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南到临汾___为原宁南工作离休干部刘学义送纪念章记

金陵韩姓

<h3>  为原宁南县工作离休干部刘学义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及慰问时今已过一月。早就想写点文字以记之,几经思虑,今日终敲定题目。因数年前曾读一忘年交之南下离休干部马伯所赠《从临汾到凉山_184师解放西昌征战记》而得名。</h3><h3> 2019年9月21日午,因妹夫父亲病逝在会东县老家休假致丧,收到分管王副局长电话安排到山西出差公干,先言不便行之。领导再言此差意义重大,由是使之。</h3><h3> 2019年9月22日自会东归宁,齐备相关手续于23日赴昌,斯夜9时半自昌飞蓉,10时半雨中至蓉。因行前未网订酒店,予机场骚客以机会,原以为机场工作人员推荐之酒店当无问题,焉知雨中上其接车行半小时至酒店,观之心凉,乃鸡毛店也!因明晨将续往太原,亦只能将就。询发票事,告月尽税务开票系统升级,予一"名片"下月初联系,信之,而归宁后几次电询,接电话人推三托四,余知为乡人所骗矣,鸣呼!我无话可说。</h3><h3> </h3> <h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h3> <h3>2019年9月25日下午,在临汾市张堡村见到了未曾谋面、心中十分崇敬的刘学义老人及家人。</h3> <h3>为刘学义老人展示纪念章。</h3> <h3>为刘学义老人佩带纪念章。</h3> <h3>同刘学义老人合影留念。</h3> <h3>给刘学义老人发放慰问金。</h3> <h3>个人自费为刘学义老人带的宁南县特产。</h3> <h3>倾听刘学义老人讲述538团抗美援朝悲泣之往事!</h3> <h3>和刘学义老人共进午餐。</h3> <h3>刘学义老人基本情况:</h3><h3> 山西省临汾市张家堡村人,汉族,1929年2月生,初中文化程度,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180师38团3营1连1排中尉文职干部。曾先后参加过解放西北、西南七次战役,先后荣获两枚解放勋章。后转业被分配到宁南县供销系统工作,在宁工作12年,于1984年离休后归山西省临汾市老家休养。育有2子1女,其中长子及长女均为人民教师,次子务农在家,其妻已逝,目前和次子一起生活。去年底新修了住房,今年春节后孙子刚完婚。</h3><h3> 刘学义老人原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180师38团,朝鲜战争爆发后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538团,入朝参战。刘学义老人原所在团入朝作战后,除1人被俘巧技逃回志愿军部外,其余干部战士英勇战斗,血酒彊场。刘学义老人之所以未入朝参战是因为他是初中生被留下作培训教官,因而得以生存。老人家说这话时眼含泪水,让人为之悲伤!</h3><h3> 细思量,那有什么时光静好,这是无数先烈血酒疆场才获得了人民共和国的诞辰,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向人民英雄致以崇高敬意!</h3> <h3>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简历:<br></h3><h3>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在1947年夏晋冀鲁豫军区为保证完成拔掉解放区内国民党军在各大、中城市据点的任务,在朱德总司令的积极推动下,集中地方武装组建新的野战兵团时合编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h3><h3>中文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 外文名 China people's Volunteer Army 180th Division 成立时间 1947年 参与战役 太原、秦岭、解放成都等战役 。</h3><h3>军队编制 :第180师下辖538团539团540团</h3><h3>历史沿革</h3><h3>1947年夏晋冀鲁豫军区为保证完成拔掉解放区内国民党军在各大、中城市据点的任务,在朱德总司令的积极推动下,集中地方武装组建新的野战兵团时合编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h3><h3>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8纵队24旅;</h3><h3>1949年2月全军统一番号,始称180师,归第18兵团60军建制。在全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阶段的进军西北、西南作战中,指战员们浴血奋战,用血汗和生命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 </h3><h3>1950年朝鲜战争全面爆发。正在四川川西剿匪的180师兼四川眉山军分区奉命于12月初开到河北沧州古运河边泊头镇集结整训。</h3><h3>1951年2月,180师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60军序列,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入朝参战。 [2] </h3><h3>1951年3月22日下午,全师指战员跨上了鸭绿江铁架子大桥,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经过10天的昼夜行军,于4月10日到达上级指定位置--伊川。</h3><h3>1951年10月25日奉志愿军司令部命令:川东、川西、川南3个基干团与180师余部合编。</h3><h3>1953年9月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番号,1960年4月改称陆军第180师;</h3><h3>1961年4月25日,陆军第180师(欠步兵第538团、炮兵第560团)调归国防部5院建制。</h3><h3>1962年5月,陆军第180师师直和步兵第539团、540团由国防部5院归还第60军建制。</h3><h3>1964年12月20日,陆军第180师番号撤销。师直(欠高炮营)、步兵第540团、炮兵第560团调归安徽省军区建制,组建安徽省军区独立第1师。该师于1976年奉命与浙江金华军分区对调。步兵第539团调归江苏省军区建制,扩建为江苏省军区独立第1师,该师1976年奉命与浙江温州军分区对调。 </h3><h3>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80师是1969年12月由原第60军181师改称陆军第180师,1985年1月第180师又恢复第181师番号。</h3><h3>参与战役:</h3><h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奔袭运城飞机场,伏击美械装备248团,歼灭由日军组建的国军第10总队,夜袭剑门关天险的部队。</h3><h3>1948年,参加了太原、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战役。</h3><h3>在朝鲜战争中,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80师入朝11300人,战役第一阶段全师在第一线参战的10036人,伤亡2392人;第二阶段全师参战的7644人,伤亡1600余人;在5月24日该师后撤时,当时全师只有6040人。5月28日下午,师部电台被敌人的炮弹炸毁,报话员被炸死后,他们烧掉密码,决定分散突围,至5月29日后归建近4000人。</h3><h3>历任领导</h3><h3>朝鲜战争期间,师长为原政委郑其贵。180师参谋长王振邦。 [3] 180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负伤被俘,成为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 [3] </h3><h3>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下辖538团(团长庞克昌 [4] 、参谋长胡景义)、539团(团长王至诚、团政委韩启明、团政治部主任李全山)、540团(团长刘耀虎,政委李懋召 [5] )三个团。 [3] </h3><h3>悲壮征程:</h3><h3> 在1951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的18个春夜里,180师的战士背着40公斤以上的武备装备,从新义州、经定州、新安州、海南里、江东、到三登,每夜强行军100多里。</h3><h3>4月5日,180师赶到伊川,匆忙整补后,就接替63军和26军的防线,抗击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h3><h3>4月22日,五次战役打响,在60军当面,181师作为第一梯队,突击、割裂美25师和土耳其旅,179师作为第二梯队,180师作为预备队。</h3><h3>4月30日,预备队180师跑步赶到汉城北20公里的釜谷里、退溪院里地区。</h3><h3>5月16日,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打响。60军的任务是在楸谷里至大龙山地区,割裂美军和韩军的联系,牵制美陆战1师和美7师。由于在战役打响之前,179师和181师分别被三兵团调拨给12军和15军,60军的战斗任务全落在了180师指战员肩头上了。</h3><h3>5月16日夜,180师538团和539团在玄岩和发雷地区分别强渡北汉江。</h3><h3>5月17日,180师全师渡过北汉江。539团克杜武洞,540团克仓村里,538团在新店里与美陆战1师遭遇,击毁坦克10辆,歼敌一个连。</h3><h3>5月20日,180师538团和539团进占远水洞一线,与美陆战1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h3><h3>5月21日,志司彭德怀电令:目前由于我运输工具缺少,粮食弹药接济不上,西线美军又已东援,使我继续扩大攻势困难增加,为此,第五次战役暂告结束。</h3><h3>志司的撤退命令:各兵团(3,9,19)准备23日晚即开始向涟川、铁原、金化、华川一带转移……。</h3><h3>三兵团的撤退命令:决以60军担任本兵团之阻击任务,该军置于白逸里、白积山以南,东起与9兵团分界线,西起与19兵团分界线……,利用华川西南山区节节阻击敌人,于22日晚开始向指定地区转移……。</h3><h3>5月22日夜,60军发出撤退命令:……180师附炮2师两个连,以一个步兵团北移汉江以北构筑阻击阵地,师主力置北汉江以南掩护兵团主力北移及伤员转移,师作战地域为新延江、芝岩里、白积山、上海峰以南地区,并注意和右邻的63军的联系。</h3><h3>这天,180师主力与美陆战1师竟日对攻,主阵地反复易手。</h3><h3>5月23日。</h3><h3>凌晨,180师收到撤退命令。上午11时,180师发现其右邻的友军63军已不告而撤。师长郑其贵急电军部。</h3><h3>60军军长韦杰电令:注意派出部队掩护右翼,并准备于23日晚将北汉江以南部队移至春川以西地区继续防御。</h3><h3>180师派出两个连,占领原63军的防区。师主力开始北渡北汉江,向春川转移。</h3><h3>60军五次电令180师:停止北撤,继续在北汉江以南掩护全兵团的伤员转运。……(180师的)江南部队应争取坚守5天时间。</h3><h3>是夜,180师的左右友邻部队全线后撤,180师孤军滞后。</h3><h3>是夜,3兵团兵团部与下属失去电台联系。</h3><h3>5月24日。</h3><h3>180师当面之敌美7师,美24师,韩6师已发现180师两翼空虚,迅速从3兵团和19兵团的空隙穿过,渡过北汉江。坚守城皇堂渡口的540团炮营和一营三连在营教导员任振华的指挥下,坚持到最后一兵一弹,任振华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同归于尽。</h3><h3>联合国军控制北汉江渡口,180师三面受敌。</h3><h3>下午,60军电令180师:撤过北汉江,继续沿江步防。</h3><h3>当夜,60军军部撤离马迹山指挥所。</h3><h3>深夜,在有线和无线联络中断并在先后派出12名通讯员都没能传达撤退命令之后,180师参谋樊日华和朗东方亲自将撤退命令送到正在南岸坚守激战的538团和539团。</h3><h3>5月25日。</h3><h3>凌晨,538团和539团靠着三根电线,带着伤员,偷渡过北汉江。偷渡中,600多指战员被激流卷走。</h3><h3>538团在上下芳洞、西上里以西,539团在明月里、九唇岱山地区,540团在鸡冠山、北培山地区,组成防御线,掩护整个兵团北撤。</h3><h3>坚守九唇岱山的539团二营五连,在年仅20岁的指导员杨小来的指挥下,打垮敌一个营,打死敌130名。在打完所有的弹药之后,全连指战员在白刃格斗中阵亡。</h3><h3>坚守鸡冠山的540团一营三连、二营六连、三营八连九连的指战员在弹尽之后用刺刀英勇拼博,流尽最后一滴血。</h3><h3>是日,180师粮尽,弹药不多,势态仍然滞后,三面受敌。</h3><h3>如果180师不沿北汉江步防,而继续北上与179师并肩防御,即可迅速摆脱险境。但从全局看问题,联合国军有可能趁机沿公路向北快速突击北撤的3兵团和19兵团。</h3><h3>下午5时,60军军长韦杰发现了势态极不利于180师,立即电令郑其贵:180师以两个团迅速向北沿公路进至马坪里北侧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一个团沿山上路到驾德山阻击敌人,掩护伤员撤退。</h3><h3>师长郑其贵立即命令:师直和师医院立即北移,538团为前卫,539团跟进,540团坚守阵地掩护。</h3><h3>下午5时10分,中断联络达三天的三兵团兵团部急电60军:……180师应以两个团在驾德山一线阻击敌人为宜……。</h3><h3>当180师538团收到师部转来兵团的命令时,团队已在撤往马坪里的途中。538团团长宠克昌政委与就近的540团政委李楸召商量,结论是:上级总的意图是向北转移,180师已陷入不利处境,部队断粮几天,十分疲劳,调来调去更加疲劳,将可能陷入不拔。因此,主力应该继续北移。</h3><h3>180师师部对538团和540团的意见是:按命令执行。</h3><h3>当180师539团背抬着全师300多名重伤员冒雨行军到梧月里,接到师部命令时,已是5月26日的拂晓,细雨蒙蒙中,东方发白了。</h3><h3>命令是:部队停止前进,抢占梧月里要点步防。</h3><h3>5月26日。拂晓,538团反身南下,重新占领驾德山阵地。</h3><h3>此时,180师左面的美7师已突破179师阵地,将179师和180师分割,并深入180师侧后,切断了180师的退路。</h3><h3>在25日继续北撤,通过了马枰里的180师的师机关,直属分队和没接到回防坚守命令的539团三营都脱离了险境。</h3><h3>忠实执行军部和兵团部命令的180师主力,在芝岩里以南陷入了5倍敌人的重围。</h3><h3>180师收到军部的命令:固守待援。</h3><h3>180师此时已无固守抗击联合国军5个满员师的弹药和兵源了。</h3> <h3>  2019年9月25日下午按照国家、省、州县民政部门及组织部门要求的时间规定,按时在26日前完成为刘学义离休老干部送纪念章及慰问各项事宜后,拜别刘学义老人及同伴倪涛等,住临汾市候车、机适时返川。因国庆节原因机车票均较紧,只预订到28日返蓉机票,故只好暂住临汾市,次日移住太原市。候机返蓉。</h3><h3> 因自川始发前即患热伤风,加之车马劳顿而致身心疲惫,晚饭后去诊所购药耗资280余元,进药后于九时即入睡,直至次日上午近午饭时方醒。午饭后休息到下午四时始觉感冒稍微有点好转,利用晚饭前两小时,匆匆跑马观花尧庙及华门,了解临汾市之文化名胜,晚上八时归宿。</h3><h3><br></h3><h3> </h3> <h3>  山西临汾,史称尧都平阳,地处黄土高原南端的汾水下游,位于晋南黄土谷地,属于古冀州的腹地。早在4000多年前,陶唐氏部落最先在这里发达起来,使这里成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br></h3><h3>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是谁挥动如椽大笔,在这里将一部华夏文明史悄然写起?让我们循着漫长的隧道,沿着深远的历史轨道,倾听万里黄河那日夜不息的滔滔讲述,倾听千年古柏沧桑烟云的默默回顾,倾听一件件文物古迹的悠悠追忆,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神圣的向往,一同走进国祖尧庙,一同瞻仰中华民族的国祖帝尧,一同感受上古文明的无限魅力与风采!</h3><h3>尧庙景区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是为纪念古帝唐尧所建。始建年代不详。《太平环宇记》、《水经注》、历代《临汾县志》和碑刻记载,1700多年前的晋代,已建有尧庙。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移至今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中国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民间俗称“三圣庙”。尧庙的主要景观有广运殿、虞舜殿、大禹殿、寝宫、尧典壁廊、尧字壁廊、祭祖堂、仪门、钟楼、鼓楼、尧井,以及“龙凤之脉”、文物雕塑等。景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94平方米。</h3><h3>舜 尧 禹</h3><h3>尧庙有三座宫门,中为尧门,西是舜门,东是禹门。尧门是正门。进入宫内,由龙凤图案雕刻而成的“龙凤之脉”主甬道, 长260余米。甬道两侧陈列着仿陶寺文化遗址和下靳古墓遗址出土文物26尊石雕,生动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文化习性,使尧庙更具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h3><h3>仪门</h3><h3>仪门,秀美典雅,俊俏挺拔。古时进宫拜谒帝尧,文武百官均在此下马落轿,整冠弹尘,端庄仪表。仪门正镌罗哲文题写的“文明始祖”。背刻康熙皇帝题写的“光被四表”,称赞帝尧功德象日月光辉润泽四方万民。</h3><h3>五凤楼</h3><h3>五凤楼,又称光天阁,建于明正统年间。光天阁意为尧舜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将尧、舜及其大臣喻为凤,五凤和鸣,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五凤楼为三檐歇山顶,三孔砖砌门洞直通广运殿,二层周设围廊阅台,登高望远,宫内外景色尽收眼底。</h3><h3>尧井台</h3><h3>尧井台,位居尧庙主甬道龙脉之上。尧井台建于龙脉之上,足见它的重要:尧井为天下第一井。尧时曾发生干旱,尧率领众民开凿水井,并大力推广,人们开始围井而居,渐渐形成村落、乡镇、城市,由此产生的文明叫市井文明。</h3><h3>广运殿</h3><h3>广运殿是尧庙的核心建筑。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殿前阶梯居中巨型“中华第一龙”石质彩绘龙盘浮雕,取材于陶寺出土龙盘,盘龙口衔嘉禾,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农耕之崇尚。广运殿又称尧殿,殿宽9间,进深5间,周设围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高达27米。广运殿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饰边,背饰五彩琉璃,龙飞凤舞,栩栩如生,雄伟壮观。殿内竖立42根18米高的通天木柱,木柱下石质柱础浮雕麒麟、狮子、花卉、禽兽,形象逼真,依唐代风格雕刻而成。殿正中为尧及四大臣铜铸像。尧像,高5米,重8吨,坐姿,威严中蕴含慈祥,睿智里饱涵仁厚。四大臣像,分别为四岳、后稷、羲和、皋陶。殿内东西墙壁悬挂木刻《尧典》与《尧庙历代重修记》,壁两侧帝尧传说故事16组群雕,形象概括了帝尧一生的丰功伟绩。</h3><h3>舜禹殿</h3><h3>虞舜殿、大禹殿,殿高15.5米,明清建筑风格,单檐歇山顶,前有卷棚歇山抱厦,内舜禹塑像高3.5米,人文先祖形象,取材于舜耕历山和大禹治水的典故。</h3><h3>寝宫</h3><h3>寝宫,是帝尧及其夫人休憩之所,始建于唐麟德年间。相传,帝尧夫人为鹿仙女,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鹿仙女居住在临汾城西姑射山北仙洞。帝尧到仙洞沟牧马坡与牧民谈论驯服牲畜,巧遇鹿仙女,两人一见钟情,以洞为房,成婚之夜仙洞对面 两峰如红烛高照。后世将帝尧与鹿仙女成婚洞房称作洞房,两座山峰称作蜡烛峰,于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有了洞房花烛夜之美丽传说。</h3><h3>祭祖堂</h3><h3>祭祖堂内供奉尧舜禹君臣后裔姓氏牌位四百余个,均为大姓且占到中国人口的比例约80%。自尧舜禹以来,中华民族各大姓氏,既有清晰的脉络,又有交融流变,但概不出“炎黄子孙,尧舜传人”之直根侧脉。如今尧舜禹的后裔遍布四海,可以说,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便有尧舜禹的后人。近年来,海外华人,纷纷回国,来尧庙祭拜三圣,追寻五千年血脉之根,正是民族血缘凝聚力的体现。</h3><h3>尧典壁 尧字壁</h3><h3>尧典壁廊和尧字壁廊,位居尧庙宫东西两侧,相互对称。两壁廊均南北向,长近300米,高3.3米。尧典壁廊镶碑石380块,镌刻图80余幅,字三万有余,刻录有关尧舜禹历史文献。尧字壁廊镌刻尧字1000个,为全国最大的尧字书法长廊,尧字壁廊将书法艺术与根祖文化融于一字之内,使人尽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之美,更感华夏子孙同源共祖之情,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典,是珍贵的文化精品。</h3><h3>帝尧,为世人所敬赖和尊崇,被尊称为文明始祖、民师帝范。尧庙,如一座宏伟、隽永的历史殿堂,千百年来,为尧舜传人、炎黄子孙膜拜,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华夏儿女前来寻根问祖。</h3> <h3>  华门景区从2001年筹划,2002年动工,到2004年10月竣工,历时三年建成,它的总设计、创建者是原尧都区的宿青平区长。华门总占地150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座宽80米,总高50米,象征上下五千年,高度雄居世界第一,因此堪称“天下第一门”。华门景区也是中国第一座独立的门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上的第一门。开放几年来,曾先后被评为“中国AAAA级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中国最具创新力品牌”和“最值得外国人观看的50个地方旅游景区。</h3><h3> 华门是为了纪念五帝之一的尧帝而建的。因为早在四千多年前,先祖帝尧就在我们脚底下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平阳),从而统一华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格局,开启了上古社会的文明。华门正是为了纪念帝尧统一华夏开启文明之功,展现中华历史渊源而建的,因此“华门”又叫“华夏文明之门”。它由基座、主门和阁楼三部分组成,是一座以秦皇风格为主,兼容各个时期古建风格的宏伟建筑,其中每一个部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华门景区绿化面积33000㎡,绿篱3350米,有白皮松、大油松、国槐、雪松、塔柏、栾树、五角枫、杏梅、丁香等十余品种。绿化已形成规模。并以华夏一统、源远流长、国门盛开、尧天舜日、连环九鼎、东方巨龙、天下巨联、民族之魂、远古辉煌、百姓图腾、乾坤之光、江山如画、中华宝典、女性字韵、东方女神、中华女杰、门祖神韵、华门天音“华门十八景”而著称。</h3> <h3>  2019年9月27日午饭后,经过昨晚上打针吃药,感到感冒好了许多,利用候机返蓉之半天时间,自费前往已故原国家主席华国锋同志之家乡吕梁市交城,带着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参观了其青年时期进行抗日游击战斗的卦山游击区及其陵园所在地吕梁抗日英雄广场,并在暮色中拜谒了华国锋故主席陵墓,并致以静哀!因时间关系未能前往参观其故居,只待未来山西行时再补遗憾。晚上七时半自交城归太原市,晚上十时半达太原市机场,又因网订酒店不存在,夜行两时耗资近百元得以入新店,时已午夜二时,清晨五时为叫醒电话惊醒,急往机场赶路,好在车遇故华国锋主席家乡人程志刚,且为同根,送我至候机厅而得以顺利搭机返蓉。</h3> <h3>  华国锋( 1921年2月16日-2008年8月20日)原名苏铸,字成九,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br></h3><h3>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党的第十六、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h3><h3>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华国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h3><h3>中文名 </h3><h3>华国锋</h3><h3>出生日期 </h3><h3>1921年2月16日</h3><h3>逝世日期 </h3><h3>2008年8月20日 </h3><h3>出生地 </h3><h3>山西省交城县</h3><h3>别名 </h3><h3>原名苏铸,</h3><h3>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游击队队长等职,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h3><h3>1940年,任交城县各界抗日联合会主任,后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h3><h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h3><h3>1949年夏,随解放军南下后,任中共湖南湘阴县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湖南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区专员公署专员,中共湘潭地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等职。</h3><h3>1968年,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代理主任。</h3><h3>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h3><h3>1970年,担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h3><h3>1971年,调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组长,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h3><h3>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h3><h3>1975年1月,在四届全国人大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h3><h3>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他于2月出任国务院代理总理。4月发生“四五运动”后,由毛泽东提议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毛泽东逝世后,面对党和国家的严重危机,在10月同叶剑英、李先念等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后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后经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追认),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h3><h3>1977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h3><h3>1978年3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上继续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h3><h3>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提议,接受他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的请求;</h3><h3>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他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的职务,仍选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在1982年、1987年、1992年、1997年分别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上,均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h3><h3>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h3><h3>人物生平</h3><h3>1941年,华国锋在山西省交城县关头</h3><h3>华国锋,原名苏铸,字成九,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学生时代,他就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1936年冬,绥远百灵庙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交城师生发起的演剧运动,筹集资金捐助绥远抗日将士。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军事训练,动手试制武器,为直接参加对日武装斗争做准备。</h3><h3>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耳闻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和日军占领家乡的暴行,毅然投身抗日运动。</h3><h3>1938年,为了表达做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的决心,改名为华国锋。</h3><h3>1938年6月,他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在山西汾阳担任牺盟会工作员、党小组长,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同时领导群众与阎锡山顽固势力进行斗争。</h3><h3>1939年12月,蒋介石、阎锡山发动企图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即抗敌决死纵队)的十二月事变后,华国锋同志回到家乡交城,先后担任交城县牺盟会秘书,县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兼分区农民部部长,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等职务,承担起发动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消灭日伪军、顽军和抗日动员等重要任务。他深入到煤矿工人和农民、妇女、儿童中,通过创办业余夜校、组织抗日剧团,开展爱国教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抗日热情,把各阶层人士都团结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为粉碎日伪军的经济封锁,他依靠群众,开展减租减息,除奸反霸,开展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并秘密向吕梁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物资。他带领精干的武工队到游击区、敌占区活动,运用地雷战等方式有效打击敌人,建立抗日政权。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为发展壮大当地抗日武装力量和开展抗日工作作出了贡献。   </h3><h3>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国锋同志历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晋绥边区第八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阳曲县委书记、晋中区第一地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的复杂形势下,他遵循党中央制定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指示,组织扩充和加强交城县武装力量,发展民兵武装,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蒋介石、阎锡山发动内战的阴谋,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坚决斗争。他积极组织民兵开展对阎锡山部队的认真细致的政治工作,吸引不少敌军士兵弃暗投明,加入到人民军队中来。他组织群众搞好生产,加强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汾孝战役、开栅保卫战、黄崖战斗、古交战斗等。在指挥作战中,他采取武装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式消灭、瓦解敌军,取得显著成绩,被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为经验推广。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精神,领导交城、阳曲等地的土地改革,深入到贫雇农中间,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和切实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注意纠正土改过程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群众踊跃参军支前,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为解放古交、太原等城市提供了坚实后勤保障。华国锋同志为山西解放战争胜利和人民政权建立与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h3><h3>1951年,任中共湖南湘潭县委书记</h3><h3>新中国成立这一年,28岁的华国锋同志南下湖南。从这时到1971年,他长期在湖南工作。</h3><h3>1949年初,华国锋同志任晋中南下支队一地委宣传部部长,随军南下来到湖南省湘阴县,担任解放后第一任湘阴县委书记。刚解放的湘阴,百废待兴。华国锋同志沉着稳健开展工作。他指挥南下工作团和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同志,分赴全县各乡,放手发动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迅速打开了局面,湘阴的支前、建政、剿匪、救灾、土改、生产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久,他调往湘潭工作,历任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委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湘潭地委书记。当时正值党领导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他一边学习钻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边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调查研究。他结合湘潭地区实际,领导开展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认真总结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经验,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进行了介绍。</h3><h3>1956年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h3><h3>1958年后,他历任湖南省副省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湖南省副省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湖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湖南省领导岗位上,他为全省多方面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h3><h3>华国锋同志重视抓农业生产,特别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持兴修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在韶山灌区建设过程中,他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安置拆迁移民,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建设。韶山灌区工程成为湖南省首个灌溉百万亩农田的大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国锋同志十分支持发展杂交水稻。从1964年起,时任湖南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同志在国内首次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即进行水稻杂交的设想,并着手进行研究。华国锋同志对袁隆平同志的研究非常支持和重视,请袁隆平同志在湖南省农业科学实验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并将杂交水稻作为全省重点研究项目给以大力支持。调中央工作后,他仍然关心杂交水稻研究。华国锋同志的关心支持对促进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实现我国水稻生产重大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h3><h3>1976年,华国锋同志慰问唐山地震灾区人</h3><h3>华国锋同志注意抓工业生产、交通建设。除致力于发展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外,他积极支持发展地方工业。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湖南要建成工业省的指示,他组织力量抓重点项目建设和施工,其中包括30套小氮肥设备、10套制糖机、湘江氮肥厂、矿山冶金设备、汽车生产等项目。他大力提倡和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组织与兄弟省区协作,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他领导了湘黔、枝柳铁路在湖南的会战等重点交通建设项目。这一系列努力,使原本基础薄弱的湖南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交通建设呈现出崭新面貌。   </h3><h3>华国锋同志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努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解放初期刚到湖南时,他就在湘阴领导建立了第一批农村卫生所,培训了湘阴第一代医生,充实发展了县人民医院。他满腔热情推广农村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指示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和发展医学院校。他特别重视消灭千百年来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h3> <h3>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h3><h3>人民网 2011年02月11日 10:13</h3><h3> 作为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又长期接受了意识形态的灌输,华时刻担心触碰毛泽东,反复申明:“搞思想解放不是为了贬低主席思想……解放思想,不是要从主席的思想里解放出来,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华未必真的想继续进行过去那种“阶级斗争”,很可能想以此为盾牌,他不愿也不敢在意识形态层面和政治层面有违毛泽东。这一点,华的确不如久经沙场因而谋虑深远的邓小平。</h3><h3> 继毛泽东之后,华国锋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任职四年零八个月:1976年10月至1981年6月;作为权力核心实际主政,却只有两年零三个月: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h3><h3> 1980年代以来,官方对华主政两年的评价尽管有贬有褒,却贬多于褒。最权威的结论,可用“一正四负”来概括。“一正”:“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有功,以后也做了有益的工作”。“四负”:一是“推行和迟迟不改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压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是“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三是“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四是“对经济工作中的求成过急和其他一些‘左’倾政策的继续,也负有责任”。此后,只要论及华国锋,相关著述几乎无一不以此为基调;一些著述还由此衍生出更多的负面评价:“阻挠和拖延恢复邓小平工作”、“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洋跃进’”,等等。</h3><h3> 很长时间里,笔者相信“一正四负”的评价。近些年来阅读更多史料和口述回忆后,笔者发现:“一正”的结论过轻,“四负”和衍生的负面评价不少有违事实或过于武断。</h3><h3> 华国锋去世后,官方评价有了变化。新华社发表经官方审定的华的生平,有几点同从前大不一样的说法:关于粉碎“四人帮”,不只说“有功”,而称华“提出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得到了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和支持”,“起了决定性作用”;关于平反冤假错案,不再说“拖延和阻挠”,而说他“开始复查、平反冤假错案”;关于经济工作,不再说他“求成过急”,而肯定他“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人经济建设各项工作”,“强调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此外,还提及华在“拨乱反正”、“恢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推动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开始走向正常”、“外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抛开意识形态色彩不说,至少在事实方面,这次评价还算客观。至于推行“两个凡是”、压制真理标准讨论、制造和接受“新的个人崇拜”等等说法,新华社的生平未置一词。这可能是格于对已故者悼念、避讳的人伦和惯例,未必是官方改变了结论。</h3><h3> 华国锋已成逝者,官方也有了一些新的评价。但盖棺却并未论定,关于华国锋,还有许多事实需要还原。</h3><h3> </h3> <h3>游山西《吕梁英雄广场》纪实</h3><h3>时间:2019-05-08 17:04:30</h3><h3>作者:尊严一生</h3><h3> 七月六日,利用赴并探视晚辈返程空隙之际,从大运高速公路驱车西行约十五公里观看了交城县的《吕梁英雄广场》。</h3><h3> 《吕梁英雄广场》主体是《华国峰陵园》,当地居民百姓妮称为《华陵》。</h3><h3>华国峰本名叫苏铸,华国峰是其参加革命后的名字。2008年8月华国峰在北京病逝。其在遗嘱中说道: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涼,小时候在那里,打游击也在那里……。之后,华国峰遗霜及两个儿子亲赴交城选址。2009年4月奠基开建,2011年8月中旬峻工,华国峰骨灰于当年11月从北京八宝山公墓归葬于此地。</h3><h3> 《华国峰陵园》座北朝南,紧偎卦山南麓。其甬道建筑设计确有些颇似南京《中山陵》。</h3><h3> 《华国峰陵园》可用一轴三段予以概括:</h3><h3>一轴:山底的大广场、甬道及山顶墓碑的小广场从下至上是一个宽度。</h3><h3>三段:上段系华国峰墓碑及供人凭吊的小广场。华国峰的骨灰埋葬于墓碑后面一堵高达8米左右花岗岩彻成的高墙后面。墓碑呈H型,H是华与回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大写字母,寓意华国峰回到交城老家了。墓碑的外观是5.5米的立方石鼎,寓意华国峰55岁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我在墓碑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以示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缅怀之情。站在墓碑前向东北方向居高临下俯视,变化巨大的交城全貌尽收眼底。</h3><h3>中段系甬道,全长有365级花岗岩台阶,每32个台阶为一组,每组台阶之间有一平台,共有12个平台,寓意一年12个月365天。左右两侧小甬道各有6米宽,中间甬道宽度为17米,寓意华国峰17岁参加革命。甬道纵坡度为27度,寓意华国峰从1949年至1976年历经27年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甬道的设计与南京《中山陵》一样,颇具匠心,即从上往下看是一大片,从下往上看是一条线。</h3><h3>下段为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株巨大的花蓝。广场内东西两侧,分别蹲着一组巨大的呈现吕梁英雄儿女前扑后继英勇斗争的雕塑像。</h3><h3>广场外西侧,茂密的绿树丛中,建有《晋馁边区八分区历史纪念館》,系一座二进四合院。每间展厅记录着华国峰与革命前辈英雄斗争的历史以及无数先烈的英雄事迹。我颇受感动。</h3><h3>广场外西南方向不高也不远的山头上建有一座八角亭,亭中央立着一块高大的无字石碑,代表何意?留给后人予以评说吧。</h3><h3>广场外东侧,在绿树环绕之中,建有交城县级文物館《文昌宫》,当日展館锁头把门未见古迹。</h3><h3>本想好好拍照,但因烈日炎炎,拍摄呈现逆光,实感遗憾,虽设法拍了几十张 但大多并不理想。</h3><h3>摘录《人民日报》2008年8月31日播发的关于华国峰逝世的部分悼词作为本篇游记的结束语:</h3><h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h3><h3>……</h3><h3>华国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人格和风范,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h3> <h3>  华国锋陵园,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卦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华陵。顺南望去,整个交城县城一览无余。起初传言陵园占地10公顷(相当14个标准足球场大),耗资过亿,2011年4月,山西官员澄清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也没用一块网上讲的汉白玉。华陵的建造相信对交城、对山西、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有益的。首先,对于交城,不仅可以满足家乡人民怀念和瞻仰华老的感情需要,还能促进当地人文旅游发展。这一点,再明白不过。其次,对华老有感情的人远不止交城家乡人民,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人在。华老作为一位革命家、作为一位中共和中国历史人物,他不再是普通的人,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只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都能想通这个问题。</h3><h3>基本信息</h3><h3>中文名:华国锋陵园</h3><h3>所在地: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卦山</h3><h3>占地面积:4260多平方米</h3><h3>总投资:1200多万元</h3><h3>交城县</h3><h3>山西省吕梁市的下辖县</h3><h3>陵墓设计参仿为国父孙中山建设的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花岗岩石级共365级,两侧白玉栏杆相护。按规划,华国锋同志陵区东侧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庙文昌宫,宫内有一千年到二千年古柏40株,有枣树、核桃树、椿树、杨树、柳树、槐树、松树等多种树种,其中树龄超过百年的占到50%。墓两侧是两大山崖,如同张开的鸡翅,墓峯俨如鸡头。</h3><h3>面积为5.72公顷,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每32级为一组,有四个大平台,左右宽度12米,寓意一年四季。两侧白玉栏杆相护。墓的外形为5.5米见方石鼎,正面为H形,是“华”和“回”字的拼音首个字母,寓意华国锋55岁担任中共中央主席,逝世后安葬在家乡交城——终于“回家”了。最顶墓碑为花岗大石鼎,正看如H,取“华”字汉语拼音开头大写字母,既喻华国锋,也有中华之意;鼎高5.5米,寓意华国锋55岁成为中共中央主席。</h3><h3> 华国锋骨灰自2011年11月初归葬于山西交城卦山吕梁英雄广场后,就陆续有来自中国各地的民众前来凭吊,清明时节尤甚。</h3><h3> 清明时节的北方枯树抽芽,四月的黄土高坡疾风劲吹。位于山西吕梁交城的华国锋墓周围铺满了黄白相间的菊花,香气四溢,31株笔直的松柏拱卫着墓碑,陆续有民众前来瞻仰凭吊。</h3><h3> 华国锋墓所在的吕梁英雄广场地处山西交城卦山南麓,从太原沿青银高速公路南行约65公里即到。据承担工程项目建设的交城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说,整个工程总面积4260多平方米,活动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步道占地1860平方米,位于地下的墓室不占面积。</h3><h3>进入广场,392级台阶顶端是被鲜花簇拥的石碑,上书烫金繁体大字“华国锋之墓”,下方写着“一九二一至二零零八”。墓的外形为5.5米见方的石鼎,看上去像个巨大的“H”,取意为“华”的汉语拼音开头大写字母。</h3><h3> 在太原做生意的交城人贾玉峰专程驱车来此凭吊,他告诉记者,自华老去世后,每年清明他都会在家里摆放华国锋的照片凭吊。华国锋骨灰归葬于吕梁英雄广场后,他今年清明选择来这里祭奠。</h3><h3> 在华国锋墓前,来自湖南衡阳的王志峻鞠躬献花,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里。“去年华国锋去世三周年时,传闻他的骨灰要回乡归葬,于是我专程坐火车来过交城。”王志峻讲,华国锋在湖南工作20余年,对湖南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在民间有很高的声望,深受湖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h3><h3>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四人帮”加紧了夺取中国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斗争。同年10月6日,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中央领导采取措施,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等人实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四人帮”。</h3><h3>2008年8月20日,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因病去世,享年87岁。华国锋夫人韩芝俊转述其遗愿“让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常有来自中国各地的民众前来凭吊,清明时节尤甚。</h3><h3>造价</h3><h3> 2011年4月,山西交城县华国锋陵墓投资约一亿元,面积10公顷(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引起舆论热议。对此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回应称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没用一块网上说的汉白玉。</h3><h3>“华陵”号称媲美南京中山陵,整个陵墓投资约一亿元,面积10公顷(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华陵”开始引起舆论热议。</h3><h3>负责“华陵”工程的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白庆峰直言网上报道几处严重失实的地方:一是整个工程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而网上却说有10万平方米;二是安放工程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而不是过亿,而且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支出,并无中央拨款;三是建筑材料有的是花岗岩,有的是当地出产的一种名叫“红晶石”的普通石头,没一块网上说的汉白玉。</h3><h3>“基本上差不多。”白庆峰的说法,媒体在设计负责人———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有为那里得到了印证。</h3><h3>“加上正在施工的吕梁英雄纪念广场5000平方米、晋绥革命历史纪念馆1200平方米,总共也只有1.04万平方米,也就是1个多足球场大,哪里来的10公顷”白庆峰问。</h3><h3>至于工程造价,“即便是陵墓与广场、纪念馆三个工程加起来,也不会超过3000万元,何来亿元之”白庆峰讲。</h3> <h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未必曾相识”!带着莫名的哀伤拜谒华国锋故主席陵墓。</h3> <h3>卦山<br></h3><h3> 卦山因群峰环列形同卦象而得名,位于吕梁山东麓,距太原约67公里,满山的松柏树千姿百态,终年常青,有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被道家视为天然道场,文化积蕴深厚。有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的天宁寺、铸铁碑、昆卢阁、唐槐等景点。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旅游景点。宋代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卦山古柏千姿百态,细心的人可以观察到,古柏的扭曲全都是指向同一方向的。这些古柏被誉为“卦山一绝”。主杆分5枝,好似举手迎客,因主干上有7个孔洞,所以称“七星柏”。</h3><h3>基本信息</h3><h3>中文名:卦山</h3><h3>所处位置:山西省交城县城北</h3><h3>主峰海拔:1142米</h3><h3>景区等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h3>所在地:吕梁</h3><h3>地址: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h3><h3>类别:风景名胜</h3><h3>开放时间:08:00~17:30</h3><h3>票价:60元/人。</h3><h3>旅游景点</h3><h3>玄中寺 卦山天气 卦山风景区 卦山图片</h3><h3>基本介绍</h3><h3>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距太原67公里。</h3><h3>正在加载查看图片集</h3><h3>大运、青银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交通方便。卦山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这里八峰耸峙,层峦叠嶂,古柏参天。古柏为卦山的一大奇观,其树形怪异,趣味横生,别有风韵。卦山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来流传有许多神秘美妙的神话传说。有北方罕见的龙堂寺天然溶洞怪石嶙嶙,形态万 千,元代古建筑永福寺古香古色,耐人寻味。</h3><h3>民间传说</h3><h3>在天宁寺东的山巅,</h3><h3>正在加载卦山</h3><h3>有一处非常肃穆,幽静之所,这里墓塔林立,是卦山历代高僧圆寂之后的安息之所。在此远眺,整个卦山全貌一览无馀,只见卦山漫山遍野的松柏,躯干扭曲,树身南倾,万株皆同,为什么这里的松柏如此之多又如此神奇呢?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h3><h3>相传,上天之神,把一聚宝盆赐与了一个终年辛劳的牧童,但是被贪婪的财主得知,千方百计地想据为已有,牧童怕聚宝盆落人财主之手,贻害百姓,便把它埋在了卦山之中,并以扭曲的树干为标志,但消息还是让贪婪的财主知道了,财主决定第二大进山盗宝,町是,一夜之间,漫山的古柏躯干尽皆扭曲,树叶同向南指,财主难辨真伪,盗宝未成,只好悻悻而归。从此,漫山遍野扭曲的松柏便成为“卦山一绝”。</h3><h3>古柏资源</h3><h3>卦山古柏千姿百态,细心的人可以观察到,古柏的扭曲全都是指向同一方向的。这些古柏被誉为“卦山一绝”。</h3><h3>正在加载卦山</h3><h3>七星柏:主杆分5枝,好似举手迎客,因主干上有7个孔洞,所以称“七星柏”。</h3><h3>虎头柏:树干上有一个瘤球,形似虎头俯瞰来往游客,故名。</h3><h3>牛头柏:根部树围1.07米,该树西南裸露着树根,形似牛头,双角弯曲有致,门面广阔扁平,朗目微睁,其头圆乎乎、胖墩墩、毛茸茸,悠然处得憨态可掬。</h3><h3>绣球柏:树主干7米处分3枝呈伞状直上,主干距地面2.1米处生绣球花似菌球,树冠下有绣球怒放,绣球上有伞形树冠,人称“绣球柏”。</h3><h3>龙爪柏:因裸露根而得名,主干距地面2米处,裸露着五条主根如巨龙之爪,牢牢地攀扶在地上。</h3><h3>钢鞭柏:形似无皮槁木而未枯,顶端有枝尺馀,茂叶犹生。主:于秃兀,出地面即水平逆时针旋转扭纹赫然,一扭到顶,形似钢鞭,昂然挺立。</h3><h3><br></h3> <h3>  吕梁英雄广场在卦山南麓山,开阔的广场两侧矗立着两组雕像,一组为吕梁抗战英雄群像,一组为吕梁人民支前英雄群像。沿山坡上台阶而上,至顶部,为华国锋墓。广场西边还有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晋绥八分区抗日根据地,是由八路军120师358旅、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二纵队、工卫旅和山西牺盟会、战动总会地方组织等创建的根据地,是晋绥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先后辖交城、文水、汾阳、离东、阳曲、静乐、清源、徐沟、太原、祁北、榆太等县,是晋绥连区的南大门,护卫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前沿屏障,延安通向晋冀鲁豫、华东、华中等敌后根据地的交通枢纽,具有下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路边一个小饭馆吃饭时,从服务员口中得知,县里的杜家村就有华国锋故居。于是赶往那里。入村牌坊、杜家庄学校的名额均为华国锋题写。牌坊的背面写着“华主席的故乡欢迎您再来”。</h3><h3><br></h3> <h3>网上订而修建五年而未投运的山西航油大酒店。</h3> <h3>2019年9月28日晨七时半自太原市飞蓉城,上午九时至蓉,午饭后候机厅休息候下午四时半飞机往西昌市,下午五时半至,斯夜歇昌,待次日返宁。</h3><h3> 9月29日午饭后驾车返宁,30日休假一天,放松身心,续捡药治未全逾之热伤风,以便国庆节放假能够顺利全家人自驾游成都,并为儿子落实工作单位,并顺便探望挑担父母及其新添孙儿。</h3><h3> 自9月23日始至29日止,北行千里往返,带病为原离休干部刘学义老人送纪念章及慰问。虽历经艰辛,路遇奇芭之人与事,但在既定时间内光荣完成使命。并于闲余专程拜谒已故原国家主席华国锋之陵,此为余数年来之心愿。至于其功过是非,相信历史自有公道之评述,心慰矣!</h3><h3> 事后感言:行前细规划,规定尽用完,轻装便出行,切莫带病行!</h3><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