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为何如此迷人——我的第五次入藏之行(四)

首席旅行官CTO

<h3>10月3日,第二十一天,普兰——扎达</h3><h3>一早,一缕阳光刚刚照耀在西喜马拉雅主峰——那木纳尼雪山顶,我们又出发了。</h3><h3><br></h3> <h3>一条中印边防公路从S207开始,穿过几处牧民点,90公里抵达扎达县。一路上近乎无人区,所以野生动物特别多,《中国国家地理》特意挑选这条地图上和导航上都无法显示的土路,只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野生动物。</h3> <h3>进入国防公路,先沿着“鬼湖”拉昂措南岸绕到西岸,晨光中的拉昂措宁静美丽。</h3> <h3>清晨的荒野,已经见到了许多群动物在觅食。</h3> <h3>藏野驴喜欢与车赛跑,超过越野车,就从车头横穿,仿佛向人类炫耀它们的速度和胆识。</h3> <h3>拖家带口的黑颈鹤,悠闲地散步……</h3> <h3>奔跑跳跃的藏原羚,警觉性特高。</h3> <h3>阿里的原野是生命和谐的典范</h3> <h3>途中遇见无名的墓葬,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草原墓葬相似</h3> <h3>墓葬大石上的文字,无人能识。年代也不法判断。</h3> <h3>路经牧民的夏季牧场,被盛情邀请进入牦牛毛编织的帐篷,喝口酥油茶……</h3> <h3>阿里地区在古代深受中亚、南亚文化影响,看到这位藏民棱角分明的脸型,具有雅利安人种的基因,与卫藏地区的藏民明显区别。</h3> <h3>这家藏民放牧的牲畜目测有羊千头、牛百头,粗粗估算财富达到七位数以上。</h3> <h3>阿里环线考察,除了自然风景壮丽,更为丰富的是人文景观。消失的象雄文明是藏文化的源头,象雄文明崇尚的雍仲本教也极大的影响着后来的藏传佛教。阿里环线考察的南线(拉萨——日喀则——普兰——扎达——噶尔)除了自然风光,主要是考察象雄文明、古格文化……。</h3> <h3>在中印边防公路的出口,我们经过了边防哨卡的严格检查,抄近路去扎达县的曲龙遗址,传说中的“穹窿银城”。</h3> <h3>位于扎达县的曲龙遗址,面朝象泉河(又称“朗钦藏布”),河畔一处钙化的山坡上,流淌着一股热泉,散发着阵阵硫磺气味。</h3> <h3>车队相继通过崎岖的山路,停在热泉旁。热泉涌流,汇入象泉河,河对岸就是曲龙遗址。</h3> <h3>发源于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的象泉河,穿越阿里地区的扎达,外流至印度,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h3> <h3>象泉河在当地人和南亚人的心目中是条圣河,人们在河流两边的巨石、桥梁等处挂满了经幡。</h3> <h3>这几年国家对阿里地区的考察推断曲龙遗址就是传说中象雄文明的都城“穹窿银城”,它符合汉、藏古籍中对“穹窿银城”的记载。</h3> <h3>专家解释,要具备象雄王城“穹窿银城”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穹窿”,即藏文有大鹏鸟的地方,曲龙遗址从空中鸟瞰山形象展翅高飞的大鹏鸟;二是“银城”,即颜色,曲龙遗址建在土林上,周围的山和大地以银灰色为基调;三是有城池、城堡,根据最新的考古调查,曲龙遗址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遗址内存留有房址45座,院落105处,护墙29段,碉楼1座,此外还存有古塔20座,至今残留的洞室更多达742座。</h3> <h3>航拍曲龙遗址,像一只飞翔的大鹏鸟</h3> <h3>经鉴定曲龙遗址的建筑年代为公元7世纪之前。</h3> <h3>我们抵达曲龙遗址,先在遗址入口处路餐。然后在专家的带领下进入遗址考察。需要徒步才能攀爬相对高差一百多米的废弃城堡</h3> <h3>行进在山谷里,仰望土林中开凿的洞窟,仿佛正在穿越时空。</h3> <h3>边走边听专家讲解</h3> <h3>仿佛来到外星人👽居住的地方。</h3> <h3>去过土耳其卡帕多奇亚的朋友,是否感觉有相似之处?我的感觉,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更加厚重。</h3> <h3>洞窟,有居住或修行的功能</h3> <h3>洞窟上雍仲本教的符号,昭示着那个年代古象雄文明以苯教为信仰。</h3> <h3>无数的洞窟藏着无数的秘密,还有许多洞窟正在发掘整理中。这不我们的专家和博士领队正趴在一个洞窟内观察一架木乃伊——干尸,似乎发现着什么……</h3> <h3>在遗址高处,俯瞰象泉河谷,想象一下古代的象雄王,唯我独尊,睥睨天下的感觉</h3> <h3>曲龙遗址除了航拍,从上往下看像一只大鹏鸟在飞翔,平视它的山形也像一只张开双臂的大鹏,顶部形似鸟喙。</h3> <h3>所以许多专家倾向于曲龙遗址就是“穹窿银城”,不过考古界觉得缺乏考古实物的支撑。</h3> <h3>考察团队回到象泉河对岸,回望曲龙遗址,留下合影。</h3> <h3>对于学术界的争议,专家又带我们去十公里外的苯教寺院——古如江寺走访那里的僧侣。古如江寺由苯教琼追大师于上世纪20年代建造,寺院大门面朝卡尔东山,山顶有卡尔东遗址。</h3> <h3>苯教寺院的雍仲符号与藏传佛教的万字符方向相反</h3> <h3>苯教僧侣带着我们参观了寺里的镇寺之宝——一座已有2800年历史的苯教始祖——辛饶弥沃雕像,雕像后脑勺镌刻着一个深深的雍仲本教符号。这个雕像是从对面卡尔东遗址中出土的,而苯教寺院的僧侣们都坚信卡尔东遗址才是真正的“穹窿银城”。</h3> <h3>因为寺内大殿严禁拍照,所以只能看看。</h3> <h3>为了让我们考察队员充分感受“穹窿银城”的地理环境,老师引领车队去往卡尔东山顶遗址。</h3><h3>车队行进在没有铺装的山路上,翻过几座山头,直抵卡尔东遗址。</h3> <h3>山上一座金字塔般的遗址矗立在眼前,遗址被铁丝网环绕,还处于科考阶段,游人不得入内。目测有层层石砌的基座环绕金字塔。考古推断是一个毁坏的宫殿建筑。藏民族的宫殿建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建在山顶,现代建筑布达拉宫是典型的例子,古格王国的都城又是一个例子。</h3> <h3>山上俯瞰远处,卡尔东遗址处在三条水系环绕的山巅,是去往普兰、扎达的交通枢纽段。</h3> <h3>国家文物考察还在继续中。个人觉得曲龙遗址和卡尔东遗址可能都是“穹窿银城”,只是属于不同年代的都城,象雄文明从公元1500年前开始,一直到公元7世纪被吐蕃松赞干布的大军所灭,存在了2000多年,都城的迁徙是大概率事件。这次考察感兴趣的队员们收获满满。</h3> <h3>去往扎达县城的途中</h3> <h3>翻过一座达坂,公路沿线集聚了几群黄羊,非常可爱。</h3> <h3>太阳落山前抵达扎达城外,壮观的土林群展现在眼前,有观景台可以观赏。</h3> <h3>然后一直在土林群里行进,晚上入住县城扎达土林城堡酒店。</h3> <h3>10月4日,第二十二天,扎达——阿里首府噶尔</h3><h3>天未亮出发,开车去古格王朝的都城遗址。</h3> <h3>晨曦中有人站在古格遗址前的高坡上跳跃。</h3> <h3>晨曦中土林山谷如梦如幻。</h3> <h3>古格遗址国内外报道有很多,到阿里它也是必去的打卡点。</h3> <h3>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br></h3><h3>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h3><h3>公元843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内战纷起,4年后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先后曾出现大小7个王国,西藏长期处于藩王割据局面。</h3><h3>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也为争夺王室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后来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古格王国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h3><h3>17世纪中,古格王朝发生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后,并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一段时间,后被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h3><h3>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扎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h3><h3>古格王朝的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经数百年不衰。</h3><h3>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h3><h3>古格在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心地区的,这里又是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h3> <h3>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留给我们的只有那记录了古格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的古格王朝遗址。</h3><h3>就在15年前,古格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自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在此展开了一系列收获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后,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行者。</h3><h3>近十数年间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h3><h3>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h3><h3>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h3><h3>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活斯·扬。</h3><h3>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探奇访幽。</h3><h3>但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以他们实地测量,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发现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窑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h3><h3>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现在的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窑,几间寺庙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遗存。</h3> <h3>跟着专家和讲解员进入红庙、白庙看依然保存着的精美雕塑和壁画。</h3> <h3>洞顶长期被烟熏黑,这是生活过的记录。</h3> <h3>王国遗址内的暗道。</h3> <h3>从山脚的入口沿着小径走,首先要经过4间古殿,即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山顶有一座坛城殿,要参观古寺需由工作人员打开门锁。寺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一些壁画上的金漆依然闪亮发光、光彩夺目。几间寺里以白庙规模最大,叫“拉康嘎波”。一些小洞窑内放着盘子大小的泥印佛像“擦擦”,是喇嘛到此修建时做的。据说除泥土之外,还混合了很多圣物。<br></h3><h3>白庙和红庙的面积差不多大,约为300平方米,庙内墙上绘满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壁画。白庙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人击鼓吹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壁画虽时隔数百年,色泽仍很鲜艳。</h3><h3>山腰中有两条隧道连接,直通山顶。北面悬崖边上的通道,仍堆放着不少鹅卵石,残留着当年抗敌的痕迹。走过崖边通道,一再往北行,一个地面垫高,仅余四壁的院子,便是当年国王议事的宫殿。</h3><h3>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泼辣,用彩强烈。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法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h3><h3>在遗址的顶端,有一个不显眼的小门,门口有小牌——“冬宫”。沿台阶可深入山内。山内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扩展开来,有大小几十间房屋,多数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比较开阔。这里就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过如今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了。</h3><h3>折回山腰,三间寺庙的周围,有十多个洞窑,其中还藏着古代武器诸如盾牌、盔甲和大刀长剑之类。干燥的天气,令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h3><h3>从县城到古格路上的山上,出现一座一座土墙,这也属于古格的痕迹。</h3><h3>古格遗址旁边就是看门人(可让看门人带路)的住所往山脚下步行约10分钟就到了干尸洞。干尸洞坐落于一岩壁之下,洞口离地2米左右,毫不起眼。洞内十分宽敞,深几十米,堆满无头干尸。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由于气候干燥,尸体没有完全腐败,散发着一种怪味。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h3> <h3>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h3><h3>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h3><h3>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h3><h3>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h3><h3>现在我们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很好找的,因为周围的建筑都是土的,只有这里是石头砌成的。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h3><h3>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h3><h3>一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百姓古格投降了。</h3><h3>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情况更可靠。杨公素在《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及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的记载是,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h3><h3>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h3><h3>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而现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h3><h3>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h3> <h3>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h3> <h3>离开杂不让古格遗址,我们沿河谷去藏传佛教后弘期著名的寺院托林寺考察。</h3> <h3>跟着知识渊博的扎西喇嘛参观托林寺佛教文物,聆听扎西喇嘛介绍托林寺的历史、阿底峡尊者、佛教后弘期……</h3> <h3>寺内的壁画</h3> <h3>壁画所描绘的坛城</h3> <h3>与古格王朝同时代的皮央、东嘎洞窟遗址,也是我们这次考察的内容。这两处遗址所在的山上,经考古探测有2000多个洞窟。这些洞窟内陆续发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壁画和雕塑,其文物价值绝不下于敦煌。</h3> <h3>皮央洞窟也都分布在皮央村的山坡上。</h3> <h3>在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爬坡确实是不小的负担,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h3> <h3>明显是佛寺的遗迹</h3> <h3>文物保管员带我们进入他平时依然在苦修的洞窟参观。</h3> <h3>鲜艳夺目的壁画保存了数百年。</h3> <h3>回望皮央洞窟遗址,与象雄文明遗存的曲龙遗址一样建在高高的山坡上,直到近代(布达拉宫),一脉相承。</h3> <h3>车行中,勿忘欣赏途中的土林地貌。</h3> <h3>东嘎洞窟遗址,也建在山坡上。</h3> <h3>海拔4100多米的高原再一次爬坡,今日已登第三座需要上升一百多米的山坡,再累也坚持。</h3> <h3>东嘎村里的藏民管洞窟的钥匙。</h3> <h3>一个拉萨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只给我们看两个洞窟(山上有千个以上的洞窟)。</h3> <h3>就看了两个洞窟,我们也觉得值了。</h3><h3>洞窟内的壁画,佛教的坛城。</h3> <h3>两个洞窟内洞顶的藻井。</h3> <h3>还有佛像雕塑。专家介绍,这些佛教艺术,深受南亚、西亚文化的影响。古代阿里处于印度文化、中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点,多元文化的交流产生的高原文化,光彩夺目。</h3> <h3>带着深深的眷恋,翻越海拔5300米的达坂,我们离开了扎达。</h3> <h3>沿着G219国道,进入“天上阿里”,明天将走阿里北线,继续“一措再措”。</h3> <h3>晚上,阿里首府噶尔街头,华灯初放。</h3><h3>(未完待续四)</h3>