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8月21日。吐鲁番是乌鲁木齐的门户,是新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说起吐鲁番,大家自然会想到那里香甜的葡萄。一首传唱了30多年的经典老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用婉转悠扬的旋律与真挚动人的歌词,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娜尔罕的维吾尔族姑娘和驻守边防哨卡的战士克里木的爱情故事,传递出了爱国之情与纯洁爱情交织成的浓浓深情。听着《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的心儿早已飞向了吐鲁番。</h3> <h3>吐鲁番的气候比较恶劣,降水量特别少,而蒸发量却特别大,好在土地比较肥沃适合果树生长。不过,这么干燥的气候,灌溉葡萄园所需的水从哪里来呢?这就不得不说说坎儿井了。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并称我国古代工程三大奇迹,它是戈壁沙漠地区一种特有的灌溉系统,迄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h3> <h3><br></h3>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所以到了吐鲁番一定要到坎儿井看一看。 <h3>古时候,吐鲁番地区的人们为了解决用水,便从天山脚下引用雪山融水。为使水不至在路途蒸发,便采用暗渠引水。这是暗渠,在地下十米左右。由于深埋于地下,蒸发量很少,能够将水输送很远。</h3> <h3>这密密麻麻的洞口就是竖井。为了保证暗渠准确通达到指定地点,在地面每隔一定距离便挖一个竖井,然后互相连接。这种方式还有利于通风和取土。每一条沟渠从天山脚下一直延伸到吐鲁番,成百条沟渠纵横交错,成就了现在几千公里的坎儿井奇观。</h3> <h3>通过暗渠引来的天山雪水,最后进入明渠送入葡萄园进行浇灌。</h3> <h3>吐鲁番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又有肥沃的土壤,加上坎儿井送来了甘洌的天山雪水,使得这里生产的葡萄香甜可口,美名远传。</h3> <h3>葡萄沟便是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当地最主要的葡萄产区,现已成五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h3> <h3>景区内当地维族青年男女表演舞蹈。</h3> <h3>高空走钢丝表演。</h3> <h3>这是葡萄长廊。</h3> <h3>坐在葡萄长廊里乘凉、品果,十分惬意。</h3> <h3>葡萄沟内栽种的无核白、马奶子、白加干、红玫瑰、索索等近百种葡萄,形成了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h3> <h3>两百多种葡萄,让你品个夠。</h3> <h3>吐鲁番的葡萄干象葡萄一样,味甜,品种多,价廉物美。这里的葡萄干是用特殊方式晾制成的,在吐鲁番处处都有用土块砌成的四面通风的花格建筑--荫房,利用热风,自然荫成的葡萄干,碧绿甘美,酸甜可口,倍受人们的青睐,畅销国内外。</h3> <h3>荫房内挂满了葡萄。</h3> <h3>荫房里满是收获的喜悦和幸福。</h3> <h3>吐鲁番还有一个必看的地方,你们一定会说火焰山,其实我今天要跟你说的是交河故城,它比火焰山更有欣赏价值,更具文化底蕴。</h3> <h3>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它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儿乃孜沟30米的悬崖平台上,南瞰盐山、北控交河,地势十分险要。四面环水,故城状如柳叶、为一河心洲,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 米。</h3> <h3>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h3> <h3>走入交河故城,就犹如走入了一部厚重的西域史,徜徉于故河中的街道,一个个的历史故事仿佛就在眼前。</h3> <h3>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