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编 辑:王 奇</p> <p> 为纪念咸州古城建置1000周年(1019—2019),制作了《记住乡愁》《咸州是故乡》姊妹篇,以此表达对开原老城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美好祝愿!</p><p> 在此,感谢开原四中毕业生袁野同学和沈阳顺风集团的支持与赞助。</p> <p> 悠悠岁月,厚积流光。</p><p> 几多荡气,几多沧桑。</p><p> 都说古今同月,那遥远的明月就是咸州千年历史演绎的见证者,因此,在片头我们选择了拍摄古城中秋之月的画面。</p><p>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在拍摄过程中,将古城迎恩门照亮,在古城千年之约的节点上,留下了珍贵的古城中秋满月的视频和照片。</p><p> 感谢老城东升挂面厂义务为此次拍摄提供照明设备。 </p> <p> 千禧咸州,波澜壮阔。</p><p> 临风把酒,当啸长歌。</p><p> 崇寿古塔始终演奏着咸州古城文化的主旋律,那线河烟柳、黄龙北枕和清河月夜,宛如一条条色彩斑斓的丝带在古城历史的烟波楼台上翩翩起舞,不知曾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也不知曾感动了多少庶民百姓。</p><p> 一代一代古城人眷恋着这块热土,并在此繁衍生息,也正是这些古城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咸州千年乐章。</p><p> 清朝咸丰年间记载着“开原八景”,在今天老城就有五个,这些景观有些已面目全非,为了能够再现出古城昔日的景观,开原四中60年毕业生朱照洗老师凭着童年时的记忆,特意绘制了下面五幅水彩画,借此,表达对古城家乡的眷恋与思念!</p> <p> 崇寿寺塔始建于辽代,辽圣宗耶律隆绪为完成其母萧太后崇佛的心愿,兴建了此佛塔,塔高45.82米,称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宝塔”,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p><p> 契丹萧太后(萧燕燕)主张在郝里太保城(今开原老城)建塔,她认为此前辽宋连年征战、杀伐过重,萧太后支持下达成澶渊之盟之后,化止干戈,于是,她先崇佛,建塔就是要教化人民和平向善。</p><p> 公元1037年,辽兴宗在咸州城内耗时8年为其祖母萧太后建成佛塔,当时佛塔与城东东塔相对称为西塔,明代称石塔,民国时称大塔,今统称古塔,也有人称其为崇寿寺塔。</p><p> 千年古塔苍古悲壮,气势雄浑;高耸入云,朝辉夕阴;清风吹来,风铃摇曳;旭日辉映,塔身铜镜金光四射,“古塔朝霞”被誉为明清时开原八景之首。</p><p> 民谣流传着“塔倒清河南、青龙靠黄龙”一说。</p><p> 古塔朝霞 (清)呈 祥</p><p> 扶余宝塔验神工,</p><p> 笼罩朝霞气象雄。</p><p> 高矣犹如峰特立,</p><p> 超然直似笔凌空。</p><p><br></p><p> 天开曙色微烘处,</p><p> 日出炊烟半绕中。</p><p> 崇寿寺前留胜迹,</p><p> 秋冬春夏总玲珑。</p><p><br></p> <p class="ql-block"> 金线河是开原境内流程极短的一条袖珍河,河下泉水暗涌,虽旱不涸;两堤绿柳,河面涓涓细流,烟笼怡人,窄处如小沟,宛若细线,阳光之下水泛金波,故称金线河。</p><p class="ql-block"> 《鹊踏枝》线河烟柳 </p><p class="ql-block"> (清) 张峻德</p><p class="ql-block"> 远送清流奔港口,满径飞花,袅袅堤边柳。惯折柔腰迎客走,河中衬出香莲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莫辨横空桥左右,万缕牵丝,锁在烟痕厚。试问眠琴人去否,矶头一个垂竿叟。</p> <p> 咸丰七年,城东南偶,三皇庙内有石一块,古峭玲珑,其白如玉。向无此石,忽于康熙初年飞来,屏列寺中。每当朝夕,如云拥护,故称:仙石云屏。</p><p> 《鹊踏枝》 仙石云屏</p><p> (清) 张峻德</p><p> 古寺楼台雄且壮,偏绕森林,不比寻常状。佛殿阶前风屡畅,云笼怪石为屏障。</p><p> 数丈烟痕层跌宕,朝卜甘霖,合慰苍生望。若遇娲皇施力量,神功补就青天上。</p> <p> 黄龙北枕清朝初年称为龙冈北枕 ,龙冈就是今天开原老城城北的黄龙岗。古时人们站在古城钟鼓楼顶层向北眺望,可见远处山峦蜿蜒起伏,宛如苍龙北卧,故称:龙岗北枕。</p><p> 龙 冈 春 望</p><p> (清)李 渥(开原县知县)</p><p> 北望山冈气浑雄,</p><p> 黄龙天娇卧长空。</p><p> 环城夜月游仙枕,</p><p> 绕郭春花簇锦幪。</p><p><br></p><p> 雾起万家拖障幔,</p><p> 天生一幅好屏风。</p><p> 大辽藉此名都府,</p><p> 想见当年帝业隆。</p><p> (创作于康熙47年至50年期间)</p><p> 《鹊踏枝》龙冈北枕</p><p> (清)张峻德</p><p> 突起龙岗钟秀早,首尾蜿蜒,第一蓬莱岛。叠嶂层峦齐合抱,环城不隔青骢道。</p><p> 向坎还应箕宿好,枕作屏风,北护同丰镐。闻说来游人踏草,苍松树下烟尘扫。</p><p>(创作于咸丰初年)</p> <p> 城南里许,有一河流,环抱古城,源发长白;灯火相映,船只航行,月印川中,上下一色,故称:清河月夜。</p><p> 《鹊踏枝》 清河月夜</p><p> (清)张峻德</p><p> 夜半清河开薄雾,杨柳堤边,几个人来渡。月出东山光满树,一声漁笛蓬窗住。</p><p> 浩淼金波随岸度,万派西流,印遍香轮兔。最是团栾三五足,挑灯愿拟蟾宫赋。</p> <p> 1913年2月,在古城孔庙原址紧邻西侧成立了一所中学,当时学校命名为开原县普通中学校,首任校长是王作霖,当年只招收到一个教学班59名学生,从此,这些师生在古城拉开了开原教育的序幕,奏响了开原教育的动人乐章。</p><p> 咸州历史,源远流长 ;古校教育,悠悠百年。古城是开原教育的发祥地,几辈教育人不负古城教育的初心,一直在这里辛勤地耕耘着,教育的花朵一直在这里耀眼地盛开。今天,可以自豪地说,开原四中为开原教育的发展和延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p> <p> 1929年2月,这所学校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学校这时变成了完全中学,开原有高中阶段教育是从这时起步的,时任校长是霍雲阁。</p><p> 上面两张图片是从日伪时期保存下来的学校档案中拍摄的,可以说是两张珍贵的图片,这一时期学校正门的校牌——“奉天省立开原国民高等学校”,时任校长是郑禄。</p><p> </p> <p> 学校正门这一建筑是这所百年学府的标志性建筑。建筑时间不详,应与其东侧孔庙建筑有关,建筑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建筑的上部有展翅雄鹰和坐立雄狮的雕塑,从照片上不难看出在60年代初,这个建筑保存的比较完好。</p> <p> 上面是1973年5月全体教师欢送开原四中工宣队队长和革委会主任吴守志同志在学校西大门的合影照片,1969年9月吴守志同志曾代表铁岭地区教育系统进京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隆重的建国20周年国庆大典,这是当时铁岭地区和开原四中的荣耀。</p> <p> 文革时期开原高中停课十年,1978年开始复课,开原四中校长李家錡同志被任命为开原高中校长,同时,这一年开原四中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了一所完全中学。上面是学校欢送李家錡和郭淑琴两位同志、欢迎潘秀泽同志的合影照片,拍摄时间是1978年3月7日,上面两张老照片对于开原四中记录学校历史是非常珍贵的。 </p><p> 回顾百年教育,一代代老师就是夜空里的一颗颗星,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化作成了一束束光,无私地去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也正是因为无数颗星星的闪烁,今天,我们才能领略这所古校璀璨的百年历史时空。</p><p> 一束光是微弱的,可映耀在教育书卷的一页字行里,就是为人师表的一生荣光。</p> <p> 从上面的照片不难看出,这一建筑在文革时期受到了严重损坏,到20世纪末此建筑已成危房,学校无奈将其拆除,这一百年建筑成为了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在老城东南隅,即今天开原四中校园孔子像位置再次重建孔庙,经过多任开原知县组织募捐修建,最终建成占地9000平方米的“五进”院落孔庙。</p><p class="ql-block"> 孔庙里标志性建筑是大成殿,大成殿内主要供奉孔子画像,此建筑风格独特,飞檐起脊、多重檐构架、覆以金色琉璃瓦,造型美轮美奂,巍峨壮观。</p><p class="ql-block"> 在孔庙最南面是大成门,它东西两侧各立一座上马牌坊,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满汉文武官员旗民人等至此下马”。</p><p class="ql-block"> 孔庙内不住僧侣和道士,庙务有县署设专人管理,祭祀活动每年两次,分别在农历二月、八月的上丁日举行,祭祀穿戴以红黑色为主调,打击乐、管弦乐、吹奏乐齐鸣,演奏古典专门祭祀的乐谱。</p> <p> 清平乐 开原孔庙</p><p> </p><p> 清建孔庙。</p><p> 成殿飞檐俏。</p><p> 五进庭园门璧照。</p><p> 下马石坊牌告。</p><p><br></p><p> 吟诵论语篇章。</p><p> 传承礼信仁良。</p><p> 花鸟碑存古校,</p><p> 宣圣思想流光。</p><p> </p><p><br></p> <p> 老城孔庙从金朝兴建,地址在今老城西关村的罗成,当时叫宣圣庙;元朝时孔庙又建在老城的北部,明朝时进行了多次修缮,明清交替之际,明朝古城总兵马林战败,清兵屠城,孔庙毁于战火。</p><p><br></p><p> 孔庙历经元、明、清达到了鼎盛时期,从民国初年开始逐步衰落,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当时的开原中学创办了新学制,学校开始设置高中班,孔庙所占土地全部划给开原中学。</p> <p><br></p><p> 至此,古城孔庙历经846年被拆除,孔庙中的众多牌位、祭品及各种物品,一律搬到当时的老城第二小学仓库封存 ,后来孔庙里的这些物品不知去向,这所老城第二小学就因此改称为文庙小学。</p><p> 上面是1965年文庙小学六年二班的毕业照片,二层小楼是文庙小学的标志性建筑,外廊楼梯在建筑的东侧。睹物思人,这里曾留下了很多人少年时期的天真和梦想。</p><p> 在古城内小学就曾有9所:文庙小学、线河小学、石塔小学、扶余小学、东关小学、西关小学、北关小学、南关(朝鲜族)小学和回民小学。</p><p> </p> <p>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同时又是咸州古城建制1000周年,古老的开原四中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汇演,以示庆祝。</p><p> 学校特意邀请了王子珉退休老教师组建的合唱队、四中70年代军乐队和文艺宣传队的老毕业生,与在校全体师生同台同庆,师生们群情振奋、载歌载舞、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家乡。</p> <p><br></p><p> 开原四中当年的军乐队学生依旧风度翩翩,在离开50年后,又重新地登上了母校开原四中的舞台,昔日雄壮的军乐曲再次奏响在古老的校园,响亮的鼓号声划破了沉寂的古城天空,花甲之年的毕业生用美妙的音符也为家乡古城建置1000周年献上了一份礼物!</p> <p><br></p><p> 南清水、北龙岗,石塔映朝阳,线河烟柳风飘香,晨钟传远方……</p><p>从歌词中可以看出这里曾是一座美丽的古城。</p><p> 由十位四中老毕业生深情演唱《咸州是故乡》的歌曲,把古城人又带回了童年的家乡;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这里有嬉戏的童年、青涩的时光,这里有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这里有古老的四合院、淳朴的民风…… </p><p> 因此,今天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这里,因为咸州是我们的故乡!</p> <p> 咸 州 是 故 乡</p><p> 作 词:王 奇 </p><p> 古筝伴奏:刘 丽</p><p> 领 唱:刘 凤 贤</p><p> 音乐制作:王 峰</p><p>南清水,北龙岗,石塔映朝阳,线河烟柳风飘香,晨钟传远方。</p><p>亭楼阁,四合院,城墙十二里,黄龙府上锁龙桩,徽欽拂泪光。</p><p><br></p><p>渊泉丰,老市场,玫瑰酒名扬,清时孔庙今学堂,教育写辉煌。</p><p>千年城,历风雨,繁花已零落,梦中依旧盼芬芳,咸州是故乡。</p> <p> 大蒜是老城地区的土特产,多年前通过台湾商人曾舍近求远来老城高价收购大蒜,才知道老城的大蒜含有丰富的蒜辣素(台商化验),对于人体有很强的消毒杀菌作用。</p><p> 多少年来大蒜曾经是老城农民的一项收入,可惜老城的优质大蒜没有创出品牌,大蒜价格低廉,农民收入甚微,可是,这里的农民依然耕种着、经营着,这也是在传承古城的物质文化,让我们为家乡的农民兄弟点赞!</p> <p><br></p><p> 都说老城是风水宝地,那是因为它南抚清水、北枕龙岗,古时的南清河曾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塞外码头。在清朝光绪年间,古城内老字号“渊泉丰”的商铺与俄、朝等外国商人开展边贸,寄运货物和粮食的商船就从这里顺流而下。</p> <p> 明代大将军蓝玉率领回族将领和回族子弟兵,因收复东北地区立下战功,经朝廷皇帝审批,于明永乐四年在此兴建了东北名气最大的清真寺,可以说这是当时“国家级”建筑,因此,600多年过去了,宫殿式建筑依然稳若磐石,建筑物上的“斗拱”结构就是佐证。</p><p> 老城东街至今还保留着“前营子”、“后营子”的说法,因为这里在明朝曾是回族军队的营地,后来变成了古城内回族人的聚居区,可见,开原回族人在这里也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p><p> </p> <p> 上面图片是老城城内古时众多庙宇的示意图,每一座寺庙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和故事。今天,这些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很少,除了战火、人为拆除和损坏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建筑当时都是民间兴建,建筑工艺和质量级别较低,无法与清真寺建筑相比。</p> <p><br></p><p> 老店铺少了,老工艺少了,可还有一些手艺人在这里留守着,日出日落,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自己朴实而惬意的生活。</p><p><br></p> <p> 现在老城的老房子少了,小孩子也少了,童真无瑕,这些孩子们的脸上并没有缺少欢乐,在冬雪西落暖阳里正跑跳追逐着,远处的古塔也深情地凝望着,摄影爱好者拍下了这一画面,也许若干年之后,它会成为记录古城历史的一张珍贵图片。</p><p> </p> <p> 钟鼓楼始建于明代,1484年因地震而塌毁。</p><p> 1782年开原古城复建砖城墙将即将竣工时,城内商民捐资重新修建,并将崇寿寺3000斤重的铜钟移挂于楼上,清末毁于火灾。</p><p> 同治八年,城内商民再次捐资重建高七丈三层钟鼓楼,并新铸4000多斤重铜钟一口,在顶楼可俯瞰全城。</p><p> 1970年,开原县革委会以钟鼓楼妨碍战备交通为由将其拆除,铜钟被砸碎。</p><p> 现存钟鼓楼是1991年捐资重建。</p> <p><br></p><p> 昔日的钟鼓楼东北角设置外楼梯,可以攀登,古城内“十”字形主要道路在此交叉,车水马龙的车辆和行人都要在钟鼓楼下穿行而过,70年代102国道的车辆也要在钟鼓楼下通过,这些场景已成了人们的记忆。</p><p> 钟鼓楼在古城地势最高,四周的城墙和城门地势较低,即使千年之后的今天,古城无论雨量多大,城内都不会积水,雨水会自然地流进城外的护城河、南清河,这也许是古人选此建城的一个重要原因。</p> <p><br></p><p> 这是一条从古至今都非常热闹和兴隆的商业老街,虽然老街窄小,但是老字号店铺如林;渊泉丰果子店、何益诚粮店、英华公金店、增益昌水果店、李家钟表、王眼镜店、红房子、赵家皮铺、王碗坨小吃、袁糖球、贾家车店、曾溢涌烧锅等。</p><p> 每逢元宵佳节,各家店铺都要挂出自作的各式灯笼,小孩们都要在灯下欢呼雀跃……</p> <p> 街道还是原来老街,房子还是原来的老房,只是人走城空,缺少了古城往日的繁华和几分热闹!今天还有一些古城人依旧不离不弃地老守田园,过着简单的快乐生活,其实我们真应感谢这些人,因为正是这些古城人在续写着古城今天的历史。</p> <p> 这是古城内的塔子胡同,也可以把它叫古城的“文化路”,清时的孔庙、女子中学、开原中学、开原高中、开原四中、铁岭师范、石塔小学、文庙小学和朝鲜族小学都建在这条路上。</p><p> 这是一条弯曲不平的老路。时光荏苒,今天,谁都不知从这条路上走出了多少仁人志士,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条求学的路上一定留下过无数学生的欢声笑语和成长足迹。</p><p> 今天,古城已是泪流满面,所剩无几,“文化路”几乎是古城的全部希望,这条老路如一根压弯的扁担,西边挑着千年古塔,东边担着百年古校,古城在风雪中艰难而行……</p><p> 照片中四中的学生在清扫着路上的积雪,在塔子胡同里依然奏响着古塔文化和古校教育的动人旋律。凝望古塔朝霞,让我们衷心地祝愿开原四中秉承厚重文化,续写百年教育的新篇!</p><p> </p> <p><br></p><p> 念奴娇 四中昂首前进</p><p> 百年学府,育桃李,无数精英才俊。古塔千年,仍矗立,诉说咸州故事。庙宇如林,荷香飘逸,登赏城墙月。清水龙岗,鼓钟声唤八方。</p><p> 回首学校征程,薪火相传去,寒窗苦读。几辈耕耘,风吹绿,繁花装点大地。百年风霜,从容而踏过,红梅傲雪。初心难忘,四中昂首前进。</p> <p> 这里是老城西关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古城北侧城墙外护城河在此向南转向,河道保持基本完好。</p><p> 青砖的城墙不见了,坚实的夯土还在,河道内依然流着城里的雨水和积水,十三里多长的护城河水都向南流淌,最终流进南清河。</p> <p> 有户人家在护城河上架起了一个小桥、栅栏的小门,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感觉!</p><p> 这里虽然让人感到有些荒凉,但在坚实的夯土里深藏着古城历尽风雨的真实历史,在护城河里也许流淌的还有古城人伤心的泪水……</p><p> 浮云已忘咸州史,夯土依存荡古风。</p> <p> 上面两张照片相隔约一二百年,昔日的古城,千里之遥的外地人风尘仆仆地挤进这里谋发展,今天的古城,人们纷纷步履匆匆地离开这里……</p><p> 穿越时空,回望这“一进一出”的场景,我们看到了古城曾经的兴盛与今日的衰落,照片也在默默地记录着古城沧桑历史的演变。</p><p> 在咸州古城建置1000周年时空隧道的路口,我们有幸与之相遇,想要呈上一篮鲜花,可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似乎显得苍白无济,于是,我们只好弯下腰拾起地上掉落的瓦片,别再让它继续破碎……</p> <p> 乡 愁</p><p><br></p><p>城墙的夯土筑起了咸州的希望,</p><p>辽建的古塔寓意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p><p>可曾闻鼓楼钟鸣、可曾见黄龙北枕,</p><p>咸州古城伴着岁月的钟声逐步地走向了辉煌。</p><p><br></p><p>“渊泉丰”店铺的伙计们在里外地奔忙,</p><p>“增益涌”烧锅时而飘来阵阵酒香,</p><p>看……古城东街车水马龙、商铺热闹,</p><p>谁又在四合院里吟着小调清唱。</p><p><br></p><p>“赵氏虹桥”点缀在天然的金线河上,</p><p>在夕阳的烟柳中,人们悠闲地品着荷香,</p><p>古城不知感动了多少文人墨客,</p><p>为今天古城留下了再现历史的诗词篇章。</p><p><br></p><p>辽圣祖是否有过千年的梦想?</p><p>可想过古城千年时的模样,</p><p>塔胡同里还有一所百年学府在与古塔相伴,</p><p>她为传承古城文脉正奋发图强。</p><p><br></p><p>一代代古城人都会在“清河月夜”下谈论着这里发生的故事,</p><p>星空中仿佛也在演绎着古城千年历史的沧桑,</p><p>又是一个风清满月,</p><p>听……有一曲《乡愁》在古城上空回荡。</p><p> </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清平乐 . 咸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风雨浇注。</p><p class="ql-block"> 千载咸州树。</p><p class="ql-block"> 谁见沧桑添荣辱。</p><p class="ql-block"> 枝上吐新曲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岗清水乡愁。</p><p class="ql-block"> 塔高钟远情柔。</p><p class="ql-block"> 春绿铺平原野,</p><p class="ql-block"> 游子泼墨思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庚子年四月</p> <p> 鹊桥仙 线河烟柳</p><p><br></p><p> 水天青碧,</p><p> 波光泉涌,</p><p> 河岸树弯苍老。</p><p> 小桥依旧缀池塘,</p><p> 映美景、初冬犹俏。</p><p><br></p><p> 风霜雨冷,</p><p> 荷香花褪,</p><p> 谁盼晨鸡催晓。</p><p> 千丝烟柳待琴人,</p><p> 唱古韵、清莲还笑。</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