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同窗情之相聚大连(上)

<h3>  最美不过夕阳红,最亲不过同窗情。</h3><h3> 同窗三载,记忆如昨,常萦绕心中;同窗岁月,历历在目,仍牵挂你我。</h3><h3> 2019年10月20日,在最美的金秋十月,趁着共和国七十年庆诞的余热,辽宁师范大学(学院)文学院(中文系)七三级三班的同学,重回母校,于毕业四十三年后在美丽滨城大连相聚。</h3> <h3>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四十三年的风霜,改变了我们的容貌,但改变不了我们怀念母校,感恩老师,思念同学的深厚情谊。</h3> <h3>  就是这张四十五年的老照片,把我们的心紧紧连在起。</h3><h3> 四十五年前的我们,青春靓丽,活泼浪漫;而今的我们,依旧妩媚潇洒,虽两鬓染霜,却仍老当益壮。</h3> <h3>  曾经的我们,经历了风华正茂、神彩飞扬的青葱韶华;体验过生活的艰难,奋斗的辛苦,但也收获了风雨的洗礼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一切,成熟了我们的心智,放飞了我们的梦想,实现了我们的期待,成就了我们的人生。</h3> <h3>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转眼四十三年过去了,同学们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于是大连籍的同学在班群内发出了聚会的邀约。</h3> <h3>  这个邀约得到了群内大多数同学的响应,便成立由大连籍同学组成的首次班级聚会筹备组,并于9月29日召开会议。议定了食宿、参观、游览、接送站等具体事项。<br></h3><h3><br></h3><h3> 燕儿落带过得胜令</h3><h3> 班聚前奏</h3><h3> 刘均清</h3><h3> 师院一隅静,唯闻谈笑声。</h3><h3> 人人踊献策,共圆班聚梦。</h3><h3> 澄秋热气腾,欣然各得令。</h3><h3> 翘首待吉日,重温马栏情。</h3><h3> 沈聚,红唇靓妆童心满盈。</h3><h3> 连会,母校寻踪银鬓舞笙。</h3><h3> 2019.9.30</h3> <h3> 致敬筹备组同学</h3><h3> 孙玉洁</h3><h3> 不是没事闲的慌,</h3><h3> 也不是偶然凑到餐桌旁,</h3><h3> 筹划一次重要聚会,</h3><h3> 需要在一起商量。</h3><h3> 同学情谊从未忘,</h3><h3> 马栏辽师是梦乡,</h3><h3> 此次聚会圆你梦,</h3><h3> 个个磨拳又擦掌。</h3><h3> 照片清晰天明亮,</h3><h3> 兄长姐妹情义长,</h3><h3> 看到你们好亲切,</h3><h3> 这方鞠躬向远方。</h3><h3> 2019.10.01</h3><h3><br></h3> <h3>  2019年10月20日,沈五(沈阳的五位)离沈赴连。</h3> <h3>  来了,我们向滨城走来了,向母校走来了,向班聚会走来了!去与同学相见,去圆马栏梦!</h3> <h3>   外地的同学也陆续来连。握手、拥抱,相见恨晚,互诉衷肠。</h3><h3> 此时此刻,面对一张张陌生但又似乎熟悉的面孔,每个同学的心里都非常激动。</h3> <h3>  我们住宿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也打出了欢迎的电子条幅,倍感亲切。</h3> <h3>  无情的时光,在我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年近逾古稀之年的我们,真挚的同学情将一颗颗不老心紧紧连在一起。</h3> <h3> 再牵手</h3><h3> 时光飞逝卌三年,</h3><h3> 今日母校再团圆。</h3><h3> 那日曾挥离别手,</h3><h3> 此时终于又相牵。</h3><h3> 2019.10.20</h3> <h3>  这是我们住宿的辽师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h3> <h3>  相见恨晚的我们,寒暄过后,抓紧时间拍照,留下倩影,留下永久的思念。</h3> <h3>  43年的岁月,使我们的青葱年华悄然流走;近逾古稀,使我们倍感珍惜这份情谊。</h3> <h3>这是两张时隔二十年的四人合影,那时正值中年,风华正茂,年轻靓丽。二十年后再相聚,已是古稀。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br></h3> <h3>  曾经几乎形影不离的她们,如今仍是不离不弃,如胶似漆。</h3> <h3>  在这次班聚中,刘士敏全家上阵,为班聚出谋划策。刘金华全程陪同,俨然就是我们三班的一员。</h3> <h3>  刘士敏的弟弟和刘金华的妹妹百忙之中去车站接回了沈阳的五位同学,并请他们品尝了滨城的风味小吃~~海麻线蒸饺。</h3> <h3>  这位阳光大男孩,把老爸老妈(刘基胜、丛敏)从大石桥,驱车500余公里(往返)送到大连。充满孝心的一举,感动了我们所有人。并给我们带来大石桥特产的赵家烧鸡。</h3><h3> 他就是刘基胜和丛敏的宝贝儿子~~刘兴达。</h3><h3> </h3> <h3>  这位美女,大家一定很陌生。她即能熟练的操作电脑,快速地编辑、打印了班聚的财务表(交款明细表、付款日报表),也能熟练的驾驶汽车,帮我们定饭店、定歌厅,联系租车,还去车站接回了她英波阿姨,为我们这次班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h3><h3> 她是谁?她就是刘均清的好女儿~~李巍。</h3> <h1>  一、回母校</h1><h3> 魂牵梦绕的母校,你游历了四十三载的学子,今天又回到了你的怀抱。</h3><h3><br></h3> <h3>  一九七三年,那个难忘的金秋,一纸录取通知书让我们从省内四面八方汇聚到美丽的滨城---大连。在辽师开启了三年的学习生活。</h3><h3> 一九七六年,也是一个难忘的金秋,一张毕业证书让我们告别母校,也告别了朝夕相处三载的同学。从此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启了另一段人生历程。</h3> <h1><b><i>  (一)游览老校区</i></b></h1><h3><b> 主楼,</b>我们三年学习生活的主场。这里有我们的教室,在这里,我们聆听导师的教诲,走出去,到工厂、农村、军营,学工、学农、学军,开门办学。</h3> <h3><b>  宿舍,</b>仍然是那座老楼。</h3><h3> </h3> <h3>  漫步走廊里,在找寻当年的寝室。</h3> <h3>  当年她们就住在这栋楼的204室,床挨着床,每晚都是头顶着头入睡的。</h3> <h3> 窗</h3><h3> 最可贵的是同学, 最可亲的是同窗。</h3><h3> 百年修得同舟渡, 五世修得共同窗。</h3><h3> 旧巢曾是昔日伴, 母校重见旧时窗。</h3><h3> 友谊高洁难磨损, 情谊穿透心中窗。</h3><h3> 2019.10.20</h3> <h3> 为了找回当年的感觉,她们纷纷在各自曾经住过的寝室门口留影,存下这永久的纪念。</h3> <h3><b>  食堂,</b>外观仍是老样子,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引进了各种小吃,丰富了学子们的餐桌。</h3> <h3>  但我们仍然怀念辽师的大包子。</h3> <h3><b>  图书馆,</b>已今非昔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改造,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矗立在主楼的西北侧。</h3><h3> 图书馆领导向我们介绍馆内概况。</h3> <h3>  莘莘学子遨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知识。</h3> <h3>  是同学,也曾是同事。当年辽师广播站当红的一哥一姐,四十三年又相见了。年纪虽然大些,但嗓音依旧是那么甜美、浑厚。</h3> <h3>  图书馆门前,一座孔子雕塑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出于对孔子的崇敬,我们纷纷驻足拍照留念。</h3><h3> 两位当年的班头(书记和班长)仍然风采依旧。</h3> <h3> 缘</h3><h3> (与士敏、基胜兄同勉)</h3><h3> 能为同学已是缘, 今生又来把手牵。</h3><h3> 风雨同舟四十载, 生活百味苦辣甜。</h3><h3> 立业持家育儿孙, 额头岁月刻横川。</h3><h3> 夕阳正红日斜照, 平稳安逸度余年。</h3><h3> 2019.10.20</h3> <h1><b><i>  (二)参观新校区</i></b></h1><h3> 西山湖畔,一座崭新的辽师大新校区已经落成。而我们所在的中文系也已升格为文学院。</h3> <h3>  文学院张庆利院长和许德胜书记及办公室主任等领导同志得知我们的到来,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百忙之中到楼前欢迎我们。</h3><h3> 院领导还派王老师给我们摄影。</h3> <h3>  我们迫不急待的走进大楼。</h3> <h3>  一进大厅,迎宾台上“文学院欢迎您”6个大字映入眼帘。如扑面的春风,给人以温馨。</h3> <h3>  走上二楼,看到电子屏幕上打出了“热烈欢迎中文系七三级三班校友回到母校”的标语,心中顿时一暖,有种回到家里的感觉。</h3> <h3>  在欢迎大屏幕前,我们集体合影,永久留下这宝贵的瞬间。</h3> <h3>  在文学院史展板前,同学们驻足不前,望着那些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名字,回忆起曾经的滴滴点点。</h3> <h3>  </h3> <h3>  看到学弟学妹拼出的“国庆70”字样,深感振撼,一缕爱国情油然而生。</h3> <h3>  进入三楼,我们走进会议室,文学院党政领导及办公室主任同我们进行座谈。</h3> <h3>  张庆利院长首先对我们回到母校表示热烈欢迎。</h3><h3> 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文学院的发展变化。</h3><h3> 他说,你们在时,中文只有一个系,年招生110人左右。</h3><h3> 可以说,这些年来,中文系有了较快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陆续组建了广告专业、新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于2003年成立了文学院。现每年招生330人左右。而且还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成为本、硕、博三位一体,较高层次的教育体系。</h3><h3> 同时,还介绍了文学院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向我们赠送了论文集《日新论丛》。</h3> <h3>  程孝庆、李秀华等同学也代表我们,向母校领导汇报了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努力拼搏的艰辛和取得的骄人业绩。</h3> <h3> 文学院许德胜书记对我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也欢迎我们常回家看看。</h3><h3> 看到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喜人的变化,我们由衷感到高兴。</h3> <h3>  看着这满是奖状、奖牌、奖杯的荣誉墙,自豪、骄傲自心底油然升起。</h3><h3> 我因辽师而自豪,辽师也将因我而骄傲。</h3> <h3>  我们还参观了新校区的图书馆。</h3> <h3>  一块璞玉,只有经过雕琢才能成器。学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h3> <h3>  努力吧,学弟学妹们,这里将是你们腾飞的起点。</h3> <h3>  这是图书馆4位老师共同创作的巨幅油画《春晖滨城》。</h3><h3> 恢宏的气势,精巧的构思,传神的画技,引得两位美女驻足品鉴。<br></h3> <h3>   二、叙衷肠</h3><h3> (一)欢迎晚宴</h3><h3> 大连籍的同学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同学,在交流中心的大餐厅(鸿运厅),举办了欢迎晚宴。</h3><h3> 沈阳的同学为热烈这次班聚会的氛围,还特地为每人准备了一条色彩艳丽的丝巾。</h3> <h3>  老班长致欢迎词。</h3> <h3>  筹备组负责人向同学们汇报了这次班聚的准备情况,并通报了初步安排意见。</h3> <h3>  同学们对两位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h3> <h3>  同学们纷纷拿出了家里珍藏的好酒。</h3><h3> 这是王桂琴带来的贵州茅台。</h3> <h3>  这是老班长郝维传带来的“五粮印象”。</h3> <h3>  这瓶澳洲干红,则是王锦霞家珍藏。</h3><h3> 刘士敏也从挎包里拿出“冰葡”。</h3> <h3>  老班长郝维传亲自开酒,并给同学们酌满酒杯。</h3> <h3> 七律 重 聚</h3><h3> 四十三载弹指就, 同窗欢聚语不休。</h3><h3> 当年韶华春拂面, 而今古稀霜染头。</h3><h3> 岁月无情天亦老, 人生苦短何须忧。</h3><h3> 沉浮看淡轻荣辱, 固实纯真情义稠。|</h3> <h3>  美酒佳肴备,知心话出嘴。</h3> <h3> 长相思 (两首) </h3><h3> 圆 梦 </h3><h3> 刘均清 </h3><h3> 其一 </h3><h3> 月儿圆,杯儿圆,月圆月弯思马栏。圆梦母校还。 </h3><h3> 觥筹欢,笑语欢,执手相看娓娓谈,白首忆红颜。 </h3><h3> 棋盘山,莲花山,连山连水星海湾,围桌笑容嫣。 </h3><h3> 少年缘,古稀缘,棒槌岛上足迹镌,耄耋忆犹鲜。</h3> <h3>  上集毕,敬请期待下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