案,与里面破败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h3><h3> 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种好像是墙垣式门(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指以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却十分华丽,显示房主人的富有和虚荣。</h3> <h3> 院门装饰显示了它院主人的等级和品位。</h3> <h3> 长青基业。</h3> <h3> 门墩,又称 门座、 门台,是用于东亚传统建筑,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构件,多为石制,但也有木制者。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两种。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h3> <h3> 中国的门墩常见于四合院建筑,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门礅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h3> <h3> 北京的门礅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礅。</h3> <h3> 金龙阁。</h3> <h3> 问了一下当地居民,才在中毛家湾中间一个拐角处找到了后毛家湾胡同。</h3> <h3> 后毛家湾。</h3> <h3>后毛家湾。</h3> <h3>后毛家湾胡同。</h3> <h3> 四合院仿古砖雕。</h3> <h3> 后毛家湾胡同。</h3> <h3> 弯弯曲曲的后毛家湾胡同出来就是太平仓胡同。</h3> <h3> 是车别拿走?还是这块木板别拿走?</h3> <h3> 变压器林立中的休闲椅。</h3> <h3>仿古青砖中式古建筑浮雕墙面。</h3> <h3>仿古中式墙面装饰图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