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温度思索篇二(下)试析徐宝璜的新闻本质论之二O黄文彬

月下观海

其二,真实内容,即主体客体化过程,或“意”的“事”化过程。任何传者之意,必须是合事之意,才能进入传播过程。新闻生产同时也是意之不断事化的过<br><h3>程,是不断达到对事实之真实认识的过程。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机统一于新闻生产活动中。新闻生产就是传者的“意”与客体的“事”彼此激发、渗透、制约、以至契合无间的过程。很显然,事实本体论在属性价值观引导下所询问的“新闻是什么”,其实就是“新闻价值是什么”的另一种间法,即一种属性价值观所持有的问法。其理论实质是一种价值理论,是关于新闻生产之一个方面内容的探讨,而不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全面解答。在事实本体论中,几乎看不见真实的影子,这样讲并非因为它不曾偶尔提及真实,乃因其“真实”是一种“事实真实”,而并非“传者之认识”这一层面的真实。</h3><h3>&nbsp; &nbsp; &nbsp; 事实本体论理论实质上不过是一种价值理论,然而,徐宝璜的价值观又是自相矛盾的,既有直观的属性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遮蔽了徐宝璜的理论视野,使他不自觉地把新闻价值问题等同于新闻本质问题;又在具体探讨中,遵循关系价值观思路,使其探讨了“新闻之精采”,不得不注意了受众的一些普遍的新闻心理。但无论怎么说,在徐宝璜那里,都比较模糊,不甚眀确。而在最近十年再度兴起的价值理论中,属性价值观得到了高度重视,而关系价值观却湮没不彰。当然,在心理学层次,探讨影响新闻价值之主体方面的一些共同心理,毕竟是新闻学这一具体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新闻价值理论难以逃避的重要一环。相反,停留在哲学的抽象层次,却无助于新闻价值理论的深化。哲学的高层建筑并不能代替新闻心理的具体探讨。只不过,徐宝璜的心理学的探讨,更多的是从生理方面理解,因而,他所看到的也只是抽象的普遍心理而已。如果我们真的抱有唯物史观,就应该承认:不仅客观事实,而且还有作为社会历史的人—主体,同样242都是客观存在。根源于双方的价值关系,也属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因害怕犯主观错误竟至论主体而色变,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眼界。所以现在我们再来看徐宝璜,其价值理论因具有关系价值观一面而变得难能可贵了。</h3><h3>&nbsp; &nbsp; &nbsp; 此外,徐宝璜关系价值观的真正缺陷还在于它探讨了一个不适当的主体—一</h3><h3>&nbsp; &nbsp; &nbsp; 阅者(受众)。众所周知,记者在采集、选择和建构事实之时,总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决定。换言之,面对事实的真正主体是传者自己,而不是受众。传者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取舍事实,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和满足受众需求,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把传者需求与受众需求等同起来:受众欲知的,就是传者欲传的。这种说法虽然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者需求的制约和影响,其实却过了头。以受众需求去取代传者需求,把受众的脑袋安在传者的脖颈上,这实际是否认了传者需求的客体存在,而只把传者看成是受众的一个简单的机械的传声筒,从而否认了传者的主体性。</h3><h3>&nbsp; &nbsp; &nbsp; 考镜源流,事实本体论的思路是在徐宝璜的《新闻学》中首先确立的。《新闻学》是我国学者白著的第一本理论新闻学专著,被旧中国新闻学界誉为“破天荒”之作。该书确立的事实本体论影响了整个旧中国新闻学界,其后的新闻学大家,如郡飘萍、潘公展、李公凡、黄天鹏、萨空了等人都是遵循这一思路来思考新闻本质。解放后,发轫于延安时期的本文本体论取代了事实本体论在新闻学中的统治地位。即便如此,事实本体论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h3><h3>243注释</h3><h3>①徐宝璜,等。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290</h3><h3>②指徐宝璜所定义之事。</h3><h3>③同①294</h3><h3>④张宗厚,陈祖声。简明新闻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37</h3><h3>⑤何光先,现代新闻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232</h3><h3>⑥同①302</h3><h3>⑦同①296</h3><h3>③同①299</h3><h3>⑨同①297</h3><h3>①0同①3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