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39b54a">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在共同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相遇相识了!</font></b></h1> <h1><b>1964年8月,我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为期5年的中文系求学生涯。</b></h1> <h1><b>明发1960年考进华师大,他是我中文系的学长。他喜爱民乐,是当年师大民乐队的一员。这是他在师大的丽娃河畔弹奏琵琶。</b></h1> <h1><b>我喜欢戏曲,进师大后成了师大戏曲队的一员。此照是我上高二时的戏装照。</b></h1> <h1><b>我坐在风景如画的师大丽娃河畔,同学按下了快门,为我留下了青春的倩影。</b></h1> <h1><b>1965年秋,明发大学毕业,分配至上海市文化局,同年十月,由文化局保送进上海戏剧学院编剧班专攻编剧专业,为期三年。此为他在上戏宿舍的阳台上操琴。</b></h1> <h1><b>明发爱好书法,62年在师大中文系组织的书法比赛中还得过“毛笔字优胜奖”。这是他在上戏宿舍里练书法。</b></h1> <h1><b>在大学年代,明发曾在师大迎接新同学晚会上演奏过笛子独奏,可惜才过而立之年,他就几乎再没碰过竹笛,也许是当年生活太沉重了吧!此照是他在戏剧学院宿舍里吹笛子。</b></h1> <h1><b><font color="#39b54a">“有幸相逢丽水滨,丝竹传情成知音”,“丽水”指的是师大校园的丽娃河。这是我70岁时,明发写的一首七律起句。是的,对艺术的共同爱好,让我俩走到了一起。</font></b></h1> <h1><b>青春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向往,这是我俩在长风公园的合影。</b></h1> <h1><b>1968年5月,我俩在上海南京路有名的《王开照相馆》拍摄了第一张合影。</b></h1> <h1><b>1970年6月,因“文革”延误了一年,我们这一届大学生终于毕业了,这张照片可是我的大学毕业照!</b></h1> <h1><b><font color="#39b54a">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江苏省六合地区江浦县劳动锻炼,从此走上了工作岗位。</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1970.9.27我们到杭州旅行结婚,在西子湖畔请当地的摄影摊主为我俩留亇影。</font></b></h1> <h1><b>1971年5月明发在下放当工人的矽钢片厂请“探亲假”来江浦,我们一起在南京憧憬未来。</b></h1> <h1><b>风光旖旎,垂柳依依,南京莫愁湖的景色还是很优美的!</b></h1> <h1><b>中山陵的景色则多了一份庄重,让人对民主革命的先驱肃然起敬!</b></h1> <h1><b>结婚了,我俩仍天各一方,好在青春靓丽,在莫愁湖畔更要“莫愁”。瞧,我还很上照哩!</b></h1> <h1><b>在当年很有名气的長江大桥上留亇影。</b></h1> <h1><b><font color="#39b54a">为了爱,我们决定同甘共苦!1968年秋,正值“文革”乱世,明发进修的上戏编剧班“结业”,下放劳动进了上海矽钢片厂当工人。1970年他主动報名离开上海支内,我俩一起去江西“三线”810厂,开始我们共同奋斗的人生经历。</font></b></h1> <h1><b>马上就要离开江浦了,和我一起“劳动锻炼”的大学生朋友们留个影。</b></h1> <h1><b>碧云天,黄花地,共同晀望远方,似乎有点迷惘。当年我们这批离校的学子,真还不知人生未来的路在何方?</b></h1> <h1><b>就要告别大上海去江西“三线厂”了,特地和我的父母亲到照相馆拍张合影照。</b></h1> <h1><b>美丽的大上海哦,我们走了,为了爱,为了“三线厂”会分给我们一间房,为了我俩终于可以有一亇“窝”!</b></h1> <h1><b><font color="#39b54a">青春充满激情,现实却很无情!从充满理想的青年到挈妇将雏的中年,我在江西“三线厂”11年,明发13年,我俩相继成了所在部门的业务骨干。明发还因编写的电影剧本被江西电影制片厂拍成该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在当地出了点小名。自然,我俩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那亇而今已荒草萋萋的山沟沟里!</font></b></h1> <h1><b>1972年6月我们有了长子玮玮。次年2月,我在上海和明发的姐姐及外甥、外甥女合影。明发亲娘28岁早逝,留下明发和丽娟姐弟俩,姐姐长明发4岁,是一家合作商店的营业员,小民百姓,生计窘迫,但对我俩还是頗多照应。多年后,从弟妹处得知,1971年9月初,丽娟姐在上海北站送别我俩去江西,火车开动时,她哭得几乎晕了过去……</b></h1> <h1><b>1972年7月我和明发在唐山路业广里101号后楼旧居。就是在我父母这可怜的七平方米的蝸居里,我们结婚(父母亲去邻居家借住),以后又在这里生下了两个儿子。</b></h1> <h1><b>1974年5月我们又有了次子玮炯,我俩带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提篮桥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照。事后发现我们这张当年时兴的“全家福”已被这家照相馆放大了作为样本在玻璃橱窗里陈列了好久。</b></h1> <h1><b>1974年7月,我俩带着长子玮玮与明发姐姐一家在上海。</b></h1> <h1><b>1975年7月我们一家四口摄于上海。</b></h1> <h1><b>1977年10月,明发在上戏编剧班同学于炳坤和上影厂文学部孟森辉、陆寿钧等经明发斡旋到江西钢厂体验生活修改剧本,此为明发和厂宣传科长刘玉龙一起陪同他们一行上井冈山在黄洋界留影。于炳坤长明发5岁,创作很有成就,浩劫年代他一度落难,明发屡次仗义直言。“文革”后他是《上海文学》复刊首任编缉之一,对明发多有提携。</b></h1> <h1><b>1978年10月我们一家四人在和平公园</b></h1> <h1><b>1980年10月明发作为江西省仅4位工人作者之一的全总首届工人创作班学员,在北京学习两亇半月。在此期间,他有幸亲耳聆听刘宾雁,吳祖光,从维熙等一批文坛名家授课,结识了一批朋友,收获“胜读十年书”也。</b></h1> <h1><b>1981年2月,明发摄于江钢车站小花园。此乃江钢兴盛时期最时尚的厂区景点。</b></h1> <h1><b>我与两亇孩子在江钢办公楼前,明发供职多年的厂宣传科就在三楼西端。</b></h1> <h1><b>岁月流逝,这是我在江钢职工子弟中学当语文教师时的留影。</b></h1> <h1><b>玮玮和炯炯兄弟俩在江钢车站小花园前合影。</b></h1> <h1><b>1982年6月明发与姐姐在浦东乳山新村合影。其时姐姐身患绝症,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承厂党委书记孙华民关照,明发“出差”在上海,和富发弟一起朝夕陪伴丽娟姐,直至她于8月1日晚去世大殓后明发才回江西。</b></h1> <h1><b>1982年初,经母亲拖着病体到虹口区人事局多次走访,我借在上海四平中学任教。初来乍到,工作繁重,父母年迈多病,孩子年幼,明发姐姐5月确诊胃癌晚期,经常得挤公交和轮渡往返浦东,8月1日明发姐姐过世后,本已孱弱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10月患甲肝住院,11月病愈后孤身一人徘徊于人民公园,姑且留亇影吧,四頋茫茫,我们的前途在哪里……</b></h1> <h1><b>1983年3月,经虹口区人事局安排,我正式调入四平中学,户籍也由江西迁往上海唐山路父母家。没想到我还没来得及到派出所报户口,妈妈病情突然加重,于3月27日深夜病逝。我放声痛哭,我再也见不到爱我疼我的妈妈了!4月1日,我们一家沉痛悼念我亲爱的妈妈!生逢乱世,我这亇独女刚开始工作,便不得不辞别年迈双亲去外地,既不能照頋两老一二,更无力改善仅7㎡狭窄的居室环境,年幼的儿子还得辛苦爸爸妈妈照料!真没想到,派出所是先注销妈妈的户籍,然后才让我報上户口!</b></h1> <h1><b>妈妈去世后,明发独自带两亇上小学的孩子回江西。1984年寒假我回江西,在周宇家中和两个孩子合影。</b></h1> <h1><b>1984年初,上海铁路局党校拟开设2年制全脱产大专班,经母校华师大原中文系教师,时任校党委秘书汪祥云老师推荐,党校于3月中旬派两位老师专程到江西钢厂协商调明发到该校任大专班写作课教员。其时,明发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且已有省出版社和江西师范大学等单位拟调他到南昌工作,但我们还是一心想回上海!经几亇月的努力,7月1日我们终于如愿以偿调到上海铁路局党校,在回上海的途中,我们饱览了庐山胜景!</b></h1> <h1><b>回首以往,不胜感慨,上海,我的故乡,我们回来了!</b></h1> <h1><b><font color="#39b54a">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落实政策,解放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有活力的年代。我俩正值中年,怎不如沐春风,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俩相继被评上高级职称,成了新单位的业务骨干,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吧!</font></b></h1> <h1><b>此照是1982我借调到虹口区四平中学任教期间,同事在教师办公室为我拍摄的。</b></h1> <h1><b>由于劳累,四年前又曾患肝炎,体质较差,1987年6月,我又突发心脏病。稍有好转后領导照顾减轻工作,暂调我到学校图书馆工作半年!</b></h1> <h1><b>病情减缓后,我担任四平中学第一届中预班的班主任。</b></h1> <h1><b>送走前一批学生,又迎来了一个预备班!</b></h1> <h1><b>被评上高级职称后,学校为我拍摄的高级教师工作照,张贴于学校橱窗里。</b></h1> <h1><b>为学生们过十四岁生日,班主任和学生们同乐。</b></h1> <h1><b>1999年春,明发凭借高级职称,享受铁路局最后一次福利分房。8月中旬,我家从政立路6楼南北套房搬迁到延长中路800弄永乐苑近80平米的5楼两室一厅全南向的套房。搬家后不久,四平中学的同事们来我家祝贺,并在小区门口合影。</b></h1> <h1><b>2001年夏,我刚退休即就聘于普陀区宜华民办中学任教,此照片是</b></h1><h1><b>和新同事的合影。</b></h1> <h1><b>2001年,我曾担任过他们班主任的四平中学1998届学生们,相约一起来永乐苑我家。</b></h1> <h1><b>2009年春,应邀和曾经的学生们在东方绿舟欢聚。</b></h1> <h1><b>曾经的两亇学生成了人生的伴侣,我这亇昔日的班主任,应邀当了</b></h1><h1><b>他俩的证婚人!</b></h1> <h1><b>2009年,参加又一位学生的婚礼。</b></h1><h3><b><br></b></h3> <h1><b>时光过得真快啊!我的这一对学生已是两亇孩子的爸爸妈妈了!</b></h1> <h1><b>明发到上海铁路局党校就职后,很受其时主持党校工作的校长靳乔器重。明发工作一年多后,党校即优先为我们分配了国定路277弄铁路新村两室户煤卫齐全的新房,并被提升为文史教研室副主任。此照为明发和教研室同事们在一起。</b></h1> <h1><b>1988年7月,明发在上海铁道報给通讯员讲课。</b></h1> <h1><b>1989年10月,明发参加上海作家协会活动和作家们在一起。</b></h1> <h1><b>1990年6月和上海戏剧学院编剧班同学,老朋友毛炳甫一起在上海交警队采访。</b></h1> <h1><b>1990年10月参与上海作家协会活动回故乡宁波跨塘周,(现攺名为塘民乡)在童年和祖母一起居住的祖宅老屋前和婶婶一起留影。</b></h1> <h1><b>1991年2月,和上海铁道報同事许虹霞等在昆明留影。</b></h1> <h1><b>1991年5月,在浙江海盐参加《上海小说》笔会。</b></h1> <h1><b>1993年12月,和著名作家《上海小说》主编郑秀章在衢州乌溪江畔。</b></h1> <h1><b>1996年4月明发在上铁总工会会议室</b></h1> <h1><b>1996年8月采访铁路施工现场</b></h1> <h1><b>1997年11月和《文汇报》高级编辑陆幸生在一起</b></h1> <h1><b>1998年4月采访浙西衢州市龙游县县委书记</b></h1> <h1><b>1999年5月在效力14年的《上海铁道》报社编辑部办公</b></h1> <h1><b>2001年10月退休后在《大江南北》工作,采访老红军蔡园</b></h1> <h1><b>2002年8月采访老红军淳杰遗孀</b></h1> <h1><b><font color="#39b54a">通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逐步完善着自己的小窝,终于营造了一个安逸、温馨的家!</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1986年4月5日,我们搬入了国定路的新家,从这一天开始我们终于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font></b></h1> <h1><b>1986年8月我在家里备课</b></h1> <h1><b>1987年11月我和两个儿子在家里</b></h1> <h1><b>1987年11月明发摄于国定路家中</b></h1> <h1><b>1989年5月,我的父亲摄于国定路家中。一年半后,90年11月25日下午3点10分我的父亲在家中病逝。我失声痛哭,因为生我养我的父母都离我而去了!</b></h1> <h1><b>1990年2月我俩在国定路家中</b></h1> <h1><b><font color="#39b54a">九年后,我们在1995年5月搬家了,新居在杨浦区的政立路</font></b></h1> <h1><b>98年10月明发在家中卧室里</b></h1> <h1><b>我也在卧室里留个影</b></h1> <h1><b>98年11月我俩在卧室里</b></h1> <h1><b>99年元旦玮玮成亲</b></h1> <h1><b><font color="#39b54a">1999年8月,小羽尚未满月,我们又搬家了。</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铁路局分配给我们的新家在延长中路——永乐苑小区</font></b></h1> <h1><b>99年11月小羽在奶奶怀中,他还未满四个月</b></h1> <h1><b>2000年12月,爷爷和小羽在客厅里</b></h1> <h1><b>2001年2月18日,炯炯和蓉蓉喜结伉俪</b></h1> <h1><b>2001年2月家里的昙花开了</b></h1> <h1><b>2002年8月17日,这一天是我的生日!</b></h1> <h1><b>三十五年后,2003年1月我俩又一次走进王开照相馆,再去拍一张合影!</b></h1> <h1><b>这张照片正规些,放大后挂在卧室里吧!</b></h1> <h1><b><font color="#39b54a">在炯炯的建议下,我们决定换电梯房。</font></b></h1><h1><b><font color="#39b54a">2004年1月我们搬到了和田路紫薇阁小区</font></b></h1> <h1><b>2004年4月小羽和奶奶在客厅里</b></h1> <h1><b>2004年10月,我们已经有两个孙子了!</b></h1> <h1><b>2005年1月,我们来到欧艺照相馆,圆一圆穿婚纱礼服的梦!</b></h1> <h1><b>穿上漂亮的旗袍再来一张!</b></h1> <h1><b>2008年2月全家吃年夜饭</b></h1> <h1><b>2010年2月我俩在客厅里</b></h1> <h1><b>2010年5月8日,我们来到唐山路旧居,几十年过去了,这里变得破旧不堪,令人心酸不已!</b></h1> <h1><b>2015年春节</b></h1> <h1><b><font color="#39b54a">2017年我们把紫薇阁的三室两厅,换成两套房。我和明发搬到了金原新苑小区,有了一个适合我们养老的温馨的处所。</font></b></h1> <h1><b>新家的卧室</b></h1> <h1><b>窗外蓝天白云</b></h1> <h1><b>2018年2月,明发的弟妹们来新家</b></h1> <h1><b>2018年3月8日,四平中学的老同事们来新家,正好欢庆三八妇女节!</b></h1> <h1><b>2018年3月29日,紫薇阁小区的朋友们来新居祝贺</b></h1> <h1><b>2018年3月31日,原江钢宣传部的老同事来新居</b></h1> <h1><b>2019年9月9日中二(3)班的同学们来聚会</b></h1> <h1><b>2019年,我们在新家度过了第一个春节!</b></h1> <h1><font color="#39b54a"><b>平安是福,快乐是福,健康是福!</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愿我们在这温馨的小窝里平安、快乐、健康!</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