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堡头村尘封的古宅院落

西域流雲

<h3>在闻喜县郭家庄镇有这样三个村,它们一沟之隔,貌似土堡,盘踞沟崖,统称:堡尔头。分别是:沟西、沟东、后堡头。后堡头西北坡有一株千年枯槐,原名叫古槐庄。村西岭畔路边有一幢清代石碑楼,两碑紧连左碑是李三公德行碑,右碑是其妻节孝碑。李公乐善好施,其妻孝顺公婆,夫妇德高望重,乡亲有口皆碑,众人为其立路碑,以昭示后人。</h3> <h3>村南悬崖头上屹立着一挺笔塔,下边土崖塌落,那笔塔岌岌可危,望之悬乎!隔三十米远,沟边有一老池塘名曰:砚池。将笔塔与砚池联系起来就是:笔蘸砚池水,任写天下文。该村王氏农茂书香,希望后昆能像王羲之那样练书洗黑一池水。</h3> <h3>这些玲珑小景,诗情画意,令人喜闻乐见,豁然开朗。这说明这个村的先祖们是多么渴望自己的子弟儿孙舞文弄墨,金榜题名啊!据说,此村73岁的王绍平有位先祖昔日考上举人,因中榜心切而忧虑成疾,当喜报传来,该举子却喜极而亡。</h3> <h3>但后堡头村从清朝嘉庆年间到民国初年出了一批农茂书香之家。他们勤劳创业,勤俭持家;亦文亦农,农茂书香;楹联牌匾,家训成风,竟然把楹联抬举到梁脊板上,可以说是至高无尚,不曾听闻,还有别家;正因为文化底蕴深厚,才产生出这些文明诗礼之家。</h3> <h3>村内至今完整保存的清代诗礼之家古院落建筑众多,这些古院落散居在沟边上,有的宅院,上房下窑,有的宅院,下窑上房;有的暗窑地窨,不露隐私;有的前廊后窑,别有洞天。如此,抗战年代太岳三地委、三分区机关的柴泽民、金成庚、阎家德、张海峰、张泽、赵宜轩、王寿山都驻扎在李、王两大家族的古院落里。</h3> <h3>走进后堡头村,一座座古宅庭院,像一幅幅跨越时空的历史画卷跃入眼帘,这些经过200余年沧桑洗礼的深宅大院,拖着寂寞的长影,高傲地耸立在阳光下,折射着悠悠古韵。抚摸那青砖砌构的古老墙体,轻启被岁月侵蚀的斑驳大门,村支书赵志刚带我们徜徉其间,耳闻目睹了那尘封的岁月……</h3> <h3>走进李凤舞的家门。这座古宅建于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刚进大门,赵书记指着南边的小门讲述,这里边原来是磨坊、茅厦;迎面照壁是南厦侧墙,有砖雕神龛。向北一拐,豁然一亮。北边上房中央牌匾榜书“所其无逸” 四个流金大字,其书法结体严谨,峻逸挺拔;其词意为:后人所居在此,要勤俭不要懒惰,不能好逸恶劳。</h3> <h3>80多岁的李凤舞是退休老教师,他的祖上都是勤俭传家的积善农民,但能断文识字,知书达理。此房高大,椽粗梁直;护庇吊板,明柱鼓石;房翼裹脊,隔扇门窗;条石台阶,四合砖院;东西厢房,护庇齐全;木板棚顶,漆光发亮;南边外观是房,入内是窑,下窑上房,冬暖夏凉,有暗口可上,巧夺天工。</h3> <h3>王宗炎家的古宅院建于民国元年。照壁有砖雕神龛,西拐入院,有小门,门上前后有小匾,西边也有对称小门,前后也是两块小匾,内容分别是:笃信、立礼、谨言、慎行。教后人处世诚信,文明礼义,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南边为上房,前头是穿廊。廊下,一色隔扇花框古式门窗,上有匾额,中额为:以孝纪家,东额为:直内方外,西额为:言物行恒。教育后人,以孝传家,家庭内外,言行一致,方方正正,表内如一,直来直去,行正立端。说话言之有物,事实求是,而且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持久永恒,推不倒,变不了。</h3> <h3>王绍平家的古宅院建于道光年间。两个王家,均系同族,这是二门,总根在太原。进得门来,门楼梁脊板标明:建于清道光十八年。院口和院后五块小匾的内容是:闲且直、均和安、入孝、出弟、介祉。意为:要求家人正直为人,和谐安康,进门行孝,出门讲悌,兄弟团结,把福祉引入,吉祥带来。</h3> <h3>北有三孔窑、抗战时期太岳三专署、三分区的领导柴泽民、金成庚、阎家德、张海峰、赵宜轩等人在王氏数家住过。南厦为上房,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隔扇花格窗棂,一应俱全。梁脊板上对联高悬: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又一联:有关礼教书常读;无益神心事莫为。根祖名叫王世镜,是个万户侯。王宗炎的老先祖青年时考上举人,因等待名中金榜心切而病,喜报传来,喜极而亡。</h3> <h3>王家的长门,王生发家的房屋一式古建,格局相同。有:成乐、立礼、兴诗、积善庆、体静涵醇、慎修、思永等匾额,可见其宗族勤劳起家,兼重诗文,尤重礼仪,特重积善,修养品德,发扬光大。上有梁脊板;门楼建於清道光十二年,主房建于嘉庆十四年。</h3> <h3>皆为同族的王江厅家古宅院,建于咸丰元年,与同族家景不相上下,均为耕读传家。匾额为:效南楚、勤俭、敦伦、饬纪、房屋布局一致。等次相同。南厦匾额为:树德务滋。教育后人树立高尚品德,务必要滋养后代人传承家风。</h3> <h3>王景师家的古宅院,建于清道光九年。一路三进,庭院深深。南上房木质老陈,油漆脱落,一体裂纹。隔扇门棂,各式花格,古老而巧妙,结构繁连,保存依旧。北主房高大,东西厢房都有木棚蒙顶,黑漆一色,显的十分古老。廊柱下均有雕刻鼓石,因怕“文革” 除四旧,匾额有的泥封,至今家主不肯解放它们。这家梁脊板上也书有对联:创业维艰,须戒骄盈两字;守诚不易,勿忘勤俭一言。另一头也有一联: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黄金无种,偏上勤俭人家。这些家风家教联很有哲理。 </h3> <h3>纵观后堡尔头这些古院老宅,悠悠200多年,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有些建筑撤迁、有些当年“破四旧“被毁、被封,后堡头民风厚朴,还算好,大部分建筑保留下来了。</h3> <h3>这地灵人杰的古宅老院被抗日党政军太岳三地委、三专署相中后,发生过一件壮烈震惊的故事:这老院落出了个王文喜,文化大革命被打成叛徒,遭到批斗。王文喜连叫冤枉,面对红卫兵,他满口是牙说不清。</h3> <h3>原来,抗战年代,王文喜受三地委领导派遣化名王有仁,担任党的地下情报站副站长,打入郭店敌内部收集日本鬼子情报。1942年的一天,王有仁从郭店回村和柴泽民他们在一家窑洞密谈情况,路口暗派王老四两个民兵站岗放哨。不料鬼子跟踪追来,好像知道什么,竟直朝这边奔来,情急之下,一个民兵急忙去报信,鬼子开枪射击。那边窑洞中的柴泽民和情报员王有仁安全转移,但两个民兵却被逮住。</h3> <h3>不论鬼子怎么拷打,两个民兵死活不招。万恶的鬼子将民兵捆绷,泼上汔油,点了“天灯“,活活烧死。这件事后来有关领导做证,当年的王有仁、现在的王文喜不是叛徒,是党的地下情报站领导,更是王氏家族的好长辈!也是这古院落中的革命老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