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清塘荷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网 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月半小夜曲</p> <h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不曾离开过浒墅这小镇,但从小长于厮的我依然对这个千年古镇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位置,更是因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这座小镇美丽的诗情画意。</h3> <h3>说到小镇的历史,不得不提到两本书。一本是殷岩星和莫节根编著的《史书浒墅关》,一本是张文献的《秀野山水间》。这两本记载小镇历史的书里都提到了浒墅小镇当年的繁华盛世。小镇既是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重要钞关,又是我国桑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之地。当年漕运的繁华让这座具有“九达之冲,吴郡巨镇”之称的小镇成为了康熙南巡期间两度驻跸接待大臣之地,也成为杨万里、白居易、施耐庵、范成大、王穉登等文人骚客留墨之地。</h3> <h3>“浒墅人家远树前,虎丘山色夕阳边。石桥分水入别港,茅屋垂杨系钓船。”这是唐代诗人杨万里在纯熙元年(1174)到绍熙元年(1190)十多年间四次往返经苏州时所作的《将近浒墅望见虎丘》一诗。这让我常常想起小时候听外婆说起过的竹青桥弄繁华盛世的样子:弄里典当行、商铺居多;岸边树木葱茏,临河人家枕水而居。往西去的浒光运河虽然很窄,但往来船只甚多,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如今弄内的山河故里邵家大院犹在,那青砖凤雕的模样依旧,只是在那些已拆迁过的残垣断壁中孤守着一段往日的旧时光。遥想当年竹青桥弄热闹的场景不胜唏嘘。</h3> <h3>唐代宝历二年,大诗人白居易因病辞苏州刺史。因为对苏州的印象美好,故依依惜别时留下千古佳作《别苏州》: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这里的“浒水亭”经东吴博物馆负责人张文献老师在古籍中考证,这就是现在的浒墅关,当年乐天先生真正意义上离开苏州的地方。正是因为诗人在浒水亭的沉吟和回望,说明了他对苏州的深厚感情,所以当他回到洛阳才会写下《忆江南》、《太湖石》等许多再现苏州美景的经典之作。想来,小镇的诗情画意在诗中流传了千年,那么,从上一辈老人那儿听说的龙华晚钟、渡口扁舟也不会是虚传了。想像中的美好伴随着这些诗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h3> <h3>施耐庵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一部《水浒》名扬古今。他所作的《阳山》一诗写道:“年慌乱世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菜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张文献老师根据施耐庵年谱等资料考证得悉:施先生十三岁至浒墅季先生家读私塾,十九岁与私塾先生之女季丹红完婚。元末明初的浒墅小镇不仅是江南要塞的活码头,还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也是施先生获取创作素材的绝佳之地,这也充分说明小镇从前的繁华已及浓厚的文化氛围。</h3> <h3>明朝文学家王穉登著诗云:东归夜指阖闾城,日出津亭听鼓声。鬓有双蓬随岁改,舟帷一叶载愁轻。却收鱼钥关重启,不待鸡鸣客放行。何意司农能好士,人间知有老王生。此时的诗里是无声胜有声,生动的描述出了浒墅作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时水上行运的场景以及沿河两岸的风光。一代文人王先生告老还乡,船行至浒墅关口,看到日出南关古茶亭,听到文昌阁道院传来鼓声,心生感慨。诗中出现的“鱼钥”则是指浒墅关夜间锁住船只通行的关口钥匙。王先生夜航行到此处过不了关,便致信问候管事的高司农。于是,天未亮透就重启了关口放行了夜归的船儿。原来,这小小的关口也和现在一样,要走“后门”哪!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浒墅关成为了官府征税的要害之地。如今,“津亭”不复存在,鼓声之处的文昌阁倒是像一棵守望千年的大树一样,根之所深,面对着运河,站立了千年的时光,依然是青灯卷史,香火不断。</h3> <h3>想来,当年浒墅关八咏并不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从“渔庄夕照”、“阊阁风桅”到“晨钟暮鼓”、“南河榆荫”,这些美景无不书写着一座小镇的历史和诗情画意。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赋予我的不仅是一座穿越古今的悠悠钞关情,更是一种吾心安处是故乡的归属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能累积在心底的温暖就是被岁月融化在骨子里的小镇情思。</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谢谢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