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呵护城市的“绿色古董”

多索

<h3>古树是城市的“绿色古董”</h3><h3> ――关注小白岩古树林活动侧记</h3><h3> . 多索 .</h3><h3> 由处州文史研究社发起,“古树大树保护群”负责人项岩盛先生召集的关注小白岩古树活动,23日在莲都区小白岩集合,察看了小白岩、社后村等三处古树林。</h3><h3> 丽水是“两山”文化高地,绿水青山就是滥殤于树林植被。因此,丽水的古树保护也是“尤为重要”。一起关注古树的仁人志士认为,在丽水这个特殊的地域,要处理好既要发展,又避免破坏环境的关系。其次是遇到问题时,既要关注不良行为的发生,又要处理好反映情况的正确途径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在绿水青山的丽水干部和人民,都会象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丽水这些“活着的文物”。我们将在近日向有关部递交情况反映,期待得到圆满的处理方案。</h3><h3> 特别感谢古树保护爱好者项岩盛先生,著名书画家尹舒拉、王少求先生以及丽水文化名人毛传书、陈子立、陈寿升先生,企业家吴俊先生的鼓与呼。感谢市政协原副主席齐育华、原全国政协委员兰志龙、《丽水学院》原副院长吕立汉等正确指引。</h3><h3>[本文仅作记录备考,请勿转载转发]</h3><h3><br></h3><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项岩盛先生原为丽水地区燃料公司经理,成立公司做企业后,把经营做得风生水起。他的业余生活是全心身投入爱护古树大树。这是一个为古树而生,为古树而活的人。他对全市大多的大树都了如指掌。景宁搬往龙泉的古樟树,他是一路追随,细心照料。这是一个值得大写一笔,但还没有大写的人。</h3><h3> 时代会发现他。</h3><h3> 历史会记住他。</h3> <h3>毛传书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丽水文化名人”。他更担当得起的是“保护丽水历史文化名人”――拯救丽阳门老城墙、保护万象山多个景点,还与吕立汉先生一道,为保护少微山呐喊,终于由大劈山头改为“少微山隧道”。笔者在八十年代初也与老先生为保护一片老松树结盟。丽水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h3><h3></h3> <h3>在聚会上播放著名画家王少求先生发给多索的微信语音:<br></h3><h3> 我们也是义不容辞的,(保护古树)这是好事情好不好。这个树,它不会说话啊。就想怎么挪就怎么挪。它长在这里的时候你在哪里,你现在要把它们挪开,想挪到哪里就挪到哪里。中国有句古话就说,“人挪活,树挪死”,就凭这句话都不应该挪。是不是啊。现在的人,搞这个什么啊……</h3><h3><br></h3><h3><br></h3><h3>王少求先生言犹未尽,又补充的一段微信语音</h3><h3> 我还说的一句话是,万物皆有灵性的。你那个长了那么几十年,几百年的树,你说挪就挪,就为这个私立去挪树,实在是不应该。(对这个呼吁书)我表示坚决支持,就是要把这片树林保护下来。</h3> <h3>《丽水学院》原副院长吕立汉说:<br></h3><h3> 央视曾报道营口的河流整治坚持保护自然,不搞水泥堤坝,修复“会呼吸”河流。</h3><h3> 朱仁民先生致于宣扬生态修复理念,是值得推广的。</h3> <h3>陈子立先生著作很多,最负盛名《处州二十五史》。他潜心研究瓯江文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也是一位有古树保护情怀的学者,他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笔者与子立先生听取村民意见,不禁想起2017年朱晨市长在云和考察一个养老项目时曾说,不要把河流做成水渠,两岸边上应该是树多草多石砾多,自然延伸,环境自然……</h3> <h3>原全国政协委员兰志龙先生说<br></h3><h3> 防洪堤最好是天然的,阶梯式的。不要追求直线。河流是弯弯曲曲的,九曲黄河啊。</h3> <h3>社后村村长说,留住古树就留住了乡愁。每次谈起古树要砍要移,她就泪眼婆娑。</h3> <h3>原市政协副主席齐育华说:<br></h3><h3> 要处理好发展中的利弊关系,特别是建设中遇到相关问题时,既要重视发展,更要关注民众的呼声。善于解决好存在的问题。</h3><h3>齐育华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涉及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和自然环境时,应多方征求意见。有不同意见时,要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引起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项目建设也要避开这些古樟树林。方案该更改的更改。尽量保留原有自然资源的状态。</h3><h3> </h3> <h3>丽水政府和城建等有关部门,历来注重城区古树的保护。图为紫金路紫金桥头路边保存下来的“厦河古樟”。</h3> <h3>为古树让路是比较多呢。图为戳在“囿山小学”边上路中央的古樟。</h3> <h3>史笔无情,请别毁损小白岩百年古树林<br></h3><h3> </h3><h3> 丽水城西瓯江边的小白岩村,有一片150多棵古树的老树林,和泥石坡河岸组成一道生态防洪堤。前几年有两次大水曾淹了半个城区,这里仍是安然无恙。</h3><h3> 现在因建一个新的混凝土防洪工程,这道古树掩映的生态防洪林,将面临被毁。目前几人合抱的古树,已经被砍倒19棵......</h3><h3> 城东好溪边的社后村,也有一片古树林,林内香樟等古树14棵,挂牌保护7棵。树龄多在150年左右,胸围2.7米一3.7米不等。挂牌有7棵,其中一棵最大胸围竟达4.2米。目前,也因一个开工在即的休闲运动项目,拟将迁移古树或以其他方式改变古树的生存环境。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将使该片古树林面临毁灭。</h3><h3> 古树是“绿色古董”,“活着的文物”。这样集中连片的古树群,是丽水市区的稀缺生态资源。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片古树林,要象保护文物一样保护这片古树林。最低限度也要让这些古树林与项目和谐共处。</h3><h3> 当古树林将遭厄运的消息传出后,社会和民众都十分关注这两片古树林的命运。</h3><h3> 希望政府、社会、市民都形成共识,关注这两片古树林的命运,让这片百年古树林永远与丽水人民长相依,长相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