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掠影

孙盘康

<h3>前些年到过陕西的一些城市,游览了部分景点,现予筛选汇编,既回顾往事,又留作纪念。照片多为数码卡片机和手机所拍。<br><br><b><font color="#167efb">汉阳陵</font></b><br><br></h3><h3>2007年7月22日上午赴西安咸阳机场,顺道游览汉阳陵。在西安以北黄土台原地上,座落着一座座西汉王朝的帝王陵,雄居最东的一座陵墓就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前141年在位)与王皇后同莹异穴的合葬陵园--汉阳陵,距今已经2000多年。如今在汉阳陵遗址已建成了<b>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地下遗址博物馆</b>。<br><br></h3><h3>景区大门口还在进行基建。</h3> <h3>走进<b>汉阳陵苑区</b>,开阔的草坪和葱郁的林木交错延伸。汉景帝刘启执政期间,他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文景之治”,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br><br></h3><h3>汉阳陵是在汉景帝登基后第四年开始修建的,12年后景帝驾崩,其后由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和皇后王氏共同主持修建,历时28年。<br><br></h3><h3>2001年6月25日,阳陵被国务院公布为<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汉阳陵最具看点的<b>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b>于2006年3月建成,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座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现代化地下遗址博物馆,被评为2006年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之首。世界古迹理事会主席参观地下博物馆后称赞:“<b>这是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b>。” 我国著名文化遗产专家、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评价是:“设计科学,保护周到,祖国瑰宝,后辈永葆。”</h3> <p>踏进展示厅首先看到<b>阳陵平面示意模型</b>,中间的封土堆就是景帝刘启的陵墓,座西面东,四周有一方形的夯土围墙,象征着景帝在阴间的宫城。围墙的四个阙门,象征着宫城的四个城门。在宫城正门东阙门外,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司马道,它是供景帝灵魂出入的神道。王皇后陵位于帝陵的东北方,体现了汉代帝后同茔异穴的丧葬制度。帝陵的封土堆周围,分布着长短不一的81条外藏坑道,代表着皇帝生前直属的81个官署机构。<br><br></p><p>景帝陵墓并没有发掘,展示厅只展示了模型中帝陵东侧北部玻璃罩住的10条外藏坑(仅红线标注范围)。</p> <p>顺着迂回曲折的斜坡深入地下,小心翼翼地在悬空的玻璃廊桥上穿行,一条条外葬坑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和脚下。展示厅馆内的<b>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b>,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在科学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使游客在充满神秘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欣赏文物遗存。<br><br></p><p>因为要保护文物,展示厅内灯光灰暗,拍照禁止闪光灯。</p> <p>外葬坑呈长方形,长度、深度、宽度都不一样,坑内有各种造型的陶俑,如士兵俑、歌舞俑、宫女俑、动物俑等,还有当时的生活器皿、车撵马具等。坑体六面原来都是用木板隔开,最上层木板上还铺有芦席,芦席之上回填3.5米高的夯打填土,因时间久远,棚木结构朽毁,填土塌陷下来,将坑内陶俑砸倒掩埋于泥土之中。<br><br></p><p><b>陵东20号坑</b>内的器物主要为着衣式陶俑、木车马、陶塑动物及少量铁器等。木车马因盗扰和腐朽等原因,形制已无法分辨,但有大量车马器饰件散落在遗迹周围。</p> <b>陵东19号坑</b>分为两部分,西半部有木车马、木箱、陶器、陶俑等。木制器物已完全腐朽,仅存遗迹。东半部主要为木箱和布匹遗迹,木箱仅存朽木和红色漆皮,布匹已完全腐朽,呈黑色和红褐色,然经纬线仍清晰可鉴。 <b>陵东18号坑</b>内白色彩俑代表嫔妃,橙色陶俑除了少数是女佣宫女之外,其余都是宦者俑。当初塑造这些陶俑都是按照人体写实塑造的,男女性别特征显著,宦者俑也清楚地刻画出阉割后的特征,宦官是第一次以实物形象发掘出来。坑内出土一枚“永巷丞印”,断定这里是象征宫女管理机构的地方。 <b>陵东14号坑</b>中部的陶俑排列整齐,是因为陶俑中央有一个S形塌陷,塌陷的上方是当年盗墓贼的盗洞,盗墓贼走后没有将盗洞填上,雨水和泥浆灌进,从而将陶俑全都固定住,因此得以保留入葬时的形态,其余仍散落零乱。 <h3><font color="#010101">汉阳陵中这些“裸俑”虽然只有真人1/3大小,但造型准确、做工细腻,符合人体结构比例。陶俑早年埋葬时装有木质的臂膀,穿着代表各自不同身份的衣服。但经历千年,衣物和木臂腐朽殆尽,发掘出土时就成了缺臂的“裸体俑”。</font></h3> <b>负二层</b>主要是文字简介和复原车马人物。 <b>西汉帝陵的祭祀</b>。景帝时期开先河,陵前建庙祭祀,汉阳陵的庙在南边罗经石那里,叫做德阳宫。这是德阳宫的还原形象,案板上是4块用来祭天的玉璧,天圆地方。左边是编钟,右边是编磬,当时都是悬挂起来,敲打的乐器。这里是陪葬品,不是青铜的,是陶制的。右边还有凤鸟踏龟。前面是九鼎,早期是煮肉的炊具,皇帝使用九鼎则代表皇权。 <b>西汉的生活用具</b>。西汉的实际生活用具,按质地可分为金、银、铜、铁、陶、玉、骨、角及漆器等。文、景时期主张节俭薄葬,其随葬品多用陶器。这些生活用具按照功能又可分为盛水及盥洗器、炊具及餐具、盛酒及饮酒器等。 <h3><font color="#010101">陶俑复原对照图。</font></h3> <p><i>汉阳陵的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积淀和岁月洗礼,给汉阳陵增添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壮阔与沧桑。<br><br></i></p><p><i>由于时间关系,汉阳陵的南阙门遗址展示厅、考古陈列馆等景点没有前去观看。所以说如果想认真地品味这些地下瑰宝,没有一天完整的时间是肯定不够的,既便如此,汉阳陵所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强烈了。</i></p> <h3><b><font color="#167efb">黄帝陵</font></b><br><br></h3><h3>2007年8月23日上午游览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br></h3><h3><b>黄帝</b>,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br><br></h3><h3>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b>轩辕庙</b>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这座桥叫轩辕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h3> 拾级而上,站到轩辕庙山门前广场,回头看<b>轩辕桥和轩辕广场</b>,会感受到一种恢弘气势。轩辕桥下<b>沮河</b>,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 轩辕庙是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b>山门</b>上“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 跨入轩辕庙山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所植,故称“<b>黄帝手植柏</b>”,又称“<b>轩辕柏</b>”。古柏树龄已近5000年,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主干略向南倾斜。树高19米,胸径11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b>世界柏树之父</b>”。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首。 院落内还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称“<b>挂甲柏</b>”,也叫“<b>将军柏</b>”。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继续向里走,会看到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b>黄帝脚印</b>,长约62厘米,深约2厘米,若是真的,想来黄帝是一位巨人。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b>人文初祖大殿</b>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重建于明朝。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b>半浮雕黄帝像</b>。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b>轩辕殿</b>,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轩辕殿矗立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人祭典活动。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 <h3><font color="#010101">轩辕庙西侧可以步行登山拜谒黄帝陵,山脚立有“<b>黄帝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碑</b>。</font></h3>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占地5800亩,满山翠柏,葱郁一片。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 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b>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b>。有诗赞“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 <h3><font color="#010101">半山路边立有一块石碑,上刻“<b>文武百官到此下马</b>”。据说此碑为朱元璋所立。</font></h3> 接着看到一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为“<b>汉武仙台</b>”。据说汉武帝刘彻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在此祈仙求神时所筑。从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 黄帝陵前的<b>祭亭</b>正在维修,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b>“黄帝陵”</b>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b>“桥山龙驭”</b>四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18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冢说法的由来。但是《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祭亭后面便是<b>黄帝陵</b>。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为扁球形土冢,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 网上下载的<b>轩辕庙全景图</b>。 <p><i>1912年3月,孙中山《祭黄帝陵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br><br></i></p><p><i>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br><br></i></p><p><i>如今孙中山与毛泽东撰写的祭文已刻写成碑,耸立在轩辕庙内。</i></p> <p><b><font color="#167efb">壶口瀑布</font></b><br><br></p><p>2007年8月23日下午游览了<b>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b>。壶口瀑布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的旅游景区。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b>千里黄河一壶收</b>”的气概。<br><br></p><p>我们进入景区,在壶口瀑布的下游,首先看到连接陕晋的<b>七郎窝大桥</b>。</p> <h3><font color="#010101">在高处河岸上,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远看河谷显得异常开阔,只见壶口处雾气弥漫,却看不到壶口下游的河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向河滩走去,大概是汛期,黄河水溢出壶口,两侧的低洼处都被灌得浪沫横溢。</font></h3> 一道道<b>漫流水帘</b>,颇为壮观。 <p>走近壶口的沟边,只见黄河水以巨大流量汹涌奔腾而来,形成这条30—50米宽,10—20米深的沟槽,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b>十里龙槽</b>”,也称“<b>十里龙壕</b>”。<br><br></p><p>可惜由于水雾所遮,壶口处变得朦朦胧胧,看不清瀑布澎湃咆哮、飞流直下的情景。</p> 站在这个位置,不由想起李白的诗句“<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 <h3><font color="#010101">槽中激流左奔右夺,奔腾翻滚急下。据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但是日夜不止的柔和水却将铁硬的石壁一寸寸地剁去。</font></h3> <i>只有站在壶口,面对瀑布,目睹巨浪翻滚,耳闻涛声震天,才能深切体会到"<b>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b>"的壮观。当人们称黄河为中华民族"摇篮"的时候,那么壶口瀑布就是"摇篮之魂",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i> <p><b><font color="#167efb">法门寺</font></b><br><br></p><p>2007年8月24日上午游览了<b>法门寺</b>。法门寺位于宝鸡市,东距西安120公里,据传始建于东汉,已近两千年的历史,素有“<b>关中塔庙始祖</b>”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 <br><br></p><p>据传释迦牟尼佛祖灭度,遗体火化后结成很多舍利子。阿育王将佛祖舍利分送世界各地,用以弘扬佛法。史载中国安放佛指舍利于四大名寺:泗州普光寺,代州武台山,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但是普光寺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陷于洪泽湖,佛指舍利可能也随之沉没。代州武台山及终南山五台寺之佛指舍利则毁于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中。因此法门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佛指舍利。史载很多皇帝曾祭拜佛指舍利,仅唐朝先后有十位皇帝瞻礼或迎奉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唐朝皇帝在送回佛指舍利时,都会将大量珍宝作为陪葬品埋入地宫。最后一次迎送佛骨舍利是在唐懿宗公元873年,之后<b>地宫关闭长达1113年</b>。</p> 法门寺佛塔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被誉为“<b>护国真身宝塔</b>”, 1976年8月,宝塔受到四川松潘大地震波及,塔身向西南严重倾斜。1981年8月24日塔的一半崩塌,只剩下半壁残塔(网络下载)。 <p>1987年重修宝塔,4月3日在清理地基时发现了地宫入口,从此唐代封闭的<b>地宫重见天日</b>,先后出土了佛祖指骨舍利和数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绝代珍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b>世界第九大奇迹</b>”。<br><br></p><p>1987年5月5日至12日,宝塔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 “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还有白色霉点附于其上。灵骨长40.03毫米,上宽12.11毫米,上腔径13.75毫米,下腔径16.5毫米,重16.2克,经专家鉴定,这一枚灵骨就是<b>释迦牟尼真身佛骨</b>。这枚佛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兼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当今世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法门寺也随之成为佛教胜地。<br><br></p><p>照片为佛祖指骨舍利。</p> <h3><font color="#010101">1988年4月护国真身宝塔重修建成,以钢筋水泥为骨架,青砖砌色而成。八卦定向,13级,47米高,雄伟壮观。塔内还修建了平台,供游人登高眺望。我们参观时地宫内安放着佛祖指骨舍利。</font></h3> 法门寺中轴线上有山门、铜佛殿、真身宝塔、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鼓楼、钟楼、睡佛殿和禅佛殿等。照片为<b>大雄宝</b>殿。 法门寺博物馆又称<b>法门寺珍宝馆</b>,现有文物藏品两千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1件,二级文物37件,全部是地宫出土的精品,为唐皇室文物精华的集群性陈列。 地宫中发现的<b>八重宝函</b>共有八重,大小不同,层层相套,依次揭开,光芒眩目。八重宝函自外而内依次为:第八重银棱顶檀香木宝函在被发现时已严重朽坏;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六重素面顶银宝函;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顶宝函;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当开启至最内层,即见第一重宝函,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顶飞檐高翘,金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厘米高。 地宫中发现的<b>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b>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被誉为“锡杖之王”,堪称稀世珍宝,是<b>镇馆之宝</b>。法门寺地宫一共出土三枚锡杖,锡杖又称“声杖”或“鸣杖”,本是僧人修行、游方时常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杖身长约1.96米,杖首由垂直相交的两个银丝桃形轮组成,轮四面套雕金花金环12枚,轮顶呈仰莲流云束腰双层座,座上镶嵌智慧珠一枚,修长的杖身饰以鎏金纹,一周凸起的仰莲瓣下錾刻12个栩栩如生的缘觉僧。 <b>地宫后室复原模型</b>,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i>20多年来,法门寺博物馆文物先后到日本、韩国、德国、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出,每到一处都反响强烈。该馆还筹划促成了法门寺佛指舍利和馆藏文物应缴赴泰国、韩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瞻礼展出,均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i> <p><b><font color="#167efb">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font></b><br><br></p><p>2011年10月13日下午游览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是继1999年昆明、2006年沈阳之后,<b>中国第三次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b>,4月28日开幕,会期178天,邀请超过100个国内外的城市和机构参展,其中国外城市和机构超过40个。<br>2011西安世园会主会址广运潭,位于史称“灞上”的浐灞之滨。盛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在此举办了大规模水运博览和商品交易会,展示了唐代商贸的发达和水运的畅通,创世界博览会之发端。<br><br></p><p><b>主题园艺景点</b><br><br></p><p>从世园会主入口广运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b>长安花谷</b>。长安花谷几十个品种的花卉把世园会入口装扮成花的海洋,欢迎来自各地的八方宾客。类似主题园艺景点还有五彩终南、丝路花雨、海外大观和灞上彩虹,总共汇集了世界各地约700种7000多万株花卉植物,4000万盆花卉、50万株树木。</p> <p><b>标志性建筑</b><br><br></p><p>穿过长安花谷,就来到锦绣湖畔。世园会园区总面积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88公顷。锦绣湖对岸小终南山上耸立的<b>长安塔</b>是世园会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长安塔、广运门、自然馆、创意馆),塔高13层、99米,在设计上保持了隋唐方形古塔的神韵,同时增加了现代元素,游人可登塔尽收全园美景。</p> 另一个标志性建筑<b>自然馆</b>也位于锦绣湖畔,建筑半埋地下,倚山而建,层层叠叠。自然馆分为热带雨林、极冷和特有三个植物展区,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带的530余种珍稀植物及生态景观,可以让人观赏世界各地的异草奇花,体验“一室不同天”的奇特感受。 <p><b>世界庭园</b><br><br></p><p>应邀的世界庭园有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台地园、古希腊园、西班牙伊斯兰园、瑞典于黙奧展园、德国奧尔登堡展园、俄罗斯园林、荷兰展园等。<br><br></p><p>照片为<b>意大利台地园</b>。</p> <p><b>国内展园</b><br><br></p><p>国内有数百个省市在世园会建立起各自的展园。<br><br></p><p>照片为<b>北京园</b>。</p> <p><b>世界大师园</b><br><br></p><p>世园会还邀约中国、丹麦、法国、美国、西班牙、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多位世界著名景观设计师设计风格各异的展园。<br><br></p><p>照片为北欧景观设计领军人物--<b>丹麦著名景观设计师史蒂格设计•L•安德森设计的黃土园</b>。设计师运用黄土、石雕、泥塑、植物、河滩、昆虫等展示了黄土地的自然气候、植物特色、文化理念。这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黄土地的探求和理解,黄土从黄河收集而来。</p> <h3><b>企业展园</b><br><br></h3><h3>企业展园有绿地生态科技馆、西农生态科技馆、富陶陶艺馆、国际竹藤组织园、红豆杉主题园等。<b>绿地生态科技馆</b>具象地将建筑设计成一颗像被人类砍伐而残留的树根,用超现代的设计表达手法契合世园会的主题。展馆内应用了声、光、电等多样的展示手法来展示生态建筑的自身优势,重点展示了“零”能耗的新型装饰材料。 <br></h3> <p><b>沙雕园</b><br><br></p><p>沙雕园由全国9位沙雕艺术大师,用了近万方沙子创作完成,有《华夏龙脉》、《长安》、《丝绸之路》、《灞柳桥下》、《沐浴》、《连理枝》、《美人鱼》、《格列佛游记》、《外国人的肌肉》、《穷人的幸福》等不同主题。作品表面喷洒了一种特制的胶水进行加固,能保持几个月时间。</p> <p><b>绿色雕塑</b><br><br></p><p>为世园会创作的大、中、小型绿色雕塑有30余件,造型美观,形态各异,展现岀了高超的园艺水准。</p> <p><b>飞龙雕塑</b><br><br></p><p>雕塑高达36米,采用不锈钢镜面雕塑成一条写意的飞龙形象,势如一条腾跃在锦绣湖面的矫健巨龙,阳光下粼粼生辉,月色里幽幽成趣。</p> <h3><b>动物展园</b><br><br></h3><h3>动物展园有名犬馆、百鸟生态园、双维天鹅湖等。<b>名犬馆</b>位于园区南湖湖畔,展区以“名人,名苑,名犬”为线索,体现动物与人的和谐,突出犬类守护人类家园的主题。<br></h3> <p><b>特色服务区</b><br><br></p><p><b>椰风水岸</b>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采取了东南亚地区的园林特点,结合东南亚乡村城镇的规划特征,采用泰国传统多层屋顶作为建筑形式,半边湖水半边林,塑造出了一个风格特征突出的东南亚小镇。</p> <b>东南亚风情街</b>为游客提供餐饮、休息和接待服务的同时,又可以感受东南亚的异国文化风情。 <b>欧陆风情</b>也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尝试提取欧洲传统皇家园林的风格特点,结合欧洲城市住宅及乡村城镇规划的典型特征,更多将欧洲传统建筑符号以建筑形式进行拼贴混搭、组合,形成一个具备典型特征代表的欧洲小镇建筑群组,洋溢着的是异域他乡的风情。 <h3><font color="#010101">在欧陆风情街头梅花桩上表演的高水平舞狮吸引了许多观众。特色服务区另有灞上人家。</font></h3> <h3><b>其他展园</b><br><br></h3><h3>其他展园还有多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创意园以及魔石乐园、红豆杉主题园、节能环保馆、国际竞赛馆等。<br><br></h3><h3><i>西安世园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盛会,汇集了国内外总共109个国家和地区各具特色的园林园艺精品、人文经典建筑和文化艺术珍品,仅仅半天的游览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看一看,但还是领略了西安世园会很多园林、园艺、建筑、艺术之美。</i></h3> <p>2012年8月11日下午先后游览了陕西华阴西岳庙、玉泉院、华山仙峪。<br><br></p><p><b><font color="#167efb">华阴西岳庙</font></b><br><br></p><p><b>西岳庙</b>位于华阴市城东2.5公里处,坐北朝南,正对华山,背靠渭水,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建集灵宫于黄甫峪口,东汉时迁于现址,后改称西岳庙,此后便是历朝历代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圣地。明朝嘉靖时期,仿照北京故宫修缮西岳庙,因此,它也被称作“<b>陕西故宫</b>”。清朝乾隆年间又对西岳庙大规模整修,终于形成今日的整体格局,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午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西岳庙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建筑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为<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r><br></p><p>照片为网络下载的俯瞰<b>西岳庙全景</b>。</p> 走进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b>灏灵门</b>,又称连三门。灏,为浩大深远之意。灏灵门建于明代,城门上有城楼,在上方正中有石额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敕修,是皇帝下令修建之意。灏灵门东西两侧有掖门,正门只有皇帝才能进入。 过了灏灵门,就来到了西岳庙的第一进院落--<b>瓮城</b>。瓮城建在正门外,具有防御性质,也叫月城,在宁静祥和的西岳庙只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西岳庙的正门也叫<b>午门</b>,同样是仿照了故宫。午门是西岳庙的第二道大门,由五个大门洞组成。在午门之上建有“<b>五凤楼</b>。因其“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凤翘翼者也。”故得其名五凤楼。两端有陪楼,陪楼两侧有用条石筑成的马道,用以登城。五凤楼是西岳庙主城的南大门,其两侧有城角楼与之相对,使整个南城墙上布满楼阁宫阙,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穿过午门,就到了西岳庙的第二进院落。院内东西两侧各代名碑林立,篆、隶、行、草,琳琅满目,享有“<b>小碑林</b>”之美誉。唐玄宗大修西岳庙时,留下了<b>天下第一石碑“唐玄宗御制西岳华山铭碑”</b>,本有五十余尺高(相当现在五层楼),可惜黄巢起义被毁,现在只剩下残碑。 <b>"五岳第一庙"碑</b>由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所书。他在视察完西岳庙后,大为感叹并欣然题词。一是西岳庙的总面积达一百八十六亩,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同时也是五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二是西岳庙坐北面南,是五岳中唯一正对主峰的祭祀庙宇。 继续向里走就到了<b>棂星门</b>,这是西岳庙的第三道大门。棂星门是非常完整的明代建筑,主体为三间高大的木结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门楼,每间由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撑,仿故宫宫门样式,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色彩绚丽,特别是斗拱飞檐上的九条龙头,无不显示了西岳庙的尊贵。 跨过棂星门,眼前的这些古柏苍劲有力,它们都有千余岁了。这些柏树形似盘龙,俗称“<b>龙柏</b>”,克时只能出现在皇家场所。而今,人们大可伸手轻抚它们,感受它们的穿越历史、见证变迁。 <p>前方的<b>天威咫尺石牌楼</b>,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为庙内现存三座石牌楼中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整座石牌楼全部采用石梁、石柱、石枋等部件组合而成,节点用榫卯衔接。整个牌楼覆盖了官禄、福寿等一系列美好的寓意,中国古代象征吉祥如意的动植物应有尽有。<br><br></p><p>牌坊东侧是明洪武三年的“昭示五岳河渎碑”,西侧是明万历年间的“华阴县重修西岳庙记碑”,均高大雄伟,气势壮观。</p> 来到西岳庙的第四道门--<b>金城门</b>。金城门是灏灵殿的正门,始建于明代,位于正殿之南,系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越过金城门就进入了西岳庙的第四座院落,这个院落四周回廊环绕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也是整座庙宇中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座院落,一跨进去就迎面扑来一股威仪、肃穆之感。 这座宏伟古建筑就是西岳庙的正殿--<b>灏灵殿</b>。它坐落在十分宽大的用石条砌成的凸字形须弥座月台上。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用须弥山做安置佛像的台座,彰显佛的神圣。在月台的前面有二龙戏珠御踏,也叫主阶。御踏是专为皇帝所设的进入大殿的行走之道,其两侧对称分布着宾阶、阼阶,森严的等级制度再次体现。<br>灏灵殿四周柱列环绕,共有六十八根大柱、十三条大檩、九条大梁。它是北方传统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飞檐高耸、斗拱密布,气势巍峨。它就是古代祭祀西岳神的主场所,内悬清同治帝“瑞凝仙掌”、光绪帝“金天昭瑞”、慈禧太后“仙掌凌云”诸匾。灏灵殿后就是寝宫。<br> 继续向后走,便来到了西岳庙最后一个院落--<b>御花园</b>。金水桥又名望仙桥,由三拱桥组成,桥之栏板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和各种名贵花卉,雕工精致细腻。桥下有水,名玉带河,水源来自庙东南之醴泉,汇入庙后苑内放生池。过桥便是<b>少昊之都石牌楼</b>。它建于明代,四柱三楼三间石质建筑。牌楼纹饰内容与天威咫尺牌楼相似。少昊,即西岳华山神,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白帝,是主管西方之神。 御花园中有一座<b>御书楼</b>,始建于清乾隆42年(1777年),内置乾隆帝御书<b>“岳莲灵澍”卧碑</b>,意为“西岳如莲,祈雨灵验”。碑上部浮雕5条团龙,碑座浮雕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案。碑阴刊陕西巡抚毕沅呈文,记关中久旱,奉敕于华山设坛祈雨及修华山金天宫一事。 出了御书楼就来到西岳庙最后的<b>高台建筑--万寿阁</b>。它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是一座琉璃瓦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楼阁式高台建筑,主楼与两侧藏经楼之间相通,建筑形式巍峨壮丽。1932年毁于兵火,现阁为恢复重建。万寿阁前小平台上有<b>蓐收之府石牌楼</b>,它与少昊之都石牌楼的雕刻手法、形制相近。蓐收,传说是少昊之子,辅助少昊掌管西方,负责察看西天的太阳,还兼管天上的刑罚,是传说中的金神。 登上万寿阁,<b>鸟瞰西岳庙气势恢宏,南望华山灿如莲花</b>。身不由己地进入“千寻阁势倚苍穹,缥缈真成白帝宫。栏外三峰刚对华,望中八水直趋潼”的诗境。 西岳庙最后还有一个小型建筑<b>游岳坊牌楼</b>,从它的两侧可通向西岳庙的城墙,这是西岳庙的<b>外城墙和角楼</b>。城墙为明初所建,高10米,厚7米,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周长1825米。城基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非常坚固。雄伟的城墙使得西岳庙显得更为大气端庄,蕴含着皇家气派。绕城一周,居高临下,庙内美景一览无余。 <h3><i>自汉武帝始,先后有唐明皇、宋真宗等一百多位皇帝亲临西岳庙祭祀华山神,清朝的康熙帝、乾隆帝、同治帝、光绪帝、慈禧太后为西岳庙题匾、题诗。奉旨来祭祀的大臣、地方大员不计其数,有北周的达奚武,唐代的李德裕、清代的左宗棠等。西岳庙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唐代的李白、杜甫、颜真卿、李商隐,清代的陆润庠等纷纷到此一游,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祭文、游记与题跋。西岳庙内处处有故事,件件有讲究,吸引人们流连忘返。西岳庙,值得再来。</i></h3> <p><b><font color="#167efb">华阴玉泉院</font></b><br><br></p><p>玉泉院位于华阴市玉泉路最南端华山北麓的峪口,是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游客从华山峪游览华山的必经之地。玉泉院是宋仁宗皇祐年间建成的,距今九百多年历史。据传院内一泉与华山上镇岳宫玉井相通,于是得名玉泉。1982年玉泉院被定为<b>全国重点宫观</b>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br><br></p><p>玉泉院前的广场中央修建了一尊巨大的<b>陈抟老祖像</b>,呈睡卧状。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十国至宋初的隐士,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睡仙”和“希夷祖师”。传说当年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对弈华山,赢了赵匡胤,所以华山不向宋朝廷纳粮。许多人慕名而来,找陈抟拜师学艺,所以华山上有72个半悬空洞和20多座道观。</p> 玉泉院的<b>大门</b>为明柱挑檐式建筑,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玉泉院”。 拾级而上走过大门,可见一宽阔院落,迎面是<b>二道门</b>,左侧是财神殿,右侧是文昌殿,周围还竖立着精美的牌坊和狮子等。 <b>财神殿</b>。 穿过二道门之后的院落被誉为“<b>玉泉仙境</b>”,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东、西、南三面长廊环绕,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康有为曾经写诗赞美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迴医树无忧。泉水岳色可忘出,让与希夷睡万秋。” 这座花园里,不仅环境优雅,还可以看到许多<b>重要的题刻</b>,如刘若水书“太素元精”、朱笠青题“复兴中华民族”、杨志贤题“民族复光”等。冯玉祥曾驻守华阴,院内有冯的多块题刻,如“人类平等”、“水利救民”、“破除迷信”,不过在道教场所立“破除迷信”耐人寻味。 玉泉院的<b>主体建筑希夷祠</b>雕梁画栋,典雅古朴,分为前、后两座大殿。前殿正上方悬挂光绪御书“古松万年”匾额,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郝大通。后殿正上方悬挂慈禧手书“道崇清妙”匾额,殿内端坐陈抟老祖的塑像。殿前左侧是明代刻立的“太华全图碑”,右侧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第一山”石碑,两侧还有贾得生立的“建醮碑”以及李白、杜甫、王维等唐代诗人游历华山的诗碑。在前、后殿中间,有棵奇异的“痒痒树”,此树一经触摸,全树都会颤动。 这里还有一块神秘的墓碑,上书“<b>汉神医华佗之墓</b>”,由华阴知县陆维垣立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墓碑两侧对联是:“良方有价益寿延年,百草有情医人济世。”此碑原在华山镇西王村的华佗衣冠冢前,后来墓冢被毁坏,墓碑移到玉泉院。据传华佗墓在全国共有8处,许昌华佗墓是真的,华山、亳州、扬州这三座墓是衣冠冢,徐州和沈丘是纪念冢。 在玉泉院的东南角,为“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起点,历来登华山的游客多先在此歇脚,随后出发登山。1960年在此建<b>通天亭</b>,因此地原有通天宫与峰顶通天门遥相对应而取名。 <i>玉泉院可圈可点的景致还有不少,像无忧亭、山荪亭、无忧树、玄峡、希夷洞、石舫等,这里无法一一介绍。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到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起点--通天亭,却不能登上去。</i> <p><b><font color="#167efb">华山仙峪</font></b><br><br></p><p>华山<b>仙峪</b>,又称车厢峡,是华山西边的一个峡谷,传说是杨家始祖在此避难牧羊成仙,因而得名。仙峪深五十余里,峪道窄狭清幽,山路崎岖蜿蜒,河流湍急,山石险峻,多处路段凿崖,加栈凌空通过。</p> 峡谷与华山隔着一条山梁,有许多巨大的流线型石壁,但是与华山主体的雄伟险峻还不能相比。开始上坡尚算平缓,路侧有护栏,凌空处建有木栈道和吊桥。沿途时见<b>小瀑布</b>,水量不大,但清澈,透亮。 两侧山岭,高约几百米,巨石滚落山涧。仙峪之水,悬崖处跌宕为瀑,狭窄时扭动成练,<b>深处为潭,浅处成溪</b>。 这天炎热,进峪的游人不多。但是进峪戏水的本地居民很多,仙峪被视为<b>天然浴场、避暑胜地</b>。 山道弯弯,两边虽然山势险峻,但却是<b>满眼的绿色</b>。 峡谷两侧变得越来越陡峭,逐渐成为<b>U型峡谷</b>,这也是峡谷最美的一段,长约数百米。峡谷里有风,凉爽宜人。 迎面突兀出现两道石壁,峭直如刀削。峡谷最窄处不过二三米,有点车厢的味道,所以被叫做<b>车厢峡</b>。两边崖壁对峙,狭长的栈道紧贴着一道峭壁,走在上面,觉得这峭壁几乎倾下来。 遥望斜岭,沿着<b>之字形栈道</b>向上攀登。 <h3><font color="#010101">俯视山涧,只能感叹山的博大,人的渺小。</font></h3> 进峪五里处,有斜岭横阻,令人有<b>谷尽路绝</b>之感,我们此行的终点到了,是这座位于小山峰上的红亭子。站在亭子里,视野开阔,遥望东南方向,一座入云的山峰,十分壮美,似华山。其余几面都是高耸的山峰,自然体会不到“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i>由于仙峪无人工雕凿痕迹,自然景观秀丽,历代诗人、画家多入峪吟诗作画,唐诗人常建就有“入溪双峰峻,松栝疏幽风”句,画家们称仙峪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i> <p><b><font color="#167efb">靖边龙洲丹霞地貌</font></b><br><br></p><p>龙洲丹霞地貌是目前陕西规模最大的一个丹霞地貌景地,当地人称“红石峁”,也叫靖边红沙岩峡谷。它位于靖边县城东南22公里处的龙洲乡,这里四面环山,绿水萦绕,这里方圆百公里(主景区20余平方公里)被奇异的红砂岩所覆盖。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又被称为“<b>波浪谷</b>”。<br></p> <h3><font color="#010101">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了波浪谷,神奇的外观和极高的科研价值使其成为世界八大岩石奇观之一。据说靖边波浪谷也能和美国波浪谷媲美,但是现场观赏后感觉姿态不够千奇百怪,色彩不够五彩斑斓,远未到震撼的程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吼狮岩。</font></h3> <i>据介绍在美国为了保护波浪谷这奇美的自然景观,在地质学家和环境保护专家的指导下,美国国土局每天只准许20个人进入波浪谷参观,而且必须办理许可证。而靖边波浪谷景区任人在沙岩上践踏,长久以后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i><h3><i><br></i></h3><h3><i>谢谢您的阅读!</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