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0月19日,我有幸和学校老师一起去参加了"名师名课中国行——核心素养下新课程新教材思维品质培养教学研讨”,近距离聆听名师的精彩课堂及报告,感觉受益匪浅。<br></h3> <h3>首先我们听了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上课开始,顾老师抛出课题后紧接着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回答非常精彩丰富,为什么用字母表示?字母是A,B,C吗?字母能表示数吗?字母为什么能表示数?字母是怎么表示数的?……学生的问题反应他们的学习欲望高,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孩子提问的能力和问题意识。</h3> <h3>顾老师出示一袋乒乓球,让生猜有几个?从孩子们的猜测中让生明白不知道的数叫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并且是任意一个字母都可以。</h3> <h3>紧接着,顾老师指出本节课探究重点是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作用。顾老师在原来球的基础上在加3个球,问现在几个球?问题抛出后,生自主探究,上台板演自己的答案。</h3><h3>顾老师问大家,你支持谁的答案?学生同桌交流。汇报时,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你反对哪个答案?为什么?这样可以吗?……关键问题:d和a+3两个答案都正确,保留哪个更好?小组讨论汇报。最后师生总结a+3既可以看出原来的数,加上的数,又可以看出现在的数,所以这个答案更好。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在老师的引导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讨论效果非常好。</h3> <h3>顾老师说话风趣幽默,他的教学设计打破常规(用孩子爸爸的年龄关系教学),而是借助一袋不知道数量的乒乓球完成教学。整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只用一支粉笔就轻松成功地引导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h3> <h3>紧接着,顾老师做了《基于学情 创新教学》的报告。报告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什么是学情?学情的重要性?怎样把握学情?如何基于学情创新教学?听了顾老师的报告,我发现平时的教学真是太肤浅了。</h3> <h3>学情即学生情况,是指学生在学习一个内容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心理和学习经验等方面的情况。顾老师指出,老师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知识前测。只有这样才能"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h3> <h3>接着又听了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蔡老师的课设计新颖,以往常规教学小数的意义,都是从人民币单位或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揭示小数的意义,而蔡老师是通过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小数的意义,这种设计是我第一次所见。</h3> <h3>蔡老师总结到,数是数出来的,不管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我们数数其实就是在数它的计数单位。当我听到这个观点,才突然明白自己在培养孩子数感方面为什么那么吃力,这为我以后在数的认识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蔡老师在课堂最后还提到小数的价值在于,整数可以满十进一,分数不能,所以要借助小数。小数在整数和分数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复杂的分数计算转化成和整数一样的十进制计算。作为数学老师的我真的很惭愧,教了这么多年数学,从来没想过小数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看样子我们不仅要教学生,自己也要多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得心应手。<br></h3> <h3>下午,华师教育研究院房涛院长给我们带来了精彩报告《把握课标、驾驭教材、精准教学》。首先,房院长抛出问题“一堂好课有什么要素?”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更引发我们的思考。接着是一节好课的三个追问。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三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br></h3> <h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什么"主"不起来,就是因为老师不放手。教学时,老师先不讲,先让学生学,就是让学生先试一下。课堂发生根本变化,才能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h3> <h3>不知不觉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两节课和精彩的报告让我收获颇多,同时我也感到压力。学习是为了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将学到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