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一切皆是遇见——当代十大散文家张晓风做客我校

末末无沙

&nbsp; &nbsp; &nbsp; &nbsp;“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她是华语世界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她的力量,是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她就是当代十大散文名家张晓风先生。<br>&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10月23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张晓风先生做客我校,为师生带来了名为《世间一切皆是遇见:文学与人生》的精彩演讲。<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遇&nbsp; 见</font></b></h1> &nbsp; &nbsp; &nbsp; &nbsp;教室里,我校全体语文老师静静期盼着与张晓风老师的美好遇见。只见她身着一袭长裙,缓缓步入教室。她的微笑是那么自信,我想,这是长期读书写作养晦而成的书卷之气,优雅而有气质。<br>张老师先与我校语文老师进行了简短的研讨,一语道破了人类成长与动物的区别,就是语言。而语文老师就是人类漫长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古人“负薪之忧”,讲究的是语言的艺术,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教会孩子语言文字的魅力。<br> &nbsp; &nbsp; &nbsp; &nbsp;张老师也为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做为老师,要多跟学生沟通,主张与学生的个人沟通,多关注关心学生的生活,尊重孩子,不可因学生的家庭背景而歧视学生。要肯定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对其进行鼓励、培养,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真正的领路人。<br> &nbsp; &nbsp; &nbsp; 张老师也针对我们老师的疑问“对于给学生推荐什么书目比较合适?”给与了很好的解答:推荐书目时我们要经过筛选,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筛选,也主张师生共读,或者小组共读,共同讨论,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书中的内涵。<br> &nbsp; &nbsp; &nbsp; &nbsp;简短的交流让老师们豁然开朗,随后张老师为语文老师们亲笔签字,合影留念。<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期&nbsp; &nbsp; 盼</font></b></h1> &nbsp; &nbsp; &nbsp; &nbsp;操场上,座无虚席,四千名师生在此耐心等待着这位78岁的老人,为我们带来一场触动心灵的盛宴。 &nbsp; &nbsp; &nbsp; &nbsp;刘校长为师生们做了简短的介绍。张晓风教授被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是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散文大家,她的散文短小精悍,充满真情至性,饱含着对故土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被余光中赞为“华语世界一支亦秀亦豪的健笔”。 &nbsp; &nbsp; &nbsp; &nbsp;张晓峰教授所写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教科书,如《行道树》《敬畏生命》《我喜欢》等,其文章也多次作为中考,高考阅读题目。<br>&nbsp; &nbsp; &nbsp; &nbsp;刘校长的介绍,更是让师生们翘首企盼。<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盛&nbsp; &nbsp; 宴”</font></b></h1> &nbsp; &nbsp; &nbsp; &nbsp; 在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中,张晓风教授手拄拐杖,面带微笑步入会场,开始了《世间一切皆是遇见》的专题讲座。 &nbsp; &nbsp; &nbsp; &nbsp;张晓风先生从台湾一家咖啡厅的广告语说起:商家打出了“无限续杯”的诱惑,可事实上,人的身体最大承受力不过是区区几杯,甚至是“有限一杯”,“我们总是习惯了追求无限,可真正能承受的,往往只有那么一点。” <br>&nbsp; &nbsp; &nbsp; &nbsp;张晓风老师的讲述从故事开始,也以故事结束,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人类在逆境中不放弃不绝望最终柳暗花明的意味。<br> &nbsp; &nbsp; &nbsp; &nbsp;台湾的文字生命学者,到英国参加讲座时丢掉了行李箱,这意味着丢掉了所有的资料,他身上只剩下一本关于敦煌的小册子,于是便开始研究,最终成为了敦煌文化的学者。<br>&nbsp; &nbsp; &nbsp; &nbsp;七岁少年周信芳登台唱戏,被喻为“麒麟童”,却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变声而倒嗓,却意外开辟了塑造经典老生形象的道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唱段,使麒派苍劲浑厚的唱腔成为经典。<br>&nbsp; &nbsp; &nbsp; &nbsp;张大千学生时代被土匪抓去,因仗义甘愿当“肉票”,却因无人敢送赎金又因字写的好变成了土匪的“师爷”,在土匪的逼迫下无奈抢了一本书《诗学》。便在土匪窝里开始了学习诗歌的创作。<br> <p>&nbsp; &nbsp; &nbsp; &nbsp;菲律宾的神父想要制作管风琴,却苦闷没有铜管的材料,却意外发现了可以用竹子来代替,因而产生了第一架竹管风琴。教堂没有玻璃,就用贝壳来代替。人在穷困时,又很多大自然的资源可以利用。</p><p>&nbsp; &nbsp; &nbsp; &nbsp;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实验室太简陋没有恒温功能,器材因此而发霉,却意外催生了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体操选手霍尔金娜因身高超标而差点与体操无缘,却又利用身高的条件创造了芭蕾化的舞蹈体操,成就斐然……<br></p> &nbsp; &nbsp; &nbsp; &nbsp; 一个个故事启示着我们,当我们身边的资源有限时,我们亦有无限的可能专注于这有限的资产,抓住这奇特的机会,开辟新的领域。<br>&nbsp; &nbsp; &nbsp; &nbsp;张晓风老师语言平实隽永,故事娓娓道来,人生智慧悄然渗透到每一位倾听者的心中。她温声细语,正如余光中所评价的那样——“柔婉中带刚劲”,师生们深切感受到那一字一语背后的文化力量。<br>&nbsp; &nbsp; &nbsp; &nbsp;讲座结束,掌声经久不息。<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洗&nbsp; &nbsp; 礼”</font></b></h1> &nbsp; &nbsp; &nbsp; &nbsp;随后,同学们按捺不住对张先生的崇拜,纷纷对她进行提问,想要得到心灵的洗礼。 &nbsp; &nbsp; &nbsp; &nbsp;问题一:您是如何感受生活的?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br>&nbsp; &nbsp; &nbsp; &nbsp;张老师向我们分享:知识和金钱一样,我们要得到的第一笔财富,就是通过读书,积累人生财富。并举了著名侦探李昌钰的例子,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细节的观察,做出了准确的判断。<br>&nbsp; &nbsp; &nbsp; &nbsp;问题二:您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建议?<br>&nbsp; &nbsp; &nbsp; &nbsp;张老师用了通俗的比喻:要做一桌子菜,首先要备齐材料。写作也是如此,唯有多听、多看、多吸收,才能在生活中遇见美好。<br>&nbsp; &nbsp; &nbsp; &nbsp;问题三:您创作《敬畏生命》时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br>&nbsp; &nbsp; &nbsp; &nbsp;张老师:生命中的一切都有它的法则,看到了生活中的感动,就记录下来,就如同“篮球砸到头”后的直接反应,是最自然的情感流露。<br>&nbsp; &nbsp; &nbsp; &nbsp;张老师告诉大家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激励大家多看书、多动笔、多钻研,奋发好学、充实自我,在有限的生命里多做自己感兴趣且有意义的事。<br> &nbsp; &nbsp; &nbsp; &nbsp;时间就这么不经意地过去了。张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我们听着更是津津有味。感谢在这金秋时节我们遇见了张晓风老师。遇见是邂逅生命中不期而遇的美好,世界一切皆是遇见,遇见所有的,心便是世间。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 &nbsp; &nbsp; &nbsp; &nbsp;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丶《我喜欢》。<br>&nbsp; &nbsp; &nbsp; &nbsp;张晓风是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曾经荣获十大杰出女青年。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余光中曾称其文字“柔宛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br> <h3>图片:郭玉莹</h3><h3>文字:崔京</h3><h3>编辑:崔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