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莲花山游记
去曲阳县城之北三十公里处,通天河畔,有峰峦如莲花状,起名曰莲花山,主峰海拔约700余米。时闻人谈此山风光秀美,攀登之乐,余每以不得攀为恨。
己亥秋农历九月十八,余始以好友四、五相邀,而得一至焉。<br></h3> <h3> 驱车初至南宋村南,沿两山的山沟,崎岖前行,循之山下。偶遇放羊人,询问,才知此沟为“阁尔沟”,又曰“高尔沟”。沟之西为“香岩阁山”,之东为“莲花山”。抬头望之,两山山峰或锐或规,或方或削,意态横出,还有如孩儿面,可爱至极。听从放羊人之言,把车停下,沿一山坡,始登莲花山。
时值深秋,但见坡上白烟凉草,高至齐腰深,离离葳蕤,实不忍踩踏,然无可奈何,策杖攀援而上。至半山腰,有一羊肠小路,沿小路向南,稍驻足。 向南望,但见一峰,似用刀避开,孤峰而立,直插山间。向西望香岩阁山,似一艘巨舰,起伏连绵,东入大海;又似中国版图,雄伟而壮观。又面北而上,登绝顶。而骨石耸拔,不得已手脚并用,喘息甚。然不知路况,登一山顶,才知是悬崖,不能至莲花山主峰,故折返。出危崖,回头仰眺,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枝,时而灌鞋,时而钩衣,攀时皆断折,用力虽勤,如坠洪涛。余益鼓勇上,始登绝顶——九顶莲花山。登之绝顶,广阔而平坦。忽微雨从西北来,余顾谓众友:“今日之游,固乐,天复雨,又乐之忧也。”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西瞰若比肩连袂,苍茫无际。东瞰高速路,横跨通天河。南望,寺庙矗立,正好避雨。庙内,供奉一佛,用黄布遮盖。细数房顶,果不其然,有九顶。于庙中稍作休息,等雨停。 怎奈,雨不停。天色不早,只好下山。微雨中,遇好心人,一路引领,于九顶莲花山北门下。下而回望,峰峦如莲瓣,隐约可见。半山坡,景色如画,大片大片的白草,时而夹杂黄、红两色,如张帷幄,如拥车盖。风动时,像波纹,起起伏伏,又像铺绒绒地毯,隐然如画。目与景接,心契神会,超然物外,似游鸿蒙,而不知其所至也。<br></h3> <h3>坡山山羊</h3> <h3>仙童山</h3> <h3> 至北宋村,沿街随处可见一些古老的民居,幽静而深邃。不顾天色已晚,身体疲惫,后又至阁尔沟西侧山谷之内。清光绪《重修曲阳县志》记载,清乾隆帝曾到此游览,并赋《望香岩阁》诗1首。其中“滴水空悬”、“香岩石钟”均被列为曲阳古八景之一。雨后,山路泥泞,人至越深,其进越难,而其见愈奇。行千米后,忽发现在羊肠小路之上的崖壁上刻有“忘归处”三个大字,为古代名人闽秉璋手书。如沿此一直攀登,可达“贾岛洞”,然未至。离“忘归处”一箭之地,有一高约数寻之绝壁响堂,堂顶可见有无数奇形怪状之石钟乳下垂,此乃“香岩石钟”之所在。此峰壁顶端有清泉,常滴不止,人称“滴水空悬”。虽未见其滴水,然可想象此壮观。后又发现一石碑,有碑额,碑阴和碑阳,字迹明灭可见,乃《重修香岩禅寺院记》,楷书高古,属上等之作。
抵暮,寻旧路归。一路慨叹大自然之神奇,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相接焉,可谓欣然,是以记之。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